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𤏻
𤏻
⿱⿰𤈼火又(.,J)
U+243FB(Ext B)
火部13畫 共17畫
官話
xie4()
日語
ショウ
廣韻
心/怗/入
集韻
心/怗/入
訓読
やわらぐ(和らぐ)
Sources 各源例字
GKX-0685.13
T4-5663
JMJ-040094
Old versions 舊版本
Evolution 字形演化
金文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說文小篆
傳抄
汗簡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蘇俠切大熟也。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
《字源》:会意 从又,像手形;从二或三火;从辛,辛像一种小型刀具;为多体会意,表示用手持金属刀具置火上冶炼。本义应为成功冶炼、治理……引申为调和、和谐《漢多》:甲骨文從又(手)持物(◎)從焱或燚,其字形構象手持物於烈火中燒,疑會燒熟之意(參徐在國)。《說文》訓「𤏻」為「大熟也」,可參。至於許慎以為「𤏻」「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他在小篆的基礎上所作的字形結構分析不可取。  或說甲骨字形從又(手)持炬,疑即「炬」之初文(參羅振玉、馬叙倫),于省吾認為可備一說。  另外,高鴻縉以為甲骨文字形象手持棍入火中疏之使燃之形。秦時(見秦公鎛)棍變為言聲(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所謂象意聲化)。此字形亦即小篆及隸楷之所本。疏水使流曰治(理),疏火使燃曰夑(理)。高氏之見,可備一說。李孝定不同意高氏,認為𤏻字金文從帀,後省作「丅」形。然而李氏之說未能解釋由甲骨至金文字形之間的演變︰甲骨無從帀的字形。  諸家以為𤏻、夑一字,其中「辛」訛為「言」(參戴侗、徐灝、林義光、馬叙倫、于省吾、黃鍚全及姚孝遂等)。其字形構成原件,除從火(炎、焱、或燚)從又不變外,由從一倒置而修長的三角形(◎)演變為從「丅」形,後變為從「𢆉」形,再變為從辛,最後變作從言(戴侗、姚孝遂)。
Meaning 字義
(1)
同「燮」
xie4
(1)
和;谐和;调和to harmonize
(2)
大熟
(3)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炎部 007𤏻
《說文解字》
蘇俠切大熟也。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
《說文解字繫傳》
相聶反大熟也。從又,持火、辛。辛者,物熟味也。 [臣鍇曰:「辛音新。」]
《說文解字注》
蘇俠切大𦏧也。 [此與《又部》燮篆義別。] 从又持炎辛。 [會意。蘇俠切。八部。] 辛者,物𦏧味也。 [辛下曰: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此說从辛之意也。《廣韵》曰:𤏻,孰也。《文字指歸》从辛又炎。按《文字指歸》葢用許說耳。]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 【唐韻】蘇俠切【廣韻】蘇協切【集韻】悉協切,𠀤音蜨。【說文】大孰也。从又,持炎辛。辛者,物孰味也。【集韻】籀作𤍛。◎按燮字本訓和。據說文玉篇云籀作𤍛,則亦可訓作大熟。至𤏻𤍛二字,但有大熟一義,不可訓作和也。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xie4 [ɕiɛ51] ㄒㄧㄝˋ ()
日語
ショウ [ɕoː]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4小韻蘇協sɛp熟也文字指歸从辛又炎熟也文字指歸从辛又炎
集韻
4小韻悉協sɛp說文大熟也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籀从𢆉說文大熟也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籀从𢆉
五音集韵
葉怗3siæp熟也文字指歸从辛又炎熟也文字指歸从辛又炎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布之道諧聲域
SEP
聲首
布之道擬音
sˤep
音節類型A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𤏻」字所涉爭議甚多。初義或指以手持物於烈火中燒烤。
26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又(手)持物(◎)從焱或燚,其字形構象手持物於烈火中燒,疑會燒熟之意(參徐在國)。《說文》訓「𤏻」為「大熟也」,可參。至於許慎以為「𤏻」「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他在小篆的基礎上所作的字形結構分析不可取。

  或說甲骨字形從又(手)持炬,疑即「炬」之初文(參羅振玉、馬叙倫),于省吾認為可備一說。

  另外,高鴻縉以為甲骨文字形象手持棍入火中疏之使燃之形。秦時(見秦公鎛)棍變為言聲(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所謂象意聲化)。此字形亦即小篆及隸楷之所本。疏水使流曰治(理),疏火使燃曰夑(理)。高氏之見,可備一說。李孝定不同意高氏,認為𤏻字金文從帀,後省作「丅」形。然而李氏之說未能解釋由甲骨至金文字形之間的演變︰甲骨無從帀的字形。

  諸家以為𤏻、夑一字,其中「辛」訛為「言」(參戴侗、徐灝、林義光、馬叙倫、于省吾、黃鍚全及姚孝遂等)。其字形構成原件,除從火(炎、焱、或燚)從又不變外,由從一倒置而修長的三角形(◎)演變為從「丅」形,後變為從「𢆉」形,再變為從辛,最後變作從言(戴侗、姚孝遂)。

  「𤏻」金文用意有三︰一、作人名用,見邨丘戈。二、用作協調、調和之意(參《金文形義通解》),如晉公盆︰「□𤏻萬邦,譣莫不曰䫌(卑)謙。」《書.顧命》︰「夑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我們認為《說文》訓燮為「和也」或以此類用意為根據。三、用作征伐之意(參《金文形義通解》),如曾白簠︰「克狄淮尸(夷),印(抑)𤏻□湯」郭沫若曰︰「此簋(按︰即曾白簠)與晉姜鼎同時,彼云『征緐湯原』,此云『印𤏻□湯』,蓋晉人與曾同伐淮夷也。」(《大系考釋》頁186)。又《詩.大雅.大明》︰「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查「𤏻」、「燮」二字字型雖近,使用上雖有時相通,但到了徐鉉時應已為二字,故有「二字義相出入」之按語。「𤏻」、「燮」二字之區別,與常用字中的「辨」、「辯」之區別可謂如出一轍。

  參見「燮」。791 字相關漢字: 炬,丅,辛,言,𢆉,燮,辨,辯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4 2136 -G5 2136 -GKX 0685.13 康熙字典-GHZR 0437.15 汉语大字典-GZJW 064511 -T4 5467 全字庫-T丙表 06881 異體字字典-JMJ 040094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讀音 Readings
kJapanese
ショウ やわらぐ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KX-0685.13
KX068513 (v5.2.0)
KX (v3.1.0-5.1.0)
kIRG_TSource
T4-5663
4-5663 (v3.1.0-5.2.0)
kIRG_JSource
JMJ-040094
kRSUnicode
86.13
kTotalStrokes
17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HanYu
10402.130
kIRGHanyuDaZidian
10402.130
kIRGKangXi
0685.130
kKangXi
0685.130
kMorohashi
19482
kSBGY
542.27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KangXi
86.13 (v3.2.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