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heng2(恆)
geng4(恆)
粵語
gang2(亙)
日語
コウ
韓語
긍(亙)
越南
cắng(亙)
集韻
見/登開/去(亙)
匣/登開/平(亙)
Sources 各源例字
GKX-0087.11
T6-2568
JMJ-030470
Old versions 舊版本
Evolution 字形演化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楚(戰國)
簡帛
上博
楚(戰國)
簡帛
新蔡葛陵
楚(戰國)
簡帛
郭店
楚(戰國)
簡帛
天星觀
楚(戰國)
簡帛
子彈庫
楚(戰國)
簡帛
望山
楚(戰國)
簡帛
秦家嘴
漢
說文小篆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胡登切、古鄧切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一心以舟施,恆也。
古文恆从月。《詩》曰:「如月之恆。」
Meaning 字義
(1)
同「恆」
→恆
heng2
(1)
长久;固定不变long-lasting, eternal 永恒
(2)
平常的;普通的usual, regular, normal 恒言
(3)
恒心perseverance
(4)
故法;常法
(5)
副词 1.经常;常常 2.尝,曾经
(6)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x,巽下震上
(7)
山名 五岳中的北岳 主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
(8)
古州名 1.北周宣政元年置,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南) 2.北魏太和十七年以司州改名,治所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 3.北周天和二年置,治所在盩厔县(今陕西省户县西北)
(9)
姓
geng4
(10)
上弦月渐趋盈满
(11)
遍及
(12)
通「亘」(gen4) 绵延;连续
→亘
gen4
(3)
连接,连绵不断to extend, to stretch (in time or space) 亘古及今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恆
《說文解字》
胡登切、古鄧切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一心以舟施,恆也。
古文恆从月。《詩》曰:「如月之恆。」
《說文解字繫傳》
胡痕反
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一心,以舟施恒也。 [臣鍇曰:「二,上下也。心當有常,《易・恒》曰:『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注曰:『長陽長隂,合而相與,可久之道也。』」]
古文恒從月。《詩》曰:「如月之恒。」
《說文解字注》
胡登切
常也。 [常當作長。古長久字衹作長。淺人稍稍分別。乃或借下帬之常爲之。故至《集韵》乃有一曰久也之訓。而篇,韵皆無之。此俗字之不可不正者也。時之長與尺寸之長,非有二義。] 从心舟在二之閒上下。 [上下猶往復也。] 心㠯舟施。恆也。 [謂往復遙遠,而心以舟運旋。歷久不變。恆之意也。宙下曰:舟車所極復也。此說會意之恉。胡登切。六部。俗本心上增一字。非。]
古文恆。从月。 [此篆轉寫譌舛。旣云从月。則左當作月。不當作夕也。若《汗𥳑》則左作舟,而右亦同此。不可曉。又按《門部》之古文閒作𨳢。葢古文月字略似外字。古文恆直是二中月耳。] 詩曰:如月之恆。 [《小雅・天保》文。此說从月之意。非謂《毛詩》作𠄨也。傳曰:恆,弦也。按詩之恆本亦作緪。謂張弦也。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恆久之義。故古文从月。]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字部】 【說文】古文恆字。註詳心部六畫。 說文(121)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heng2 [xɤŋ35] ㄏㄥˊ (恆)
geng4 [kɤŋ51] ㄍㄥˋ (恆)
粵語
gang2 [kɐŋ35] (亙) 亙古亙今
日語
コウ [koː]
韓語
긍 [kɯŋ] (亙)
越南
cắng [kăŋ35] (亙)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集韻
見登開
曾攝登韻1等開口去隥韻㮓小韻居鄧切kəŋ說文竟也古作亘[亙]𦚸[𦚹](亙)說文竟也古作亘[亙]𦚸[𦚹](亙)
匣登開
曾攝登韻1等開口平登韻恒小韻胡登切ɣəŋ說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當也引詩如月之恒一曰山名古作𠄨𢛢(亙)說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當也引詩如月之恒一曰山名古作𠄨𢛢(亙)
增韻
見登開
曾攝登韻1等開口去嶝韻亙小韻居鄧切kəŋ居鄧切延袤也極也通也遍也亦作㮓中从舟今作月與亘字不同監本作亘誤今正(亙)居鄧切延袤也極也通也遍也亦作㮓中从舟今作月與亘字不同監本作亘誤今正(亙)
五音集韵
匣登開
曾攝登韻1等開口平登韻匣母一等開ɣəŋ並古文同上→恒:胡登切常也乆也亦州名春秋時鮮虞國地漢為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以為名爾雅曰恒山為北嶽又姓楚有大夫恒思公又音亘九(亙)並古文同上→恒:胡登切常也乆也亦州名春秋時鮮虞國地漢為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以為名爾雅曰恒山為北嶽又姓楚有大夫恒思公又音亘九(亙)
洪武正韻
見庚開
庚韻開口去敬韻亙小韻居鄧切kəŋ居鄧切延袤也極也通也徧也亦作㮓中从舟今作月與亘字不同監本作亘誤(亙)居鄧切延袤也極也通也徧也亦作㮓中从舟今作月與亘字不同監本作亘誤(亙)
中原音韻
見庚青開去聲庚青韻kəŋ(亙)(亙)
東國正韻
ㄱ ㅡㆁ 去搄肯亘亟韻kɯŋ(亙)(亙)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鄭張尚芳
kɯːŋs 蒸0部(亙)
白-沙
*[k]ˤəŋ-s(亙)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ǝ̄ŋs(亙)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ǝ̄ŋh(亙)
斯塔羅斯金西漢
kǝ̄ŋh(亙)
斯塔羅斯金東漢
kǝ̄ŋh(亙)
Dialects 方言
k
kən
去聲(7)
官江蘇南京44
官安徽銅陵樅陽33
官山東臨沂平邑5
官山東聊城5
官湖北宜昌35 (又)
官四川涼山西昌213
官雲南昭通212
上聲(10)
官安徽安慶213
官湖北武漢42
官湖北宜昌42
官湖北荊門鍾祥53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湖南湘西吉首53
官四川成都53
官四川自貢53
官四川雅安漢源53
官貴州畢節3
陰去(1)
湘湖南長沙55
陽平(1)
官安徽蕪湖55
kə̃
去聲(4)
官山東淄博博山5 (~古)
官山東濰坊壽光5
官雲南紅河蒙自212
官雲南大理213
上聲(1)
官雲南昆明53
kẽ
去聲(3)
官山東濟南21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德州5
kã
陰去(1)
吳上海35
kɛiŋ
上聲(1)
閩福建福州32
kiŋ
陰去(1)
閩福建廈門21
kɯŋ
陰去(1)
閩廣東汕頭213
kuen
上聲(1)
客廣東梅州梅縣31
ɦ
ɦaŋ
陽去(1)
吳浙江溫州22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KX
0087.11
康熙字典-GKX
0383.27
康熙字典
注: 古文
GHZR
0023.09
汉语大字典-T6
0572
全字庫-JMJ
030470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讀音 Readings
kJapanese
コウ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KX-0087.11
KX008711
(v5.2.0)
KX
(v3.1.0-5.1.0)
kIRG_TSource
T6-2568
6-2568
(v3.1.0-5.2.0)
kIRG_JSource
JMJ-030470
kRSUnicode
7.5
kTotalStrokes
7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HanYu
10021.080
kIRGHanyuDaZidian
10021.080
kIRGKangXi
0087.110
kKangXi
0087.110
kMorohashi
00269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KangXi
7.5
(v3.2.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