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gui1
kui4
kui2
粵語
gwai1
gwai6
kwai3
日語
キ
ギ
韓語
귀
越南
quy
廣韻
見/微合/平
集韻
見/微合/平
群/脂B合/去
訓読
おくる(送る)
かえす(返す)
かえる(返る)
とつぐ(嫁ぐ)
Sources 各源例字
G1-3969
HB1-C26B
T1-7657
J0-5D45
K0-4F7D
V2-8D42
KP0-D3DF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Ha

01Mo

02Ha

02Mo
Evolution 字形演化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玉書
侯馬盟書
楚(戰國)
簡帛
天星觀
楚(戰國)
簡帛
新蔡葛陵
秦
簡帛
睡虎地
秦
簡帛
嶽麓書院
秦
簡帛
龍崗
秦
簡帛
關沮
秦
簡帛
里耶
漢
簡帛
張家山
漢
隸書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漢
石經
熹平石經
魏
石經
三體石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當代
標準字形
港
當代
標準字形
台
當代
標準字形
日
當代
標準字形
韓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舉韋切
女嫁也。从止,从婦省,𠂤聲。
籒文省。
Meaning 字義
gui1
kui2
(1)
女子出嫁
(2)
返回 如:归家;归国;视死如归to go back
(3)
归还 如:完璧归赵to return
(4)
向往;归附;归依to look forward to, to submit to, to converge, to merge into
(5)
投案自首to turn oneself into the police
(6)
归属;专任 如:责有攸归belong to 归纳
(7)
由(谁负责),属于 如:总结归他写;计划归我制订to belong to somebody's charge
(8)
结局;归宿 如:归根结蒂end result
(9)
藏
(10)
旨意
(11)
称赞
(12)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division with a one-digit divisor in abacus
(13)
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 如:表扬归表扬,可就是突击任务没分配给我们
(14)
姓
kui4
(15)
通「饋」 赠送,给予
→饋
kui4
(3)
赠送to present a gift
(16)
通「愧」 惭愧
→愧
kui4
(1)
惭愧ashamed
(17)
古人名、国名 也作「夔」
→夔
kui2
(4)
古人名,尧、舜时乐官
(方)
吳语 他 蘇州 kuᴇ˥ 指示代詞,遠指(蘇州)
(喃)
qui 詞:vinh quy, qui tụ 義:(of successful examinee) return to one's village, to gather together
(喃)
quy 詞:vu quy 義:to go (of a bride to her husband's house)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舉韋切
女嫁也。从止,从婦省,𠂤聲。
籒文省。
《說文解字繫傳》
舉韋反
女嫁也。從止、婦省,𠂤聲。 [臣鍇曰:「婦人謂嫁曰歸止者,止於此也。」]
籀文歸從止。
《說文解字注》
舉韋切
女嫁也。 [《公羊傳》、《毛傳》皆云:婦人謂嫁歸。此非婦人假歸名。乃凡還家者假婦嫁之名也。] 从止,婦省。 [當云从婦止,婦省。寫者奪之。婦止者,婦止於是也。] 𠂤聲。 [舉韋切。十五部。林罕妄改爲追省聲。]
籒文省。 [會意。]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字部】 〔古文〕𤾤【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𠀤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又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又歸妹,卦名。
