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𢧢)
𠦝
U+621F(Basic)
戈部8畫 共12畫 核心字
官話
ji3
粵語
gik1
日語
ケキ
ゲキ
キャク
韓語
越南
kích
廣韻
見/陌三開/入
集韻
見/陌三開/入
訓読
ほこ(矛)
Sources 各源例字
G0-6A2A
HB1-B475
T1-5F3C
J0-3761
K0-503D
V1-563C
KP0-D1E8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戰國
金文
戰國早期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嶽麓書院
簡帛
張家山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Origin 字源諸說
《字源》:异体 𢧢《漢多》:金文有三種字形,第一種從「戈」,「丯」聲。第二種從「戈」,「各」聲。第三種從「倝」從「戈」,是戰國時秦國的文字,構形本義不明,徐鍇認為「倝」是聲符。「戈」是意符,表示「戟」是一種兵器。
Meaning 字義
ji3
(1)
古兵器名,戈属 长柄,顶端有直刃,两旁各有横刃,可以直刺和横击halberd
(2)
刺;刺激
(3)
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点 形容愤怒或威武的形状 一说屈肘如戟形
(4)
(喃)
kích 詞:cái kích 義:halberd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𢧢
戈部 006𢧢()
《說文解字》
紀逆切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禮》:「𢧢,長丈六尺。」讀若棘。 [臣鉉等曰:倝非聲,義當从榦省,榦,枝也。]
《說文解字繫傳》
己逆反有枝兵也。從戈倝聲。《周禮》:「戟長丈六赤。」
《說文解字注》
紀逆切有枝兵也。 [兵者,械也。枝者,木別生條也。戟爲有枝之兵。則非若戈之平頭。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衺出也。戈刃之倨句平而稍侈,故曰外博。戟則大侈倨句一矩有半,故可刺可句。《攷工記》冶氏。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鄭曰: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鄭司農云:刺謂援也。玄謂刺者,箸柲直前如鐏者也。戟胡横貫之。胡中矩,則援之外句磬折與。《通藝錄》曰:內三之,謂戟柄横出柲外者四寸有半也。胡四之,謂上連刃直而下垂者長六寸也。援五之,謂衺上之刃長七寸半也。刺者,謂横出之內有鋒也。倨句中矩者,謂刺横胡直正方之形也。不言援之倨句言刺之倨句者,戟爲句兵。中矩者主於句也。據二儀寶錄雙枝爲戟,獨枝爲戈以爲證。說與鄭注大乖異。然恐程說近是。《方言》匽戟,《廣雅》作偃戟。偃者,仰也。據衺上之刃名之也。《周禮》棘門。《明堂位》越棘大弓。《左傳》子都拔棘以逐之。棘皆訓戟。棘者,刺也。戟有刺,故名之曰棘。衺者爲援,則横者爲棘,爲刺也。張揖注《子虛賦》曰:雄戟,胡中有𧣒者。𧣒同歫。葢於直垂之胡之中爲横出者,是曰𧣒。𧣒亦有鋒。故《方言》三刃枝。郭注云:今戟胡(胡字今增)中有小孑刺者。所謂雄戟也。然則合援與刺與𧣒是爲三刃枝。鄭所謂三鋒戟者又不如是。古制茫昧難知。但曰援者𣃔非直刃。凡《左傳》言公戟其手。詩《毛傳》言拮据,戟挶也。許書言挶,戟持也。据,戟挶也。史言須𩓾如戟。皆取衺出。不取直上。是則信而有徵耳。《方言》曰:戟無刃,吳楊之閒謂之戈。然則戟者,戈之有刃者也。戟亦非直刃。謂之有刃者何。其刃幾於直也。《少儀》曰:戈有刃者櫝。戈之分別有刃無刃古矣。《左傳》。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岀之。獲狂狡。此用援刺鄭人不中。鄭人攀柲刺而上也。或以戟鉤欒樂𣃔肘而死。則援與刺皆兼鉤刺之用矣。靈輒倒戟以禦公徒而免趙盾。此主於用援也。許云有枝兵者,援刺皆得云枝。] 从戈。榦省。 [省作聲者,誤。今依徐鉉正。从榦猶从弋。謂柲長丈有六尺也。从戈者,其器戈之屬也。紀逆切。按大徐有讀若棘三字。非也。《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古音《秦風》與澤作爲韵。古音在五部。讀如腳。] 《周禮》。𢧢長丈六尺。 [《攷工記》曰:車𢧢常。]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 〔古文〕屰【廣韻】几據切【集韻】訖逆切,𠀤音㻷。有枝兵也。【增韻】雙枝爲戟,單枝爲戈。【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周有雍狐之戟。【周禮·冬官考工記】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註】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又地名。【戰國策】秦舉安邑,而塞女戟。【註】女戟在太行西。
 又與棘通。【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註】棘戟也。【禮·明堂位】越棘大弓。【註】棘戟同。
