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更(.,K)
U+6897(Basic)
木部7畫 共11畫 核心字
官話
geng3
粵語
gang2
gwaang2
日語
キョウ
コウ
韓語
越南
cánh
ngạnh
廣韻
見/庚二開/上
集韻
見/庚二開/上
溪/唐一開/去
見/庚二開/去
訓読
おおむね(概ね)
たかい(高い)
つよい(強い)
でく(木偶)
ふさがる(塞がる)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923
HB1-B1F0
T1-5B36
J0-393C
K0-4C5B
V2-8D34
KP0-CFBF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Ad
02Mo
03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簡帛
睡虎地
說文小篆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古杏切山枌榆。有朿,莢可爲蕪夷者。从木㪅聲。
Meaning 字義
geng3
(1)
木名 刺榆,榆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状 小枝先端成刺 叶椭圆形,坚果扁,上半边有偏斜之翅 茎皮纤维可制绳、织带和人造棉 种子可榨油,嫩叶可食,木材坚实,可作农具、车辆等
(2)
草木刺人
(3)
有刺的草木
(4)
植物的枝、根或茎 如:花梗;高粱梗branch, root or stalk of plant
(5)
强硬;勇猛
(6)
正直;耿直
(7)
挺直 如:梗着脖子to straighten
(8)
阻塞;抵御to obstruct 从中作梗
(9)
病;灾祸
(10)
大略 如:梗概
(11)
姓 金有史咏妻梗氏
(方)
官话 他 貴陽 kən˥˦,南京 kən˩ (同音字)①不是零碎的(貴陽)②凸現出來(南京)
(方)
吳语 他 寧波 kã˦,蘇州 kã˥˩ ①動物鑽入泥土中(寧波)②(自行車)龍頭活,難以把握(寧波)③脾氣犟,不順從(寧波)④置於缸、甏等容器中,使貯藏食物保持乾燥(蘇州)⑤這麼(蘇州)
(喃)
chành 詞:chành ra (bành rộng); vuông chành chạnh 義:to expand, broaden, clear square
(喃)
cành 詞:cành hoa, cành tre 義:a flower; bamboo spray
(喃)
cánh 詞:tự lực cánh sinh 義:stand on one's own legs
(喃)
cánh 詞:tự lực cánh sinh 義:stand on one's own legs
(喃)
cạnh 詞:cạnh bàn 義:the edge of the table
(喃)
gánh 詞:gồng gánh; gánh vác 義:to carry (on one's shoulder) with a pole and two hangers; to shoulder
(喃)
gánh 詞:gồng gánh; gánh vác 義:to carry (on one's shoulder) with a pole and two hangers; to shoulder
(喃)
ngành 詞:ngọn ngành 義:in details
(喃)
ngành 詞:ngọn ngành 義:in details
(喃)
ngáng 詞:ngáng lại, ngáng chân 義:to hinder legs
(喃)
ngánh 詞:ngáng lại, ngáng chân 義:to bar; to stop; to hinder
(喃)
ngạnh 詞:ương ngạnh 義:self-willed
(喃)
ngạnh 詞:ương ngạnh 義:self-willed
(喃)
nhành 詞:nhành cây 義:branch (of tree)
(喃)
nhánh 詞:nhánh cây; chi nhánh 義:branch (of tree); affiliation
(喃)
◎ Như 更 cành#A2: 梗 ngạnh
(喃)
◎ Các nhánh chìa ra từ thân cây.#C2: 更 canh
(喃)
