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bu4
pou3
粵語
bou6
日語
ブ
ホ
ホウ
韓語
부
越南
bộ
廣韻
並/模/上
並/侯/上
集韻
並/模/上
並/侯/上
訓読
くみ(組)
すべる(統べる)
つかさ(司)
べ(部)
わける(分ける)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23F
HB1-B3A1
T1-5D65
J0-4974
K0-5D3B
V1-6973
KP0-DFA4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秦
簡帛
睡虎地
秦
簡帛
嶽麓書院
秦
簡帛
龍崗
秦
簡帛
里耶
漢
簡帛
張家山
漢
隸書
漢
說文小篆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當代
標準字形
港
當代
標準字形
台
當代
標準字形
日
當代
標準字形
韓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蒲口切
天水狄部。从邑㕻聲。
Meaning 字義
bu4
pou3
(1)
汉地名 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市区、清水县、秦安县、两当县、礼县、徽县一带
(2)
总领;统率
(3)
安排;布置to deploy 部署
(4)
管;管辖
(5)
分
(6)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军队
(7)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 1.方三十里为部 2.汉武帝称州为部
(8)
旧时按察区域名,亦即谓分部按察
(9)
部门 某些机关的名称或机关企业中按业务而分的单位 如:外交部;编辑部ministry, department 农业部
(10)
界
(11)
部落,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12)
门类;类别 多指书籍、文章等的分类radical, category 部首
(13)
部位;部分 如:上部;中部;内部;外部part
(14)
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摇光
(15)
盖斗
(16)
量词 用于影片、书籍等 如:一部电影measure word for videos and books
(17)
通「棓」 大杖
→棓
bang4
(1)
棍,杖 后作「棒」
→棒
bang4
(1)
棍,杖 也作「棓」stick 棍棒
(2)
用棍棒打
(3)
方言 好,强excellent
(4)
方言 坚硬,不柔软(多指食物) 如:肉没煮烂,还棒着呢!
(18)
阜,土山
(19)
通「踣」(bo2) 仆倒
→踣
bo2
(1)
向前仆倒to tumble
→仆
pu1
(2)
向前倾倒to fall forward 前仆后继
(20)
姓
(壯)
bouh (过)时;(过)度
(喃)
bõ 詞:bõ công; chẳng bõ 義:be worth troubling about; not to be worth-while
→捕
(喃)
bõ 詞:bõ công; chẳng bõ 義:be worth troubling about; not to be worth-while
(喃)
bộ 詞:bộ phận; cán bộ; cục bộ; chi bộ; bộ lạc; bộ đồ 義:part; cadre; cell (of party);tribe;suit
(喃)
◎ Bầu bạn: bạn bè.#C2: 部 bộ
(喃)
◎ Bậu (bầu) bạn: bạn bè.#C2: 部 bộ
(喃)
◎ Một cơ quan hành chính của nhà nước.#C1: 部 bộ
(喃)
〄 Một tập hợp các vật cùng loại.#C1: 部 bộ
(喃)
◎ Dáng vẻ bề ngoài.#C1: 部 bộ
(喃)
◎ Đi lại trên mặt đất.#C1: 部 bộ
(喃)
◎ Goá bụa: Như 步 bụa#C2: 部 bộ
→步
(喃)
◎ Goá bụa: chồng chết mà ở vậy.#C2: 步 bộ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蒲口切
天水狄部。从邑㕻聲。
《說文解字繫傳》
盤五反
天水狄部。從邑咅聲。 [臣鍇曰:「部,屬也;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故《呂氏春秋》曰:『黎丘北部大玄曰方州部,分部諸縣或為四,或為二也。』」]
《說文解字注》
蒲口切
