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王
U+7687(Basic)
白部4畫 共9畫 核心字
官話
huang2
wang3
粵語
wong4
日語
オウ
コウ
韓語
越南
hoàng
廣韻
匣/唐合/平
集韻
匣/唐一合/平
匣/陽合/上
訓読
きみ(君)
すめら(皇)
すめらぎ(皇)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B4A
HB1-ACD3
T1-5256
J0-3944
K0-7C55
V1-6025
KP0-F6EB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甲骨文
𠂤賓間
金文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玉書
侯馬盟書
戰國
金文
戰國早期
戰國
金文
戰國晚期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楚(戰國)
簡帛
信陽
楚(戰國)
簡帛
望山
楚(戰國)
簡帛
雨臺山
楚(戰國)
簡帛
郭店
楚(戰國)
簡帛
上博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張家山
說文小篆
傳抄
三體石經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汗簡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石經
熹平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Origin 字源諸說
Derived from King (王) with decorators. Emperor.
《說文解字》: 胡光切大也。从𦣹。𦣹,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𦣹,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
《字源》:象形 本像火炬光焰上腾之形《漢多》:「皇」字上面象插有羽毛的美玉,以裝飾冠冕,下面的「王」標聲,也兼表示王者所戴,本義是冠冕,引申為帝王。《說文新證》:初文為「煌」的本字,甲骨文加從「戉」,後「戉」旋轉90度形聲化為「王」
Meaning 字義
huang2
(1)
grand 皇皇巨著
(2)
(3)
君主 如:皇后;女皇;皇宫emperor
(4)
古时对封建王朝的敬称
(5)
对先代或亡亲的敬称
(6)
辉煌;庄盛 后作「煌」
huang2
(1)
火光;明亮bright, shining 星火煌煌
(7)
(8)
赞美;嘉许
(9)
四面无壁的室或堂
(10)
黄白色
(11)
冠名,上面画有羽饰
(12)
植物名 似燕麦
(13)
鸟名 1.黄雀 2.传说中的雌凤 后作「凰」
huang2
(1)
鸟名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 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古作「皇」phoenix (female)
(14)
草木之花
(15)
通「惶」 徘徊迟疑
huang2
(2)
迷惑
(16)
通「遑」 闲暇
huang2
(1)
空闲;闲暇leisure 不遑
(17)
通「匡」(kuang1) 匡正
kuang1
(3)
扶正;纠正to rectify 匡谬
(18)
通「況」(kuang4) 连词 表示更进一层
kuang4
(4)
副词 1.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愈”、“更加” 2.表示比况,相当于“恍如”、“仿佛” 3.表示情态,相当于“正好”、“恰”
(19)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20)
wang3
(21)
[皇皇]祭祀时心所向往貌
(布)
weangz 皇;王;帝
(二简)
「徨」的二簡字,已廢止
huang2
(1)
[徨徨]心神不安
huang2
(1)
恐惧to fear 人心惶惶
(2)
迷惑
(3)
慌忙
(2)
(喃)
hoàng 詞:hoàng hậu, hoàng thượng, hoàng tộc 義:queen, sir, royal family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王部 003
《說文解字》
胡光切大也。从𦣹。𦣹,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𦣹,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
