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zhi1
zhi4
qi2
粵語
zi1
日語
シ
キ
ギ
チョウ
ジョウ
韓語
지
越南
chi
廣韻
章/支開/平
集韻
章/支開/平
章/支開/去
群/支A開/平
澄/陽開/上
訓読
えだ(枝)
かう(支う)
ささえる(支える)
つかえる(支える)
わかれる(別れる)
Sources 各源例字
G0-5627
HB1-A4E4
T1-4545
J0-3B59
K0-7228
V1-5776
KP0-EAD8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Mo

02Mo
⽀ (U+2F40)
Single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秦
簡帛
放馬灘
秦
簡帛
睡虎地
秦
簡帛
嶽麓書院
漢
簡帛
張家山
漢
篆書
漢
隸書
漢
說文小篆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漢
石經
熹平石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當代
標準字形
港
當代
標準字形
台
當代
標準字形
日
當代
標準字形
韓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章移切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Meaning 字義
zhi1
(1)
去竹的枝
(2)
枝条 后作「枝」
→枝
zhi1
(1)
植物主干分出的茎条 如:树枝;枝条twig, branch
(3)
四肢 后作「肢」
→肢
zhi1
(1)
人体两臂两腿的总称limb
(4)
分支;支派 1.宗族支系 2.支脉 3.支流 4.支队branch
(5)
分;分散 如:支离破碎to scatter, fragmented
(6)
派遣to allocate
(7)
付出;供给 如:收支;支出to pay
(8)
支持;维持 如:力不能支to support
(9)
拒,抵抗
(10)
支撑to prop up
(11)
度量;计算
(12)
支吾;搪塞to prevaricate
(13)
人体脉络的顺节部分
(14)
地支的简称 古时以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纪年、纪月、纪日,十干与十二支相配成六十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东汉前用干支纪日,后兼用纪年纪月 十二地支又用以纪十二时辰,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两个小时 又用以命天体十二宫Dizhi
(15)
古代军事术语 指地形对彼我双方出兵均不利
(16)
量词 1.用于计杆状物品 如:一支笔;一支枪 2.用于计队伍等 如: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 3.用于计歌曲、乐曲等 如:一支歌;两支乐曲 4.用于计棉纱的细度 纤维越细,支数越多 公制每公斤棉纱的长度有几个1000米就叫几支(纱) 英制每镑棉纱的长度有几个840米就叫几支(纱) 5.用于计电灯的光度,即电的功率的瓦数 如:40支烛光;25支光的灯泡 6.古代用于计证券等 相当于“半”measure word for troops, songs or thin objects
(17)
栀子 后作「栀」
→梔
zhi1
(1)
木名 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 初夏开白花,稍带黄晕,有香气 果长椭圆形,赤黄色,可入药,又可作黄色染料 木黄褐色,质密而坚实,可供雕刻等用cape jasmine
(18)
姓
zhi4
(19)
[支註]絮语不清
qi2
(20)
[令支]1.春秋时山戎属国 其地约在今河北省滦县、迁安市间 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 2.古县名 西汉置 治所在今河北省迁安市西
(異)
「丈」的異體字異體字字典
→丈
zhang4
(1)
量词 旧长度单位,十尺为丈unit of length, about 3.3 meters
(2)
丈量to measure length
(3)
对长辈男子的称谓 如:老丈,岳丈senior, elder
(4)
丈夫 如:姐丈,妹丈husband
(5)
扶,倚 后作「杖」
→杖
zhang4
(6)
执持;拄扶
(6)
姓
(壯)
壯字用同「㗓」
→㗓
(壯)
coi 支使;催
(壯)
壯字用同「𭩚」
→𭩚
(壯)
ngeiq <方>枝桠
(喃)
chi 詞:chi ly 義:minute, meticulous, minutely, small-minded
(喃)
chia 詞:phân chia, chia chác, chia rẽ; chia tay; phép chia 義:to divide, to divide; to say good-bye; division
→𢺺
(喃)