◎ Phiến mỏng, có thể bay trong gió.#C2: 梗 ngạnh
(喃)
◎ Như 挭 gánh#C2: 梗 cánh
(喃)
◎ Chuyển vật đi bằng vai với đòn mắc đồ đựng hai đầu.#F2: thủ 扌⿰更 cánh
(喃)
◎ Cành, nhánh. Ngọn ngành|Ngành ngọn: đầu đuôi cặn kẽ.#A2: 梗 ngạnh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木部 131
《說文解字》
古杏切山枌榆。有朿,莢可爲蕪夷者。从木㪅聲。
《說文解字繫傳》
根杏反山枌榆,有朿,莢可為蕪荑也。從木更聲。 [臣鍇曰:「朿音刺,蕪荑卽榆莢所為也。」]
《說文解字注》
古杏切山枌榆,有朿。 [山枌榆,又枌榆之一穜也。有朿。故名梗榆。卽《齊民要術》所謂刺榆者也。《方言》。凡草木刺人,自關而東或謂之梗。郭注。今云梗榆是也。] 莢可爲蕪荑也。 [荑當作夷。《爾雅》、《急就篇》皆不從艸。《釋木》。無姑,其實夷。郭云: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莢圓而厚(莢各本作葉,《急就篇》注引不誤)。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夷。按《齊民要術》分姑榆,刺榆,山榆爲三。云刺榆木甚堅肕。山榆可以爲蕪夷。依許說則刺榆山榆一物也。賈氏言種植皆得諸目驗。豈許有未諦與。姑榆卽《周禮》之橭。杜子春作枯榆。鄭注《周易・大過》曰:枯音姑。謂無姑,山榆。《廣雅》。山榆,母估也。是則山枌榆卽《爾雅》無姑之證。] 從木。㪅聲。 [古杏切。古音在十部。按梗引伸爲凡柯莖骾刺之偁。]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正韻】𠀤古杏切,音鯁。【說文】山枌楡,有朿,莢可爲蕪荑者。
 又病也。【詩·大雅】至今爲梗。
 又禦災曰梗。【周禮·天官】女祝以時招梗,禬禳以除疾殃。
 又【爾雅·釋詁】梗,正直也。
 又【揚子·方言】梗,略也。梗槩,大略也。
 又草木刺人爲梗。【張衡·西京賦】梗木爲之靡拉。
 又枝梗。【戰國策】桃梗土偶。
 又土梗,非眞物也。【莊子·田子方】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又猛也。【方言】韓趙之閒曰梗。【淮南子·原道】鋤其强梗。
考證:〔【周禮·天官】女祝以時招梗,禬禳以除時疾。〕
 謹照原文時疾改疾殃。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geng3 [kɤŋ214] ㄍㄥˇ
粵語
gang2 [kɐŋ35] 梗概, 梗直, 從中作梗, 梗死, 梗泛, 梗阻, 梗塞, 梗滯, 菜梗
gwaang2 [kwaːŋ35]
日語
キョウ [kʲoː] [呉]
コウ [koː] [漢]
韓語
[kjʌŋ]
越南
cánh [kaʲŋ35]
ngạnh [ŋaʲŋ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庚二開2小韻古杏kaŋ梗直也又桔梗藥名古杏切九梗直也又桔梗藥名古杏切九
刊謬補缺切韻
庚二開2小韻古杏kɐŋ古杏反。桔(梘),藥。正作𣖀。八。古杏反。桔(梘),藥。正作𣖀。八。
集韻
庚二開2小韻古杏kɪaŋ說文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夷也一曰略也荒也說文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夷也一曰略也荒也
唐一開1小韻口浪kʰɑŋ御災害也周禮招梗檜穰鄭興讀御災害也周禮招梗檜穰鄭興讀
庚二開2小韻居孟kɪaŋ荒也畧也荒也畧也
禮部韻略
庚二開2小韻古杏kɪaŋ古杏切木名釋按説文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荑者爾雅直也略也梗槩又桔梗古杏切木名釋按説文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荑者爾雅直也略也梗槩又桔梗
增韻