天水狄部。 [《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从邑。否聲。 [蒲口切。四部。按《廣韵》曰:部,署也。許冣目曰: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𠀤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註】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註】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𥳑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歷書】分其天部。【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歷志】起五部。【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𠀤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部。
考證:〔【前漢·地理志】置刺史部十三州。〕
謹照原文改凡十三部置刺史。〔【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主兵。〕
謹照原文應字下增星字。〔【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寸。〕
謹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唐韻(75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bu4 [pu51] ㄅㄨˋ
pou3 [pʰou214] ㄆㄡˇ
粵語
bou6 [pou2] 部分, 部份, 部門, 部隊, 部長, 部會, 部署, 部將, 部落, 部位, 部屬, 部下, 部從, 部族, 部首, 部員, 部隊長, 部品
日語
ブ [bɯ] [呉]
ホ [ho] [漢]
ホウ [hoː] [漢]
韓語
부 [pu]
越南
bộ [ɓo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並模
遇攝模韻1等開口上姥韻簿小韻裴古切bo部伍又部曲部伍又部曲
並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部小韻蒲口切bəu署也又姓出姓苑蒲口切十署也又姓出姓苑蒲口切十
刊謬補缺切韻
並模
遇攝模韻1等開口上姥韻簿小韻裴古切bu(部)五。(部)五。
並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部小韻蒱口切bəu蒱口反。伍。七。蒱口反。伍。七。
集韻
並模
遇攝模韻1等合口上姥韻簿小韻伴姥切bo分也緫也分也緫也
並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部小韻薄口切bəu說文天水狄部一曰統也界也又姓說文天水狄部一曰統也界也又姓
禮部韻略
並模
遇攝模韻1等合口上姥韻簿小韻裴古切bo分也又薄口切見厚字韻分也又薄口切見厚字韻
並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部小韻薄口切bəu薄口切部曲釋按説文天水狄部又裴古切見姥字韻薄口切部曲釋按説文天水狄部又裴古切見姥字韻
增韻
並模
遇攝模韻1等合口上姥韻簿小韻裴古切bo分也又厚韻分也又厚韻
並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部小韻薄口切bəu薄口切部曲薄口切部曲
滂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剖小韻普厚切pʰəu部分也荀子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間又薄口切部曲又姥韻增入部分也荀子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間又薄口切部曲又姥韻增入
五音集韵
並模
遇攝模韻1等合口上姥韻並母一等bo部伍又部曲部伍又部曲
並侯
流攝侯韻1等開口上厚韻並母一等bəu蒲口切署也又姓出姓苑二十蒲口切署也又姓出姓苑二十
洪武正韻
幫模合
模韻開口上姥韻補小韻博古切pu分也又有暮韻分也又有暮韻
滂尤開
尤韻開口上有韻剖小韻普厚切pʰou同上荀子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間又薄口切部曲又姥韻同上荀子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間又薄口切部曲又姥韻
並模合
模韻開口去暮韻步小韻薄故切bu分也又摠也部伍又部曲說文天水狄部从邑咅聲徐曰部屬也部之言簿也吕氏春秋曰黎丘北部太玄方州部分部諸縣分也又摠也部伍又部曲說文天水狄部从邑咅聲徐曰部屬也部之言簿也吕氏春秋曰黎丘北部太玄方州部分部諸縣
古今韻會舉要