 又【韻補】叶訖約切,音腳。【詩·秦風】脩我矛戟,與子偕作。【揚子·太玄經】比札爲甲,冠矜爲戟。被甲荷戟,以威不恪。
 【說文】作𢧢。
考證:〔比禮爲甲。〕
 謹照揚子原文比禮改比札。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ji3 [ʨi214] ㄐㄧˇ
粵語
gik1 [kiːk5] 畫戟, 巴戟天(中藥品名), 驢生戟角, 折戟沉沙
日語
ケキ [keki] [漢]
ゲキ [geki]
キャク [kʲakɯ] [呉]
韓語
[kɯk]
越南
kích [kiʲk35]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陌三開3小韻几劇kiak刃戟說文作𢧢有枝兵也釋名曰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曰昔周有雍狐之戟屈盧之矛孤父之戈几劇切八刃戟說文作𢧢有枝兵也釋名曰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曰昔周有雍狐之戟屈盧之矛孤父之戈几劇切八
刊謬補缺切韻
陌三開3小韻几劇kĭɐk几劇反。刀㦸。五。几劇反。刀㦸。五。
集韻
陌三開3小韻訖逆kiak說文有枝兵也引周禮戟長丈六尺或作𢧢說文有枝兵也引周禮戟長丈六尺或作𢧢
禮部韻略
陌三開3小韻訖逆kiak訖逆切釋按説文有枝兵也引周禮㦸長丈六尺訖逆切釋按説文有枝兵也引周禮㦸長丈六尺
增韻
陌三開3小韻訖逆kiak増入増入
五音集韵
陌昔三開3kiak刀㦸說文作𢧢有枝兵也釋名曰㦸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曰周有雍狐之戟屈蘆之矛狐父之戈刀㦸說文作𢧢有枝兵也釋名曰㦸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曰周有雍狐之戟屈蘆之矛狐父之戈
洪武正韻
陌齊小韻訖逆kiək訖逆切戈戟雙枝爲戟單枝爲戈古作𢧢又挶也持也漢期門武士執戟以衞階陛之下曰陛戟亦作撠俗作㦸訖逆切戈戟雙枝爲戟單枝爲戈古作𢧢又挶也持也漢期門武士執戟以衞階陛之下曰陛戟亦作撠俗作㦸
古今韻會舉要
kiʔ訖逆切音與勿韻訖同說文●有枝兵也从戈倝聲本作𢧢今文省作㦸周禮㦸長丈六尺冶氏為㦸廣寸有半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鄭云今三鋒㦸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釋名觡也傍有枝觡也増韻雙枝為㦸單枝為戈典畧曰周有雍狐之㦸屈廬之矛狐父之戈或作㦸周禮掌舍棘門注鄭司農云以㦸為門疏引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抜棘以逐之棘即㦸也又記明堂位越棘太弓〇毛氏曰从●當作●或作卓俗作𠦝凡从●者竝同訖逆切音與勿韻訖同說文●有枝兵也从戈倝聲本作𢧢今文省作㦸周禮㦸長丈六尺冶氏為㦸廣寸有半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鄭云今三鋒㦸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釋名觡也傍有枝觡也増韻雙枝為㦸單枝為戈典畧曰周有雍狐之㦸屈廬之矛狐父之戈或作㦸周禮掌舍棘門注鄭司農云以㦸為門疏引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抜棘以逐之棘即㦸也又記明堂位越棘太弓〇毛氏曰从●當作●或作卓俗作𠦝凡从●者竝同
蒙古字韻
g ꡂi ꡞki()
音韻闡微
屋沃陌職錫齊入聲小韻kik
中原音韻
齊微齊入上齊微ki
韻略易通
庚晴齊入入聲庚晴kik兵器兵器
中州音韻
齊微齊入上齊微小韻ki戈~戈~
中華新韻
入上ʨi
東國正韻
ㅕㄱ 京景敬隔kiek
戚林八音
賓京入 陰入賓京kiʔ
分韻撮要
英入 陰入kik有枝兵也單枝爲弋雙枝爲戟有枝兵也單枝爲弋雙枝爲戟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陌麥昔錫
北魏後期北齊
陌麥昔錫
齊梁陳北周隋
陌麥昔錫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ki̯ăk
王力
kiak 鐸部
董同龢
kjăk 魚部
周法高
kiak 鐸部
李方桂
kjiak 魚部
鄭張尚芳
kraɡ 鐸0部
白-沙
*[k]rak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rak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rak
斯塔羅斯金西漢
krak
斯塔羅斯金東漢
krak
許思萊上古
krak
許思萊東漢
kɨak
布之道諧聲域
KAK
聲首
布之道擬音
krak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k
ki
陰入(2)
福建南平建甌24
福建南平建陽214
陽平(2)
廣西柳州雒容2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1
上聲(1)
福建三明泰寧354