chia 詞:phân chia, chia chác, chia rẽ; chia tay; phép chia 義:to divide, to divide; to say good-bye; division
(喃)
chề 詞:nặng chề chề 義:heavy, grave
(喃)
giê 詞:Giê-su (tên Đức Jesus) 義:Jesus
(喃)
xài 詞:ăn xài, tiêu xại; xơ xài 義:to spend; without care
→喍
(喃)
xài 詞:ăn xài, tiêu xại; xơ xài 義:to spend; without care
(喃)
xê 詞:xê dịch, xê ra 義:to displace, to move
(喃)
◎ Phủ lên trên hoặc ngăn đỡ bên ngoài.#C2: 支 chi
(喃)
◎ Chia nhánh, rẽ mạch.#C1: 支 chi
(喃)
◎ Tiếng trỏ đối tượng phiếm định hoặc nghi vấn (như gì).#C1: 支 chi
(喃)
◎ Phân rẽ, tách lìa.#A1: 支 chi
(喃)
◎ Tỏ ra không hài lòng, không ưa thích.#C2: 支 chi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章移切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說文解字繫傳》
章移反
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從支。 [臣鍇曰:「竹葉下垂也。」]
古文支
《說文解字注》
章移切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此於字形得其義也。章移切。十六部。] 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支字部】 〔古文〕𠦙𢺶【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巵。【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註】徐鍇曰:竹葉下垂也。【增韻】俗作攴,非。又【韻會】庶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傳】支,支子也。【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註】支子,庶昆弟也。
又【廣韻】持也。【左傳·定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又【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爲飮歌,名之日支。【註】支,拄也。
又【廣韻】度也。【晉書·職官志】有度支尚書。
又【韻府】支,券也。【魏書·盧仝傳】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臺。【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註】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爲分支帳。
又【大戴禮】燕支地計衆,不與齊均也。【註】支,猶計也。
又【玉篇】支離自異。【類篇】一曰分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註】支離,分散也。
又【玉篇】載充也。
又【韻會】十二支,辰名。【史記·天官書註】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隂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又【後漢·王符傳】明帝時,以反支日,不受章奏。【註】凡反支日,用月朔爲正,十二支終戌亥,反還於子丑。如朔日遇戌亥,卽初一爲反支也。見隂陽書。
又國名。【書·禹貢】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註】馬云:析支在河關西。【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註】應劭曰:黃支在日南之南。
又【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
又山名。【史記·匈奴傳】出隴西,過焉支山。【註】焉支山,在丹州。
又荔支,果名。【後漢·和帝紀】舊南海獻荔支。
又姓。【莊子·列禦𡨥】朱泙曼學屠龍於支離益。【何氏姓苑】支氏,琅邪人。【後趙錄】司空支雄。
又與胑肢通。【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疏】四支,猶人手足。
又與枝通。【詩·衞風】芄蘭之支。【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
