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氵童(.,J)
U+6F7C(Basic)
水部12畫 共15畫 核心字
官話
tong2
chong1
zhong1
粵語
tung4
日語
ドウ
シュ
トウ
ショウ
韓語
廣韻
定/東一/平
昌/鍾/平
集韻
定/東一/平
昌/鍾三/平
章/鍾三/平
透/東一/平
Sources 各源例字
G0-647C
HB1-BCE0
T1-6D4A
J0-5F2E
K0-5458
KP0-D6D7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Ha
01Mo
02Ha
02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簡帛
張家山
說文小篆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徒紅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从水童聲。
《字源》:形声
Meaning 字義
tong2
(1)
水名 1.在四川省梓潼县境内,南流注入垫江 2.在安徽省五河县境 3.在陕西省潼关县境
(2)
关名 在陕西省潼关县境 古为桃林之塞,东汉建安中设潼关,西薄华山,南临商岭,北距黄河,东接桃林,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三省要冲,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chong1
(3)
同「衝」 水流灌注或水力撞击
chong1
(9)
水流灌注或水力撞击 如:冲刷;冲注to wash out, to rinse
(4)
水名
zhong1
(5)
[瀧潼]湿貌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水部 007
《說文解字》
徒紅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从水童聲。
《說文解字繫傳》
田風反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從水童聲。 [臣鍇按:《山海經》注:「發鳩山在上黨長子縣西。」]
《說文解字注》
徒紅切潼水。出廣漢梓潼北畍。南入褺江。 [褺各本作墊。今正。廣漢郡梓潼,前後二志同。《前志》曰:梓潼五婦山,馳水所出。南入涪。行五百五十里。應劭注云:潼水所出。南入墊江。《水經》曰:梓潼水出其縣北畍。西南入於涪。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於墊江。按馳水,潼水,梓潼水異名同實。五婦山卽今四川保寧府劒州州西北五十里之五子山。今劒州及綿州之梓潼縣,葢漢梓潼地。潼水出五子山之西大山。東南流,經今梓潼縣。又經潼川府之鹽亭縣。又至射洪縣東南之獨坐山。入涪江。今謂之潼江,射江,瀰江。許云南入褺江。卽謂今射洪東南入涪江。涪江下流至重慶府之合州,合嘉陵江也。《漢志》墊江,應劭音徒浹反。孟康音重曡之曡。許書《衣部》云褺,重衣也。巴郡有褺江縣。此縣爲嘉陵江,渠江,涪江會合之地。水如衣之重複。故曰褺江。其字音曡。淺人乃譌作昏墊之墊。觀應,孟之音。則知《漢書》字固從衣也。云入褺江者,其縣其水通名也。今四川忠州之墊江縣,則漢巴郡臨江縣地。與漢褺江相歫甚遠。] 又按涪下曰南入漢者,言至褺江而入西漢水也。潼下曰南入褺江者,言入西漢水在褺江境也。錯見互相足。又按《地理志》、《水經》之羌水下。合白水。又合西漢水。卽今四川保寧府昭化縣城北合嘉陵江之白水也。羌水亦謂之墊江者,葢昔人以其委名其源。《魏書》吐谷渾阿豺登其國西彊山。觀墊江源。今洮州衞西南三百四十里西嵹山。羌水所出。从水。童聲。 [徒紅切。九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水名。【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
 又水名。【水經注】潼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
 又水名。【潘岳·西征賦】愬黃巷以濟潼。【註】潼水,在華隂縣界。
 又海名。【王子年·拾遺記】北極之外,有潼海之水。
 又潼潼,高貌。【宋玉·高唐賦】沫潼潼而高厲。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他東切,音通。義同。
 又【廣韻】尺容切【集韻】昌容切,𠀤音衝。義同。一曰水壞道。
 又潼容,車裳也,見【周禮·巾車註】。
 又【集韻】【類篇】𠀤諸容切,音鍾。溼貌。
考證:〔【潘岳·西征賦】愬黃卷以濟潼。〕
 謹按文選註車駕東行到黄巷亭。卷改巷。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tong2 [tʰʊŋ35] ㄊㄨㄥˊ
chong1 [tʂʰʊŋ55] ㄔㄨㄥ
zhong1 [tʂʊŋ55] ㄓㄨㄥ
粵語
tung4 [tʰuːŋ1] 潼關
日語
ドウ [doː] [呉]
[zɨ]
シュ [ɕɨ] [呉]
トウ [toː] [漢]
ショウ [ɕoː] [漢]
韓語
[toŋ]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東一1小韻徒紅duŋ水名出廣漢郡亦關名又通衝二音水名出廣漢郡亦關名又通衝二音
3𧘂小韻尺容tɕʰioŋ河潼又音同河潼又音同
刊謬補缺切韻
東一1小韻徒紅duŋ水名。𨶚名。又他紅、昌容二反。水名。𨶚名。又他紅、昌容二反。
3𧘂小韻尺容tɕʰĭwoŋ闗名。叉   。闗名。叉   。
集韻
東一1小韻徒東duŋ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
鍾三3𧘂小韻昌容tɕʰiuoŋ水名一曰水壞道水名一曰水壞道
鍾三3小韻諸容tɕiuoŋ瀧潼溼皃瀧潼溼皃
東一1小韻他東tʰuŋ水名水名
禮部韻略
東一1小韻徒紅duŋ水名釋按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水名釋按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
增韻
東一1小韻徒紅duŋ水名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又闗名又音衝今圈水名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又闗名又音衝今圈
五音集韵
東一1tʰuŋ水名水名
東一1duŋ水名出廣漢郡亦關名又通衝二音水名出廣漢郡亦關名又通衝二音
照三3tɕioŋ瀧潼滋皃瀧潼滋皃
穿三3穿tɕʰioŋ河潼又音同河潼又音同
洪武正韻
東開小韻徒紅duŋ水名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又闗名又音衝水名出廣漢梓潼北界南入墊江又闗名又音衝
古今韻會舉要
duŋ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从水童聲水經注今華州華隂縣南入墊江又州名潼川府本唐梓潼郡今關名通典云本名衝關言河自龍門南向而流衝激華山之東後因關西一里有潼水遂以名關說文水出廣漢梓潼北界从水童聲水經注今華州華隂縣南入墊江又州名潼川府本唐梓潼郡今關名通典云本名衝關言河自龍門南向而流衝激華山之東後因關西一里有潼水遂以名關
蒙古字韻
t ꡈung ꡟꡃduŋ()
音韻闡微
東冬庚蒸青合陽平小韻tuŋ
中原音韻
東鍾合陽平東鍾tʰuŋ
韻略易通
東洪合舒陽平東洪tʰuŋ水出廣漢水出廣漢
中州音韻
東鍾合平聲東鍾小韻duŋ水名水名
中華新韻
ㄨㄥ 陽平tʰʊŋ
東國正韻
ㅗㆁ 公拱貢穀doŋ
戚林八音
低聲 春公 陽平春公tuŋ
分韻撮要
陽平tʰoŋ水名水名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宋北魏後期
東冬鍾江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王力
dɔŋ 東部
董同龢
dʰûŋ 東部
ȶʰjuŋ 東部
周法高
dewŋ 東部
tʰjewŋ 東部
李方桂
duŋ 東部
tʰjuŋ 東部
鄭張尚芳
doːŋ 東0部
tʰjoŋ 東0部
布之道諧聲域
TOŊ
聲首
布之道擬音
dˤoŋ
音節類型A
tʰoŋ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tʰoŋ
陽平(7)
江蘇南京24
江蘇淮安漣水35
江蘇揚州
重慶江津21
四川成都21
雲南昆明31
廣東汕頭55
tʰuŋ
陽平(6)
山東淄博博山3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濰坊壽光2
山東德州2
陝西西安24
廣東梅州梅縣11
tʰʌŋ
陽平(1)
江蘇南通
tʰən
陽平(1)
安徽銅陵樅陽13
d
doŋ
陽平(1)
浙江溫州31
陽去(1)
上海13
t
tɔŋ
陽平(1)
福建廈門35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潼」字一般只出現於地名「潼關」。
17 字
 詳解: 「潼」字一般只出現於地名「潼關」。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高處,乃古中原西陲極險要之地也。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黃]河在關内,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故一說「潼」字之原義有「沖激」之意。