陽上(1)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1
kik
陰入(17)
福建廈門32
福建寧德古田2
福建寧德柘榮5
廣西柳州融水52 (印刷誤為55,此地陰入應為52。)
廣西梧州蒙山55
廣西北海55
廣西欽州55
廣西欽州靈山55
廣西貴港桂平55
廣西貴港南江33
廣西玉林北流55
廣西玉林博白55
廣西百色55
廣西河池宜州55
廣西來賓武宣55
廣西崇左55
廣西崇左寧明55
kek
陰入(5)
廣東汕頭2
廣東肇慶55
廣東中山石岐55
廣西南寧55
廣西柳州融水55
上陰入(9)
廣東韶關55
廣東珠海斗門55
廣東佛山55
廣東清遠55
廣東雲浮羅定55
香港55
澳門55
廣東韶關55
廣西玉林福綿55
陰平(1)
廣東雲浮55
陽入(1)
廣西梧州藤縣22
kit
陰入(8)
福建漳州漳浦32 (刺入。)
廣東廣州從化22
廣東韶關新豐1
廣東深圳21
廣東梅州梅縣1
廣東梅州五華1
廣東東莞22
廣西南寧馬山22
kiʔ
陰入(1)
江西撫州黎川3
kək
陰入(3)
廣東惠州35
廣東東莞44
香港新界35
中入(1)
廣西南寧賓陽33
kieʔ
陰入(1)
浙江金華玉山5
kie
入聲(1)
福建南平浦城32
kɐk
陰入(1)
廣東珠海前山55
上陰入(1)
廣東中山隆都11
陽入(1)
廣東中山隆都55 (文讀,白讀。)
kɛk
陰入(1)
廣西賀州信都52
上陰入(1)
廣東清遠連山55
kət
中入(1)
廣西百色那畢33
kɛiʔ
陰入(1)
福建福州23
ke
入聲(1)
福建三明沙縣212
kiɛk
陰入(1)
廣西貴港平南42
kiak
陰入(1)
廣西玉林北流22
keʔ
陰入(1)
廣東深圳寶安55
kɛt
上陰入(1)
廣東佛山順德55
陰去(1)
廣西賀州九都話52
tɕi
陽平(9)
湖北武漢213
湖北宜昌12
湖北襄陽襄樊52
湖北荊門鍾祥31
湖南湘西吉首11
四川達州達縣31
貴州貴陽21
貴州畢節2
雲南紅河蒙自53
入聲(6)
安徽安慶43
湖北黃岡紅安
貴州黔東南丹寨42
貴州黔東南黎平24
湖南長沙24
湖南湘潭24
陰平(7)
江蘇連雲港 (新)
山東濟南213
山東淄博博山1
山東濰坊壽光1
山東臨沂平邑1
山東德州1
四川雅安漢源55
去聲(2)
湖南常德35
四川自貢14
tɕit
陰入(1)
江西九江修水2
tɕiʔ
陰入(1)
江西南昌5
入聲(2)
江蘇南京5
重慶江津33
tɕieʔ
陰入(1)
浙江衢州開化5
入聲(1)
安徽蕪湖5
tɕie
陽平(1)
四川成都21
入聲(1)
廣東韶關南雄54
tɕiɪʔ
陰入(2)
上海5
浙江台州仙居5
tɕiɪ
入聲(1)
江蘇連雲港 (老)
tɕiəʔ
陰入(1)
浙江杭州5
tɕai
入聲(1)
浙江溫州213
ts
tsi
陽平(2)
廣西桂林臨桂31
廣西桂林朝陽22
陽去(1)
湖南永州道縣52
tsək
陰入(1)
江西贛州寧都2
tsət
上陰入(1)
廣西百色田東33
tsɿ
陽平(1)
廣西桂林灌陽33
kʰek
上陰入(1)
廣西崇左扶綏33
kʰiʔ
陰入(1)
福建莆田仙游2
kʰᴇk
下陰入(1)
廣西南寧亭子33
tʃiʔ
陰入(1)
浙江麗水雲和5
中入(1)
廣西桂林臨桂33
tɕʰ
tɕʰian
陽平(1)
貴州黔東南黎平213
Notes 註
据 戟
王力《同源字典》認為:說文「据,𢧢挶也」,兩字鐸屋旁轉,同源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金文從「戈」,「丯」聲,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
22 字
 詳解: 金文從「戈」,「丯」聲,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原始的「戟」是「戈」和「矛」組合而成,長柄,頂端有直刃,兩旁各有橫刃,可以直刺和橫擊(《漢語大字典》)。山西長治出土的銅戟,都是「柲」(即兵器的柄)的頂端有尖「刺」,一器兼有刺、擊、勾、割之用(史樹青)。

  金文有三種字形,第一種從「戈」,「丯」聲。第二種從「戈」,「各」聲。第三種從「倝」從「戈」,是戰國時秦國的文字,構形本義不明,徐鍇認為「倝」是聲符。「戈」是意符,表示「戟」是一種兵器。

  金文第三種字形與小篆形同,作「𢧢」,為秦系文字。金文用作本義,表示戟,大良造鞅戟:「大良造鞅之造戟。」蔡侯朔戟:「蔡侯朔之用㦴(戟)。」《詩.秦風.無衣》:「脩我矛戟,與子偕作。」《左傳.襄公廿三年》︰「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

  戰國竹簡除用作本義外,還通假作「仇」,《上博楚竹書.緇衣》簡10:「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㦴㦴,亦不我力。」《詩.小雅.正月》:「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季旭昇依從鄭玄的注釋翻譯為:「君主請求我從政時,唯恐請不動我;等到我答應了,卻又不能信賴、重用我。」(《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按「仇」可理解為「仇匹」之「仇」,表示賢才良佐、輔助之臣。

  古書「棘」、「戟」通假。《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注︰「棘,戟也」。參見「棘」。