《說文解字繫傳》
戶光反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爲鼻子。是。 [臣鍇曰:「自,從也,故爲始。《說文》皇字上直作自,小篆以篆文自省作白,故𦤃字上亦作白,書傳多有鼻子之言。餘則通論備矣。」]
《說文解字注》
胡光切大也。 [見詩《毛傳》。] 从自王。 [依《韵會》補王字。] 自,始也。始王者,三皇。 [王各本譌皇。今正。先鄭注《周禮》云:四類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尚書《大傳》。燧人爲燧皇。伏羲爲羲皇。神農爲農皇。譙周說同。《白虎通》曰:三皇者何。伏羲,神農,燧人。則改燧人居第三。恐非舊也。鄭依《春秋緯》。伏羲,女媧,神農爲三皇。皇甫謐說同。] 大君也。 [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號之曰皇。因以爲凡大之稱。此說字形會意之恉。幷字義訓大之所由來也。皇本大君。因之凡大皆曰皇。假借之法準此矣。] 自讀若鼻。 [自下曰鼻也。則自鼻二字爲轉注。此曰自讀若鼻。言皇字所从之自讀若鼻。其音同也。] 今俗㠯作始生子爲鼻子是。 [楊氏雄《方言》曰:鼻,始也。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許謂始生子爲鼻子。字本作鼻。今俗乃以自字爲之。徑作自子。此可知自與鼻不但義同。而且音同。相假借也。今俗,謂漢時也。鉉本無作字。誤。鍇本有。新刻刪之。胡光切。十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中】【白字部】 〔古文〕𦤍𦤐𤽙𤽚𤽧【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黃。【說文】大也。【風俗通】天也。【爾雅·釋天疏】尊而君之,則稱皇天。【書·大禹謨】皇天眷命。
 又【湯誥】惟皇上帝。【傳】皇,大。上帝,天也。
 又三皇,伏犧,神農,黃帝是也。【尚書·序疏】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風俗通】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
 又有天下者之通稱。【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號也。號之爲皇者,煌煌人莫違也。【書·呂𠛬】皇帝淸問下民。【詩·大雅】皇王維辟。【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蔡邕·獨斷】皇帝,至尊之稱也。上古天子庖犧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殷,周稱王。秦幷以爲號,漢因之不改。【前漢·高帝紀】漢王卽皇帝位,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又尊太公爲太上皇。【註】太上,極尊之稱。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冶國,故不言帝。【明制】太子稱皇,諸王以下不稱皇,皇族各戚屬宗人府掌之。
 又【禮·曲禮】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註】更設稱號,尊神異于人也。
 又【宋史·眞宗紀】祥符五年,親祀玉皇於朝元殿。【註】玉皇,天帝聖號。
 又【鴻苞博蒐】佛一稱覺皇。
 又【博雅】美也。【詩·大雅】思皇多士。
 又【爾雅·釋言】皇正也。【詩·豳風】四國是皇。
 又莊盛也。【儀禮·聘禮】賔入門皇。
 又美盛貌。【詩·大雅】穆穆皇皇。
 又猶煌煌也。【詩·小雅】皇皇者華。【爾雅·釋言】皇,華也。【疏】草木之華一名皇。
 又猶熒熒也。【揚子·太𤣥經】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又猶栖栖也。【禮·檀弓】皇皇如有,望而弗至。
 又於皇,歎美辭。【詩·周頌】於皇來牟。【註】於,音烏。
 又聿皇,疾貌。【前漢·揚雄·校獵賦】武騎聿皇。
 又遹皇,往來貌。【張衡·思𤣥賦】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
 又冠名。上畫羽飾也。【禮·王制】有虞氏皇而祭。
 又屏風名。王坐所置也。【周禮·天官】掌次設皇邸。
 又舞名。析五采羽,持以舞也。【周禮·地官】舞師掌敎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註】皇或爲䍿。
 又鳳皇,靈鳥也。【書·益稷】鳳皇來儀。【傳】雄曰鳳,雌曰皇。皇,通作凰。【集韻】亦作䳨。
 又【爾雅·釋鳥疏】皇,一名黃鳥。俗呼爲黃離留。