庚二開2小韻古杏kɪaŋ古杏切本也又直也孔叢子馬回梗梗亮直亦作鯁又桔梗藥名戰國策求柴葫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又塞也橈也害也病也詩至今為梗方言梗略也郭璞曰梗槪大略也廣韻作梗又枝梗古杏切本也又直也孔叢子馬回梗梗亮直亦作鯁又桔梗藥名戰國策求柴葫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又塞也橈也害也病也詩至今為梗方言梗略也郭璞曰梗槪大略也廣韻作梗又枝梗
五音集韵
庚清二開2kɪaŋ古杏切直也又桔梗藥名二十五字古杏切直也又桔梗藥名二十五字
唐開1kʰɑŋ御災害也周禮招梗檜禳鄭興讀御災害也周禮招梗檜禳鄭興讀
庚清二開2kɪaŋ荒也略也荒也略也
洪武正韻
庚開小韻古杏kəŋ古杏切木也又直也孔叢子馬回梗梗亮直亦作鯁又桔梗藥名戰國䇿求柴葫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又塞也撓也害也病也詩至今爲梗方言梗略也郭璞曰梗概大略也廣韻作挭又枝梗古杏切木也又直也孔叢子馬回梗梗亮直亦作鯁又桔梗藥名戰國䇿求柴葫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又塞也撓也害也病也詩至今爲梗方言梗略也郭璞曰梗概大略也廣韻作挭又枝梗
古今韻會舉要
kiəŋ古杏切音與耿同說文山枌榆有朿莢可為蕪荑人荒也塞也大畧也病也詩至今為梗廣韻又直也孔叢子馬回梗梗亮直又枝梗也又桔梗藥名戰國策求柴胡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古杏切音與耿同說文山枌榆有朿莢可為蕪荑人荒也塞也大畧也病也詩至今為梗廣韻又直也孔叢子馬回梗梗亮直又枝梗也又桔梗藥名戰國策求柴胡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
蒙古字韻
g ꡂÿing ꡦꡞꡃkjiŋ()
音韻闡微
東冬庚蒸青開上聲小韻kəŋ
中原音韻
庚青齊上聲庚青kiəŋ
韻略易通
庚晴開舒上聲庚晴kəŋ木枝也直也木枝也直也
中州音韻
庚青齊上聲庚青小韻kiəŋ桔~藥名桔~藥名
中華新韻
kɤŋ
東國正韻
ㆎㆁ 搄肯亘亟kɤiŋ
ㅕㄴ 鞬寋建訐bien
戚林八音
燈庚 陰上燈庚keiŋ
分韻撮要
陰上kɐŋ梗概大略也又直也又桔梗藥名梗概大略也又直也又桔梗藥名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kăŋ
王力
keaŋ 陽部
董同龢
kăŋ 陽部
周法高
kraŋ 陽部
李方桂
kraŋx 陽部
鄭張尚芳
kraːŋʔ 陽0部
白-沙
*kˤraŋ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rāŋ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rāŋ́
斯塔羅斯金西漢
krāŋ́
斯塔羅斯金東漢
krēŋ́
許思萊上古
krâŋʔ
許思萊東漢
kaŋᴮ
布之道諧聲域
KRAŊ
聲首
布之道擬音
krˤaŋʔ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k
kəŋ
上聲(151)
北京214
北京平谷213 (~塞,煙~兒)
天津南開213
天津武清214
天津寶坻213
天津靜海213
河北石家莊無極35
河北唐山樂亭34
河北唐山遷西213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214
河北邯鄲館陶44
河北邯鄲大名55
河北邯鄲魏縣55
河北邢臺巨鹿55
河北保定阜平55
河北保定淶水24
河北張家口蔚縣44
河北承德平泉214
河北承德興隆213
河北滄州滄縣55
河北廊坊霸州214
河北廊坊廣陽214
河北衡水故城55
山西運城臨猗44
山西運城垣曲44
山西臨汾侯馬44
山西臨汾鄉寧44
內蒙古赤峰寧城35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213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213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213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213
遼寧沈陽213
遼寧大連213
遼寧大連金州213
遼寧鞍山海城214
遼寧丹東213
遼寧錦州213
遼寧營口蓋州213
遼寧阜新細河213
遼寧遼陽白塔213
遼寧盤錦213
遼寧鐵嶺昌圖213
遼寧鐵嶺開原213
遼寧朝陽北票213