滂孤上麌韻古韻滂母pʰu說文天水狄部从邑咅聲徐曰部屬也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呂氏春秋曰黎丘北部太玄曰方州部分部諸縣或為四或為二集韻分也又總也廣韻部伍又部曲又厚韻說文天水狄部从邑咅聲徐曰部屬也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呂氏春秋曰黎丘北部太玄曰方州部分部諸縣或為四或為二集韻分也又總也廣韻部伍又部曲又厚韻
並鉤裒浮上有韻掊韻並母bou薄口切宫濁音說文天水狄部从邑咅聲一曰統也界也廣韻署也増韻部曲也又姓出姓苑薄口切宫濁音說文天水狄部从邑咅聲一曰統也界也廣韻署也増韻部曲也又姓出姓苑
蒙古字韻
p ꡌu ꡟ上魚韻bu()
p ꡌuw ꡟꡓ上尤韻buw()
音韻闡微
並魚虞合上聲麌韻簿小韻並母一等pʰu
並尤開上聲有韻部小韻並母一等pʰou
中原音韻
幫魚模合去聲魚模韻pu
韻略易通
氷呼模去聲呼模韻pu分也總也分也總也
中州音韻
並魚模合去聲魚模韻步小韻bu署也署也
中華新韻
ㄅ ㄨ 去模韻甲類pu
東國正韻
ㅍ ㅜㅱ 上鳩九救韻pʰuu
ㅃ ㅜㅱ 上鳩九救韻buu
ㅃ ㅗㅇ 上孤古顧韻bo
戚林八音
邊 過朱 陽去過朱韻puo
分韻撮要
幫 孤 陽去孤韻pu屬也分也又部曲又六部官名屬也分也又部曲又六部官名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魚
東漢
魚
魏
幽
晉
幽
宋北魏後期
尤侯幽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bʰəg
王力
buə 之部
bə 之部
董同龢
bʰuə̩̂ɡ 之部
周法高
bəɣ 之部
李方桂
bəgx 之部
鄭張尚芳
boːʔ 侯0部
白-沙
*[b]ˤ(r)o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bā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bā́
斯塔羅斯金西漢
bā́
斯塔羅斯金東漢
bā́
許思萊上古
bôʔ
許思萊東漢
boᴮ
布之道諧聲域
PƏ
聲首不
PO
聲首不
布之道擬音
bˤoʔ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p
pu
去聲(113)
官北京51
官河北邯鄲大名213
官河北邯鄲魏縣312
官江蘇南京44
官江蘇徐州42
官江蘇常州金壇44
官江蘇連雲港
官江蘇連雲港贛榆51
官江蘇淮安漣水55
官江蘇揚州
官江蘇泰州33 (文,pʰu1)
官安徽合肥53
官安徽蚌埠53
官安徽淮南鳳台51
官安徽淮北52
官安徽銅陵樅陽33
官安徽安慶41
官安徽阜陽53
官安徽阜陽潁上51
官安徽宿州碭山53
官安徽宿州埇橋42
官安徽亳州蒙城53
官山東濟南21
官山東濟南章丘21
官山東淄博博山5
官山東棗莊嶧城42
官山東東營廣饒31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煙台蓬萊42
官山東煙台5
官山東濰坊安丘31
官山東濰坊昌邑31
官山東濰坊臨朐21
官山東濰坊壽光5
官山東濟寧5
官山東泰安寧陽312
官山東泰安21
官山東日照東港21
官山東日照五蓮31
官山東臨沂莒南21
官山東臨沂平邑5
官山東臨沂沂水21
官山東德州5
官山東聊城5
官山東濱州博興21
官山東濱州鄒平31
官山東菏澤單縣423
官河南鄭州城關41
官河南開封31
官河南洛陽412
官河南平頂山新華41
官河南新鄉長垣213
官河南濮陽312
官河南許昌31
官河南漯河召陵31
官河南南陽南召42
官河南商丘梁園41
官河南商丘睢縣312
官河南信陽312
官河南周口淮陽312
官河南駐馬店平輿53
官湖北武漢35
官湖北宜昌35
官湖北襄陽襄樊31
官湖北荊門鍾祥214
官湖北天門44
官湖南常德35
官湖南張家界大庸24 (~隊)
官湖南郴州213 (~隊)
官湖南永州寧遠24 (~隊)
官湖南湘西吉首24
官廣西柳州雒容24
官廣西桂林臨桂35
官重慶213
官重慶江津24
官四川成都213
官四川自貢14
官四川南充14
官四川達州達縣213
官四川雅安漢源13
官四川涼山西昌213
官貴州貴陽13
官貴州遵義24
官貴州畢節5
官貴州黔東南丹寨13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53
官雲南昆明212
官雲南昭通212
官雲南紅河蒙自212
官雲南大理213
官陝西西安44
官陝西寶雞31
官陝西咸陽三原55
官陝西延安寶塔52
官陝西漢中漢臺312
官甘肅蘭州13
官甘肅武威民勤31
官甘肅張掖山丹31
官甘肅酒泉肅州213
官甘肅酒泉敦煌44
官甘肅臨夏42
官青海西寧213
官青海海東循化53
官寧夏銀川5
官新疆烏魯木齊213
官新疆吐魯番33
官新疆哈密213
官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官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13
晉山西太原45
粵廣東珠海前山33
粵廣東中山石岐33
粵香港大埔泰亨33