 又【爾雅·釋草疏】皇,一名守田。似燕麥子,如彫胡米,生廢田中。
 又【埤雅】驪馬黃白曰皇。【詩·豳風】皇駁其馬。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歲星,十月出,名天皇。又國皇星,大而赤。
 又餘皇,舟名。【左傳·昭十七年】楚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俗作艅艎。
 又矞皇,神名。【前漢·司馬相如傳】前長離而後矞皇。【史記】作潏湟。
 又冢前闕曰皇。【左傳·莊十九年】葬于絰皇。
 又寢門闕曰皇。【左傳·宣十三年】屨及于窒皇。
 又室無四壁曰皇。【前漢·胡建傳】列坐堂皇上。【博雅】作堭,非。
 又㵎名。【詩·大雅】夾其皇㵎。
 又山水名。【山海經】皇人之山,皇水出焉。
 又地名。【春秋·昭二十二年】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
 又姓。【左傳疏】宋戴公子皇父,其子孫以皇爲氏。又皇甫,複姓。
 又【諡法】靖民則法曰皇。
 又與遑偟徨𠀤通。【左傳·昭三十二年】不皇啓處。【詩·小雅】作遑。【爾雅·釋訓】作偟,暇也。【前漢·揚雄甘泉賦】溶方皇于西淸。【註】猶仿偟也。一作彷徨。
 又【正韻】戸廣切,黃上聲。【禮·少儀】祭祀之美,齊齊皇皇。陸德明讀。
 又【正韻】于放切,黃去聲。義同。徐邈讀。
 又【集韻】羽兩切,音往。皇皇,祭祀之儀。【禮·少儀註】皇,讀如歸往之往。【疏】謂心所繫往,孝子祭祀,威儀嚴正,必有繼屬,故齊齊皇皇也。【詩·魯頌】烝烝皇皇。【箋】皇皇,當作暀暀。猶往往也。
 【說文】本从自,始也。【徐曰】自,從也。故爲始也。今省作白。
考證:〔【爾雅·釋天疏】尊而君子,則稱皇天。〕
 謹照原文君子改君之。〔【爾雅·釋言】匡正也。〕
 謹照原文文義匡改爲皇。〔【前漢·天文志】太歲,十月出,名天皇。〕
 謹照原文太歲改歲星。 史記(-86)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huang2 [xuɑŋ35] ㄏㄨㄤˊ
wang3 [uɑŋ214] ㄨㄤˇ
粵語
wong4 [woŋ1] 皇帝, 皇后, 皇室, 皇冠, 皇宮, 皇上, 皇天, 皇位, 皇族, 皇親國戚
日語
オウ [oː] [呉]
コウ [koː] [漢]
韓語
[hwaŋ]
[waŋ]
越南
hoàng [hwaŋ21]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唐合1小韻胡光ɣuɑŋ君也美也天也說文作皇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君也美也天也說文作皇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
刊謬補缺切韻
唐合1小韻胡光ɣuɑŋ大,謂夨道洎如。大,謂夨道洎如。
集韻
唐一合1小韻胡光ɣuɑŋ說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亦姓古作𦤐說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亦姓古作𦤐
陽合3𢔎小韻羽兩ɣiuɑŋ皇皇祭祀之儀皇皇祭祀之儀
禮部韻略
唐一合1小韻胡光ɣuɑŋ釋云天也君也美也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釋云天也君也美也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
增韻
唐一合1小韻胡光ɣuɑŋ君也大也矞皇神名餘皇舟名左傳楚敗呉師獲其乘舟餘皇鳳皇鳥名室無四壁曰皇又章皇著大之貌揚雄賦章皇周流書張皇六師張大也又黄白色詩皇駁其馬又與遑同書無皇曰今日耽樂漢書謙遜未皇夙夜不皇康寜又或也秦誓我皇多有之又蕩漾二韻今圈君也大也矞皇神名餘皇舟名左傳楚敗呉師獲其乘舟餘皇鳳皇鳥名室無四壁曰皇又章皇著大之貌揚雄賦章皇周流書張皇六師張大也又黄白色詩皇駁其馬又與遑同書無皇曰今日耽樂漢書謙遜未皇夙夜不皇康寜又或也秦誓我皇多有之又蕩漾二韻今圈
唐一合1小韻户廣ɣuɑŋ光貎禮記朝廷之美齊齊皇皇音上聲又云祭祀之容齊齊皇皇音去聲所從言不同其為光美之義則一而已當於上去二韻通用又唐宕二韻增入光貎禮記朝廷之美齊齊皇皇音上聲又云祭祀之容齊齊皇皇音去聲所從言不同其為光美之義則一而已當於上去二韻通用又唐宕二韻增入
陽合3小韻于放ɣiuɑŋ周禮保氏注祭祀之容濟濟皇皇音去聲又音往又唐蕩二韻增入周禮保氏注祭祀之容濟濟皇皇音去聲又音往又唐蕩二韻增入
五音集韵
唐合1ɣuɑŋ君也美也天也說文作皇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君也美也天也說文作皇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
