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zhuo2
yi3
li4
jue2
粵語
zyut3
日語
テツ
テチ
ケツ
ゲツ
韓語
철
廣韻
知/薛合/入
集韻
知/薛合/入
以/之/上
見/薛B合/入
Sources 各源例字
G5-3539
T3-276B
J14-235F
K2-262D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叕 | 陆 | 港 | 台 | 日 | 韓 |
正 |
Evolution 字形演化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秦
簡帛
睡虎地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陟劣切
綴聯也。象形。凡叕之屬皆从叕。
Meaning 字義
zhuo2
(1)
联缀 也作「綴」
→綴
zhui4
(2)
连结to connect
(2)
短,不足short
yi3
(3)
张网貌
li4
(4)
止
(5)
系
jue2
(6)
速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陟劣切
綴聯也。象形。凡叕之屬皆从叕。
《說文解字繫傳》
誅劣反
綴聮也。象形。凡叕之屬,皆從叕。 [臣鍇曰:「交絡互綴之象。」]
《說文解字注》
陟劣切
綴聯也。 [以綴釋叕,猶以絫釋厽也。聯者,連也。] 象形。 [陟劣切。十五部。] 凡叕之屬皆从叕。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 【唐韻】陟劣切,音輟。聮也。【玉篇】連也。 玉篇(543)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zhuo2 [tʂuo35] ㄓㄨㄛˊ
yi3 [i214] ㄧˇ
li4 [li51] ㄌㄧˋ
jue2 [ʨyɛ35] ㄐㄩㄝˊ
粵語
zyut3 [tsyːt3]
日語
テツ [tetsɨ] [漢]
テチ [tetɕi] [呉]
ケツ [ketsɨ]
ゲツ [getsɨ]
韓語
철 [tɕʰʌɭ]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知薛合
山攝仙韻3等合口入薛韻輟小韻陟劣切ȶiuæt聮也聮也
刊謬補缺切韻
知薛合
山攝仙韻3等合口入薛韻輟小韻陟劣切ȶĭuɛt連(叕)。連(叕)。
集韻
知薛合
山攝仙韻3等合口入薛韻叕小韻株劣切ȶiuæt說文綴聮也或从糸說文綴聮也或从糸
以之
止攝之韻3等開口上止韻㠯小韻養里切jie張羅皃張羅皃
見薛B合
山攝仙韻3等合口B入薛韻蹶小韻紀劣切kiuæt速也速也
五音集韵
喻四脂支之開
止攝脂韻3等開口上旨韻喻母四等開jiɪ張羅貌張羅貌
見薛屑B合
山攝仙韻3等合口B入薛韻見母三等合kiuæt速也速也
知薛屑合
山攝仙韻3等合口入薛韻知母三等合tɕiuæt連也連也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ti̯wat
董同龢
tjuæt 祭部
周法高
tiwat 月部
李方桂
trjuat 祭部
鄭張尚芳
tod 月3部
白-沙
*trot-s
*trot
許思萊上古
trot
許思萊東漢
ṭyat
布之道諧聲域
TOT
聲首叕
布之道擬音
trot
音節類型B
Notes 註
镼 䘿 屈 崛 叕 𠭴 䆯
七字音近義亦近,均有短小義。「镼」「䘿」為短衣。《說文》「屈,無尾也」段玉裁注「凡短尾曰屈」《淮南子》「聖人無屈奇之服」許慎注「屈,短;奇,長也」《說文》「崛,山短而高也」《淮南子》「聖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高誘注「叕,短也」《方言》「𠭴,短也」《說文》「䆯,短面也」。屈在物部,叕在月部,旁轉。
餟 綴 叕
三字同音。《說文》「叕,綴連也」「綴,合箸也」徐灝曰「合箸,猶綴聯也。叕綴疑本一字」「餟」為聯續而祭。同源。
短 惙 叕 棁 𠭴 蝃 䫎 䆯
劉鈞傑《同源字典再補》:惙,氣短貌;叕,短,不足;棁,梁上的短柱;𠭴,短、矮的樣子;蝃,蜘蛛的一種,身體短;䫎,頭短,短的樣子;䆯,面短的樣子。這組字都有「短」義。
綴 醊 罬 畷 叕
《漢語同源詞大典》:綴:縫合,使相連;醊:連續祭祀;罬:機關網,以繩與網相連;畷:連接兩陌之道;叕:「綴」的象形初文。本組字皆有「連接」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剟 掇 奪 *叕
《漢語同源詞大典》:剟:割取;掇:拾取;奪:奪取。本組字皆有「取」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金文從「大」從◎,「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是人形雙手和兩足處的四個小筆畫,疑象人手足皆被綁起來,故有連綴之意,是「綴」的初文(徐在國)。69 字
