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𣸁)
⿰氵聿
U+6D25(Basic)
水部6畫 共9畫 核心字
官話
jin1
粵語
zeon1
日語
シン
韓語
越南
tân
廣韻
精/真開/平
集韻
精/真開/平
訓読
しる(汁)
(津)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D72
HB1-AC7A
T1-517D
J0-4445
K0-7250
KP0-EBA2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Ha
01Mo
02Ha
02Mo
03Ha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簡帛
青川木牘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嶽麓書院
簡帛
張家山
傳抄
汗簡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字源》:会意 初为会意,后为形声字。津字构形,可分为三系:1.始见于西周,从舟、从淮,或从舟、从水、从隹。若依后者分析,疑当会乘舟渡水如鸟之飞跃意……2.始见于战国,隶定之作“𣸁”……3.始见于战国,省“𦘔”为“聿”,沿袭至今。……《说文》据小篆定为形声字,从水,𦘔《漢多》:金文從「舟」從「淮」,與《說文》古文同。「津」是黃河流域的渡口名,疑因淮水靠近黃河流域,故從「淮」為意符。《說文》:「津,水渡也。从水,𦘔聲。𦪉,古文𣸁从舟从淮。」「津」本來是黃河流域的渡口名,《水經注.河水注》:「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後來泛指渡口。
Meaning 字義
jin1
(1)
渡口ferry crossing 问津
(2)
(3)
水陆冲要之地
(4)
涯岸
(5)
有机体的体液
(6)
water, saliva 津津有味
(7)
润泽;润湿
(8)
滋润moist 津贴
(9)
溢;充盈 多叠用
(10)
古地名 春秋时楚地 在今湖北省枝江市西
(11)
峡名 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12)
唐代州名 在四川省境内
(13)
天津市的简称Tianjin
(14)
星次名 即“漢津” 在箕、斗之间 古人认为这里是天河的津渡
(方)
官话 他 萬榮 ʨiei˥˩ 用文火加熱使軟(萬榮)
(喃)
◎ Luột tuốt: ướt sũng cả người.#F2: thuỷ 氵⿰律 → 聿 luật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𣸁
水部 295𣸁()𦪉
《說文解字》
將鄰切水渡也。从水𦘔聲。古文𣸁从舟从淮。
《說文解字繫傳》
將親反水渡也。從水𦘔聲。 [臣鍇曰:「𦘔音津。」] 古文津從舟、淮。
《說文解字注》
將鄰切水渡也。 [《商書・微子》曰:若涉大水其無津。俗本妄增涯字。按經傳多假借津爲𧗃潤字。《周禮》其民黑而津是。] 从水。𦘔聲。 [將鄰切。十二部。隸省作津。] 古文津。从舟淮。 [按當是从舟,从水,進省聲。]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古文〕𦪉𦩏𣸁𦩦𦩨𨔥【唐韻】將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辛切,𠀤音蓁。【說文】渡也。【書·泰誓】大會于孟津。【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
 又潤也。【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
 又星次名。【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又星名。【甘氏星經】天津九,星在虛北河中,主津瀆,津梁。
 又河津。【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魚不能上,上則爲龍。
 又楚地名。【左傳·莊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大敗于津。
 又觀津,縣名。【輿地廣記】本趙地,漢爲縣,屬信都郡。