遼寧朝陽建平213
遼寧葫蘆島綏中213
吉林長春南關213
吉林吉林龍潭213
吉林四平梨樹213
吉林遼源龍山213
吉林通化東昌213
吉林白山渾江213
吉林松原寧江213
吉林白城大安213
吉林白城洮南213
吉林延邊敦化213
吉林延邊琿春213
黑龍江哈爾濱213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213
黑龍江雞西虎林213
黑龍江雞西雞冠213
黑龍江雞西密山213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213
黑龍江大慶肇州213
黑龍江伊春嘉蔭213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213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213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21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213
黑龍江黑河嫩江213
黑龍江綏化蘭西213
黑龍江綏化肇東213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213
江蘇徐州35
江蘇常州金壇323
江蘇連雲港
江蘇泰州213
江蘇宿遷宿城24
安徽淮北24
安徽阜陽24
安徽阜陽潁上35
安徽宿州碭山24
安徽宿州埇橋434
江西贛州章貢453
山東濟南55
山東棗莊嶧城24
山東東營廣饒55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煙台萊州55
山東煙台蓬萊214
山東濰坊安丘55
山東濰坊昌邑33
山東濰坊臨朐55
山東濰坊壽光3
山東泰安寧陽55
山東泰安55
山東威海環翠213
山東日照東港55
山東日照五蓮55
山東臨沂莒南55
山東臨沂平邑3
山東臨沂沂水44
山東德州3
山東聊城3
山東濱州博興44
山東菏澤單縣33
河南鄭州城關44
河南開封44
河南洛陽53
河南平頂山新華55
河南新鄉長垣55
河南濮陽55
河南許昌55
河南漯河召陵55
河南南陽南召33
河南商丘梁園55
河南商丘睢縣55
河南周口淮陽55
河南駐馬店平輿33
陝西西安53
陝西銅川耀州52
陝西咸陽三原52
陝西商洛商州53
甘肅白銀會寧53
甘肅武威民勤212
寧夏固原原州53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51
新疆石河子55
河北石家莊贊皇45
河北邯鄲涉縣53
河北邢臺沙河33
河北張家口張北55
山西太原53
山西長治535
山西晉城陵川312
山西朔州懷仁53
山西晉中昔陽55
山西臨汾隰縣21
內蒙古包頭東河312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213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55
河南安陽43
河南鶴壁鶴山55 (文)
河南新鄉衛濱55
河南焦作武陟53
河南濟源52
陝西延安寶塔53
陝西榆林吳堡412
香港新界35 (莖。)
廣西桂林朝陽23 (莖。)
陰上(7)
甘肅臨夏43
江蘇鎮江丹陽324
江蘇泰州靖江334
浙江衢州開化53 (文,白)
福建泉州南安55
廣西南寧亭子33 (莖。)
廣西賀州九都話55 (莖。)
陰平(7)
江蘇連雲港
河南三門峽湖濱53
陝西渭南合陽31
寧夏固原涇源31
山西大同靈丘442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224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214
陽平(10)
山東濟南章丘55
山東淄博博山3
山東德州樂陵55
山東濱州鄒平55
陝西寶雞53
甘肅金昌永昌13
寧夏銀川3
寧夏中衛沙坡頭53
新疆烏魯木齊52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51
去聲(2)
甘肅慶陽寧縣44
甘肅定西安定44
平聲(2)
甘肅甘南合作13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31
kən