詳解: 金文從「大」從四小筆(◎),「大」象人站立張開兩手之形,「叕」字於人形四肢上各加一個小筆畫,疑象人手足被縛繫之形,引申有連綴之意,是「綴」字的初文(徐在國)。《說文》:「叕,綴聯也。象形。凡叕之屬皆从叕。」
小篆字形略有訛變,已失去「大」形,至楷書更訛變為從四「又」。
金文用作人名,交君子叕簠:「交君子叕肇乍(作)寶簠。」「交」是國名,「子叕」是交國君主的名字(參陳英傑)。
西漢金文表示連綴,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銅壺甲頸銘:「蓋(榼)圓四叕(綴),犧尊成壺。」「榼」是盛水或酒的壺,「四綴」意謂壺身有四條紋帶(參王輝)。
戰國竹簡通假為「餟」,「餟祭」指同時連續祭祀多個神祗。《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45:「其謞(號)曰大常行,合三土皇,耐(乃)為四席。席叕(餟)其後,亦席三叕(餟)。」「常行」疑指道路的神祗遊行,「土皇」疑指土地之神。全句意謂大常行與三土皇合起來是四個神祗,所以要擺設四個筵席,每個筵席均在席後進行祭祀,每個筵席連續祭祀大常行、三土皇諸神三次。
值得一提的,是國學大師章太炎所生兩子四女中,四名女兒分別名為章㸚、章叕、章㠭及章㗊,用的都是冷僻字,學界傳為美談。504 字相關漢字: 大,綴,又,交,榼,餟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4
2125
-G5
2125
-GKX
0166.03
康熙字典-GHZR
0432.03
汉语大字典-GZJW
096111
-G通规
6746
-G古籍
01441
-T3
0775
全字庫-T丙表
00977
異體字字典-J1
2060
-J4
0363
-JMJ
00800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K2
0613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zhuó
ZHUO2
(v2.1.0-6.0.0)
kTGHZ2013
489.190:zhuó
kHanyuPinyin
10397.040:zhuó,yǐ,lì,jué
kCantonese
zyut3
kJapanese
テツ テチ ケツ ゲツ
kJapaneseKun
TSUZURU SUMIYAKA
kJapaneseOn
TETSU TECHI GETSU
kKorean
CHEL
kDefinition
to connect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5-3539
5-3539
(v3.0.0-5.2.0)
kIRG_TSource
T3-276B
3-276B
(v3.0.0-5.2.0)
kIRG_JSource
J14-235F
J4-235F
(v8.0.0)
J1-345C
(v6.0.0-7.0.0)
1-345C
(v3.0.0-5.2.0)
kIRG_KSource
K2-262D
2-262D
(v3.0.0-5.2.0)
kRSUnicode
29.6
kTotalStrokes
8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DaeJaweon
0377.010
kFennIndex
89.03
kGSR
0295a
kHanYu
10397.040
kIRGDaeJaweon
0377.010
kIRGDaiKanwaZiten
03157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10397.040
kIRGKangXi
0166.030
kKangXi
0166.030
kMorohashi
03157
kSBGY
499.28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EEEE
kFenn
534P
kFourCornerCode
7744.7
kPhonetic
283
kStrange
U
kUnihanCore2020
G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CCCII
216E46
kCNS1986
E-276B
kCNS1992
3-276B
kGB5
2125
kJIS0213
2,03,63
kJis1
2060
kTGH
2013:6746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7343+29.2.6
kRSKangXi
29.6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