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 字形演化
漢
說文小篆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居洧切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古文簋从匚、飢。
古文簋或从軌。
亦古文簋。
Meaning 字義
(異)
「簋」的異體字異體字字典
→簋
gui3
(1)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也用作礼器 或竹木制,或陶土烧制,或以青铜铸造 形状不一,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为二耳 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间有带方座或附有三足者 战国以后主要用作宗庙礼器a square basket of bam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2)
陶瓷器皿的雅称 即碗、罐之类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簋
《說文解字》
居洧切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古文簋从匚、飢。
古文簋或从軌。
亦古文簋。
《說文解字繫傳》
居水反
黍稷方器也。從竹,從皿、皀。 [臣鍇曰:「皀,皮逼反,米粒也。會意。」]
古文簋從匚、飢。
古文簋從匚、軌。
亦古文簋。 [臣鍇曰:「飢軌,九皆聲。」]
《說文解字注》
居洧切
黍稷方器也。 [《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別所盛也。許云簋方簠圜。鄭則云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云:離爲日。日體圓。巽爲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云: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爲之。狀如簋而方。賈疏云: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云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周禮》疏云:《孝經》陳其簋簠注云:內圓外方受𣁬二𦫵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內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內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外方內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韵》曰:內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內圓。與《聘禮・音義》合。攷圜器之內爲之方。方器之內爲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擬之詞。注《禮器》云: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 从竹皿皀。 [合三字會意。按簋古文或从匚,或从木。葢本以木爲之。大夫刻其文爲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製从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穀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古文簋。从匚食九。 [各本作从匚飢。飢非聲也。从方,从食,九聲也。]
古文簋。从匚軌。 [按許說簋爲方器。葢以古文从匚也。軌聲。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史記》李斯傳曰:飯土匭。《公食大夫・禮》注曰:古文簋皆作軌。易損二簋。蜀才作軌。《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大鄭云:九讀爲軌。書亦或爲軌。簋古文也。今本《周禮》脫誤。爲正之如此。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匭古文本字也。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尙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吳都賦》注用之。]
亦古文簋。 [簋以木爲之。故字从木也。惠氏棟《九經古義》曰:易渙奔其机。當作朹。宗廟器也。]
Phonology 音韻
Relatives 相關字
讀音 Readings
kCantonese
gwai2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TSource
T3-3A25
3-3A25
(v3.0.0-5.2.0)
kRSUnicode
22.11
kTotalStrokes
13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HanYu
10089.061
kIRGHanyuDaZidian
10089.061
kIRGKangXi
0154.161
0154.121
(v3.0.0-3.1.0)
kKangXi
0154.161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S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