喻三陽合3iuɑŋ皇皇祭祀之義皇皇祭祀之義
洪武正韻
陽合小韻胡光ɣuaŋ君也大也矞皇神名餘皇舟名左傳楚敗吳師獲二乘舟餘皇鳳皇鳥名室無四壁曰皇君也大也矞皇神名餘皇舟名左傳楚敗吳師獲二乘舟餘皇鳳皇鳥名室無四壁曰皇
陽開小韻語㽘ŋaŋ光貌禮記朝廷之美齊齊皇皇音上聲又云祭祀之容濟濟皇皇音去聲雖所從言不同其爲光貌禮記朝廷之美齊齊皇皇音上聲又云祭祀之容濟濟皇皇音去聲雖所從言不同其爲
陽合小韻于放uaŋ周禮保氏注祭祀之容濟濟皇皇音去聲又音徃又陽養二韻周禮保氏注祭祀之容濟濟皇皇音去聲又音徃又陽養二韻
古今韻會舉要
光黄ɣuaŋ說文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徐曰自從也故為始也今文省作皇三皇大君也皇之為言煌煌然也尚書三皇伏羲神農黄帝又前漢太上皇師古曰太上極尊之稱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又冕名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畫羽飾焉又黄白色詩皇駁其馬又美也又或也秦誓我皇多有之又禮記諸侯皇皇注疏云自莊盛也又荀子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注皇正也郭云自脩正貌或曰有光儀也又詩皇皇者華注光也又孟子皇皇如也注如有所求而不得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集韻古作皇說文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徐曰自從也故為始也今文省作皇三皇大君也皇之為言煌煌然也尚書三皇伏羲神農黄帝又前漢太上皇師古曰太上極尊之稱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又冕名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畫羽飾焉又黄白色詩皇駁其馬又美也又或也秦誓我皇多有之又禮記諸侯皇皇注疏云自莊盛也又荀子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注皇正也郭云自脩正貌或曰有光儀也又詩皇皇者華注光也又孟子皇皇如也注如有所求而不得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集韻古作皇
蒙古字韻
tsh ꡑwang ꡧꡃtsʰwaŋ()
X ꡣong ꡡꡃɣɔŋ()
音韻闡微
江陽合陽平小韻xuaŋ
中原音韻
江陽合陽平江陽xuaŋ
韻略易通
江陽合舒陽平江陽xuɑŋ君也大也君也大也
中州音韻
江陽合平聲江陽小韻ɣuaŋ君也君也
中華新韻
ㄨㄤ 陽平xuɑŋ
東國正韻
ㅘㆁ 江講絳覺ŋuaŋ
ㅘㆁ 江講絳覺ɦuaŋ
戚林八音
非風 陽平huoŋ
分韻撮要
陽平wɔŋ皇帝皇帝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陽唐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ʰwɑŋ
王力
ɣuaŋ 陽部
董同龢
ɣuâŋ 陽部
周法高
ɡwaŋ 陽部
李方桂
gwaŋ 陽部
鄭張尚芳
ɡʷaːŋ 陽0部
白-沙
*[ɢ]ʷˤaŋ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whāŋ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whāŋ
斯塔羅斯金西漢
whāŋ
斯塔羅斯金東漢
whāŋ
許思萊上古
wâŋ
許思萊東漢
ɣuɑŋ
布之道諧聲域
WAŊ
聲首
布之道擬音
wˤaŋ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x
xuaŋ
陽平(54)
北京35
河北邯鄲大名42
江蘇南京24
江蘇徐州45
江蘇連雲港
江蘇連雲港贛榆54
江蘇揚州
安徽阜陽潁上33
安徽宿州碭山55
山東濟南42
山東棗莊嶧城55
山東東營廣饒53
山東煙台蓬萊55
山東濰坊昌邑53
山東濰坊臨朐42
山東泰安寧陽42
山東泰安42
山東威海環翠33
山東濱州博興53
山東濱州鄒平55
山東菏澤單縣52
河南開封52
河南洛陽31
河南新鄉長垣51
河南濮陽42
河南許昌42
河南漯河召陵53
河南南陽南召52
河南商丘梁園52
湖北武漢213
湖北宜昌12
湖北襄陽襄樊52
湖北荊門鍾祥31
湖北天門13
湖南張家界大庸21
湖南湘西吉首11
廣西柳州雒容21
廣西桂林臨桂31
四川成都21
四川自貢31
四川南充31
四川達州達縣31
四川雅安漢源31
四川涼山西昌52
貴州貴陽21
貴州遵義21
貴州畢節2
貴州黔東南丹寨53
雲南昭通31
陝西西安24
陝西寶雞53
陝西咸陽三原35
寧夏銀川3
廣西桂林灌陽33
xuɑŋ