上聲(63)
江蘇南京212
江蘇淮安漣水212
江蘇鹽城亭湖55
江蘇揚州
安徽合肥24
安徽蕪湖213
安徽馬鞍山花山213
安徽銅陵樅陽224
安徽滁州天長42
安徽六安金安35
安徽池州貴池213
安徽宣城宣州213
江西九江潯陽24
江西吉安永豐24
河南信陽323
湖北十堰丹江口33
湖北荊門鍾祥53
湖北孝感孝南52
湖北隨州曾都353
湖北恩施鶴峰53
湖北天門11
湖南常德31
湖南張家界大庸41
湖南郴州53
湖南永州寧遠45
湖南湘西吉首53
廣西桂林臨桂42 (莖。)
廣西百色西林45
廣西賀州富川53
重慶53
重慶江津42
四川成都53
四川攀枝花仁和53
四川南充53
四川眉山東坡53
四川廣安53
四川巴中南江353
四川資陽安嶽42
四川涼山西昌45
貴州六盤水六枝42 (文)
貴州遵義53
貴州安順西秀54
貴州畢節威寧42
貴州銅仁思南42
貴州銅仁玉屏42
貴州黔西南興義53
貴州黔東南丹寨55
貴州黔東南凱里41
雲南昭通53
雲南昭通鎮雄53
雲南文山廣南53
陝西漢中漢臺35
陝西安康漢陰45
甘肅蘭州44
江蘇蘇州52 (文,白)
安徽蕪湖南陵44
浙江杭州建德213 (文)
安徽池州東至35
湖北荊州監利21
湖南長沙41
湖南岳陽42
湖南益陽安化21
湖南益陽南縣42
陰上(1)
青海海東循化33
陰平(1)
湖南邵陽綏寧13 (文:菜~)
陽平(1)
寧夏吳忠同心53
去聲(8)
廣西百色樂業24
四川德陽中江213
四川綿陽北川213
四川內江威遠214
四川樂山井研214
四川宜賓屏山213
貴州畢節5
陝西安康平利214
陰入(1)
江西上饒廣豐53
kaŋ
上聲(15)
江蘇蘇州52
廣東中山隆都24
台灣苗栗三義31 (白)
江西贛州寧都214
廣東廣州從化21 (莖。)
廣東韶關南雄31
廣東深圳31 (莖。)
廣東惠州35 (莖。)
廣東梅州五華31 (菜~)
廣西玉林博白21 (莖。)
香港沙田31
台灣新竹芎林24 (文)
湖南長沙瀏陽24
廣東珠海前山13 (莖。)
廣西防城港東興24
陰上(9)
江蘇無錫江陰45
浙江紹興334
廣西貴港平南45 (莖。)
廣西南寧馬山31 (莖。)
廣西玉林北流42 (莖。)
廣東珠海斗門55 (莖。)
廣東清遠35 (莖)
廣西玉林博白33 (莖。)
廣西來賓武宣45 (莖。)
陰去(3)
上海浦東新區35
廣東汕尾海豐213
廣東茂名化州33
陽去(1)
廣東韶關新豐31
kuaŋ
上聲(16)
江西景德鎮浮梁31
福建福州32 ((菜~))
福建三明將樂51 (單字讀,一梗花生:一顆花生。)
福建南平建甌21 ((白。菜~))
福建南平邵武55 (白,菜~)
江西吉安井岡山21
江西宜春奉新21
湖南株洲攸縣31
廣東梅州梅縣31
台灣新竹芎林24 (白)
江西九江星子31
江西吉安53
江西撫州黎川44 ((白。菜~))
江西撫州黎川44 ((白。菜~))
湖南邵陽綏寧44 (白:甘蔗~)
澳門13 (白讀。)
陰上(3)
廣東韶關35 (莖。)
廣東清遠連山55 (莖。)
廣東韶關35 (莖)
陰平(2)
江西九江修水24
福建三明泰寧21
陰入(1)
福建三明將樂21
kɐŋ
上聲(6)
廣西來賓武宣53
安徽黃山歙縣35
廣東中山隆都24 (莖。文讀,白讀。)
廣東陽江江城21
廣東中山石岐213 (莖。文讀)
澳門13 (莖。文讀)
陰上(16)
廣東廣州35 (文,白)
廣東佛山35 (莖。)
廣東江門白沙45 (莖。)
廣東湛江吳川35
廣西南寧賓陽33 (莖。)
廣西北海35 (莖。)
廣西欽州35 (莖。)
廣西欽州靈山55 (莖。)
廣西貴港桂平35 (莖。)
廣西貴港南江34 (莖。)
廣西玉林北流35 (莖。)
廣西百色35 (莖。)
廣西百色那畢33 (莖。)
廣西崇左寧明35 (莖。)
香港35 (莖。)
廣西崇左扶綏33 (莖。)
kə̃
上聲(11)
江蘇連雲港贛榆24
安徽蚌埠24
安徽淮南鳳台34
雲南楚雄大姚53
雲南紅河蒙自31
雲南大理53
雲南德宏芒市53
甘肅張掖山丹212
青海西寧53
山西呂梁中陽423
湖南邵陽城步42
陰上(1)
甘肅酒泉敦煌43
陰平(1)
山西太原陽曲312
ken
上聲(12)
湖南懷化靖州31
四川瀘州古藺51
四川廣元劍閣352
四川遂寧射洪351
貴州黔南平塘24
雲南臨滄臨翔53
西藏拉薩53
福建南平邵武55 (文,作~)
湖南郴州桂東21
安徽安慶太湖31
湖南衡陽33
湖南永州53
去聲(1)
廣東梅州梅縣53 ((桔~))
kɤŋ
上聲(3)
安徽亳州蒙城24
