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gui3
粵語
gwai2
日語
キ
韓語
궤
廣韻
見/脂B合/上
集韻
見/脂B合/上
Sources 各源例字
G0-737E
HB2-EDC2
T2-5E2F
J14-7365
K1-5B30
V3-3647
KP1-64DE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簋 | 陆 | 港 | 台 | 日 | 韓 |
正 |
Evolution 字形演化
漢
隸書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居洧切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古文簋从匚、飢。
古文簋或从軌。
亦古文簋。
Meaning 字義
gui3
(1)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也用作礼器 或竹木制,或陶土烧制,或以青铜铸造 形状不一,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为二耳 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间有带方座或附有三足者 战国以后主要用作宗庙礼器a square basket of bam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2)
陶瓷器皿的雅称 即碗、罐之类
(喃)
rơm 詞:rơm rạ 義:straw
→薕
(喃)
rơm 詞:rơm rạ 義:straw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居洧切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古文簋从匚、飢。
古文簋或从軌。
亦古文簋。
《說文解字繫傳》
居水反
黍稷方器也。從竹,從皿、皀。 [臣鍇曰:「皀,皮逼反,米粒也。會意。」]
古文簋從匚、飢。
古文簋從匚、軌。
亦古文簋。 [臣鍇曰:「飢軌,九皆聲。」]
《說文解字注》
居洧切
黍稷方器也。 [《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別所盛也。許云簋方簠圜。鄭則云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云:離爲日。日體圓。巽爲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云: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爲之。狀如簋而方。賈疏云: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云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周禮》疏云:《孝經》陳其簋簠注云:內圓外方受𣁬二𦫵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內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內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外方內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韵》曰:內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內圓。與《聘禮・音義》合。攷圜器之內爲之方。方器之內爲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擬之詞。注《禮器》云: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 从竹皿皀。 [合三字會意。按簋古文或从匚,或从木。葢本以木爲之。大夫刻其文爲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製从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穀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古文簋。从匚食九。 [各本作从匚飢。飢非聲也。从方,从食,九聲也。]
古文簋。从匚軌。 [按許說簋爲方器。葢以古文从匚也。軌聲。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史記》李斯傳曰:飯土匭。《公食大夫・禮》注曰:古文簋皆作軌。易損二簋。蜀才作軌。《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大鄭云:九讀爲軌。書亦或爲軌。簋古文也。今本《周禮》脫誤。爲正之如此。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匭古文本字也。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尙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吳都賦》注用之。]
亦古文簋。 [簋以木爲之。故字从木也。惠氏棟《九經古義》曰:易渙奔其机。當作朹。宗廟器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古文〕㔲朹【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正韻】古委切,𠀤音晷。【說文】黍稷方器也。【廣韻】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易·損卦】二簋可用享。【註】離爲日,日體圓。㢲爲木,木器圓。簋象,則簋亦以木爲之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啓簋會,各郤于其西。【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註】用土作簋。𣪘。考證:〔【傳】四簋,黍稷稻梁。〕