又與梔通。【前漢·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註】鮮支,卽今梔子樹也。
又【集韻】翹移切,音衹。令支,縣名。【齊語】刜令支。【註】今爲縣在遼西。
又【集韻】支義切,音寘。【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爲支註。
考證:〔【左傳】天之所支,不可壞也。〕
謹照原文改爲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左傳(-45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zhi1 [tʂɿ55] ㄓ
zhi4 [tʂɿ51] ㄓˋ
qi2 [ʨʰi35] ㄑㄧˊ
粵語
zi1 [tsiː5] 支持, 收支, 支離破碎, 支柱, 支援, 支出, 支票, 支線, 支流, 支氣管, 透支, 地支, 支吾其辭, 樂不可支
日語
シ [ɕi] [呉漢]
キ [ki] [漢]
ギ [gi] [呉]
チョウ [tɕoː] [漢]
ジョウ [ʑoː] [呉]
韓語
지 [tɕi]
越南
chi [tɕi3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章支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平支韻支小韻章移切tɕiɛ支度也支持也亦姓何氏姓苑云琅邪人後趙録有司空支雄又漢複姓莊子有支離益善屠龍章移切二十九支度也支持也亦姓何氏姓苑云琅邪人後趙録有司空支雄又漢複姓莊子有支離益善屠龍章移切二十九
刊謬補缺切韻
章支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平支韻支小韻章移切tɕǐe章移反。計。卂五。章移反。計。卂五。
集韻
章支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平支韻支小韻章移切tɕiɛ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一曰分也亦姓古作𢺶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一曰分也亦姓古作𢺶
章支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去寘韻寘小韻支義切tɕiɛ方言南楚謂謰謱曰支注方言南楚謂謰謱曰支注
群支A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A平支韻祇小韻翹移切ɡjɛ令支縣名在遺西令支縣名在遺西
澄陽開
宕攝陽韻3等開口上養韻支小韻雉兩切ȡiɑŋ說文十尺也从又持十隷作文說文十尺也从又持十隷作文
禮部韻略
章支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平支韻支小韻章移切tɕiɛ章移切釋云度也持也分也章移切釋云度也持也分也
增韻
章支開
止攝支韻3等開口平支韻支小韻章移切tɕiɛ章移切度也持也出也纎支鮮支縞也析支月支戎國名又姓又支離披貌玉篇載充也又離支自異又本支詩本支百世揚雄傳支葉扶疎又荔支漢書南海獻荔支竝作枝又四支孟子惰其四支漢書武紀民猶支體亦作枝肢胑又支梧亦作枝榰榰又黄支木名實黄可染一名鮮支子虚賦鮮支黄礫師古曰即今支子木也一名薝蔔薝音膽一名林蘭亦作巵梔古惟支字通用後人加偏旁以别之支枝肢巵梔義異者不妨重押篆文作皮今作支支乃篆文文字从十从又今以文代支而以支代叟俗多作攴誤攴音普卜反又翹移切令支縣名今圈章移切度也持也出也纎支鮮支縞也析支月支戎國名又姓又支離披貌玉篇載充也又離支自異又本支詩本支百世揚雄傳支葉扶疎又荔支漢書南海獻荔支竝作枝又四支孟子惰其四支漢書武紀民猶支體亦作枝肢胑又支梧亦作枝榰榰又黄支木名實黄可染一名鮮支子虚賦鮮支黄礫師古曰即今支子木也一名薝蔔薝音膽一名林蘭亦作巵梔古惟支字通用後人加偏旁以别之支枝肢巵梔義異者不妨重押篆文作皮今作支支乃篆文文字从十从又今以文代支而以支代叟俗多作攴誤攴音普卜反又翹移切令支縣名今圈
五音集韵
群脂支之A開
止攝脂韻3等開口A平脂韻群母四等開gjɪ令支縣名在遼西令支縣名在遼西
照三脂支之開
止攝脂韻3等開口平脂韻照母三等開tɕiɪ章移切支度也支持也亦姓何氏姓苑云琅邪人後趙錄有司空支雄又漢復姓莊子有支離益善屠龍也七十八章移切支度也支持也亦姓何氏姓苑云琅邪人後趙錄有司空支雄又漢復姓莊子有支離益善屠龍也七十八
澄陽開
宕攝陽韻3等開口上養韻澄母三等dʑiɑŋ古文古文
照三脂支之開
止攝脂韻3等開口去至韻照母三等開tɕiɪ方言南楚謂縺謱曰支註方言南楚謂縺謱曰支註
洪武正韻
照支齊
支韻開口平支韻支小韻旨而切tʃie旨而切度也持也出也纎支鮮支縞也析支月支戎國名又姓又支離披貌玉篇載充也又離支自異又本支詩本支百世揚雄傳支葉扶疏又茘支漢書南海獻茘支並作枝又四支孟子惰其四支漢書武紀民猶支體亦作枝肢胑又支梧亦作枝搘榰又黄支木名實黄可染一名鮮支子虛賦鮮支黄礫師古曰即今支子木也一名薝蔔薝音膽一名林蘭亦作巵梔古惟支字通用後人加偏旁以别之支枝肢巵梔義異者不妨重押篆文作今作支支乃篆文文字从十从又今以攴代旨而切度也持也出也纎支鮮支縞也析支月支戎國名又姓又支離披貌玉篇載充也又離支自異又本支詩本支百世揚雄傳支葉扶疏又茘支漢書南海獻茘支並作枝又四支孟子惰其四支漢書武紀民猶支體亦作枝肢胑又支梧亦作枝搘榰又黄支木名實黄可染一名鮮支子虛賦鮮支黄礫師古曰即今支子木也一名薝蔔薝音膽一名林蘭亦作巵梔古惟支字通用後人加偏旁以别之支枝肢巵梔義異者不妨重押篆文作今作支支乃篆文文字从十从又今以攴代