甘肅隴南康縣55
新疆吐魯番51
陰上(1)
甘肅天水清水52
陰平(1)
青海海北門源55
陽平(1)
新疆哈密51
去聲(1)
甘肅平涼崆峒44
kã
上聲(1)
浙江寧波325
陰上(3)
江蘇無錫324 (據《當代吳語》一書載:無錫方言的陰上調為323,此處是324,疑印刷有誤。)
浙江湖州雙林53
福建三明大田53
陰去(1)
上海35
keŋ
上聲(2)
山西臨汾洪洞42
廣西桂林灌陽55 (莖。)
陰上(2)
廣西河池宜州42 (莖。)
湖南永州道縣55 (莖。)
kɐn
上聲(1)
廣西河池宜州53
陰上(1)
廣東東莞35 (莖。)
kẽ
上聲(2)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53
湖南湘西瀘溪42
陰上(2)
廣東汕頭53
廣東潮州53
kuã
上聲(4)
浙江舟山定海45
浙江台州仙居423 (莖)
江西贛州南康42
江西萍鄉35
kɛŋ
上聲(1)
福建莆田仙游32
陰上(2)
廣西柳州融水55 (莖。)
廣西崇左24 (莖。)
陽去(1)
福建漳州漳浦33 (文讀,逆阻。)
kuɛ
上聲(1)
浙江杭州建德213 (菜~。白)
陰上(2)
浙江衢州龍游45
浙江麗水雲和53
kõ
上聲(2)
湖南衡陽衡山13 (菜~子(白))
湖南婁底新化21
陰上(1)
江西上饒婺源42
kĩ
上聲(2)
福建廈門53 ((白))
湖南郴州安仁53 (文:梗概)
陰上(1)
福建泉州南安55
kan
上聲(3)
江西宜春上高213
湖南株洲42
湖南湘潭42 ((菜~子))
koŋ
上聲(2)
山東青島即墨3
湖南郴州安仁53 (白:菜梗)
kə̃n
上聲(1)
雲南保山隆陽53
陰平(1)
雲南曲靖沾益44
kə̃ɣ
陰平(2)
陝西延安寶塔213
山西忻州五寨13
kə̃ŋ
上聲(1)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53
陽平(1)
甘肅酒泉肅州53
kiəŋ
上聲(1)
台灣彰化鹿港54
kuɑŋ
上聲(1)
江西南昌213 ((茶葉~子,菜~子))
陰上(1)
浙江杭州53 ((樹~兒,又))
kᴀ̃
上聲(1)
浙江寧波餘姚435
陰上(1)
浙江嘉興44
kuɛ̃
陰上(2)
浙江衢州開化53
廣西賀州信都52 (莖。)
kæ̃
上聲(2)
安徽黃山祁門42
湖南婁底雙峰31 (文,白)
kɔ̃
上聲(1)
湖南衡陽常寧44
陰上(1)
福建三明沙縣21
kaiŋ
上聲(2)
福建南平建甌21 ((文。桔~:中藥名))
福建南平建陽21
kueŋ
陰上(2)
廣東肇慶封開52
廣西梧州藤縣33 (莖。)
kᴇŋ
陰平(1)
雲南文山富寧44 (莖。)
陰去(1)
廣西柳州融水435 (莖。)
ki
陰上(1)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24 (莖。)
kɛ̃
陰上(1)
江蘇南通 (火柴~子)
kᴇ̃
上聲(1)
雲南麗江永勝42
kẽŋ
上聲(1)
雲南普洱思茅52
kəɣ
上聲(1)
山西大同西坪55
kai
上聲(1)
山西晉城沁水31
kɔõ
上聲(1)
山西晉中祁縣314
kɤ̃
陰平(1)
陝西榆林神木213
kɤ̃ɣ
陽平(1)
陝西榆林榆陽213
kəi
陰上(1)
江蘇南京高淳33
kᴀŋ
陰上(1)
江蘇無錫江陰45
kᴀɲ
陰上(1)
江蘇常州334
kɑŋ
陰上(1)
浙江杭州53 ((又))
kuɑ̃
陰平(1)
浙江杭州臨安55
kiɛ
上聲(1)
浙江溫州35
kɒ̃
陰上(1)
浙江金華玉山45
kaĩ
陰上(1)
福建南平浦城44
kuæ̃
陰上(1)
江西上饒廣豐52
上聲(1)
安徽黃山黟縣53
kɑ̃
上聲(1)
安徽宣城績溪212
ke
去聲(1)
安徽宣城旌德213
kuaĩ
上聲(1)
浙江溫州洞頭53
kɛiŋ
上聲(1)
福建福州32 ((文))
kiŋ
上聲(1)
福建廈門53 ((文))
kɛʔ
陽入(1)
福建漳州漳浦14
køŋ
上聲(1)
福建寧德福安42 (桔梗。)
kœŋ
上聲(1)
福建寧德柘榮51
kvaŋ
上聲(1)
台灣苗栗三義31 (文)
kon
陰去(1)
福建三明泰寧51 (單字讀,白讀、菜梗,白讀、木莖。)
kuɒ̃
上聲(1)
湖北咸寧咸安42
kəĩ
上聲(1)
湖南邵陽洞口21
keĩ
上聲(1)
湖南衡陽衡山13 (~概(文))
kei
上聲(1)
湖南懷化辰溪42
kɒŋ
上聲(1)
湖南婁底雙峰31
kæŋ
上聲(1)
