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夂⺀(.);⿱夂冫(K)
U+51AC(Basic)
冫部3畫 共5畫 核心字
官話
dong1
粵語
dung1
日語
トウ
韓語
越南
đông
廣韻
端/冬/平
集韻
端/冬/平
訓読
ふゆ(冬)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62C
HB1-A556
T1-4576
J0-455F
K0-544F
V1-4C5D
KP0-D6CE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Ad
02Ha
02Mo
03Ha
03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冬 (U+2F81A)
T6-223C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嶽麓書院
隸書
睡虎地簡牘
簡帛
張家山
隸書
說文小篆
傳抄
汗簡
傳抄
古文四聲韻
石經
熹平石經
石經
三體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都宗切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古文冬从日。
《字源》:形声 《漢多》(徐中舒):甲金文「冬」是「終」的本字,象絲繩兩端打結之形,本義是末端、終結之處。《漢多》(葉玉林):認為象敗葉碩果之形《漢多》(郭沫若):認為象二榛實相聯下垂之形《說文新證》:甲骨文「𠂂」字,葉玉森釋「冬」,謂字象敗葉碩果之形,郭沫若以為「此字當時《爾雅 釋木》『終木棘』之終之本字」,即「榛」,𠂂字象二榛實相聯而下垂之形,用為始終及夏冬字者均為假借。姚孝遂據《說文》「終,絿絲也」謂字象絿絲之器,高鴻縉謂字象繩端終結之形,諸說紛紛,皆言之有據,證據不足
Meaning 字義
dong1
(1)
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winter
(2)
冬月,农历十一月的俗称
(3)
最后,终了 后作「終」
zhong1
(3)
结局;终止 与“始”相对end
(4)
「鼕」的简化字
dong1
(1)
[鼕鼕]象声词 1.鼓声 2.像鼓声的声响rattle of drums
(5)
(布)
dongl 冬天;冬季
(喃)
đong 詞:đi đong gạo; đong đưa 義:to measure rice; shifty
𢫝
(喃)
đong 詞:đi đong gạo; đong đưa 義:to measure rice; shifty
(喃)
đông 詞:đông cô; mùa đông 義:a type of mushroom; winter
(喃)
◎ Chông chênh: Chênh vênh. Vẻ không vững, không yên ổn.#C2: 冬 đông
(喃)
◎ Xao động.#C2: 冬 đông
(喃)
◎ Đo lường dung tích.#C2: 冬 đông
(喃)
◎ Long đong: gian nan vất vưởng.#C2: 冬 đông
(喃)
◎ Đong đanh: đỏng đảnh, đành hanh.#C2: 冬 đông
(喃)
◎ Đong đưa: chuyển qua chuyển lại (mắt liếc qua liếc lại).#C2: 冬 đông
(喃)
◎ Đòng đong: loài cá nhỏ ở đồng nước.#C2: 冬 đông
(喃)
◎ Mùa cuối cùng trong năm (sau mùa thu).#C1: 冬 đông
(喃)
◎ Chuyển từ thể lỏng sang thể rắn.#C1: 冬 đông
(喃)
◎ Có nhiều người trong một phạm vi nào đó.#C1: 冬 đông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仌部 009𠔙
《說文解字》
都宗切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古文冬从日。
《說文解字繫傳》
