<
⿰启攵(.,T)
U+555F(Basic)
攴部7畫 口部8畫 共11畫 核心字
官話
qi3()
粵語
kai2
日語
ケイ
韓語
越南
khải
廣韻
溪/齊開/上(啓)
集韻
溪/齊四開/上(啓)
溪/之/上(啓)
Sources 各源例字
GE-335C
HB1-B1D2
T1-5A76
JMJ-008407
MB1-B1D2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MS
01MS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甲骨文
無名組
甲骨文
黃組
甲骨文
𠂤賓間
金文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戰國
金文
戰國晚期
戰國
金文
戰國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楚(戰國)
簡帛
曾侯乙墓
楚(戰國)
簡帛
郭店
楚(戰國)
簡帛
上博
楚(戰國)
簡帛
九店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里耶
簡帛
張家山
石經
開成石經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Origin 字源諸說
《漢多》:甲金文從「𢻻」從「口」,「𢻻」象以手開門之形,是「啟」的初文,本義是開啟。
Meaning 字義
(1)
同「啓」(启)
qi3
(1)
打开to open 启封
(2)
开拓;开创
(3)
开始 如:启行;启用to start 启用
(4)
萌芽
(5)
教导;开导 如:启蒙;启发to educate
(6)
招致;引起
(7)
(8)
前锋;左翼
(9)
陈述;报告to state 敬启者
(10)
公文;书信letter 小启
(11)
古代指立春、立夏
(12)
右前足白色的马
(13)
别,分移
(14)
(15)
通「跽」(ji4) 跪坐
ji4
(1)
双膝着地,上身挺直to kneel with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erect
(16)
视 后作「䁈」
qi4
(1)
视;省视
(17)
通「棨」 古代类似通行证的公文
qi3
(1)
古代作通行用的一种木制的符信 又名“傳”a halberd-like wooden pass
(18)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qi3 [ʨʰi214] ㄑㄧˇ ()
粵語
kai2 [kʰɐi35] 啟用, 啟程, 啟發, 啟示, 啟動, 啟事, 啟航, 啟蒙, 啟開, 啟齒, 啟口, 啟封
日語
ケイ [keː]
韓語
[kje]
越南
khải [xaj31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齊開4小韻康禮kʰɛi開也發也別也刻也說文敎也俗作啟康禮切十二(啓)開也發也別也刻也說文敎也俗作啟康禮切十二(啓)
刊謬補缺切韻
齊開4小韻康礼kʰiei康礼反。開。俘作唘。九。(啓)康礼反。開。俘作唘。九。(啓)
集韻
齊四開4小韻遣禮kʰɛi說文教也引論語不憤不啓(啓)說文教也引論語不憤不啓(啓)
3小韻詰以kʰie開也(啓)開也(啓)
禮部韻略
齊四開4小韻遣禰kʰɛi遣襧切釋云開發也說文教也引論語不憤不啓(啓)遣襧切釋云開發也說文教也引論語不憤不啓(啓)
增韻
齊四開4小韻遣禰kʰɛi遣禮切教也咨也開也跽也左傳分至啓閉又曰啓塞從時杜預曰立春立夏為啓立秋立冬為閉又曰門戸道橋謂之啓城郭牆塹謂之塞故特随壞時而治之又軍左翼曰啓見左傳襄二十三年(啓)遣禮切教也咨也開也跽也左傳分至啓閉又曰啓塞從時杜預曰立春立夏為啓立秋立冬為閉又曰門戸道橋謂之啓城郭牆塹謂之塞故特随壞時而治之又軍左翼曰啓見左傳襄二十三年(啓)
五音集韵
脂支之A開3Akʰjɪ開也(啓)開也(啓)
齊開4kʰɛi康禮切開也發也刻也說文曰教也俗作啓十六字(啓)康禮切開也發也刻也說文曰教也俗作啓十六字(啓)
洪武正韻
齊齊小韻祛禮kʰi祛禮切敎也咨也開也跽也左傳分至啟閉又曰啟塞從時杜預曰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又曰門戸道橋謂之啟城郭牆塹謂之塞故特隨壞時而治之又軍左翼曰啟見左傳襄二十三年(啓)祛禮切敎也咨也開也跽也左傳分至啟閉又曰啟塞從時杜預曰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又曰門戸道橋謂之啟城郭牆塹謂之塞故特隨壞時而治之又軍左翼曰啟見左傳襄二十三年(啓)
古今韻會舉要