 又濟渡後學之意。【劉勰·新論·崇學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又津津,溢也。【莊子·庚桑楚】其中津津乎猶有惡。
 又【韻補】叶將先切,音牋。【黃庭經】中有童子冥上𤣥,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jin1 [ʨin55] ㄐㄧㄣ
粵語
zeon1 [tsɵn5] 津貼, 迷津, 津津樂道, 津梁, 津津有味, 生津解渴, 無人問津
日語
シン [ɕiɴ] [呉漢]
韓語
[tɕin]
越南
tân [tə̆n3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真開3小韻將鄰tsien說文作𣸁。水渡也將鄰切五說文作𣸁。水渡也將鄰切五
刊謬補缺切韻
真開3小韻將鄰tsǐĕn將鄰反。際。三。將鄰反。際。三。
集韻
真開3小韻資辛tsien說文水渡也古作𦪉𣸁𦩦𨔥說文水渡也古作𦪉𣸁𦩦𨔥
禮部韻略
真開3小韻資辛tsien資辛切釋按説文水渡也資辛切釋按説文水渡也
增韻
真開3小韻資辛tsien資辛切水渡又水㑹處篆作津津與津同爾雅析木謂之津杜預曰箕斗之閒有天漢故曰津又液也又津津溢也資辛切水渡又水㑹處篆作津津與津同爾雅析木謂之津杜預曰箕斗之閒有天漢故曰津又液也又津津溢也
五音集韵
真臻諄開3tsien將鄰切說文作𣸁水渡也十七將鄰切說文作𣸁水渡也十七
洪武正韻
真齊小韻資辛tsiən資辛切水渡又水會處篆作與津同爾雅析木謂之津杜預曰箕斗之閒有天漢故曰津又液也又津津溢也資辛切水渡又水會處篆作與津同爾雅析木謂之津杜預曰箕斗之閒有天漢故曰津又液也又津津溢也
古今韻會舉要
tsiən資辛切商清音說文水渡也本作𣸁从水𦘔聲𨽻省作津又爾雅析木謂之津杜預曰箕斗之間有天漢故曰津又氣液也又津津溢貌集韻古作𦩏𦩦𨔥資辛切商清音說文水渡也本作𣸁从水𦘔聲𨽻省作津又爾雅析木謂之津杜預曰箕斗之間有天漢故曰津又氣液也又津津溢貌集韻古作𦩏𦩦𨔥
蒙古字韻
dz ꡒin ꡞꡋtsin()
音韻闡微
寒删先元真文齊二陰平小韻tsin
中原音韻
真文齊陰平真文tsiən
韻略易通
真文齊舒陰平真文tsin水會處水會處
中州音韻
真文齊平聲真文小韻tsiən水渡水渡
中華新韻
ㄧㄣ 陰平ʨin
東國正韻
ㅣㄴ 根懇艮訖tsin
戚林八音
曾之 賓京 陰平賓京tsiŋ
分韻撮要
陰平tsɵn濟渡處又津液濟渡處又津液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真諄臻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tsi̯ĕn
王力
tsǐen 真部
董同龢
tsjen 真部
周法高
tsjien 真部
李方桂
tsjin 真部
鄭張尚芳
ʔslin 眞1部
白-沙
*[ts]i[n]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cin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cin
斯塔羅斯金西漢
cjǝn
斯塔羅斯金東漢
cjǝn
許思萊上古
tsin
許思萊東漢
tsin
布之道諧聲域
TSIŊ
聲首
布之道擬音
tsiŋ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ts
tsin
陰平(27)
河北邯鄲大名33
江蘇南京31
山東威海環翠53
河南鄭州城關24
河南洛陽33
河南新鄉長垣24
河南許昌24
河南南陽南召14
河南商丘睢縣24
廣西桂林臨桂33
江蘇蘇州44 (正,舊)
福建廈門55 ((文))
福建漳州漳浦55
海南海口23
海南昌江23
海南樂東34
海南陵水33
江西九江修水24
廣東廣州從化44
廣東韶關新豐44
廣東深圳33
廣東惠州33
廣東梅州梅縣44
廣東東莞33
廣西玉林博白44
湖南長沙33
湖南湘潭33
陰平甲(1)
廣東茂名電白33
tsɐn
陰平(14)
廣東中山隆都55 (文讀,白讀。)
廣東珠海斗門33
廣東珠海前山55
廣東江門白沙23
廣東肇慶55
廣東肇慶封開55
廣東清遠55
廣東東莞213
廣東雲浮55
廣東雲浮羅定55
廣西南寧55
廣東佛山西岸31
廣西百色田東54
雲南文山富寧44
tsiŋ
陰平(12)
浙江台州仙居334
福建福州44
福建莆田仙游54
福建寧德古田55
福建寧德柘榮42
廣東汕頭33
廣東汕尾海豐33
廣東潮州33
海南三亞33
海南萬寧44
廣西桂林灌陽22
廣西桂林朝陽43
