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he2
粵語
wo4
日語
カ
ワ
韓語
화
廣韻
匣/戈一合/平
匣/戈一合/去
集韻
匣/戈一合/平
匣/戈一合/去
Sources 各源例字
G3-5B60
HB2-D2CC
T2-312F
J14-7176
K2-4A65
KP1-5D43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盉 | 陆 | 港 | 台 | 日 | 韓 |
正 |
Evolution 字形演化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戰國
金文
戰國晚期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戶戈切
調味也。从皿禾聲。
Meaning 字義
he2
(1)
古器名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有长流、鋬和盖 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 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wine cup in ancient times
(2)
调味 后作「和」
→和
he2
(12)
调和;调治;调校
(3)
调味的器皿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戶戈切
調味也。从皿禾聲。
《說文解字繫傳》
戶歌反
調味也。從皿禾聲。 [臣鍇曰:「《詩》曰:『亦有盉羹。』今詩作和,借也。」]
《說文解字注》
戶戈切
調味也。 [調聲曰龢。調味曰盉。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𩰲部》曰鬻,五味盉羹也。] 从皿。 [調味必於器中。故从皿。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羹而名之盉也。廣川書跋引《說文》。調味器也。沾器字非。] 禾聲。 [戸戈切。十七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 【唐韻】戸戈切【集韻】胡戈切,𠀤音禾。【說文】調味也。【廣韻】調五味器。【博古圖】商有阜父丁盉,執戈父癸盉。周有單從盉,嘉仲盉,龍首盉,雲雷盉,三螭盉,蛟螭盉,麟盉,螭虬盉,粟紋盉,細紋熊足盉。漢有鳳盉,螭首虬紋盉,凡一十四器。其款識或謂之彝,或謂之尊或謂之卣,取調和五味之義則一也。又【廣韻】【集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義同。
【玉篇】今作和。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he2 [xɤ35] ㄏㄜˊ
粵語
wo4 [wɔː1]
日語
カ [ka] [漢]
ワ [βa] [呉]
韓語
화 [hwa]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匣戈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平戈韻和小韻户戈切ɣuɑ調五味器調五味器
匣戈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去過韻和小韻胡卧切ɣuɑ調味調味
刊謬補缺切韻
匣戈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去箇韻和小韻胡卧切ɣuɑ調五味。調五味。
集韻
匣戈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平戈韻和小韻胡戈切ɣuɑ說文調味也通作和說文調味也通作和
匣戈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去過韻和小韻胡卧切ɣuɑ調味也通作和調味也通作和
五音集韵
匣歌戈麻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平戈韻匣母一等ɣuɑ調五味噐調五味噐
匣歌戈麻一合
果攝戈韻1等合口去過韻匣母一等ɣuɑ調味調味
音韻闡微
匣麻歌合二陽平歌韻禾小韻匣母一等xuo
韻略易通
向戈何合去聲戈何韻xuo調味也又平声調味也又平声
中州音韻
匣歌戈合去聲歌戈韻和小韻ɣuɔ調味調味
中華新韻
ㄏ ㄜ 陽平歌韻甲類xɤ
戚林八音
非風 過朱 陽去過朱韻huo
分韻撮要
云 科 陽去科韻wɔ調味也調味也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ʰwɑ
董同龢
ɣuâ 歌部
周法高
ɡwa 歌部
李方桂
gwar 歌部
gwarh 歌部
鄭張尚芳
ɡoːl 歌3部
ɡoːls 歌3部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ghʷāj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ghwāj
斯塔羅斯金西漢
gwāj
ɣwāj
斯塔羅斯金東漢
gwǟ
ɣwǟ
許思萊上古
wâi
許思萊東漢
ɣuɑi
布之道諧聲域
ɁOI
聲首禾
KOI
聲首禾
ŊOI
聲首禾
布之道擬音
ɡˤoi
音節類型A
ɡˤoih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
uɔ
陽平(6)
閩廣東中山隆都33 (和麵。)
粵廣東深圳寶安21 (和麵。)
粵廣東佛山順德42 (和麵。)
粵廣東肇慶21
粵廣東清遠21 (和麵)
粵廣東雲浮21
去聲(2)
粵廣東珠海前山33 (和麵。)
粵廣東中山石岐33 (和麵。)
陽去(3)
粵廣東韶關22 (和麵。)
粵廣東清遠連山214 (和麵。)
粵澳門22 (和麵。)
ua
陽平(1)
平廣西柳州融水21 (和麵。)
uo
陽平(1)
粵廣東雲浮羅定21
v
vuɔ
陽平(1)
粵廣東珠海斗門22
vɔ
陽平(3)
客廣東深圳11 (和麵。)
客廣東惠州11 (和麵。)
客廣東東莞11 (和麵。)
去聲(1)
粵廣東東莞32 (和麵。)
vu
陽平(1)
吳浙江溫州31
vua
陽平(1)
粵廣東江門白沙22 (和麵。)
h
hɔ
陽平(1)
平廣西南寧亭子21 (和麵。)
hu
陽平(1)
平廣西崇左扶綏21 (和麵。)