陽去(25)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湖南懷化會同33 (~隊)
閩福建寧德福安23
閩海南東方42
湘湖南長沙11 ((白))
粵廣東肇慶封開21
粵廣西南寧22
粵廣西柳州融水24
粵廣西桂林臨桂23
粵廣西梧州蒙山214
粵廣西北海22
粵廣西欽州22
粵廣西貴港桂平22
粵廣西玉林北流21
粵廣西玉林博白21
粵廣西百色22
粵廣西賀州信都213
粵廣西崇左寧明22
平湖南永州道縣52
平廣東佛山西岸22
平廣東清遠保安11
平廣西南寧亭子223
平廣西桂林朝陽21
平廣西桂林平樂35
平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5
陽上(4)
閩福建三明沙縣53
粵廣東清遠連山13
粵廣西河池宜州24
平廣西玉林福綿13
陽平(5)
官安徽蕪湖55
官山東青島即墨2
官山東煙台萊州42
官山東威海環翠33
閩廣東中山隆都33 (文讀,白讀。)
陰去(2)
湘湖南長沙55 ((文))
平廣西柳州融水435
陰平(1)
客廣西玉林北流55
陽入(1)
閩福建南平建甌42
pou
去聲(2)
粵廣東珠海斗門31
粵廣東江門白沙31
陽去(9)
粵廣東廣州22
粵廣東韶關22
粵廣東佛山22
粵廣東佛山順德21
粵廣東肇慶52
粵廣東清遠22
粵香港22
粵澳門22
平廣東韶關22
陽上(4)
閩廣東汕頭35
閩廣東潮州35
閩香港大埔24
粵廣東雲浮羅定13
陽平(2)
粵廣東雲浮21
平廣西崇左扶綏21
上聲(1)
粵廣東深圳寶安11
pɔu
去聲(1)
粵廣東東莞32
陽去(4)
閩福建莆田仙游21
閩福建漳州漳浦33 (單字讀,一部冊。)
平廣西百色田東22
平雲南文山富寧22
pɔ
陽去(2)
閩福建廈門22 ((1))
平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5
陽上(1)
閩福建泉州南安11
puo
陽去(3)
吳福建南平浦城21
閩福建寧德古田324
閩福建寧德柘榮213
pəu
陽去(1)
粵廣西南寧賓陽52
陽上(1)
粵廣西來賓武宣24
pɐu
陽去(3)
粵廣西貴港南江21
粵廣西百色那畢22
粵廣西崇左22
puɔ
陽去(2)
閩福建福州242
閩廣東中山隆都31
puou
陽去(1)
閩廣西貴港平南22
pʊ
去聲(1)
粵香港新界32
pɔi
陽去(1)
平廣西賀州九都話33
pʰ
pʰu
去聲(16)
客江西九江修水53
客江西贛州南康53
客江西吉安井岡山53
客江西宜春奉新53
客廣東韶關南雄42
客廣東湛江廉江44 (文讀)
客廣東梅州梅縣53
客廣東梅州五華53
客廣東清遠連南51
客廣東東莞42
客香港沙田53
贛江西南昌21
贛江西萍鄉11
贛江西吉安214
贛江西宜春上高53
贛湖南株洲醴陵
陽去(14)
官江蘇南通
閩福建三明將樂231
客福建三明寧化2
客福建漳州詔安33
客福建南平邵武
客福建龍岩長汀21
客江西贛州寧都44
客廣東韶關新豐31
客廣東惠州31
客廣東河源55
贛福建三明泰寧213
贛江西撫州黎川13
贛湖北黃石陽新
贛湖南株洲茶陵12
上聲(5)
客廣東廣州從化21
客廣東茂名信宜31 (文讀)
客廣東陽江陽春31 (文讀)
客廣東揭陽揭西21
客廣西玉林博白21
陰去(3)
客廣西南寧馬山55
贛江西上饒弋陽35
平湖南永州寧遠55
陰平(2)
官江蘇泰州21 (白,pu5)
客廣東深圳33
pʰɔ
陽上(1)
閩福建泉州南安11
pʰo
陽去(2)
閩福建廈門22 ((2。量詞:一~冊))
閩福建漳州漳浦33
pʰəu
陽去(1)
粵廣西欽州靈山33
b
bu
去聲(2)
湘湖南永州324 (~隊)
湘廣西桂林灌陽35
陽去(15)
吳上海13
吳江蘇無錫江陰223
吳江蘇常州24 (古全濁上聲讀成陽去調)
吳江蘇蘇州31
吳江蘇鎮江丹陽113
吳江蘇泰州靖江31
吳浙江杭州13
吳浙江嘉興223
吳浙江衢州開化212
吳浙江衢州開化212
吳浙江衢州龍游231 (文/白)
吳安徽池州貴池214
贛江西九江星子11
湘湖南湘潭21
湘湖南婁底雙峰33
陽上(4)
吳浙江紹興113
吳浙江衢州龍游213
吳浙江麗水雲和21
吳安徽黃山甘棠31
陽平(2)
吳浙江寧波113
吳浙江台州仙居312
上聲(2)
吳浙江溫州35
吳安徽宣城寧國214
bʌɤ
陽去(1)
吳江蘇無錫213
陽上(1)
吳江蘇無錫33
bɛ̃
陽平(1)
吳浙江寧波餘姚113
bʉ
陽上(1)
吳浙江湖州雙林231
buə
陽去(1)
吳浙江金華玉山31
ʔb
ʔbu
陽去(8)
閩海南三亞51
閩海南瓊海42
閩海南萬寧42
閩海南定安33
閩海南澄邁33
閩海南昌江32
閩海南樂東53
閩海南陵水41
陰平(1)
閩海南海口23 (部族)
bʱ
bʱu
陽去(1)
贛湖南岳陽平江
陰去(1)
吳上海浦東新區35
ɦv
ɦvu
去聲(1)
吳安徽宣城宣州53
β
βo
陰去(1)
閩福建南平建陽332
Notes 註
阜 培 部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阜」「部」的山峰義與「培」的墳墓義同源
剖 部 掊 䏽 倍 分 *咅