  潼關古來即咸陽或長安之東大門,南靠華山,北瞰河曲及黃河之陽的中條山脈,東據函谷天險,握陝、豫、晉交通要道。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潼關既立,許多相關之地名亦相繼而出:如臨潼、潼華、潼水、潼峪、崤潼等。

  《集韻‧平鍾》:「潼……水壞道。」 楊慎曰:「《通典》:潼關本作衝關,言河流所衝也。」

  陝西境內有潼水(又名潼河),乃黃河西岸支流。潼河源自渭南區,沿華陰縣界北行注入黃河。但據云潼河已不大流了。310 字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6892 -G1 6892 -G7 15.丶.47 -GT 3392 -GKX 0651.11 康熙字典-GHZR 1872.08 汉语大字典-GZFY 715703 -G通规 6004 -G古籍 10257 -HB1 BCE0 -H常用 2309 -T1 7742 全字庫-T甲表 02326 異體字字典-T本土 3123 -J0 6314 -JMJ 015954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15955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2 K0 5256 -K人名 一..1189 -KP0 5455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tóng
TONG2 CHONG1 ZHONG1 (v4.0.1-6.0.0)
TONG2 (v3.1.0-3.2.0)
TONG2 CHONG1 ZHONG1 (v2.1.0-3.0.0)
kTGHZ2013
370.080:tóng
kHanyuPinyin
31746.070:tóng,chōng,zhōng
kXHC1983
1151.010:tóng
1151.010:tóng (v5.1.0)
kCantonese
tung4
TUNG4 (v2.1.0-4.0.1)
kJapanese
ドウ ズ シュ トウ ショウ
kJapaneseOn
DOU TOU
kKorean
TONG
kHangul
동:0N
(v5.0.0-10.0.0)
kTang
*dhung
kDefinition
high, lofty; damp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647C
0-647C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BCE0
kIRG_TSource
T1-6D4A
1-6D4A (v3.0.0-5.2.0)
kIRG_JSource
J0-5F2E
0-5F2E (v3.0.0-5.2.0)
kIRG_KSource
K0-5458
0-5458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6D7
kRSUnicode
85.12
kTotalStrokes
15
kIICore
AGT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DaeJaweon
1061.170
kFennIndex
582.04
kHanYu
31746.070
kIRGDaeJaweon
1061.170
kIRGDaiKanwaZiten
18302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31746.070
kIRGKangXi
0651.110
kKangXi
0651.110
kMatthews
6631
kMorohashi
18302 18302:E0101
18302 (v2.1.0-15.0.0)
kSBGY
023.31 034.44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EYTG
kCihaiT
832.203
kFenn
829I
kFourCornerCode
3011.4
kHKGlyph
2308
kPhonetic
1406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BCE0
kCCCII
214869
kCNS1986
1-6D4A
kCNS1992
1-6D4A
kEACC
214869
kGB0
6892
kGB1
6892
kJis0
6314
kKoreanName
2015
kKPS0
D6D7 (v3.1.1-15.0.0)
kKSC0
5256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3392
kTaiwanTelegraph
3392
kTGH
2013:6004
kXerox
257:065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5513+85.3.12
kRSKangXi
85.12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