古今韻會舉要
知羈平支韻羈韻知母tɕei章移切次商清音●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指事徐曰竹葉下垂也一曰分也廣韻又度也持也又庶也毛詩本支百世注本本宗也支支子也言嫡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也又支離披貌又離支自異之意又纎支鮮支縞也又十二支辰名又後潛夫論明帝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注用月朔日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又析支地名在荒服外河關西也亦曰賜支又條支在葱嶺西又焉支山名又黄支國名前平紀黄支獻犀牛應劭注在日南之南去京師三萬里又姓後趙録有司空支雄集韻古作●●〇毛氏曰俗作攴非攴普卜切章移切次商清音●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指事徐曰竹葉下垂也一曰分也廣韻又度也持也又庶也毛詩本支百世注本本宗也支支子也言嫡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也又支離披貌又離支自異之意又纎支鮮支縞也又十二支辰名又後潛夫論明帝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注用月朔日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又析支地名在荒服外河關西也亦曰賜支又條支在葱嶺西又焉支山名又黄支國名前平紀黄支獻犀牛應劭注在日南之南去京師三萬里又姓後趙録有司空支雄集韻古作●●〇毛氏曰俗作攴非攴普卜切
蒙古字韻
j ꡆi ꡞ平支韻tʂi()
音韻闡微
照支微齊泰灰齊陰平支韻支小韻照母三等tʃi
中原音韻
照支思開陰平支思韻tʂï
韻略易通
枝支辭陰平支辭韻tʂɿ持也干支持也干支
中州音韻
照支思開平聲支思韻支小韻tʂï持也持也
中華新韻
ㄓ ㄭ 陰平支韻甲類tʂɿ
東國正韻
ㅈ ㅣㅇ 平貲紫恣韻tsi
戚林八音
曾之 雞圭 陰平雞圭韻tsie
分韻撮要
照 幾 陰平幾韻tʃi持也分也又支离又支干又宗支持也分也又支离又支干又宗支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支
東漢
支
魏
支
晉
支
北魏後期北齊
支
齊梁陳北周隋
支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ȶi̯ĕg
王力
ȶǐe 支部
董同龢
cjeɡ 佳部
周法高
tjieɣ 支部
李方桂
krjig 佳部
鄭張尚芳
kje 支0部
白-沙
*ke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e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e
斯塔羅斯金西漢
ke
斯塔羅斯金東漢
kje
許思萊上古
ke
許思萊東漢
tśe
kie
布之道諧聲域
KE
聲首支
布之道擬音
ke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ts
tsi
陰平(51)
官廣西柳州雒容33
閩福建廈門55 ((文))
閩福建莆田仙游54
閩福建三明沙縣33
閩福建泉州南安33
閩福建漳州漳浦55
閩福建寧德福安332
閩廣東中山隆都55
閩廣西貴港平南33
閩海南海口23 (文支持)
閩海南三亞33 (支票)
閩海南瓊海33 (文)
閩海南萬寧44 (文)
閩海南澄邁22 (文支持)
閩海南昌江23
閩海南樂東34 (文支持)
閩海南陵水33 (文支持)
閩香港大埔33 (開支)
客廣東廣州從化44
客廣東韶關新豐44
客廣東深圳33
客廣東湛江廉江45 (文讀)
客廣東茂名信宜45 (文讀)
客廣東陽江陽春35 (文讀)
客廣東清遠連南44
客廣東東莞33
贛福建三明泰寧21
粵廣東韶關55
粵廣東深圳寶安55
粵廣東深圳寶安55
粵廣東珠海斗門33
粵廣東珠海前山55
粵廣東佛山53
粵廣東佛山順德53
粵廣東江門白沙23
粵廣東肇慶55
粵廣東肇慶封開55
粵廣東清遠55
粵廣東東莞213
粵廣東中山石岐55
粵廣東雲浮55
粵廣東雲浮羅定55
粵廣西南寧55
粵香港55
粵香港新界232 (梔子花。)
粵澳門55
平廣東韶關55
平廣西桂林朝陽43
平廣西百色田東54
平廣西賀州九都話24
平雲南文山富寧44
平聲(1)
閩福建南平建甌54
tsɿ
陰平(101)
官江蘇徐州213
官江蘇常州金壇31
官江蘇南通
官江蘇淮安漣水31
官江蘇揚州
官江蘇泰州21
官安徽蕪湖31
官安徽蚌埠212
官安徽淮南鳳台213
官安徽銅陵樅陽21
官安徽阜陽212
官安徽阜陽潁上213
官安徽宿州碭山213
官山東煙台萊州213
官山東煙台蓬萊313
官山東煙台1
官山東濟寧1
官山東泰安寧陽214
官山東威海環翠53
官山東聊城1
官山東菏澤單縣213
官河南鄭州城關24
官河南洛陽33