又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又姓。
又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㱕。漢𥓓作歸。
考證:〔【周禮·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
謹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gui1 [kuei55] ㄍㄨㄟ
kui4 [kʰuei51] ㄎㄨㄟˋ
kui2 [kʰuei35] ㄎㄨㄟˊ
粵語
gwai1 [kwɐi5] 歸還, 當歸, 賓至如歸, 歸帆, 歸國, 歸家, 歸宿, 歸期, 歸納, 歸類, 歸咎, 歸罪, 歸功, 歸化, 歸根究柢, 改邪歸正, 落葉歸根, 殊途同歸, 天與人歸, 放虎歸山, 滿載而歸, 反璞歸真
gwai6 [kwɐi2]
kwai3 [kʰwɐi3]
日語
キ [ki] [呉漢]
ギ [gi]
韓語
귀 [ky]
越南
quy [kwi3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見微合
止攝微韻3等合口平微韻歸小韻舉韋切kiuəi還也公羊傳曰婦人謂嫁曰歸亦州名古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舉韋切三還也公羊傳曰婦人謂嫁曰歸亦州名古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舉韋切三
刊謬補缺切韻
見微合
止攝微韻3等合口平微韻歸小韻俱韋切kĭwəi俱韋反。還。亦㱕。一。俱韋反。還。亦㱕。一。
集韻
見微合
止攝微韻3等合口平微韻歸小韻居韋切kiuəi說文女嫁也籕省一曰還也又州名亦姓說文女嫁也籕省一曰還也又州名亦姓
群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去至韻匱小韻求位切ɡiuɪ說文餉也或作歸古作𠩸通作餽說文餉也或作歸古作𠩸通作餽
禮部韻略
見微合
止攝微韻3等合口平微韻歸小韻居韋切kiuəi居韋切釋云還也女嫁也公羊傳婦人謂嫁曰歸又州名新補音饋見至字韻居韋切釋云還也女嫁也公羊傳婦人謂嫁曰歸又州名新補音饋見至字韻
群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去至韻簣小韻求位切ɡiuɪ音饋與饋同語曰陽貨歸孔子豚當於饋字下亦作歸新制添入又居韋切見微字韻音饋與饋同語曰陽貨歸孔子豚當於饋字下亦作歸新制添入又居韋切見微字韻
增韻
見微合
止攝微韻3等合口平微韻歸小韻居韋切kiuəi居韋切入也還也公羊傳婦人謂嫁曰歸詩之子于歸春秋伯姬歸於紀又姓又州名國名春秋虁子國今歸州是也亦曰秭歸屈原之鄉籀文亦作㱕俗作㷌非又歸往依投也又指趨曰歸居韋切入也還也公羊傳婦人謂嫁曰歸詩之子于歸春秋伯姬歸於紀又姓又州名國名春秋虁子國今歸州是也亦曰秭歸屈原之鄉籀文亦作㱕俗作㷌非又歸往依投也又指趨曰歸
五音集韵
見微合
止攝微韻3等合口平微韻見母三等合kiuəi舉韋切還也公羊傳曰婦人謂嫁曰歸亦州名古夔子國武徳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六舉韋切還也公羊傳曰婦人謂嫁曰歸亦州名古夔子國武徳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六
群脂支之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去至韻群母三等合giuɪ=饋:餉也=饋:餉也
洪武正韻
見灰合
灰韻合口平灰韻規小韻居為切kuei入也還也公羊傳婦人謂嫁曰歸詩之子于歸春秋伯姬歸于紀又姓又州名國名春秋䕫子國今歸州是也亦曰秭歸屈原之鄉籀文亦作㱕俗作帰非又歸往依投也又指趨曰歸入也還也公羊傳婦人謂嫁曰歸詩之子于歸春秋伯姬歸于紀又姓又州名國名春秋䕫子國今歸州是也亦曰秭歸屈原之鄉籀文亦作㱕俗作帰非又歸往依投也又指趨曰歸
古今韻會舉要
見嬀麾平微韻嬀韻見母kuei居韋切音與媯同說文女嫁也从止婦省𠂤聲徐曰婦人謂嫁曰歸止者止於此也詩之子于歸春秋伯姬歸于紀廣韻還也増韻入也又歸往依投也又指趨曰歸又州名春秋夔子國今歸州唐置州有秭歸縣屈原之鄉取歸國為名集韻籒省作㱕俗作帰非又寘韻齊人歸女樂陽貨歸孔子豚去聲居韋切音與媯同說文女嫁也从止婦省𠂤聲徐曰婦人謂嫁曰歸止者止於此也詩之子于歸春秋伯姬歸于紀廣韻還也増韻入也又歸往依投也又指趨曰歸又州名春秋夔子國今歸州唐置州有秭歸縣屈原之鄉取歸國為名集韻籒省作㱕俗作帰非又寘韻齊人歸女樂陽貨歸孔子豚去聲