謹照原文稻梁改稻粱。〔【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道其德行。〕
謹照原文尚堯舜道爲句,言其德行爲句,言字不可省,謹增言字。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gui3 [kuei214] ㄍㄨㄟˇ
粵語
gwai2 [kwɐi35] 大豐簋, 簠簋不飾, 九大簋(粵俗所謂的盛宴)
日語
キ [ki] [呉漢]
韓語
궤 [kwe]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見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上旨韻軌小韻居洧切kiuɪ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内圎外方曰簋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内圎外方曰簋
刊謬補缺切韻
見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上旨韻軌小韻居洧切kwi簠簋,祮器。簠簋,祮器。
集韻
見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上旨韻軌小韻矩鮪切kiuɪ說文黍稷方器也古作𠥗朹通作匭說文黍稷方器也古作𠥗朹通作匭
禮部韻略
見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上旨韻軌小韻居洧切kiuɪ方内方外圓曰簋以盛黍稷方内方外圓曰簋以盛黍稷
增韻
見脂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上旨韻軌小韻居洧切kiuɪ盛黍稷器内圓外方受斗二升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盛黍稷器内圓外方受斗二升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
五音集韵
見脂支之B合
止攝脂韻3等合口B上旨韻見母三等合kiuɪ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
洪武正韻
見灰合
灰韻合口上賄韻詭小韻古委切kuei盛黍稷器内圎外方受斗二升考工記旊盛黍稷器内圎外方受斗二升考工記旊
古今韻會舉要
見嬀麾上紙韻軌韻見母kuei說文黍稷方器也从竹皿皀徐曰皀皮逼切米粒也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受斗二升外圓內方曰簋說文古作●朹通作軌李斯傳飯土匭說文黍稷方器也从竹皿皀徐曰皀皮逼切米粒也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受斗二升外圓內方曰簋說文古作●朹通作軌李斯傳飯土匭
蒙古字韻
g ꡂue ꡟꡠ上支韻kuɛ̆()
音韻闡微
見支微齊泰灰合上聲紙韻詭小韻見母三等kuei
中原音韻
見齊微合上聲齊微韻kui
韻略易通
見西微合上聲西微韻kui祭器祭器
中華新韻
ㄍ ㄨㄟ 上微韻kuei𣪘同𣪘同
東國正韻
ㄱ ㅟㅇ 上嬀軌媿韻kui
戚林八音
求 輝龜 陰上輝龜韻kui
分韻撮要
古 威 陰上威韻kʷɐi宗廟盛黍稷之器宗廟盛黍稷之器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ki̯wəg
王力
kǐu 幽部
董同龢
kjuəɡ 之部
周法高
kiwəw 幽部
李方桂
kwjiəgwx 幽部
鄭張尚芳
kʷrɯwʔ 幽1部
白-沙
*kʷru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ru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rú
斯塔羅斯金西漢
krǝẃ
斯塔羅斯金東漢
krǝẃ
許思萊上古
kruʔ
許思萊東漢
kuɨᴮ
kwɨəᴮ
布之道諧聲域
KU
聲首𣪘
布之道擬音
kruʔ
音節類型B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簋」小篆從「竹」從「皀」從「皿」,表示竹製的圓形器皿,用來盛載食物。35 字
詳解: 「簋」的小篆從「竹」從「皀」從「皿」,「皀」象盛食物的器具,「竹」表示用竹製造,「皿」表示器皿,「皀」、「𣪘」是「簋」的古字,本義是圓形的盛食物的器皿。「簋」多用來盛放煮熟的飯,包括黍稷稻粱等,《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甲金文「簋」寫作「皀」、「𣪘」,「皀」、「𣪘」是「簋」的古字,由於古時「皀」有的是用竹造的,故在「皀」之上加「竹」,而「皀」又是器皿,故在「皀」之下加「皿」,便成為「簋」字了。
「簋」異體作「㔳」、「匭」、「朹」,從「九」為聲符。《說文》:「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㔳,古文簋从匚、飢。匭,古文簋或从軌。朹,亦古文簋。」根據出土的青銅簋,其形制皆為圓形,底部或加方形基座。「簋」可用竹、木、陶、土或青銅等不同材料製成,其中「土簋」是最簡陋的,《韓非子.十過》:「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簋」表示盛飯器具,相當於今天的碗;「鉶」古時用來盛菜羹等流質食物;意謂我聽說從前堯統治天下的時候,用土燒製成的碗來吃飯,用土燒製成的杯來喝水(張覺)。此處形容堯的簡樸省儉。