官河南漯河召陵24
官河南商丘睢縣24
官河南信陽33
官河南周口淮陽24
官河南駐馬店平輿212
官湖北武漢55
官湖北宜昌55
官湖北襄陽襄樊34
官湖北天門55
官湖南常德44
官湖南郴州33
官湖南永州寧遠33
官湖南湘西吉首55
官廣西桂林臨桂33
官重慶55
官重慶江津55
官四川成都44
官四川南充55
官四川達州達縣55
官四川雅安漢源55
官貴州貴陽55
官貴州遵義55
官貴州畢節1
官貴州黔東南丹寨33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33
官雲南昭通44
官雲南紅河蒙自44
官雲南大理44
官陝西西安21
官陝西寶雞44
官陝西咸陽三原31
官陝西延安寶塔213
官陝西漢中漢臺55
官甘肅武威民勤44
官甘肅酒泉肅州55
官甘肅酒泉敦煌24
官青海西寧44
官新疆烏魯木齊44
官新疆哈密55
官新疆昌吉吉木薩爾44
官新疆巴音郭楞焉耆44
吳上海53
吳上海浦東新區53
吳江蘇無錫55
吳江蘇無錫江陰51
吳江蘇常州44
吳江蘇鎮江丹陽42
吳江蘇泰州靖江433
吳浙江杭州33
吳浙江寧波52
吳浙江寧波餘姚324
吳浙江嘉興51
吳浙江湖州雙林44
吳浙江紹興52
吳浙江衢州開化45
吳浙江衢州龍游434
吳浙江台州仙居334
吳浙江麗水雲和324
吳安徽黃山甘棠53
吳安徽池州貴池31
吳安徽宣城寧國55
吳安徽宣城宣州31
閩福建三明沙縣33
客福建三明寧化33
客江西贛州南康44
客江西吉安井岡山24
客廣東梅州梅縣44
客廣東河源33 (異讀[k/ts][i/ɿ][33/33]白讀|文讀)
客廣西玉林博白44
贛江西南昌42
贛江西吉安334
贛江西上饒弋陽33
贛湖北黃石陽新
贛湖南株洲醴陵
湘湖南永州13
湘廣西桂林灌陽22
平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2
平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52
平聲(3)
官新疆吐魯番214
晉山西太原11
平湖南永州寧遠35
tsie
陰平(4)
閩福建福州44
閩福建三明沙縣33
閩福建寧德古田55
閩福建寧德柘榮42
tsei
陰平(2)
吳浙江溫州33
平廣西崇左扶綏53
tsĩ
陰平(2)
閩廣東汕頭33 ((分~))
閩廣東潮州33
tsʮ
陰平(1)
吳江蘇蘇州44
tsa
陰平(1)
平湖南永州道縣54
tʂ
tʂi
陰平(1)
客廣東梅州五華44
tʂɿ
陰平(3)
官山東青島即墨1
官湖南張家界大庸55
官湖南懷化會同11
tʂʅ
陰平(52)
官北京55
官河北邯鄲大名33
官河北邯鄲魏縣24
官江蘇南京31
官江蘇連雲港
官江蘇連雲港贛榆214
官安徽合肥212
官安徽淮北213
官安徽安慶11
官安徽宿州埇橋212
官安徽亳州蒙城213
官山東濟南213
官山東濟南章丘213
官山東淄博博山1
官山東棗莊嶧城213
官山東東營廣饒213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濰坊安丘213
官山東濰坊昌邑213
官山東濰坊臨朐213
官山東濰坊壽光1
官山東泰安213
官山東日照東港213
官山東日照五蓮213
官山東臨沂莒南213
官山東臨沂平邑1
官山東臨沂沂水213
官山東德州1
官山東濱州鄒平214
官河南開封35
官河南平頂山新華35
官河南新鄉長垣24
官河南濮陽34
官河南許昌24
官河南南陽南召14
官河南商丘梁園24
官湖北荊門鍾祥24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四川自貢45
官四川涼山西昌33
官雲南昆明44
官甘肅蘭州53
官甘肅張掖山丹24
官甘肅臨夏243
官青海海東循化13
官寧夏銀川1
贛江西萍鄉13
贛江西九江星子33
贛湖南株洲茶陵353
湘湖南長沙33
湘湖南湘潭33
湘湖南婁底雙峰55
tʃ
tʃi
陰平(27)
閩福建三明將樂55
閩海南東方33
閩海南定安213
客廣西南寧馬山33
客廣西玉林北流55
客香港沙田34
粵廣東廣州53
粵廣東清遠連山53
粵廣西南寧賓陽35
粵廣西柳州融水52
粵廣西桂林臨桂45
粵廣西梧州蒙山53
粵廣西北海55
粵廣西欽州55
粵廣西貴港桂平55
粵廣西貴港南江44
粵廣西玉林北流55
粵廣西玉林博白55
粵廣西百色55
粵廣西百色那畢53
粵廣西賀州信都44
粵廣西河池宜州53
粵廣西崇左52
粵廣西崇左寧明53
粵香港大埔泰亨23
平廣東佛山西岸31
平廣東清遠保安33
tʃɿ
陰平(1)
客福建龍岩長汀33
tʃʅ
陰平(1)
官山東濱州博興213
tʃɨ
陰平(1)
贛湖南岳陽平江
tʃui
陰平(1)
粵廣西欽州靈山21
tʃəi
陰平(1)
粵廣西來賓武宣55
k
ki
陰平(20)
閩福建廈門55 ((白))
閩福建莆田仙游54
閩福建泉州南安33
閩福建寧德柘榮42
閩廣東汕頭33 ((量词))
閩海南海口23 (白一支)
閩海南三亞33 (一支烟)
閩海南瓊海33 (白)
閩海南萬寧44 (白)
閩海南東方33 (一支)
閩海南定安213 (一支)
閩海南澄邁22 (白一支)
閩海南昌江23
閩海南樂東34 (白一支)
閩海南陵水33 (白一支)
閩香港大埔33 (一支)
客福建漳州詔安13
客廣東梅州梅縣44