蒙古字韻
g ꡂue ꡟꡠ平支韻kuɛ̆()
k ꡀue ꡟꡠ去支韻guɛ̆()
音韻闡微
見支微齊泰灰合陰平微韻歸小韻見母三等kuei
中原音韻
見齊微合陰平齊微韻kui
韻略易通
見西微合陰平西微韻kui還也還也
中州音韻
見齊微合平聲齊微韻歸小韻kui還也還也
中華新韻
ㄍ ㄨㄟ 陰平微韻kuei
東國正韻
ㄱ ㅟㅇ 平嬀軌媿韻kui
ㄲ ㅟㅇ 去嬀軌媿韻gui
戚林八音
求 輝龜 陰平輝龜韻kui
分韻撮要
古 威 陰平威韻kʷɐi還也止也服也還也止也服也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脂
東漢
脂
魏
脂
晉
脂
宋北魏後期
脂微
北魏後期北齊
微
齊梁陳北周隋
微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ki̯wər
王力
kǐwəi 微部
董同龢
kjuə̆d 微部
周法高
kjiwər 微部
李方桂
kwjəd 微部
鄭張尚芳
klul 微2部
白-沙
*[k]ʷəj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ʷǝj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wǝj
斯塔羅斯金西漢
kwǝj
斯塔羅斯金東漢
kwǝj
許思萊上古
kwəi
許思萊東漢
kui
布之道諧聲域
WƏI
聲首歸
布之道擬音
kwəi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k
kuei
陰平(100)
官北京55
官河北邯鄲大名33
官河北邯鄲魏縣24
官江蘇常州金壇31
官江蘇連雲港
官江蘇連雲港贛榆214
官江蘇淮安漣水31
官安徽蕪湖31
官安徽蚌埠212
官安徽淮北213
官安徽銅陵樅陽21
官安徽安慶11
官安徽宿州埇橋212
官安徽亳州蒙城213
官山東濟南213
官山東濟南章丘213
官山東棗莊嶧城213
官山東東營廣饒213
官山東煙台萊州213
官山東煙台蓬萊313
官山東濰坊安丘213
官山東濰坊昌邑213
官山東濰坊臨朐213
官山東泰安寧陽214
官山東泰安213
官山東威海環翠53
官山東日照東港213
官山東日照五蓮213
官山東臨沂莒南213
官山東臨沂沂水213
官山東濱州鄒平214
官山東菏澤單縣213
官河南鄭州城關24
官河南開封35
官河南洛陽33
官河南平頂山新華35
官河南新鄉長垣24
官河南濮陽34
官河南許昌24
官河南漯河召陵24
官河南南陽南召14
官河南商丘梁園24
官河南商丘睢縣24
官河南信陽33
官河南周口淮陽24
官河南駐馬店平輿212
官湖北武漢55
官湖北宜昌55
官湖北襄陽襄樊34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湖北天門55
官湖南常德44
官湖南郴州33
官湖南永州寧遠33
官湖南懷化會同11
官湖南湘西吉首55
官廣西桂林臨桂33
官重慶55
官重慶江津55
官四川成都44
官四川自貢45
官四川南充55
官四川達州達縣55
官四川雅安漢源55
官四川涼山西昌33
官貴州貴陽55
官貴州遵義55
官貴州畢節1
官貴州黔東南丹寨33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33
官雲南昆明44
官雲南昭通44
官雲南紅河蒙自44
官雲南大理44
官陝西西安21
官陝西咸陽三原31
官陝西延安寶塔213
官陝西漢中漢臺55
官甘肅蘭州53
官甘肅武威民勤44
官甘肅張掖山丹24
官甘肅酒泉肅州55
官甘肅酒泉敦煌24
官甘肅臨夏243
官青海西寧44
官寧夏銀川1
官新疆烏魯木齊44
官新疆哈密55
官新疆昌吉吉木薩爾44
官新疆巴音郭楞焉耆44
吳浙江金華玉山33 (異讀[k][uɐi/uei][33]文/白)
吳浙江衢州龍游434 (文/白)
客福建南平邵武
贛江西吉安334
贛湖南株洲醴陵
湘湖南長沙33
湘湖南永州13
湘廣西桂林灌陽22
粵廣東江門白沙23
平廣東清遠保安33
平聲(2)
官新疆吐魯番214
晉山西太原11
kui
陰平(64)
官山東煙台1
官湖北荊門鍾祥24
官陝西寶雞44
吳浙江杭州33
吳安徽黃山甘棠53
吳安徽池州貴池31
吳安徽宣城寧國55
吳安徽宣城宣州31
吳江西上饒廣豐445