《漢語同源詞大典》:剖:剖判,分開;部:地域之劃分;掊:擊破,寓分離、分開;䏽:肉醬;倍:背叛;分:分離。本組字皆有「分」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篰 剖 *部
《漢語同源詞大典》:篰:簡牘,竹木經剖開而成者;剖:剖分。本組字皆有「剖分」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蔀 覆 *部
《漢語同源詞大典》:蔀:覆於棚架之草席;覆:覆蓋。本組字皆有「覆蓋」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從「邑」,「咅」聲。「部」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境內。26 字
詳解: 從「邑」,「咅」聲。「部」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境內。《說文》:「部,天水狄部。从邑,咅聲。」段玉裁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部」表示軍隊編制單位。如《墨子.號令》:「城上吏卒養皆為舍道內,各當其隔部,養什二人。」孫詒讓閒詁:「《太白陰經》:『司馬穰苴云:五人為伍,二伍為部。』部,隊也。」後泛指軍隊。如《文選.楊子雲〈羽獵賦〉》:「移圍徙陣,浸淫蹴部。」李善注:「部,軍之部伍也。」《後漢書.董卓列傳》:「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
「部」引申表示統率、總領。如《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漢書.武帝紀》:「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引申表示治理、管轄。如《鶡冠子.天則》:「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
「部」也是古代的行政區域單位。如《管子.乘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
「部」表示官署、部門。如《後漢書.馬融傳》:「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又如唐代開始設有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部」表示安排、部置。如《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陳)豨報。」《新序.善謀下》:「於是,漢王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部」表示部落。《後漢書.南匈奴傳》:「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晉書.慕容廆載記》:「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
「部」表示門類、類別,多用於書籍。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分別部居,不相雜廁。」《晉書.李充傳》:「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為四部,甚有修貫,秘閣以為永制。」後亦以「部」借指書籍。如《顏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秩,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汙,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
「部」和「剖」同源,也有剖分的意思。《玉篇》:「部,判分也。」剖分以後的各部份稱為「部」。因此,「部」可表示按一定準則或標準把整體劃分成小的類別。例如古代的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軍隊編制單位、行政區域單位等義項皆源於此。
「部」還可作量詞。如《世說新語.棲逸》:「聞上[口酋]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水滸傳》第13回:「楊志看那人時,身材七尺以上長短,面圓耳大,唇闊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鬚,威風凜凜,相貌堂堂。」1111 字相關漢字: 邑,咅,剖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1831
-G1
1831
-G7
10.丶.50
-GT
6752
-GKX
1272.17
康熙字典-GHZR
4030.08
汉语大字典-GZFY
502001
-GZ
bouh.0.0
-G通规
2044