客廣東河源33 (異讀[k/ts][i/ɿ][33/33]白讀|文讀)
客廣東揭陽揭西53
tɕ
tɕi
陰平(10)
吳浙江金華玉山33
吳福建南平浦城35
客福建南平邵武
客江西贛州寧都42
贛江西撫州黎川22
平廣西南寧亭子41
平廣西柳州融水53
平廣西桂林平樂53
平廣西梧州藤縣53
平廣西玉林福綿54
t
tə
陰平(2)
客江西宜春奉新24
贛江西宜春上高42
kʰ
kʰi
陰平(1)
吳江西上饒廣豐445
tsʰ
tsʰɿ
陰平(1)
客廣東韶關南雄23
Notes 註
稽 卟 支 計 譏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稽」「卟」的稽查義和「支」的計算義有可能同源。「稽」的稽查義和「計」的計算義同源,並引申出「譏」的譏笑義
支 枝 肢 歧 岐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支枝肢」的枝條、肢體義和「歧岐」的分叉路義同源
支 氏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認為:兩字照禪旁紐,支部疊韻。氏是姓的支系
氐 榰 支
劉鈞傑《同源字典再補》:氐,根柢,根本;榰,柱腳,柱的根部,用來支撐;支,支撐。本組字的「根柢、支撐」義同源
芰 跂 䰙 翅 枝 岐 𨙸 肢 歧 支
《漢語同源詞大典》:芰:菱,以其角多有分支而得名;跂:多出的腳趾;䰙:大口的三足釜,三足鼎立;翅:翅膀、雙翼歧出;枝:樹枝,樹幹之歧出者;岐:山名,此山有兩枝;𨙸:地名,因岐山而得名;肢:四肢;歧:人所行岔道;支:分支。皆有「分支」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𢺵 㩻 技 𨑤 忮 頍 *支
《漢語同源詞大典》:𢺵:傾斜不正;㩻:傾斜不正;技:技巧、伎倆,不正當的手段;𨑤:迴避、避開,抽象的不正義;忮:違逆、不順從;頍:舉頭,舉頭則不平。本組字皆有「不平、不正」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鬾 妓 蚑 㲍 𩓠 *支
《漢語同源詞大典》:鬾:小兒鬼;妓:婦人小貌;蚑:小蟲;㲍:細小之毛;𩓠:頭小。本組字皆有「小」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忮 𢻚 馶 實 *支
《漢語同源詞大典》:忮:狠戾、違逆,有強悍義;𢻚:弓強硬;馶:馬強悍、強健;實:富裕、充實。本組字皆有「強」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㩼 鳷 汥 眾 *支
《漢語同源詞大典》:㩼:多;鳷:一種多色的鳥;汥:水多而聚集;眾:眾多。本組字皆有「多」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槉 支 *疾
《漢語同源詞大典》:槉:立柱與衡量之間的弓狀物;支:木之枝條,上翹伸展者。本組字皆有「支撐」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篆文如手持半竹,本義為去竹之枝。16 字
詳解: 篆文如手持半竹,本義為去竹之枝,後寫作「枝」,參見「枝」。《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詩經》用其本義,如《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
「支」的本義為「枝」所用後,「支」主要用作他義,如分支、支派之義。先秦典籍《禮記·曲禮下》就有:「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孔穎達疏:「支子,庶子也。」
「支」亦可用作分散,如《荀子·富國》:「其候徼支繚」,楊倞注:「支繚,支分繚繞,言委屈巡警也。」
「支」也常用作支持、維持義。如先秦典籍《國語·越語下》:「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資材不足以支長久也。」《戰國策·楚策一》:「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簡帛文字也用此義,如《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212:「夫一齊之強,燕猶弗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過(禍)必大。」
「支」還用作供給、付出。如《漢書·趙充國傳》:「足支萬人一歲食」。《宋史·兵志八》:「每歲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差。」
「支」作名詞時是地支的簡稱,也常通為「肢」,如簡帛文字《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208:「支或未斷」。460 字相關漢字: 枝,肢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5407
-G1
5407
-G7
4.一.18
-GT
2388
-GKX
0467.01
康熙字典-GHZR
1424.01
汉语大字典-GZFY