「簋」用於宴饗和祭祀,是「鼎」之外另一種被嚴格限制使用數量的禮器;一般以偶數組合的簋與奇數組合的鼎配合,每一等級比鼎少一件。根據周朝的禮數,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簠」和「簋」都是古時用來盛飯的器具,常用於祭祀,古人重視孝道,認為祭祀是很重要的事,如果連祭祀都荒廢,便是莫大的過錯,所以「簠簋不飾」表示簠、簋等盛食物的器具都不能打理得整齊而有秩序,古時用來委婉地批評、彈劾官吏荒忽職守、貪污腐敗、損壞公廉。《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九大簋」是廣東一帶流行的中國傳統盛宴,「簋」本指盛飯器具,引申可表示盛食物的用具,「大」表示極為豐盛之意,「九大簋」即九道菜,每道菜都選用最好的材料,但沒有牛肉,因為牛能夠幫助農民耕田。香港元朗的九大簋分別是:山莊走地雞、名廚燒腩仔、陳皮豆豉蝦、麵醬炆米鴨、髮菜鯪魚球、門鱔乾蘿蔔、糖醋肉球、排魷燴浮皮和蠔油炆北菇(維基百科)。
參見「皀」、「𣪘」、「簠」。918 字相關漢字: 竹,皀,皿,𣪘,㔳,匭,朹,九,鉶,鼎,簠,大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8394
-G1
8394
-G7
17.丿.23
-GT
4663
-GKX
0897.27
康熙字典-GHZR
3212.13
汉语大字典-GZFY
735205
-GZJW
415222
-G通规
6259
-G古籍
03140
-HB2
EDC2
-T2
6215
全字庫-T乙表
03258
異體字字典-J1
5066
-J4
8369
-JMJ
019665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K1
5916
-K人名
一..0728
-KP1
64DE
-V3
2239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guǐ
GUI3
(v2.1.0-6.0.0)
kTGHZ2013
124.180:guǐ
kHanyuPinyin
53011.170:guǐ
kXHC1983
0419.010:guǐ
0419.010:guǐ
(v5.1.0)
kCantonese
gwai2
GWAI2
(v2.1.0-4.0.1)
kJapanese
キ
kJapaneseOn
KI
kKorean
KWEY
kHangul
궤:1N
궤
(v5.0.0-10.0.0)
kDefinition
a square basket of bam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a square basket of bam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feast
(v3.1.0-15.0.0)
a square basket of bam- 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feast
(v2.1.0-3.0.0)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737E
0-737E
(v3.0.0-5.2.0)
kIRG_HSource
HB2-EDC2
kIRG_TSource
T2-5E2F
2-5E2F
(v3.0.0-5.2.0)
kIRG_JSource
J14-7365
J4-7365
(v8.0.0)
J1-5262
(v6.0.0-7.0.0)
1-5262
(v3.0.0-5.2.0)
kIRG_KSource
K1-5B30
1-5B30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1-64DE
kIRG_VSource
V3-3647
3-3647
(v3.1.1-5.2.0)
kRSUnicode
118.11
kTotalStrokes
17
kIICore
BGH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DaeJaweon
1324.030
kGSR
0986a
kHanYu
53011.170
kIRGDaeJaweon
1324.030
kIRGDaiKanwaZiten
26448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53011.170
kIRGKangXi
0897.270
kKangXi
0897.270
kMatthews
3633
kMeyerWempe
1372d
kMorohashi
26448
kSBGY
248.17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AVT
kCihaiT
1020.509
kFourCornerCode
8810.7
kPhonetic
575
kUnihanCore2020
GHM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EDC2
kCCCII
226D46
kCNS1986
2-5E2F
kCNS1992
2-5E2F
kEACC
226D46
kGB0
8394
kGB1
8394
kJIS0213
2,83,69
kJis1
5066
kKoreanName
2015
kKPS1
64DE
(v3.1.1-15.0.0)
kKSC1
5916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4663
kTaiwanTelegraph
4663
kTGH
2013:6259
kXerox
300:161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4949+118.6.11
kRSKangXi
118.11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emanticVariant
U+23A95<kSMSZD2003Index:T U+23A98<kSMSZD2003Ind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