廣東深圳寶安11 (莖。)
kuɐŋ
陰上(1)
廣東雲浮羅定35
kiaŋ
陰去(1)
廣西梧州蒙山44 (莖。)
kuɐ
上聲(1)
廣東佛山西岸55
kua
上聲(1)
廣東清遠保安45
kiæ̃
陰平(1)
廣西桂林平樂53 (莖。)
ka
陰上(1)
廣西玉林福綿33 (莖。)
kʰaŋ
陰上(2)
廣東肇慶35
廣西百色田東33 (莖。)
kʰuaŋ
上聲(2)
廣東中山石岐213 (白讀。)
香港大埔泰亨35 (該讀音不符合古今語音演變規律)
陰上(3)
廣東廣州35
廣東佛山順德24 (莖。)
廣東雲浮35
kʰɐn
上聲(1)
廣西柳州雒容52 (莖。)
tɕiəŋ
上聲(1)
河南鶴壁鶴山55 (白)
tɕiən
陰平(1)
湖南懷化會同11
ŋ
ŋən
上聲(1)
貴州六盤水六枝42 (白)
ʔ
ʔɐ̃
上聲(1)
雲南玉溪紅塔53
tʃʰ
tʃʰɐn
陰上(1)
廣西桂林臨桂42 (莖。)
ts
tsi
陰上(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4 (莖。)
Notes 註
梗 骾 哽
三字同音,且都有塞的意義。《說文》「骾,食骨留咽中也」「哽,語為舌所介也」《莊子 外物》「壅則哽」釋文「哽,塞也」所以三字同源。
芥 吤 梗 *介
《漢語同源詞大典》:芥:芥蒂、梗塞;吤:喉嚨中哽塞發出來的聲音;梗:梗塞。本組字皆有「梗塞」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哽 骾 梗 鯁 峺 隔 *更
《漢語同源詞大典》:哽:哽咽;骾:骨阻於喉;梗:木名,亦指草木刺人;鯁:魚刺;峺:山嶺險阻之處;隔:阻隔。本組字皆有「阻隔」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梗 粳 硬 剛 *更
《漢語同源詞大典》:梗:山枌榆,有刺而堅韌之木,其名本寓堅義;粳:堅硬不黏之米;硬:堅硬;剛:剛強。本組字皆有「堅」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從「木」,「更」聲,本義為刺榆,即木名。
20 字
 詳解: 從「木」,「更」聲,本義為刺榆,即木名。《說文》:「山枌榆,有朿莢,可爲蕪夷者。从木,更聲。」 段玉裁注:「山枌榆,又枌榆之一穜也。有朿,故名梗榆,即《齊民要術》所謂刺榆者也。」

  「梗」常用作草木枝幹等部位。《戰國策‧齊策三》:「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吳師道補注:「梗,枝梗也。」

  「梗」也表示有刺的草木。《文選‧張衡〈西京賦〉》:「梗林為之靡拉,樸叢為之摧殘。」由有刺的草木義可引申為草木刺人。《方言》:「凡草木刺人,自關而東或謂之梗。」

  「梗」亦表示病痛。《詩‧大雅‧桑柔》:「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厲階」表示禍端,「梗」表示疾病。鄭玄注:「梗,病也。」

  「梗」還可表示阻塞、斷絕,《字彙‧木部》:「梗,塞也,撓也。」《管子‧四時》:「修除神位,謹禱獘梗。」 尹知章注:「梗,塞也。」也可表示抵禦、抗拒,《新唐書‧后妃傳上‧太穆竇皇后》:「吾國未靖,虜且彊,願抑情撫接,以取合從,則江南,關東不吾梗。」

  「梗」還表示強硬、兇猛,如《楚辭‧九章‧橘頌》:「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王逸注:「梗,強也。」表示挺直,如《紅樓夢》第23回:「鳳姐聽說,把頭一梗,把筷子一放……」497 字相關漢字: 木,更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2503 -G1 2503 -G7 11.一.140 -GT 2739 -GKX 0529.04 康熙字典-GHZR 1297.07 汉语大字典-GZFY 525701 -G通规 2223 -G常用 次.11.29 -G京族 ȵan5.1.0 -G京族 kan2.0.0 -G古籍 02893 -HB1 B1F0 -H常用 1925 -T1 5922 全字庫-T甲表 01941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568 -J0 2528 注: 04調整 JMJ 013982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1398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3 J常用 0631 注: 2010追加 J表外 0310 注: 2010常用 K0 4459 -K人名 一..0289 -KP0 4731 -V2 10920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gěng