都農反四時盡也。從仌、夊。夊,古文終。 [臣鍇曰:「《白虎通》曰:『冬,終也。』仌,霜;冬,終之候也。會意。」] 古文冬從日。 [臣鍇日:「冬者,月之終也,日窮於紀也。」]
《說文解字注》
都宗切四時盡也。 [冬之爲言終也。《考工記》曰:水有時而凝。有時而釋。故冬从仌。] 从仌。从𠔾。 [會意。𠔾亦聲。都宗切。九部。] 𠔾,古文終字。 [見《糸部》。] 古文冬。从日。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冫字部】 〔古文〕𣆼𣅈𠘀𠔙𠘗【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宗切,篤平聲。【說文】四時盡也。【禮·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樂記】冬,藏也。【前漢·律歷志】冬,終也。【白虎通】冰霜,冬之𠋫也。【鶡冠子·環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又姓。【韻會】前燕有司馬冬壽。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dong1 [tʊŋ55] ㄉㄨㄥ
粵語
dung1 [tuːŋ5] 冬季, 立冬, 冬暖夏涼, 冬天, 冬至, 冬風, 冬裝, 冬瓜, 冬菇, 冬眠, 隆冬, 過冬, 秋收冬藏, 殘冬臘月
日語
トウ [toː] [呉漢]
韓語
[toŋ]
越南
đông [ɗə̆wŋ3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1小韻都宗toŋ四時之末尸子曰冬爲信北方爲冬冬終也又姓前燕慕容皝左司馬冬壽都宗切七四時之末尸子曰冬爲信北方爲冬冬終也又姓前燕慕容皝左司馬冬壽都宗切七
刊謬補缺切韻
1小韻都宗tuoŋ都宗反。時。二。都宗反。時。二。
集韻
1小韻都宗toŋ說文四時盡也又姓古作𠔙𠘀說文四時盡也又姓古作𠔙𠘀
禮部韻略
1小韻都宗toŋ都宗切釋云冬終也四時之末也又姓前燕慕容皝左司馬冬夀都宗切釋云冬終也四時之末也又姓前燕慕容皝左司馬冬夀
增韻
1小韻都宗toŋ都宗切四時之末漢志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都宗切四時之末漢志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
五音集韵
1toŋ都宗切四時之末尸子曰冬為言北方為冬冬終也又姓前燕慕容煌左司馬冬夀十一都宗切四時之末尸子曰冬為言北方為冬冬終也又姓前燕慕容煌左司馬冬夀十一
洪武正韻
東開小韻德紅tuŋ四時之末漢志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四時之末漢志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
古今韻會舉要
tuŋ都宗切音與東同說文●四時盡也本作●从仌夊夊古終字仌古冰字白虎通曰仌霜冬之𠉀也𨽻作●記樂記●藏也又姓前燕有司馬●夀說文古作㫡都宗切音與東同說文●四時盡也本作●从仌夊夊古終字仌古冰字白虎通曰仌霜冬之𠉀也𨽻作●記樂記●藏也又姓前燕有司馬●夀說文古作㫡
蒙古字韻
d ꡊung ꡟꡃtuŋ()
音韻闡微
東冬庚蒸青合陰平小韻tuŋ
中原音韻
東鍾合陰平東鍾tuŋ
韻略易通
東洪合舒陰平東洪tuŋ四季之一四季之一
中州音韻
東鍾合平聲東鍾小韻tuŋ四時之末四時之末
中華新韻
ㄨㄥ 陰平tʊŋ
東國正韻
ㅗㆁ 公拱貢穀toŋ
戚林八音
低聲 東江 陰平東江tøŋ
分韻撮要
陰平toŋ秋冬秋冬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東冬鍾江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tɷŋ
王力
tuŋ 冬部
董同龢
tôŋ 中部
周法高
təwŋ 中部
李方桂
təŋw 中部
鄭張尚芳
tuːŋ 終0部
白-沙
*tˤuŋ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tūŋ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tūŋ
斯塔羅斯金西漢
tǝ̄uŋ
斯塔羅斯金東漢
tǝ̄uŋ
許思萊上古
tûŋ
許思萊東漢
touŋ
布之道諧聲域
TUŊ