陽平(25)
河北邯鄲魏縣53
江蘇淮安漣水35
江蘇泰州45
安徽蚌埠55
安徽淮北44
安徽阜陽55
安徽宿州埇橋55
安徽亳州蒙城44
山東濟南章丘55
山東煙台萊州42
山東濰坊安丘42
山東日照東港42
山東日照五蓮53
山東臨沂莒南42
山東臨沂沂水53
河南鄭州城關53
河南平頂山新華342
河南商丘睢縣42
河南周口淮陽53
河南駐馬店平輿42
重慶江津21
陝西漢中漢臺42
甘肅武威民勤53
新疆烏魯木齊52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51
平聲(1)
新疆吐魯番214
xuɔŋ
陽平(1)
甘肅蘭州51
xaŋ
陽平(1)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3
陰平(1)
甘肅臨夏243
陽上(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2
xuŋ
陽平(1)
湖南永州道縣31
xuã
陽平(5)
安徽蕪湖55
安徽銅陵樅陽13
雲南昆明31
雲南紅河蒙自53
雲南大理31
xua
陽平(5)
山東淄博博山3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濟寧2
山東臨沂平邑2
山東德州2
去聲(1)
山東煙台5
xuɔ̃
陽平(1)
青海西寧24
陰平(1)
甘肅酒泉敦煌24
xuoŋ
陽平(1)
福建寧德柘榮21
xuɑ̃
陽平(3)
安徽合肥55
安徽淮南鳳台55
甘肅張掖山丹53
xuɑ
陽平(3)
山東青島即墨2
山東濰坊壽光2
山東聊城2
xuɒ̃
陽平(1)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4
平聲(1)
山西太原11
xuan
陽平(1)
安徽安慶35
xaũ
陽平(1)
福建南平浦城213 (單字讀,白讀。)
xuõ
陽平(1)
江蘇南通
xuɑ̃ɣ
陽平(1)
陝西延安寶塔24
xuɑ̃ŋ
陽平(1)
甘肅酒泉肅州53
xɑŋ
陰平(1)
青海海東循化13
xɔuŋ
陽平(1)
福建三明沙縣31
-
uaŋ
陽平(4)
廣東潮州55
廣東揭陽55
海南瓊海22
廣西玉林北流32
上聲(1)
福建南平建甌21
陰去(1)
福建南平建甌33 ((又音))
uɑŋ
陽平(1)
江蘇常州金壇35
uɔŋ
陽平(26)
廣東中山隆都33
廣西南寧馬山213
廣東廣州21
廣東韶關21
廣東深圳寶安21
廣東珠海前山21
廣東佛山順德42
廣東肇慶21
廣東清遠21
廣東清遠連山21
廣東中山石岐51
廣東雲浮21
廣東雲浮羅定21
廣西南寧21
廣西北海21
廣西欽州21
廣西欽州靈山53
廣西貴港桂平21
廣西玉林博白232
廣西百色52
廣西河池宜州31
廣西崇左寧明21
香港大埔泰亨21
澳門21
廣東韶關21
廣西梧州藤縣212
陽去(1)
廣東中山隆都31 (文讀,白讀。)
陽平(3)
廣東肇慶封開24
廣西柳州融水21
廣西柳州融水21
uã
陽平(1)
浙江衢州開化341 (文,白)
uɔ̃
陽平(1)
廣西桂林平樂31
uoŋ
陽平(2)
廣西貴港平南12
廣西玉林北流24
ui
陽平(3)
廣東茂名電白11
海南澄邁42 (白)
海南昌江21 (旧)
uəŋ
陽平(2)
廣西桂林臨桂21
廣西賀州九都話213
uan
陽平(1)
湖南長沙13 ((白))
yã
陽平(2)
浙江衢州開化341
江西上饒廣豐341 (--,皇后)
aũ
陽平(1)
福建南平浦城213
ɑɔ̃
陽上(1)
江西上饒廣豐24
uøŋ
陽平(1)
廣西貴港南江22
ŋ
陽平(1)
廣西賀州信都24
h
huaŋ
陽平(16)
廣東汕頭55
廣東湛江雷州11
廣東汕尾海豐55
廣東潮州55 (文,白)
廣東揭陽55 (白,文)
海南海口21
海南三亞21
海南萬寧22
海南東方21
海南定安31
海南澄邁42 (文)
海南昌江21 (新)
海南樂東211
海南陵水11
香港大埔44
廣西桂林朝陽22
hɔŋ
陽平(3)
福建廈門35
福建泉州南安24
福建漳州漳浦213
huŋ
陽平(5)
福建寧德福安22
廣西百色那畢31
廣西來賓武宣22
廣西崇左31
廣西崇左扶綏21
hoŋ
陽平(3)
廣西南寧亭子21
廣西百色田東41
雲南文山富寧31
huoŋ
陽平(2)
福建福州53
福建寧德古田33
huəŋ
陽平(1)
廣西梧州蒙山21
hɔ̃
陽平(1)
江西贛州南康11
hɒŋ
陽平(1)
福建莆田仙游24
hən
平聲(1)
湖南永州寧遠35
f
fɔŋ
陽平(3)
福建三明將樂22
香港沙田21
江西撫州黎川35
陽平乙(1)
江西南昌45
faŋ
陽平(7)
河南信陽55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常德213
湖南郴州21
湖南永州寧遠31
湖南懷化會同31
貴州黔東南黎平213