tsən
陰平(6)
湖南常德44
廣東梅州五華44
福建三明泰寧21
江西撫州黎川22
廣西柳州融水53
廣西崇左扶綏53
tsœn
陰平(7)
廣東韶關55
廣東佛山53
廣東佛山順德53
廣東中山石岐55
香港55
澳門55
廣東韶關55
tsiẽ
陰平(2)
山東東營利津
陝西咸陽三原31
tsɪ̃
陰平(1)
福建三明將樂55
tsyə̃
陰平(1)
山東青島即墨1
tsien
陰平(3)
廣西柳州雒容33
海南瓊海33
海南澄邁22
tsun
陰平(2)
廣東中山隆都55
香港大埔33
tseŋ
陰平(2)
江蘇南通
廣東揭陽33
tseiŋ
陰平(1)
福建寧德福安332
平聲(1)
福建南平建甌54
tsɐŋ
陰平(1)
廣東深圳寶安55
tsan
陰平(1)
廣西玉林博白55
tsi
陰平(2)
湖南永州道縣54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2
tsueĩ
陰平(1)
福建南平浦城35
tsɛiŋ
陰平(1)
福建三明沙縣33
tsɔiŋ
陰平(1)
福建南平建陽53
tsieŋ
陰平(1)
廣東湛江雷州213
tsəŋ
陰平(1)
香港新界232
tsʌn
陰平(1)
廣東清遠保安33
tsiuŋ
陰平(1)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52
tsua
陰平(1)
廣西賀州九都話24
tɕin
陰平(45)
北京55 (未註明異讀原因)
江蘇淮安漣水31
江蘇揚州
安徽合肥212
安徽蕪湖31
安徽銅陵樅陽21
安徽安慶11
山東臨沂平邑1
山東聊城1
河南開封35
河南平頂山新華35
河南濮陽34
河南漯河召陵24
河南周口淮陽24
湖北武漢55
湖北宜昌55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張家界大庸55
湖南郴州33
湖南永州寧遠33
湖南懷化會同11
湖南湘西吉首55
重慶55
重慶江津55
四川成都44
四川自貢45
四川南充55
四川雅安漢源55
四川涼山西昌33
貴州貴陽55
貴州遵義55
貴州畢節1
貴州黔東南丹寨33
雲南昭通44
陝西寶雞44
陝西漢中漢臺55
安徽池州貴池31
安徽宣城寧國55
安徽宣城宣州31
江西贛州寧都42
江西南昌42
江西南昌進賢
江西九江彭澤
江西新余分宜
湖南永州13
去聲(1)
山東煙台5
tɕiŋ
陰平(13)
北京55
江蘇連雲港
江蘇泰州21
山東濟寧1 (又)
陝西西安21 ((天~))
寧夏銀川1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44
上海53
上海浦東新區53
浙江衢州龍游434
江西贛州南康44
廣東韶關南雄23
江西鷹潭貴溪
平聲(1)
新疆吐魯番214
tɕiẽ
陰平(4)
山東濟南213 ((又))
山東濟寧1
山東德州1 (白)
陝西西安21 ((~~有味))
tɕɪ̃
陰平(3)
雲南昆明44
雲南紅河蒙自44
雲南大理44
tɕiən
陰平(3)
河北邯鄲魏縣24
安徽阜陽潁上213
河南信陽33
tɕyə̃
陰平(2)
山東淄博博山1
山東濰坊壽光1
tɕĩ
陰平(2)
安徽蚌埠212
安徽淮南鳳台213
tɕiə̃
陰平(2)
河南駐馬店平輿212
青海西寧44
tɕiəŋ
平聲(1)
山西太原11
tɕyɪŋ
陰平(1)
浙江金華玉山33
tɕyẽ
陰平(1)
山東濟南213
tɕiə̃ɣ
陰平(1)
陝西延安寶塔213
tɕyŋ
陰平(1)
浙江衢州開化45
tɕioŋ
陰平(1)
江西上饒廣豐445
tɕiɛn
陰平(1)
湖南婁底雙峰55
tɕiɐn
陰平(1)
廣西南寧亭子41
tʃin
陰平(5)
海南東方33
海南定安213
廣西南寧馬山33
香港沙田34
廣西賀州信都44
tʃɐn
陰平(11)
廣西柳州融水52
廣西梧州蒙山53
廣西北海55
廣西欽州55
廣西欽州靈山21
廣西貴港桂平55
廣西百色55
廣西百色那畢53
廣西來賓武宣55
廣西崇左52
廣西崇左寧明53
tʃən
陰平(2)
山東煙台蓬萊313
廣西南寧賓陽35
tʃun
陰平(1)
廣西玉林北流55
tʃiəŋ
陰平(1)
廣西桂林臨桂45
tʃyɪŋ
陰平(1)
浙江麗水雲和324
tʃɐŋ
陰平(1)
香港大埔泰亨23
tʃan
陰平(1)
廣西貴港南江44
tʃøn
陰平(1)
廣東廣州53
tʃyn
陰平(1)
廣西河池宜州53
t
tin
陰平(2)
福建廈門55 ((白))