聲首
布之道擬音
tˤuŋ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t
tuŋ
陰平(179)
北京55
北京平谷35
天津南開21
天津武清55
天津寶坻55
天津靜海31
河北石家莊無極31
河北唐山樂亭31
河北唐山遷西44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44
河北邯鄲館陶24
河北邯鄲大名33
河北邯鄲魏縣24
河北張家口蔚縣53
河北承德平泉55
河北廊坊霸州45
河北廊坊廣陽55
河北衡水故城24
山西運城臨猗24
內蒙古赤峰寧城214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5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5
遼寧沈陽33
遼寧大連312
遼寧大連金州312
遼寧鞍山海城44
遼寧丹東411
遼寧錦州55
遼寧營口蓋州412
遼寧阜新細河55
遼寧遼陽白塔44
遼寧鐵嶺昌圖33
遼寧鐵嶺開原44
遼寧朝陽建平44
吉林長春南關44
吉林吉林龍潭44
吉林四平梨樹44
吉林遼源龍山44
吉林通化東昌31
吉林白山渾江311
吉林松原寧江44
吉林白城洮南44
吉林延邊敦化44
黑龍江哈爾濱44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44
黑龍江雞西雞冠44
黑龍江雞西密山44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44
黑龍江大慶肇州33
黑龍江伊春嘉蔭33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44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44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3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44
黑龍江黑河嫩江44
黑龍江綏化蘭西33
黑龍江綏化肇東44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5
江蘇徐州213
江蘇連雲港贛榆214
江蘇宿遷宿城213
安徽淮北213
安徽阜陽212
安徽宿州埇橋212
山東濟南213
山東濟南章丘213
山東淄博博山1
山東棗莊嶧城213
山東東營廣饒213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煙台萊州213
山東煙台1
山東濰坊昌邑213
山東濰坊臨朐213
山東濰坊壽光1
山東濟寧1
山東泰安寧陽214
山東泰安213
山東臨沂莒南213
山東臨沂平邑1
山東德州1
山東德州樂陵24
山東聊城1
山東濱州鄒平214
山東菏澤單縣213
河南鄭州城關24
河南開封35
河南洛陽33
河南平頂山新華35
河南新鄉長垣24
河南濮陽34
河南許昌24
河南漯河召陵24
河南南陽南召14
河南商丘梁園24
河南商丘睢縣24
河南周口淮陽24
湖北荊門鍾祥24
湖北天門55
湖南張家界大庸55
湖南郴州33
湖南永州寧遠33
廣西柳州雒容33
廣西桂林臨桂33
陝西西安21
陝西銅川耀州21
陝西寶雞44
陝西咸陽三原31
陝西渭南合陽31
陝西漢中漢臺55
甘肅武威民勤44
甘肅慶陽寧縣31
甘肅隴南康縣53
甘肅臨夏243
青海海北門源55
寧夏銀川1
寧夏固原涇源31
寧夏固原原州213
寧夏中衛沙坡頭44
新疆烏魯木齊44
新疆哈密55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44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44
新疆石河子214
山西大同靈丘442
山西長治312
山西晉城陵川33
內蒙古包頭東河24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224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214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24