閩福建廈門55
閩福建莆田仙游54
閩福建三明將樂55
閩福建泉州南安33
閩福建漳州漳浦55
閩福建寧德古田55
閩福建寧德柘榮42
閩廣東汕頭33
閩廣東湛江雷州213
閩廣東汕尾海豐33
閩廣東中山隆都55 (文讀,白讀。)
閩廣東潮州33
閩廣東揭陽33
閩廣西貴港平南33
閩海南海口23
閩海南三亞33
閩海南瓊海33
閩海南萬寧44
閩海南東方33
閩海南定安213
閩海南澄邁22
閩海南昌江23
閩海南樂東34
閩海南陵水33
閩香港大埔33
客福建龍岩長汀33 (異讀[k/tʃ][ui/i][33/33]文讀|白讀)
客江西九江修水24
客江西贛州寧都42
客江西吉安井岡山24
客江西宜春奉新24
客廣東廣州從化44
客廣東韶關新豐44
客廣東深圳33
客廣東湛江廉江45 (文讀)
客廣東茂名信宜45 (文讀)
客廣東惠州33
客廣東梅州梅縣44
客廣東梅州五華44
客廣東河源33
客廣東陽江陽春35 (文讀)
客廣東東莞33
客廣東揭陽揭西53
客廣西玉林北流55
客廣西玉林博白44
客香港沙田34
贛福建三明泰寧21
贛江西南昌42
贛江西萍鄉13
贛江西九江星子33
贛江西撫州黎川22
贛江西上饒弋陽33
贛湖南岳陽平江
湘湖南婁底雙峰55
粵廣西崇左52
平廣西賀州九都話24
陰平甲(1)
閩廣東茂名電白33
kuɐi
陰平(35)
官廣西柳州雒容33
吳浙江金華玉山33 (異讀[k][uɐi/uei][33]文/白)
閩廣東中山隆都55
客廣西南寧馬山33
贛湖北黃石陽新
粵廣東廣州53
粵廣東韶關55
粵廣東深圳寶安55
粵廣東深圳寶安55
粵廣東珠海斗門33
粵廣東佛山53
粵廣東佛山順德53
粵廣東肇慶55
粵廣東肇慶封開55
粵廣東清遠55
粵廣東中山石岐55
粵廣東雲浮55
粵廣東雲浮羅定55
粵廣西南寧55
粵廣西南寧賓陽35
粵廣西桂林臨桂45
粵廣西梧州蒙山53
粵廣西北海55
粵廣西欽州55
粵廣西欽州靈山21
粵廣西貴港桂平55
粵廣西玉林北流55
粵廣西玉林博白55
粵廣西百色55
粵廣西河池宜州53
粵廣西崇左寧明53
粵香港55
粵香港大埔泰亨23
粵澳門55
平廣東韶關55
kue
陰平(24)
官江蘇徐州213
官江蘇南通
官安徽合肥212
官安徽淮南鳳台213
官安徽阜陽212
官安徽阜陽潁上213
官安徽宿州碭山213
官山東青島即墨1
官山東淄博博山1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濰坊壽光1
官山東濟寧1
官山東臨沂平邑1
官山東德州1
官山東聊城1
官山東濱州博興213
吳上海53
吳江蘇泰州靖江433
吳浙江寧波餘姚324
吳浙江嘉興51
吳浙江紹興52
吳浙江衢州開化45
客江西贛州南康44
贛湖南株洲茶陵353
ky
陰平(4)
吳上海浦東新區53
吳浙江台州仙居334
吳福建南平浦城35
平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52
平聲(1)
閩福建南平建甌54
kuəi
陰平(5)
官江蘇南京31
官江蘇揚州
官江蘇泰州21
湘湖南湘潭33
粵香港新界232
kuᴇi
陰平(4)
吳江蘇鎮江丹陽42
平廣西南寧亭子41
平廣西梧州藤縣53
平雲南文山富寧44
ki
陰平(3)
客福建三明寧化33
客廣東韶關南雄23
贛江西宜春上高42
kuɛi
陰平(3)
官湖南張家界大庸55
粵廣東清遠連山53
平廣西桂林朝陽43
kuᴇ
陰平(3)
吳江蘇無錫55
吳江蘇蘇州44
平廣西柳州融水53
kuai
陰平(2)
粵廣西貴港南江44
平廣西玉林福綿54
陽去(1)
平廣西桂林平樂35
kuᴇɪ
陰平(2)
吳江蘇無錫江陰51
吳浙江寧波52
kuoi
陰平(2)
閩福建福州44
平廣東佛山西岸31
køi
陰平(1)
閩福建寧德福安332
kua
陰平(2)
粵廣西賀州信都44
平湖南永州道縣54
kveɪ
陰平(1)
官青海海東循化13
kuæe
陰平(1)
吳江蘇常州44
kai
陰平(1)
吳浙江溫州33 ((白))
kuəɪ
陰平(1)
吳浙江湖州雙林44
kei
陰平(1)
吳浙江麗水雲和324
koi
陰平(1)
客福建漳州詔安13
kɔi
陰平(1)
客廣東清遠連南44
kɐi
陰平(1)
粵廣東珠海前山55
kuɔi
陰平(1)
粵廣東東莞213
kuɛ
陰平(1)
粵廣西柳州融水52
kuɯ
平聲(1)
平湖南永州寧遠35
kuã
陰平(1)
平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2
kʰ
kʰuei