foŋ
陽平(3)
廣東韶關南雄21
廣東梅州梅縣11
廣東梅州五華13
fan
陽平(1)
湖南長沙13 ((文))
ɦ
ɦuɑŋ
陽平(1)
浙江杭州213
ɦuɔ̃
陽平(3)
浙江寧波113
浙江湖州雙林113
浙江台州仙居312
ɦuɑ̃
陽去(1)
上海13
ɦuɒ̃
陽平(1)
浙江寧波餘姚113
ɦuɒŋ
陽平(2)
江蘇蘇州24
浙江紹興231
ɦuɔ
陽平(1)
浙江溫州31
ɦuᴀ̃
陽平(1)
浙江嘉興231
ɦɒ̃
陽平(1)
浙江金華玉山24
ɦɔn
陽平(1)
湖南湘潭12
v
vɔŋ
陽平(8)
廣東廣州從化35
廣東韶關新豐24
廣東深圳11
廣東惠州11
廣東東莞11
廣西玉林博白23
廣東珠海斗門22
廣東東莞21
vaŋ
陽平(2)
廣東佛山西岸24
廣東清遠保安25
voŋ
陽平(1)
廣東江門白沙22
vɔ̃
陽平(1)
上海浦東新區324
ɣ
ɣuã
陽平(1)
湖南永州33
ɣɒŋ
陽平(1)
湖南婁底雙峰13
χ
χuɑŋ
陽平(1)
新疆哈密51
ʔ
ʔuŋ
陽平(1)
廣西南寧賓陽213
Notes 註
皇 王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兩者的「帝王」義有可能同源
營 禜 縣 員 圓 圜 規 皇 王 環 鐶 寰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這些字的「環繞」義可能同詞源
艎 煌 鰉 彊 洪 *皇
《漢語同源詞大典》:艎:大船;煌:光強;鰉:大魚;彊:強大;洪:洪大。本組字皆有「強大」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惶 恐 *皇
《漢語同源詞大典》:惶:恐懼;恐:恐懼。本組字皆有「恐懼」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皇」字上面象插有羽毛的美玉,以裝飾冠冕,下面的「王」標聲,也兼表示王者所戴,本義是冠冕,引申為帝王。
51 字
 詳解: 「皇」字甲金文從◎從「王」聲。◎象上面插有翎羽的三叉形(或山字形)玉器,用作冠冕的裝飾,下部的「王」除了標聲之外,也兼表示這種冠飾是王者所佩戴,本義是冠冕。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三叉形玉冠飾,在三叉上各有三個孔用以插彩色羽毛,背面底部又有安插柄的孔,和甲骨文有長柄的字形吻合。這些三叉形玉飾出土時都位於死者的頭部附近。江蘇高淳朝墩頭遺址12號墓出土的良渚玉人頭戴三叉形冠,可以為證。《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鄭玄注:「皇,冕屬也。畫羽飾也。」

  「皇」字的本義是冠冕,最初由巫師或權貴所戴,後來稱君主為皇帝。由於插有羽飾的冠冕十分華麗,所以「皇」又有美麗之義,《廣雅.釋詁》:「皇,美也。」光輝燦爛之美稱為「煌」,又形容樂聲之美,鐘鼓鏗鏘悅耳稱為「鍠」、「韹」。而皇帝是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所以「皇」又有大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表示大也,美也,王孫鐘:「于我皇且(祖)文考」。金文凡「皇祖」、「皇考」皆是稱美之文(劉心源)。《說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又用作狀聲詞,是「鍠」的初文,沇兒鐘:「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又用作人名。

  「皇」字的構形過去主要有三說:一說上部象火炬之形,象火光輝煌,是「煌」的初文(何琳儀、季旭昇)。二說上部象日光放射之形,是「煌」的初文(吳大澂),朱芳圃則認為下部是燈,上象燈光。三說上部象王之冠冕,上插有羽毛為飾(汪榮寶)。從出土良渚玉冠飾和玉人可證,汪榮寶的說法是正確的。643 字相關漢字: 王,煌,鍠,韹

Relatives 相關字
Yixiezi 異寫字 (works in progress)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2742 -G1 2742 -G7 9.丿.78 -GT 4106 -GKX 0786.14 康熙字典-GHZR 2831.02 汉语大字典-GZFY 426806 -GZJW 291911 -G通规 1571 -G常用 常.9.162 -G二简 二.1.87 繁体: 徨 注: *in 徬徨. G布依 weangz.1 -G京族 hwaːŋ2.1.0 -G京族 hwaːŋ2.2.0 -G古籍 03671 -HB1 ACD3 -H常用 2705 -T1 5054 全字庫-T甲表 02726 異體字字典-T本土 3684 -J0 2536 -JMJ 017997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常用 0617 学年: 6 K0 9253 -K敎育 0885 -KP0 8675 -V1 6405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huáng