河南安陽44
河南濟源44
福建南平邵武21
福建寧德古田55
福建寧德柘榮42
台灣苗栗三義24
福建漳州詔安13
福建南平邵武
江西贛州寧都42
江西吉安井岡山24
廣東廣州從化44
廣東韶關新豐44
廣東深圳33
廣東梅州梅縣44
廣東梅州五華44
廣東陽江陽春35 (文讀)
廣東東莞33
廣東揭陽揭西53
廣西南寧馬山33
廣西玉林北流55
廣西玉林博白44
香港沙田34
台灣新竹芎林53
福建三明泰寧21
江西南昌42
江西南昌進賢
江西新余分宜
江西吉安334
江西撫州黎川22
江西上饒弋陽33 (異讀[t/t][ən/uŋ][33/33]白讀|文讀)
湖南永州13
廣西桂林灌陽22
廣西南寧55
廣西南寧賓陽35
廣西柳州融水52
廣西桂林臨桂45
廣西梧州蒙山53
廣西防城港東興45
廣西欽州靈山21
廣西貴港桂平55
廣西貴港南江44
廣西玉林北流55
廣西百色55
廣西賀州信都44
廣西河池宜州53
廣西崇左52
廣西梧州藤縣53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52
平聲(6)
甘肅白銀會寧13
甘肅定西安定13
寧夏固原西吉213
河北石家莊贊皇54
河北張家口張北42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31
陽平(1)
甘肅天水清水13
toŋ
陰平(163)
河北邢臺巨鹿33
河北保定阜平31
河北保定淶水31
河北承德興隆35
河北滄州滄縣23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5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5
吉林白城大安44
吉林延邊琿春55
黑龍江雞西虎林31
江蘇南京31
江蘇常州金壇31
江蘇連雲港
江蘇淮安漣水31
江蘇揚州
江蘇泰州21
安徽蕪湖31
安徽蚌埠212
安徽淮南鳳台213
安徽安慶11
安徽滁州天長31
安徽阜陽潁上213
安徽六安金安213
安徽亳州蒙城213
安徽池州貴池445
安徽宣城宣州31
江西九江潯陽42
山東煙台蓬萊313
山東威海環翠53
山東臨沂沂水213
山東濱州博興213
湖北武漢55
湖北宜昌55
湖北襄陽襄樊34
湖北孝感孝南33
湖北黃岡紅安
湖北隨州曾都44
湖北恩施鶴峰55
湖南常德44
湖南懷化會同11
湖南懷化靖州24
湖南湘西吉首55
廣西百色樂業35
廣西百色西林44
廣西賀州富川44
廣西河池宜州44
廣西來賓武宣44
重慶55
重慶江津55
四川成都44
四川自貢45
四川攀枝花仁和35
四川瀘州古藺24
四川德陽中江34
四川綿陽北川45
四川廣元劍閣44
四川內江威遠45
四川樂山井研35
四川南充55
四川眉山東坡45
四川宜賓屏山45
四川廣安45
四川達州達縣55
四川雅安漢源55
四川巴中南江35
四川資陽安嶽45
四川涼山西昌33
貴州貴陽55
貴州六盤水六枝55
貴州遵義55
貴州安順西秀44
貴州畢節1
貴州畢節威寧45
貴州銅仁思南55
貴州銅仁玉屏24
貴州黔西南興義44
貴州黔東南丹寨33
貴州黔東南凱里34
貴州黔東南黎平33
貴州黔南平塘44
雲南昆明44
雲南曲靖沾益44
雲南玉溪紅塔45
雲南保山隆陽42
雲南昭通44
雲南昭通鎮雄34
雲南麗江永勝13
雲南臨滄臨翔44
雲南楚雄大姚33
雲南紅河建水45
雲南紅河蒙自44
雲南文山廣南24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33
雲南大理44
西藏拉薩35
陝西安康漢陰33
陝西安康平利43
甘肅金昌永昌44
甘肅平涼崆峒21
河北邢臺沙河41
山西晉城沁水21
上海53
上海浦東新區53
江蘇無錫55
江蘇無錫江陰51
江蘇常州44
江蘇蘇州44
江蘇鎮江丹陽42
江蘇泰州靖江433
浙江杭州33
浙江杭州臨安55
浙江寧波52
浙江溫州33
浙江嘉興51
浙江湖州雙林44
浙江衢州龍游434
浙江舟山定海52
浙江麗水雲和324
安徽黃山甘棠53
安徽池州貴池31
安徽宣城宣州31
江西上饒廣豐445
浙江杭州建德53
江西景德鎮浮梁55
福建南平建陽53
廣東汕尾海豐33
廣東中山隆都55 (文讀,白讀。)
海南東方33 (人名)
福建龍岩長汀33
湖南郴州桂東313
廣東湛江廉江45 (文讀)
廣東茂名信宜45 (文讀)