陰平(1)
平廣西崇左扶綏53
kʰui
陰平(2)
粵廣西百色那畢53
粵廣西來賓武宣55
kʰøi
陰平(1)
平廣西百色田東54
tɕ
tɕuei
陰平(1)
吳上海浦東新區53 (白讀音,文讀音)
tɕy
陰平(2)
吳浙江溫州33 ((當~))
吳浙江衢州龍游434
tʃ
tʃi
陰平(1)
客福建龍岩長汀33 (異讀[k/tʃ][ui/i][33/33]文讀|白讀)
Notes 註
饋 歸
兩字均在微部,「饋」群母,「歸」見母,鄰紐。《說文》「饋」段玉裁注「饋之言歸也」。《論語 陽貨》「歸孔子豚」鄭玄注「魯讀饋為歸」。同源。
歸 鬼
《漢語變調構詞考辨》:歸:歸來,讀平聲;鬼:人死後的靈魂,讀上聲
回 歸 違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回」的旋轉義、「歸」的回歸義、「違」的離去義同詞族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從「𠂤」從「帚」,「𠂤」亦是聲符。「𠂤」是古「師」字,表示軍隊,「帚」象掃帚,疑會在戰爭中以軍隊掃除敵人而歸之意(季旭昇、葉玉森),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86 字
詳解: 甲骨文從「𠂤」從「帚」,「𠂤」亦是聲符。「𠂤」是古「師」字,表示軍隊,「帚」象掃帚,疑會在戰爭中以軍隊掃除敵人而歸之意(季旭昇、葉玉森),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一說「歸」是雙聲符字,「帚」、「彗」古同字,「帚」最初可能讀作「彗」,「彗」、「歸」音近,故「𠂤」、「帚」皆是「歸」的聲符(沈培)。
金文或加從「止」,或加從「辵」,戰國竹簡多從「辵」為意符,強調行走之動作。
甲骨文表示返回,《殷虛文字乙編》7961:「貞:王其歸」。又用作方國名,《合集》33070:「歸白(伯)」,郭沫若認為「歸」即夔國,在今湖北秭歸縣。《水經注》:「又東過秭歸縣之南」下云:「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也。《樂緯》曰:昔歸典叶聲律,宋忠曰: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
金文也表示返回,應侯視工鐘:「王歸自成周」,意謂王從成周回來。不其簋:「余來歸,獻禽(擒)。」意謂我回來,進獻所擒。又通假為「饋」,表示贈送、給予,貉子卣:「王令士道歸(饋)貉子鹿三」,意謂王命令士道給予貉子三隻鹿。《論語.陽貨》:「歸孔子豚」,《經典釋文》:「歸,鄭本作饋。」《左傳.閔公二年》:「歸公乘馬」,杜預注:「歸,遺也。」又用作國名、人名。
戰國竹簡表示歸依(陳偉),《郭店楚簡.尊德義》簡20:「尊仁,親忠,敬壯(長),歸豊(禮)」,「歸禮」即以禮為依歸。
後來「歸」用來表示女子出嫁,《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說文》:「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𠂤聲。㱕,籒文省。」642 字相關漢字: 𠂤,帚,師,彗,止,辵,饋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1
2573
简体: 归
GKX
0578.07
康熙字典-GHZR
1549.13
汉语大字典-GZJW
098111
-G通规
0234X
-G京族
kwi1.1.0
-G古籍
03119
-HB1
C26B
-H常用
2059
-T1
8655
全字庫-T甲表
02075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762
-J0
6137
-JMJ
014849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14850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2
J常用
0320X
-K0
4793
-K敎育
0107
-KP0
5163
-V2
10934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guī
GUI1 KUI4
(v4.0.1-6.0.0)
GUI1
(v3.1.0-3.2.0)
GUI1 KUI4
(v2.1.0-3.0.0)
kHanyuPinlu