-G常用
常.10.195
-G京族
ʔbo6.1.0
-G京族
pu2.0.0
-G古籍
00748
-HB1
B3A1
-H常用
4182
-T1
6169
全字庫-T甲表
04212
異體字字典-T本土
5714
-J0
4184
-JMJ
026320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常用
1761
学年: 3
K0
6127
-K敎育
0314
-KP0
6304
-V1
7383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bù
BU4 POU3
(v4.0.1-6.0.0)
BU4
(v3.1.0-3.2.0)
BU4 POU3
(v2.1.0-3.0.0)
kHanyuPinlu
bù(2783)
bu4(2783)
(v4.0.1-6.2.0)
kTGHZ2013
029.100:bù
kHanyuPinyin
63780.090:bù,pǒu
kXHC1983
0087.040:bù
0087.040:bù
(v5.1.0)
kCantonese
bou6
BOU6
(v2.1.0-4.0.1)
kJapanese
ブ ホ ホウ すべる わける べ
kJapaneseKun
WAKERU SUBERU TSUKASA
kJapaneseOn
BU HO HOU
kKorean
PWU
kHangul
부:0E
부
(v5.0.0-10.0.0)
kVietnamese
bộ
kTang
bhǒ
bhǒ
(v4.1.0-5.1.0)
kDefinition
part, division, section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23F
0-323F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B3A1
kIRG_TSource
T1-5D65
1-5D65
(v3.0.0-5.2.0)
kIRG_JSource
J0-4974
0-4974
(v3.0.0-5.2.0)
kIRG_KSource
K0-5D3B
0-5D3B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FA4
kIRG_VSource
V1-6973
1-6973
(v3.1.1-5.2.0)
3-413B
(v3.1.0)
1-413B
(v3.0.0)
kRSUnicode
163.8
kTotalStrokes
10
11
(v3.1.0-6.0.0)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3342
kDaeJaweon
1771.120
kFennIndex
424.06
kGSR
0999z
kHanYu
63780.090
kIRGDaeJaweon
1771.120
kIRGDaiKanwaZiten
39460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63780.090
kIRGKangXi
1272.170
kKangXi
1272.170
kLau
124
kMatthews
5376
kMeyerWempe
2417
kMorohashi
39460
kNelson
4767
kSBGY
266.21 325.32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YRNL
kCihaiT
1340.106
kFenn
89C
kFourCornerCode
0762.7
kFrequency
2
(v3.2.0-15.1.0)
kGradeLevel
2
kHKGlyph
4180
kPhonetic
1028 1070
1028
(v3.2.0-4.0.1)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B3A1
kCCCII
215C6B
kCNS1986
1-5D65
kCNS1992
1-5D65
kEACC
215C6B
kGB0
1831
kGB1
1831
kJis0
4184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DFA4
(v3.1.1-15.0.0)
kKSC0
6127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6752
kTaiwanTelegraph
6752
kTGH
2013:2044
kXerox
241:364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3558+163.3.8
kRSKangXi
163.8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ZVariant
U+5369
(v2.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