廣東汕尾海豐33
廣東河源33
廣東清遠連南44
江西九江彭澤
湖北荊州監利44
湖南衡陽常寧35
湖南長沙33
湖南邵陽綏寧13
湖南益陽安化33
湖南湘西瀘溪45
廣東韶關55
廣東深圳寶安55
廣東深圳寶安55
廣東珠海斗門33
廣東珠海前山55
廣東佛山53
廣東佛山順德53
廣東肇慶55
廣東肇慶封開55
廣東陽江江城33
廣東清遠55
廣東東莞213
廣東中山石岐55
廣東雲浮55
廣東雲浮羅定55
香港55
香港大埔泰亨23
香港新界232
澳門55
廣東韶關55
廣西玉林福綿54
平聲(1)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53
təŋ
陰平(30)
安徽合肥212
江西贛州章貢33
江西吉安永豐31
山東濰坊安丘213
山東日照東港213
山東日照五蓮213
河南信陽33
湖北十堰丹江口35
江蘇南京高淳44
浙江衢州開化45
安徽宣城寧國55
安徽黃山祁門21
安徽宣城旌德24
江西九江修水24
江西贛州南康44
江西宜春奉新24
湖南株洲攸縣35
廣東韶關南雄23
廣東惠州33
安徽安慶太湖22
江西萍鄉13
江西九江星子33
江西鷹潭貴溪
江西宜春上高42
湖北黃石陽新
湖北咸寧咸安44
湖南長沙瀏陽33
湖南株洲茶陵353
湖南株洲醴陵
湖南岳陽33
taŋ
陰平(16)
浙江溫州洞頭33
福建廈門55 ((白))
福建莆田仙游54
福建三明大田33
福建泉州南安33
福建漳州漳浦55
廣東汕頭33
廣東湛江雷州213
廣東汕尾海豐33 (白,文)
廣東潮州33
廣東揭陽33
廣西貴港平南33
海南東方33
香港大埔33
台灣新北板橋44 (白)
台灣彰化鹿港33 (白)
陰平甲(1)
廣東茂名電白33
tuəŋ
陰平(16)
山西運城垣曲53
山西臨汾鄉寧53
遼寧盤錦55
遼寧朝陽北票44
遼寧葫蘆島綏中55
河南三門峽湖濱53
河南駐馬店平輿212
陝西商洛商州31
河北邯鄲涉縣41
山西朔州懷仁42
山西晉中昔陽42
山西臨汾隰縣53
河南鶴壁鶴山33
河南新鄉衛濱24
陝西延安寶塔21
陝西榆林吳堡213
平聲(2)
甘肅甘南合作13
山西太原11
tɔŋ
陰平(16)
江蘇鹽城亭湖31
安徽宿州碭山213
四川遂寧射洪35
福建廈門55 ((白))
福建泉州南安33
福建漳州漳浦55
台灣新北板橋44 (文)
台灣彰化鹿港33 (文)
廣東江門白沙23
廣西百色那畢53
廣西來賓武宣55
廣東清遠保安33
廣西柳州融水53
廣西百色田東54
廣西崇左扶綏53
雲南文山富寧44
平聲(1)
福建南平建甌54
tən
陰平(9)
安徽馬鞍山花山211
安徽銅陵樅陽21
安徽蕪湖南陵33
江西上饒弋陽33 (異讀[t/t][ən/uŋ][33/33]白讀|文讀)
湖南株洲33
湖南湘潭33
湖南衡陽衡山33
湖南益陽南縣33
湖南婁底新化33
tuə̃
陰平(5)
甘肅張掖山丹24
甘肅酒泉敦煌24
青海西寧44
山西太原陽曲312
山西呂梁中陽24
平聲(1)
山西呂梁孝義33
tɤŋ
陰平(4)
福建三明將樂55
福建三明寧化33
湖南邵陽洞口44
湖南岳陽平江
tʊŋ
陰平(3)
浙江寧波餘姚324
浙江紹興52
廣東廣州53
tan
陰平(3)
浙江溫州蒼南55
江西上饒廣豐55
湖南婁底雙峰55
tʌŋ
陰平(2)
江蘇南通
江西上饒婺源44
tõŋ
陰平(2)
雲南普洱思茅55
河南焦作武陟44
tõ
陰平(2)
雲南德宏芒市33
湖南邵陽城步44
tuə̃ɣ
陰平(2)
陝西延安寶塔213
山西忻州五寨13
tun
陰平(2)
甘肅蘭州53
寧夏吳忠同心44
tũŋ
陰平(2)
甘肅酒泉肅州55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35
touŋ
陰平(1)
福建寧德福安332
tøyŋ
陰平(2)
福建福州44
福建寧德古田55
tœŋ
陰平(2)
福建寧德福安332
福建寧德柘榮42
tɛŋ
陰平(2)
廣東中山隆都55
廣西賀州九都話24
tueŋ
陰平(1)
山西臨汾洪洞21
tueɪ̃
平聲(1)
山西臨汾侯馬213
tvən
陰平(1)
青海海東循化13
tuɤŋ
平聲(1)
新疆吐魯番214
tuəɣ
陰平(1)
山西大同西坪21
təm
平聲(1)
山西晉中祁縣31
tuɤ̃
陰平(1)
陝西榆林神木213
tuɤ̃ɣ
陰平(1)
陝西榆林榆陽33
tã
陰平(1)
浙江金華玉山33
tɐŋ