陽去(1)
粵廣西百色那畢22 (和面。)
x
xɔ
去聲(1)
官廣西柳州雒容24 (和面。)
xo
去聲(1)
官廣西桂林臨桂35 (和面。)
f
fɔ
陽平(1)
客廣西玉林博白23
fu
陽去(1)
平湖南永州寧遠21 (和麵。)
tsʰ
tsʰai
陰平(2)
平廣西百色田東54 (和麵。)
平雲南文山富寧44 (和麵。)
Notes 註
盉 和 龢
三字均匣母歌部,均有調和義。《說文》「盉,調味也」「和,相應也」「龢,調也」。
禾 盉
劉鈞傑《同源字典再補》:禾,莊稼的莖幹;盉,器名,插麥稈於其中可以吸酒。本組字的「莖幹」義同源
和 盉 鉌 委 諧 *禾
《漢語同源詞大典》:和:應和;盉:調味之器;鉌:車鈴,車行動發聲相應;委:順從、聽從;諧:和諧。本組字皆有「應和、和諧」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金文與篆文從「皿」,「禾」聲,本義為古代器名,可盛酒或水。29 字
詳解: 金文與篆文從「皿」,「禾」聲,本義為古代器名,可盛酒或水。從「皿」多表示其字所指之物為器皿一類,「盉」是古青銅器,多為圓口,腹深大,三或四足,有長流、鋬和蓋。其長流(即細長壺嘴)高出以傾注水或酒。《說文》:「盉,調味也。从皿,禾聲。」段玉裁注:「盉,調味也。調聲曰龢,調味曰盉,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𩰲部曰:『𩱧,五味盉羮也。』从皿,調味必於器中,故从皿。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羮而名之盉也。《廣川書跋》引《說文》『調味器也』。沾『器』字,非。禾聲。」
金文用作器名,指酒器,西周早期員乍盉中的「盉」字字形最貼近初義,其字突出盉所指水或酒器之特徵:長流高出,鋬偏低,腹大(按:西周中期義盉蓋亦見盉之象形字)。此字形另有禾置於器皿中,當只作聲符。後來盉之象形類化為「皿」。或有字形從簡化禾形及從似酉非酉之形(按:酉形無耳,但此形有耳)。西周晚期有盉字不從皿而從鼎,並加義符「金」。
郭沫若認為季良父盉「盉」字從「皿」從「又」(手),象持禾(麥稈)以吸酒。然而,若要吸酒,當以另一器皿盛所吸之酒,以手持禾以吸酒的說法可商。郭說不可從還有更有力的理由:郭氏未考慮及員乍盉、義盉蓋所示盉之突顯其特徵的象形字(參季旭昇)。
至於盉的用途,馬承源指出有銘文以般(盤)盉並稱成為組合(見仲皇父盉),參見「盤」。盉與匜亦可組合,參見「匜」。盉與盤或匜組合,以盉倒水洗手,用盤或匜載污水。
一說盉本身是用以盛水(古稱「玄酒」)來調和酒味濃淡(如王國維)。
金文中亦有「和」通作「盉」之例,如《三代》14.9.9盉銘:「子孔作和」。663 字相關漢字: 皿,禾,金,又,盤,匜,和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2
5964
-G3
5964
-G7
10.丿.48
-GKX
0793.11
康熙字典-GHZR
2741.08
汉语大字典-GZFY
489304
-GZJW
172011
-G通规
4555
-G古籍
03339
-HB2
D2CC
-T2
1715
全字庫-T乙表
02838
異體字字典-J1
4643
-J4
8186
-JMJ
018078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K2
4269
-KP1
5D43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hé
HE2
(v2.1.0-6.0.0)
kTGHZ2013
134.130:hé
kHanyuPinyin
42560.020:hé
kXHC1983
0455.010:hé
0455.010:hé
(v5.1.0)
kCantonese
wo4
wo4 wo6
(v4.1.0-13.0.0)
WO6
(v4.0.1)
kJapanese
カ ワ
kJapaneseKun
TOTONOERU
kJapaneseOn
KA WA
kDefinition
to compound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3-5B60
3-5B60
(v3.0.0-5.2.0)
kIRG_HSource
HB2-D2CC
kIRG_TSource
T2-312F
2-312F
(v3.0.0-5.2.0)
kIRG_JSource
J14-7176
J4-7176
(v8.0.0)
J1-4E4B
(v6.0.0-7.0.0)
1-4E4B
(v3.0.0-5.2.0)
kIRG_KSource
K2-4A65
2-4A65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1-5D43
kRSUnicode
108.5
kTotalStrokes
1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5065
kDaeJaweon
1208.120
kGSR
0008k
kHanYu
42560.020
kIRGDaeJaweon
1208.120
kIRGDaiKanwaZiten
22965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42560.020
kIRGKangXi
0793.110
kKangXi
0793.110
kMorohashi
22965
kSBGY
163.51 420.14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DBT
kCihaiT
939.403
kFourCornerCode
2010.1
kUnihanCore2020
GHM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D2CC
kCCCII
226125
kCNS1986
2-312F
kCNS1992
2-312F
kGB3
5964
kJIS0213
2,81,86
kJis1
4643
kKPS1
5D43
(v3.1.1-15.0.0)
kTGH
2013:4555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8182+108.5.5 C+18182+115.5.5
kRSKangXi
108.5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