060301
-GZ
coi.0.2
-GZ
ngeiq.0.2
-G通规
0089
-G常用
常.4.14
-G京族
tsi1.1.0
-G古籍
13566
-HB1
A4E4
-H常用
1701
-T1
3737
全字庫-T甲表
01715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267
-J0
2757
-JMJ
012940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12941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2
J常用
0761
学年: 5
K0
8208
-K敎育
0723
-KP0
7456
-V1
5586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zhī
ZHI1
(v2.1.0-6.0.0)
kHanyuPinlu
zhī(641)
zhi1(641)
(v4.0.1-6.2.0)
kTGHZ2013
474.100:zhī
kHanyuPinyin
21327.140:zhī,zhì,qí
kXHC1983
1479.020:zhī
1479.020:zhī
(v5.1.0)
kCantonese
zi1
JI1
(v2.1.0-4.0.1)
kJapanese
シ キ ギ チョウ ジョウ ささえる えだ わかれる つかえる
kJapaneseKun
SASAERU EDA TSUKAERU
kJapaneseOn
SHI
kKorean
CI
kHangul
지:0E
지
(v5.0.0-10.0.0)
kVietnamese
chi
kTang
jiɛ
kDefinition
disperse, pay; support; branch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5627
0-5627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4E4
kIRG_TSource
T1-4545
1-4545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B59
0-3B59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228
0-7228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EAD8
kIRG_VSource
V1-5776
1-5776
(v3.1.1-5.2.0)
3-2F27
(v3.1.0)
1-2F27
(v3.0.0)
kRSUnicode
65.0
kTotalStrokes
4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207
kDaeJaweon
0814.130
kFennIndex
66.09
kGSR
0864a
kHanYu
21327.140
kIRGDaeJaweon
0814.130
kIRGDaiKanwaZiten
13061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327.140
kIRGKangXi
0467.010
kKangXi
0467.010
kLau
1418
kMatthews
937
0937
(v2.1.0-3.1.0)
kMeyerWempe
228
kMorohashi
13061 13061:E0101
13061
(v2.1.0-15.0.0)
kNelson
2039
kSBGY
040.36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JE
kCihaiT
598.403
kFenn
539D
kFourCornerCode
4040.7
kFrequency
2
(v3.2.0-15.1.0)
kGradeLevel
4
kHDZRadBreak
⽀[U+2F40]:21327.140
kHKGlyph
1700
kPhonetic
130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4E4
kCCCII
21423C
kCNS1986
1-4545
kCNS1992
1-4545
kEACC
21423C
kGB0
5407
kGB1
5407
kJis0
2757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EAD8
(v3.1.1-15.0.0)
kKSC0
8208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388
kTaiwanTelegraph
2388
kTGH
2013:89
kXerox
245:320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2215+65.4.0
kRSKangXi
65.0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