陰平(1)
安徽黃山歙縣42
tɑŋ
陰平(1)
安徽黃山黟縣21
tɑ̃
陰平(1)
安徽宣城績溪41
tɒŋ
陰平(1)
福建莆田仙游54
tɔuŋ
陰平(1)
福建三明沙縣33
tɛn
陰平(1)
湖南郴州安仁33
ton
陰平(1)
湖南衡陽45
təɯ
陰平(1)
湖南懷化辰溪45
təuŋ
陰平(1)
廣西玉林博白55
tie
陰平(1)
湖南永州道縣54
tᴇ
平聲(1)
湖南永州寧遠35
tieu
陰平(1)
廣東佛山西岸31
tøŋ
陰平(1)
廣西南寧亭子41
tɔu
陰平(1)
廣西桂林朝陽43
ʔd
ʔdoŋ
陰平(7)
浙江台州仙居334
海南海口23 (文人名)
海南瓊海33 (文)
海南萬寧44 (文)
海南定安213 (文)
海南澄邁22 (文)
海南樂東34 (文)
ʔdaŋ
陰平(9)
海南海口23 (白冬瓜)
海南三亞33
海南瓊海33 (白)
海南萬寧44 (白)
海南定安213 (白)
海南澄邁22 (白冬瓜)
海南昌江23
海南樂東34 (白)
海南陵水33
l
louŋ
陰平(1)
福建南平浦城35
løu
陰平(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2
ɗ
ɗoŋ
陰平(2)
廣東湛江吳川55
廣東茂名化州53
tʰoŋ
陰平(1)
安徽池州東至33
d
doŋ
陰平(1)
廣東清遠連山53
Notes 註
鼕 冬
「鼕」义为鼓声,简化时并入「冬」,增加并混淆了「冬」的字义。
終 冬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終」的終結義衍生出「冬」的冬季義
炵 𧹝 赤 *冬
《漢語同源詞大典》:炵:火色;𧹝:赤色;赤:赤色。本組字皆有「紅色」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金文「冬」是「終」的本字,象絲繩兩端打結之形(徐中舒),本義是末端、終結之處。
40 字
 詳解: 甲金文「冬」是「終」的本字,象絲繩兩端打結之形(徐中舒),本義是末端、終結之處。

  葉玉林認為象敗葉碩果之形,郭沫若認為象二榛實相聯下垂之形,按以徐說較勝。古「冬」、「終」同字,先有終結之終一義,後「冬」引伸為四時的終端之「冬」,故增意符「糸」以專表終結之「終」字。戰國金文「冬」加意符「日」,用作冬季的專字。甲金文「冬」皆無兩點,睡虎地秦簡始於「冬」下增從兩點。

  甲金文「冬」皆讀作「終」,甲骨文「冬日」即「終日」,表示整天。金文表示終結,麥尊:「孫孫子子其永亡(無)冬(終)冬(終)。」又表示永久、長遠,井人鐘:「永冬(終)于吉」。戰國金文或加「日」旁,表示冬天,陳璋方壺:「孟冬」。商鞅量:「冬十二月」。

  《說文》:「冬,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𠔙,古文冬从日。」342 字相關漢字: 終,糸,日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2212 繁体: . 鼕 G1 2212 -G7 5.丿.43 -GT 0392 -GKX 0131.17 康熙字典-GHZR 0931.03 汉语大字典-GZFY 132302 -GZJW 319211 -G通规 0295 -G常用 常.5.88 -G一简 一..54 繁体: 鼕 G布依 dongl.0 -G京族 ʔdɔŋ1.0.1 -G京族 ʔdoŋ1.0.0 -G古籍 02020 -HB1 A556 -H常用 0304 -T1 3786 全字庫-T6 0228 全字庫 Compatibility: 2F81A T甲表 00308 異體字字典-T本土 0358 -J0 3763 -JMJ 007358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3 JMJ 007359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常用 1499 学年: 2 K0 5247 -K敎育 0169 -K法院 A0069 -KP0 5446 -V1 4461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dōng
DONG1 (v3.1.0-6.0.0)
DONG1 (v2.1.0-3.0.0)
kHanyuPinlu
dōng(272)