HUANG2 WANG3 (v4.0.1-6.0.0)
HUANG2 (v3.1.0-3.2.0)
HUANG2 WANG3 (v2.1.0-3.0.0)
kHanyuPinlu
huáng(85)
huang2(85) (v4.0.1-6.2.0)
kTGHZ2013
146.020:huáng
kHanyuPinyin
42645.010:huáng,wǎng
kXHC1983
0497.020:huáng
0497.020:huáng (v5.1.0)
kCantonese
wong4
WONG4 (v2.1.0-4.0.1)
kJapanese
コウ オウ すめら すめらぎ
kJapaneseKun
KAMI KIMI SUMERAGI
kJapaneseOn
KOU OU
kKorean
HWANG WANG
kHangul
황:0E
(v5.0.0-10.0.0)
kVietnamese
hoàng
kTang
*huɑng
kDefinition
royal, imperial; ruler, superior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B4A
0-3B4A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CD3
kIRG_TSource
T1-5256
1-5256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944
0-3944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C55
0-7C55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F6EB
kIRG_VSource
V1-6025
1-6025 (v3.1.1-5.2.0)
3-3737 (v3.1.0)
1-3737 (v3.0.0)
kRSUnicode
106.4
kTotalStrokes
9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5071
kDaeJaweon
1201.140
kFennIndex
206.03
kGSR
0708a
kHanYu
42645.010
kIRGDaeJaweon
1201.140
kIRGDaiKanwaZiten
22701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42645.010
kIRGKangXi
0786.140
kKangXi
0786.140
kKarlgren
104
kLau
3255
kMatthews
2283
kMeyerWempe
3785
kMorohashi
22701
kNelson
3100
kSBGY
181.14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AMG
kCihaiT
735.502
kFenn
74D
kFourCornerCode
2610.4
kFrequency
4 (v3.2.0-15.1.0)
kGradeLevel
4
kHKGlyph
2703
kPhonetic
1456 1457
1456 (v3.2.0-4.0.1)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CD3
kCCCII
214D23
kCNS1986
1-5256
kCNS1992
1-5256
kEACC
214D23
kGB0
2742
kGB1
2742
kJis0
2536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F6EB (v3.1.1-15.0.0)
kKSC0
9253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4106
kTaiwanTelegraph
4106
kTGH
2013:1571
kXerox
246:170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2006+96.4.5 C+2006+106.5.4
kRSKangXi
106.4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