GENG3 (v2.1.0-6.0.0)
kHanyuPinlu
gěng(18)
geng3(18) (v4.0.1-6.2.0)
kTGHZ2013
113.070:gěng
kHanyuPinyin
21210.120:gěng
kXHC1983
0378.040:gěng
0378.040:gěng (v5.1.0)
kCantonese
gang2
gang2 gwaang2 (v4.1.0-13.0.0)
GANG2 (v2.1.0-4.0.1)
kJapanese
コウ キョウ
kJapaneseKun
YAMANIRE
kJapaneseOn
KOU KYOU
kKorean
KYENG
kHangul
경:0N
(v5.0.0-10.0.0)
kTang
gæ̌ng
kDefinition
stem of flower, branch of plant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923
0-3923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B1F0
kIRG_TSource
T1-5B36
1-5B36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93C
0-393C (v3.0.0-5.2.0)
kIRG_KSource
K0-4C5B
0-4C5B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CFBF
kIRG_VSource
V2-8D34
2-8D34 (v3.1.1-5.2.0)
kRSUnicode
75.7
kTotalStrokes
11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1555
kDaeJaweon
0000.000 (v2.1.0-3.0.0)
kFennIndex
248.07
kGSR
0745e
kHanYu
21210.120
kIRGDaiKanwaZiten
14849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210.120
kIRGKangXi
0529.040
kKangXi
0529.040
kKarlgren
316
kLau
855
kMatthews
3349
kMeyerWempe
1046
kMorohashi
14849:E0103
14849 (v2.1.0-15.0.0)
kNelson
2278
kSBGY
315.43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DMLK
kCihaiT
700.202
kFenn
834F
kFourCornerCode
4194.6
kHKGlyph
1924
kPhonetic
578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B1F0
kCCCII
21445D
kCNS1986
1-5B36
kCNS1992
1-5B36
kEACC
21445D
kGB0
2503
kGB1
2503
kJis0
2528
kJoyoKanji
2010
kKoreanName
2015
kKPS0
CFBF (v3.1.1-15.0.0)
kKSC0
4459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739
kTaiwanTelegraph
2739
kTGH
2013:2223
kXerox
262:123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998+75.4.7 V+20279+75.4.7
kRSKangXi
75.7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