福建泉州南安33
tɐn
陰平(2)
廣西玉林北流55
廣西玉林福綿54
tən
陰平(1)
廣西梧州藤縣53
tɔn
陰平(1)
廣東清遠連山53
tᴇi
陰平(1)
廣西桂林平樂53
tsʰ
tsʰin
陰平(1)
江蘇蘇州44
k
kin
陰平(1)
安徽黃山甘棠53
ɬ
ɬin
陰平(1)
廣西貴港平南33
Notes 註
濟 津 西 栖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濟」「津」兩者的「渡口」義同源,可能和「西」「栖」的棲息義有關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金文從「舟」從「淮」,黃河流域的渡口名,疑因淮水靠近黃河,故從「淮」為意符,後泛指渡口。
44 字
 詳解: 金文從「舟」從「淮」,與《說文》古文同。「津」是黃河流域的渡口名,疑因淮水靠近黃河流域,故從「淮」為意符。《說文》:「津,水渡也。从水,𦘔聲。𦪉,古文𣸁从舟从淮。」「津」本來是黃河流域的渡口名,《水經注.河水注》:「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後來泛指渡口。《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問津」就是詢問渡口,後來把探求尋訪、嘗試、詢問、探問價格或情況等稱為「問津」。「無人問津」指沒有人探問渡口,比喻事物被人冷落。此外,古人把過河的渡口和做官的階梯聯繫起來,把身居高位稱作「身居要津」。《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先據要路津」就是捷足先登,佔據要職。後來「津」漸被「渡」所取代,韋應物〈滁洲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野渡」就是偏僻的渡口(參王鳳陽)。

  「津」後用來表示分泌或滲透出來的汁水,可指汗水,也可指口水,或自然界凝結的水滴(參王鳳陽)。「生津」可表示流口水,如黃庭堅〈戲答晁適道乞消梅〉之二:「北客未嘗眉自顰,南人誇說齒生津。」今天仍有「口舌生津」一語;又可表示流汗,如《中國民間故事選.兩頭驢的東西》:「皇上見阿凡提熱的遍體生津,滿頭大汗,便故意戲弄阿凡提。」

  金文用作國名,位於淮水流域,疑為津湖附近的淮夷小邦,在今寶應縣南六十里。謝靈運〈征賦〉:「發津潭而迥邁,逕白馬以憇舲。」「津潭」即津湖(劉文淇)。翏生盨:「王征南淮尸(夷),伐角、津,伐桐、遹。」「南淮夷」指古代居於南部淮河流域的部族。「角」、「津」、「桐」、「遹」皆為國名。全句意謂周王征伐南淮夷,攻打角、津,攻打桐、遹。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渡口,《郭店簡.成之聞之》簡35:「津梁爭舟,丌(其)先也不若丌(其)後也。」意謂在渡口爭奪上船,其先上者不如後上者(劉釗)。

  「孟津」是黃河著名的古渡口,見於《尚書》,即《史記.殷本紀》的「盟津」,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王鳳陽)。《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0-51:「武王於是乎作爲革車千𨍱(乘),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於孟𣿕(津),至於共、縢之𨳿(間),三軍大𨊠(犯)。」這裏講述牧野之戰,意謂於是周武王準備了戰車千輛、披帶鎧甲的戰士萬人,於戊午之時渡過孟津,直到共、縢二地之間,三軍將士都表現得很有紀律,準備出擊(季旭昇)。《清華簡二.繫年》簡132-133:「晉人回(圍)津、長陵,克之。」1002 字相關漢字: 舟,淮,渡,角,桐,遹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2982 -G1 2982 -G7 9.丶.124 -GT 3160 -GKX 0621.09 康熙字典-GHZR 1732.12 汉语大字典-GZFY 442303 -GZJW 243712 -GZJW 306311 -G通规 1683 -G常用 常.9.252 -G古籍 04650 -HB1 AC7A -H常用 2174 -T1 4993 全字庫-T甲表 02189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917 -J0 3637 -JMJ 015296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59778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2 J常用 1050 -K0 8248 -K人名 一..4692 -KP0 7502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jīn