kʰi遣禮切角次清音說文●教也从攴启聲引論語不憤不啓徐曰啓發教道之也廣韻開也又别也増韻又咨也又左傳分至啟閉注杜預曰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又啓塞從時門戸道橋謂之啓城郭墻塹謂之塞又左傳軍左翼曰啟又詩以先啓行王氏曰軍前曰啟後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又爾雅陸佃曰雨而晝晴曰啟又詩不遑啟處注跪也(啓)遣禮切角次清音說文●教也从攴启聲引論語不憤不啓徐曰啓發教道之也廣韻開也又别也増韻又咨也又左傳分至啟閉注杜預曰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又啓塞從時門戸道橋謂之啓城郭墻塹謂之塞又左傳軍左翼曰啟又詩以先啓行王氏曰軍前曰啟後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又爾雅陸佃曰雨而晝晴曰啟又詩不遑啟處注跪也(啓)
蒙古字韻
kh ꡁÿi ꡦꡞkʰji(啓)()(啓)
音韻闡微
支微齊泰灰齊上聲小韻kʰi(啓)(啓)
中原音韻
齊微齊上聲齊微kʰi(啓)(啓)
韻略易通
西微齊上聲西微kʰi開也(啓)開也(啓)
中州音韻
齊微齊上聲齊微小韻kʰi開也(啓)開也(啓)
中華新韻
ʨʰi(啓)(啓)
東國正韻
ㅖㅇ 雞啓罽kʰiei(啓)(啓)
戚林八音
氣悉 雞圭 陰上雞圭kʰie(啓)(啓)
分韻撮要
陰上kʰɐi開也發也又書啓(啓)開也發也又書啓(啓)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kʰiər(啓)
王力
kʰiei 脂部(啓)
董同龢
kʰieɡ 佳部(啓)
周法高
kʰeɣ 支部(啓)
李方桂
kʰigx 佳部(啓)
鄭張尚芳
kʰeːʔ 支1部
許思萊上古
khîʔ(啓)
許思萊東漢
kʰeiᴮ(啓)
布之道諧聲域
KE(啓)
聲首𢼄
布之道擬音
kʰˤeʔ(啓)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tɕʰ
tɕʰi
上聲(107)
北京214
河北邯鄲大名55
河北邯鄲魏縣55
江蘇南京212
江蘇徐州35
江蘇連雲港
江蘇淮安漣水212
江蘇揚州
江蘇泰州213
安徽蕪湖213
安徽蚌埠24
安徽淮南鳳台34
安徽淮北24
安徽銅陵樅陽224
安徽安慶213
安徽阜陽24
安徽阜陽潁上35
安徽宿州碭山24
安徽宿州埇橋434
安徽亳州蒙城24
山東濟南55
山東青島即墨3
山東棗莊嶧城24
山東東營廣饒55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煙台萊州55
山東濰坊安丘55
山東濰坊昌邑33
山東濰坊臨朐55
山東濰坊壽光3
山東濟寧3
山東泰安寧陽55
山東泰安55
山東日照東港55
山東臨沂平邑3
山東臨沂沂水44
山東德州3
山東聊城3
山東濱州博興44
山東菏澤單縣33
河南鄭州城關44
河南開封44
河南洛陽53
河南平頂山新華55
河南新鄉長垣55
河南濮陽55
河南許昌55
河南漯河召陵55
河南南陽南召33
河南商丘梁園55
河南商丘睢縣55
河南信陽323
河南周口淮陽55
河南駐馬店平輿33
湖北武漢42
湖北宜昌42
湖北襄陽襄樊55
湖北荊門鍾祥53
湖北黃岡紅安
湖北天門11
湖南常德31
湖南張家界大庸41
湖南郴州53
湖南永州寧遠45
湖南懷化會同24
湖南湘西吉首53
重慶53
重慶江津42
四川成都53
四川自貢53
四川南充53
四川達州達縣53
四川雅安漢源53
四川涼山西昌45
貴州貴陽42
貴州遵義53
貴州畢節3
貴州黔東南丹寨55
貴州黔東南黎平31
雲南昆明53
雲南昭通53
雲南紅河蒙自31
雲南大理53
陝西西安53
陝西咸陽三原52
陝西漢中漢臺35
甘肅蘭州44
甘肅武威民勤212
甘肅張掖山丹212
青海西寧53
新疆吐魯番51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51
山西太原53
江蘇蘇州52
浙江寧波餘姚435
浙江台州仙居423
安徽宣城宣州214
江西贛州南康42
江西南昌213
江西上饒弋陽51
江西上饒弋陽51
湖南株洲茶陵53
湖南株洲茶陵53
湖南長沙41
湖南湘潭42
湖南永州53
湖南婁底雙峰31
陰上(14)
江蘇南通
甘肅酒泉敦煌43
甘肅臨夏43
青海海東循化33
江蘇無錫324 (據《當代吳語》一書載:無錫方言的陰上調為323,此處是324,疑印刷有誤。)
江蘇無錫江陰45
江蘇常州334
江蘇鎮江丹陽324
江蘇泰州靖江334
浙江杭州53
浙江紹興334
浙江衢州開化53
安徽黃山甘棠35
湖南株洲醴陵
陽平(9)
山東濟南章丘55
山東淄博博山3
山東濱州鄒平55
陝西寶雞53
甘肅酒泉肅州53
寧夏銀川3
新疆烏魯木齊52
新疆哈密51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51
陰去(3)
上海35
上海浦東新區35
浙江衢州龍游52
陽去(1)