guī(93)
gui1(93)
(v4.0.1-6.2.0)
kHanyuPinyin
21446.150:guī,kuì,kuí
kXHC1983
0417.051:guī
0417.051:guī
(v5.1.0)
kCantonese
gwai1
GWAI1
(v2.1.0-4.0.1)
kJapanese
キ ギ かえる
kJapaneseKun
TOTSUGU YUKU KAERU
kJapaneseOn
KI GI
kKorean
KWI KWEY
kHangul
귀:0E
귀
(v5.0.0-10.0.0)
kTang
*giuəi
kDefinition
return; return to, revert to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1-3969
1-3969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C26B
kIRG_TSource
T1-7657
1-7657
(v3.0.0-5.2.0)
kIRG_JSource
J0-5D45
0-5D45
(v3.0.0-5.2.0)
kIRG_KSource
K0-4F7D
0-4F7D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3DF
kIRG_VSource
V2-8D42
2-8D42
(v3.1.1-5.2.0)
kRSUnicode
77.14
kTotalStrokes
18
kIICore
AT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2057
kDaeJaweon
0968.180
kFennIndex
271.10 272.01
kGSR
0570a
kHanYu
21446.150
kIRGDaeJaweon
0968.180
kIRGDaiKanwaZiten
16349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446.150
kIRGKangXi
0578.070
kKangXi
0578.070
kLau
1027
kMatthews
3617
kMeyerWempe
1367
kMorohashi
16349 16349:E0101
16349
(v2.1.0-15.0.0)
kNelson
0123
kSBGY
066.10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MSMB
kCihaiT
739.601
kFenn
674B
kFourCornerCode
2712.7
kFrequency
3
(v3.2.0-15.1.0)
kGradeLevel
5
kHKGlyph
2058
kPhonetic
81 708
81
(v3.1.1-4.0.1)
kUnihanCore2020
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C26B
kCCCII
21462B
kCNS1986
1-7657
kCNS1992
1-7657
kEACC
21462B
kGB1
2573
kJis0
6137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D3DF
(v3.1.1-15.0.0)
kKSC0
4793
(v2.1.0-15.0.0)
kTaiwanTelegraph
2981
kXerox
243:304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5348+50.3.15 C+5348+58.3.15 C+5348+77.4.14
kRSKangXi
77.14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emanticVariant
U+489C<kSMSZD2003Index:T U+5F52<kMatthews
U+489C<sSoengmou2003:T U+5F52<kMatthews
(v15.0.0)
U+5F52<kMatthews
(v4.1.0-14.0.0)
kSimplifiedVariant
U+5F52
kZVariant
U+5E30
(v2.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