JIN1 (v2.1.0-6.0.0)
kHanyuPinlu
jīn(20)
jin1(20) (v4.0.1-6.2.0)
kTGHZ2013
175.160:jīn
kHanyuPinyin
31616.110:jīn
kXHC1983
0585.010:jīn
0585.010:jīn (v5.1.0)
kCantonese
zeon1
JEUN1 (v2.1.0-4.0.1)
kJapanese
シン つ
kJapaneseKun
TSU
kJapaneseOn
SHIN
kKorean
CIN
kHangul
진:0N
(v5.0.0-10.0.0)
kTang
*tsin
kDefinition
ferry; saliva; ford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D72
0-3D72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C7A
kIRG_TSource
T1-517D
1-517D (v3.0.0-5.2.0)
kIRG_JSource
J0-4445
0-4445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250
0-7250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EBA2
kRSUnicode
85.6
kTotalStrokes
9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4643
kDaeJaweon
1017.070
kFennIndex
74.04 79.07
kGSR
0381g
kHanYu
31616.110
kIRGDaeJaweon
1017.070
kIRGDaiKanwaZiten
17396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31616.110
kIRGKangXi
0621.090
kKangXi
0621.090
kLau
1616
kMatthews
1081
kMeyerWempe
3497
kMorohashi
17396 17396:E0101
17396 (v2.1.0-15.0.0)
kNelson
2543
kSBGY
104.08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ELQ
kCihaiT
788.402
kFenn
669A
kFourCornerCode
3510.7
kFrequency
5 (v3.2.0-15.1.0)
kHKGlyph
2171
kPhonetic
309A 315
309A (v3.2.0-4.0.1)
315 (v3.1.1)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C7A
kCCCII
21473E
kCNS1986
1-517D
kCNS1992
1-517D
kEACC
21473E
kGB0
2982
kGB1
2982
kJis0
3637
kJoyoKanji
2010
kKoreanName
2015
kKPS0
EBA2 (v3.1.1-15.0.0)
kKSC0
8248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3160
kTaiwanTelegraph
3160
kTGH
2013:1683
kXerox
247:072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3041+85.3.6 C+3041+129.6.3
kRSKangXi
85.6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