dong1(272) (v4.0.1-6.2.0)
kTGHZ2013
078.040,078.050:dōng
kHanyuPinyin
20867.190:dōng
kXHC1983
0258.040:dōng
0258.040:dōng (v5.1.0)
kCantonese
dung1
DUNG1 (v2.1.0-4.0.1)
kJapanese
トウ ふゆ
kJapaneseKun
FUYU
kJapaneseOn
TOU
kKorean
TONG
kHangul
동:0E
(v5.0.0-10.0.0)
kVietnamese
đông
kTang
*dong dong
kDefinition
winter, 11th lunar month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62C
0-362C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556
kIRG_TSource
T1-4576
1-4576 (v3.0.0-5.2.0)
kIRG_JSource
J0-455F
0-455F (v3.0.0-5.2.0)
kIRG_KSource
K0-544F
0-544F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6CE
kIRG_VSource
V1-4C5D
1-4C5D (v3.1.1-5.2.0)
3-235F (v3.1.0)
1-235F (v3.0.0)
kRSUnicode
15.3
kTotalStrokes
5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4273
kDaeJaweon
0294.130
kFennIndex
578.04
kGSR
1002a
kHanYu
20867.190
kIRGDaeJaweon
0294.130
kIRGDaiKanwaZiten
01610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0867.190
kIRGKangXi
0131.170
kKangXi
0131.170
kLau
629
kMatthews
6603
kMeyerWempe
3596
kMorohashi
01610:E0103
01610 (v2.1.0-15.0.0)
kNelson
0633 1161
1161 (v2.1.0-3.1.1)
kSBGY
032.30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EY
kCihaiT
167.201
kFenn
541A
kFourCornerCode
2730.3
kFrequency
4 (v3.2.0-15.1.0)
kGradeLevel
1
kHKGlyph
0304
kPhonetic
1402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556
kCCCII
21333B
kCNS1986
1-4576
kCNS1992
1-4576
kEACC
276276
kGB0
2212
kGB1
2212
kJis0
3763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D6CE (v3.1.1-15.0.0)
kKSC0
5247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0392
kTaiwanTelegraph
0392
kTGH
2013:295
kXerox
245:337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3161+15.2.3 C+3161+34.3.2
kRSKangXi
15.3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implifiedVariant
U+51AC
kTraditionalVariant
U+51AC U+9F15
U+9F15 (v14.0.0)
kZVariant
U+9F15 (v2.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