安徽池州貴池214
陰平(3)
山東德州1
陝西延安寶塔213
江西贛州寧都42
陰上'(1)
浙江嘉興324
tɕʰiɿ
上聲(2)
江蘇常州金壇323
浙江寧波325
陰上(1)
浙江湖州雙林53
kʰi
上聲(19)
廣西柳州雒容52
福建三明將樂51
福建南平建甌21
福建南平建陽21
福建寧德福安42
海南三亞42
福建三明寧化31
福建三明寧化31
廣東深圳31
廣東梅州梅縣31
廣東清遠連南22
廣東清遠連南22
廣東東莞21
廣東揭陽揭西21
廣東揭陽揭西21
廣西玉林博白21
香港沙田31
福建三明泰寧354
江西撫州黎川44
陰上(9)
浙江金華玉山45
浙江金華玉山45
福建南平浦城44
廣東汕頭53
廣東潮州53
廣西南寧馬山31
廣西玉林北流42
廣西賀州信都52
廣西來賓武宣45
陽平(3)
海南東方21
海南昌江21
海南樂東211
陽去(2)
海南三亞5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5
去聲(1)
廣東梅州五華53
kʰɐi
上聲(8)
廣東中山隆都24
廣東茂名信宜31 (文讀)
廣東茂名信宜31 (文讀)
廣東深圳寶安11
廣東珠海前山13
廣東中山石岐213
香港大埔泰亨35
澳門13
陰上(22)
廣東廣州35
廣東韶關35
廣東佛山35
廣東佛山順德24
廣東肇慶35
廣東清遠35
廣東雲浮35
廣東雲浮羅定35
廣西南寧35
廣西南寧賓陽33
廣西北海35
廣西欽州35
廣西欽州靈山55
廣西貴港桂平35
廣西玉林北流35
廣西百色35
廣西百色那畢33
廣西崇左24
廣西崇左寧明35
香港35
廣東韶關35
廣東韶關35
kʰei
上聲(3)
廣東廣州從化21
廣東湛江廉江31 (文讀)
廣東湛江廉江31 (文讀)
陽去(1)
廣東韶關新豐31
kʰe
上聲(2)
福建廈門53
福建莆田仙游32
陰上(3)
福建三明沙縣21
福建泉州南安55
廣東肇慶封開52
kʰəi
上聲(4)
廣東陽江陽春31 (文讀)
廣東陽江陽春31 (文讀)
香港新界35
廣東佛山西岸55
kʰie
上聲(3)
福建福州32
福建寧德柘榮51
廣東惠州35
kʰiɛ
上聲(2)
廣東河源24
廣東河源24
陰上(1)
廣西貴港平南45
kʰɛi
陰去(2)
福建漳州詔安51
福建漳州詔安51
kʰai
陰上(2)
廣東珠海斗門55
廣西貴港南江34
kʰɔi
陰上(2)
廣東清遠連山55
廣東東莞35
kʰiei
上聲(1)
福建漳州漳浦53
kʰoi
陰上(1)
香港大埔53
kʰɯ
上聲(1)
福建南平邵武
kʰɛ
陰上(1)
廣西柳州融水55
kʰuᴇ
陰上(1)
廣西柳州融水55
kʰᴇi
陰上(1)
廣西梧州藤縣33
h
hi
上聲(1)
廣東清遠保安45
陰上(4)
廣西梧州蒙山42
廣西玉林博白33
廣西南寧亭子33
廣西玉林福綿33
hɐi
陰上(1)
廣西桂林臨桂42
hei
陰去(1)
廣西崇左扶綏35
høi
陰上(2)
廣西百色田東33
雲南文山富寧33
tsʰ
tsʰi
上聲(2)
廣西桂林臨桂42
廣西桂林朝陽23
陰上(1)
湖南永州道縣55
tsʰɿ
上聲(4)
安徽合肥24
浙江溫州35
安徽宣城寧國214
廣西桂林灌陽55
陰上(1)
浙江麗水雲和53
x
xi
上聲(2)
海南萬寧31
海南陵水31
陰上(1)
廣西賀州九都話55
陽平(4)
海南海口21
海南瓊海22
海南定安31
海南澄邁42
tʃʰ
tʃʰi
上聲(3)
福建龍岩長汀42
福建龍岩長汀42
湖北黃石陽新
tʃʰʅ
上聲(2)
山東日照五蓮55
山東臨沂莒南55
cʰi
上聲(3)
江蘇連雲港贛榆24
山東煙台蓬萊214
山東威海環翠213
去聲(1)
山東煙台5
k
ki
陰上(2)
廣西河池宜州42
廣西桂林平樂45
kei
陰上(1)
廣東江門白沙45
ts
tsɿ
上聲(1)
江蘇常州金壇323
ɕ
ɕi
上聲(1)
江西九江修水21
ɡʱ
ɡʱi
上聲(1)
湖南岳陽平江
Notes 註
開 闓 啟
三字聲母相同,「啟」脂部,「開闓」微部,旁轉。《說文》「開,張也」。「開」「啟」都是開門的意思,「闓」與「開」同。
綮 啟 機 璣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綮」的身體關節義和「啟」的開啟義同源。「機」「璣」的機械義可能與之同詞族
晵 䁈 棨 開 *啟
《漢語同源詞大典》:晵:雨過天晴,雲散開;䁈:睜開眼睛仔細看;棨:木製信物,加封待收件人啟;開:打開。本組字皆有「開」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金文從「𢻻」從「口」,「𢻻」象以手開門之形,是「啟」的初文,本義是開啟。
37 字