  《說文》:「𢧢,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禮》:『𢧢,長丈六尺。』讀若棘。」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漢碑𢧢或省作戟。」段玉裁注:「戟為有枝之兵,則非若戈之平頭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衺出也。」683 字相關漢字: 戈,丯,矛,柲,刺,各,倝,𢧢,仇,棘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7410 -G1 7410 -GT 2060 -GKX 0413.09 康熙字典-GHZR 1510.12 汉语大字典-GZFY 591304 -GZJW 266611 -G通规 5092 -G古籍 04029 -HB1 B475 -H常用 1465 -T1 6328 全字庫-T甲表 01478 異體字字典-T本土 1859 -J0 2365 -JMJ 012078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表外 0258 -J人名 一..0158 -K0 4829 -K人名 一..0780 -KP0 4972 -V1 5428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JI3 (v2.1.0-6.0.0)
kTGHZ2013
157.100:jǐ
kHanyuPinyin
21407.070:jǐ
kXHC1983
0531.020:jǐ
0531.020:jǐ (v5.1.0)
kCantonese
gik1
GIK1 (v2.1.0-4.0.1)
kJapanese
ゲキ ケキ キャク ほこ
kJapaneseKun
HOKO
kJapaneseOn
GEKI
kKorean
KUK
kHangul
극:0N
(v5.0.0-10.0.0)
kVietnamese
kích
kTang
giæk
kDefinition
halberd with crescent blade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6A2A
0-6A2A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B475
kIRG_TSource
T1-5F3C
1-5F3C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761
0-3761 (v3.0.0-5.2.0)
kIRG_KSource
K0-503D
0-503D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1E8
kIRG_VSource
V1-563C
1-563C (v3.1.1-5.2.0)
3-2D44 (v3.1.0)
1-2D44 (v3.0.0)
kRSUnicode
62.8
kTotalStrokes
12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1653
kDaeJaweon
0755.360
kFennIndex
34.11
kGSR
0785b
kHanYu
21407.070
kIRGDaeJaweon
0755.360
kIRGDaiKanwaZiten
11606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407.070
kIRGKangXi
0413.090
kKangXi
0413.090
kMatthews
487
0487 (v2.1.0-3.1.0)
kMeyerWempe
1136b
kMorohashi
11606
kNelson
1806
kSBGY
510.43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JJI
kCihaiT
553.201
kFenn
331K
kFourCornerCode
4345.0
kHKGlyph
1464
kPhonetic
612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B475
kCCCII
213F69
kCNS1986
1-5F3C
kCNS1992
1-5F3C
kEACC
213F69
kGB0
7410
kGB1
7410
kJinmeiyoKanji
2010
kJis0
2365
kKoreanName
2015
kKPS0
D1E8 (v3.1.1-15.0.0)
kKSC0
4829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060
kTaiwanTelegraph
2060
kTGH
2013:5092
kXerox
260:044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847+62.4.8
kRSKangXi
62.8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