 詳解: 甲金文從「𢻻」從「口」,「𢻻」象以手開門之形,是「啟」的初文,本義是開啟。甲骨文或省去「又」作「启」。《說文》:「启,開也。从戶从口。」段玉裁注:「按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启不行矣。」古人穴居,「口」疑象戶內之山洞(參張世超等)。或認為「口」只是飾筆,古文字往往加「口」以增繁,如「高」、「石」等字。

  西周金文皆從「戶」從「又」從「口」,戰國以後始見改從「又」為從「攴」、「殳」。西周金文從「戶」從「攴」或「戈」之形是「肇」的初文,參見「𢻻」、「肇」。用法方面,甲骨文表示禀告,又讀作「晵」,表示天晴。金文表示開闢,中山王鼎:「闢啟封彊(疆)」,中山王圓壺:「大啟邦宇」。又表示啟迪、啟發,叔向父禹簋:「廣啟禹身」,士父鐘:「用廣啟士父身。」一說「廣啟」之「啟」表示佑助、輔助(楊樹達)。又用作族氏名、人名、地名等。啟封令癰戈:「啟封」。「啟封」是戰國時魏地,後因避漢景帝劉啟諱,改稱「開封」。

  《說文》:「啟,教也。从攴启聲。《論語》曰:『不憤不啟。』」429 字相關漢字: 𢻻,口,又,启,高,石,戶,攴,殳,戈,肇,晵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E 1960 -GHZR 1568.03 汉语大字典-GZJW 071221 -G通规 0886Y2 -HB1 B1D2 -H常用 1709 -T1 5886 全字庫-TB 7882 全字庫-T甲表 01728 異體字字典-T本土 0763 -JMJ 008407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QI3 (v4.0.1-6.0.0)
FEI1 QI3 (v3.1.0-3.2.0)
QI3 (v2.1.0-3.0.0)
kHanyuPinlu
qǐ(60)
qi3(60) (v4.0.1-6.2.0)
kXHC1983
0898.131:qǐ
0898.131:qǐ (v5.1.0)
kCantonese
kai2
KAI2 (v2.1.0-4.0.1)
kJapanese
ケイ
kJapaneseKun
HIRAKU MOUSU
kJapaneseOn
KEI
kKorean
KYEY
kDefinition
open; begin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E-335C
GE-245C (v6.0.0-12.1.0)
E-245C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B1D2
kIRG_MSource
MB1-B1D2
kIRG_TSource
T1-5A76
1-5A76 (v3.0.0-5.2.0)
kIRG_JSource
JMJ-008407
kRSUnicode
66.7 30.8
66.7 (v2.1.0-15.0.0)
kTotalStrokes
11
kIICore
ATHM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1900
kDaeJaweon
0000.000 (v2.1.0-3.0.0)
kGSR
0588c
kHanYu
21463.080
kIRGDaiKanwaZiten
03821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463.080
kIRGKangXi
0196.261
kKangXi
0196.261
kKarlgren
336
kLau
1649
kMatthews
542
0542 (v2.1.0-3.1.0)
kMeyerWempe
1012
kMorohashi
03821
kSBGY
269.42 (v3.2.0-15.1.0)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ROK
kCihaiT
280.101
kFourCornerCode
3860.4
kFrequency
3 (v3.2.0-15.1.0)
kGradeLevel
4
kHKGlyph
1708
kPhonetic
563
kUnihanCore2020
HM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B1D2
kCNS1986
1-5A76
kCNS1992
1-5A76
kEACC
2D424F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KangXi
30.8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emanticVariant
U+5553<kLau,kMatthews,kMeyerWempe
kSimplifiedVariant
U+542F
kSpoofingVariant
U+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