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𠂉一㇈(.);⿳𠂉丶㇈(d);⿱𠂉𠀂(z)
U+6C14(Basic)
气部0畫 共4畫 核心字
官話
qi4
qi3
xi4(氣)
粵語
hei3
日語
キツ
コチ
韓語
越南
khất
khí
廣韻
溪/微開/去
曉/微開/去(氣)
集韻
溪/微開/去
溪/迄開/入
曉/微開/去(氣)
訓読
きがまえ(気構え)
Sources 各源例字
G0-4678
HB2-C961
T2-2141
J0-5D63
K2-3F42
KP1-505F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Ha
01Mo
02Ha
02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 (U+2F53)
Single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甲骨文
賓組
甲骨文
歷組
甲骨文
出組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戰國
金文
戰國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張家山
隸書
說文小篆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傳抄
汗簡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Air.
《說文解字》: 去旣切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字源》:象形 “气”字本义指云气《字源》:异体 氣《漢多》:甲骨文象天上的雲氣。「气」是「氣」的古字。
Meaning 字義
qi4
(1)
云气 引申为凡气之称 后作「氣」
qi4
(2)
云气
(3)
气体的通称gas, air 气压 蒸气
(4)
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weather 天气
(5)
节气;节候solar term
(6)
呼吸;气息breath
(7)
气味smell 香气
(8)
嗅;闻
(9)
愤怒;气恼;生气to be angry
(10)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1.朴素唯物主义人为“气”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又称元气 或称阴阳二气 2.宋代及以后客观唯物主义者承认“气”是一种物质,但人为“理在气先”,“气”(物质)是第二性的,“理”(精神)是第一性的 3.主观唯物主义人为“气”是主观精神
(11)
中医用语 1.指人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能使各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精微物质 与“血”相对,气为阳,有动力;血为阴,是物质基础 二者对立统一 2.指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 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 3.指某种病象 如:湿气;疝气 4.指经气,针灸时针体刺中穴位后产生酸、麻、重、胀等感觉,叫“得气”,即得经气vital energy
(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 多指作者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风格
(13)
气势,指人的精神状态mental state, spirit 朝气蓬勃
(14)
作风;习气 多用于贬义 如:官气;娇气;孩子气;市侩气;书生气;洋里洋气airs, amnner
(15)
志;志气
(16)
意气;感情
(17)
风尚;风气
(18)
气象;景象
(19)
气力
(20)
指人或物的某种特质或属性
(21)
旧指气数;命运
(22)
方言 用蒸气蒸烫 如:把馒头气热 又被蒸气所烫 如:别让开水气了手
(23)
后缀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日子过得挺美气
(24)
通「器」 器皿;器具
qi4
(1)
器具 如:陶器;瓷器;木器;容器等general term for implements or apparatuses
(2)
通「餼」(xi4) 发放或领取粮食
xi4
(1)
赠送人的粮食
qi3
(3)
乞求;给予 后作「乞」
qi3
(1)
乞求;乞讨。引申为请求;希望to beg 乞怜
(布)
jil 气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气部 001()
《說文解字》
去旣切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說文解字繫傳》
卻利反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從气。 [臣鍇曰:「象雲气之皃。古文又作𣅠、𣱛。」]
《說文解字注》
去旣切雲气也。 [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 象形。 [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旣切。十五部。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 凡气之屬皆从气。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气字部】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𠀤音炁。【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𠀤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
(氣)〔古文〕𣱛【唐韻】去旣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旣切,𠀤音气。【玉篇】𠋫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爲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註】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𤣥地黃爲六氣。【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幷天𤣥地黃之氣爲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𠋫,三𠋫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𠋫氣法。【司馬彪·續漢書】𠋫氣之法,爲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爲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𠋫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又】日旁雲氣,人主象。【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唐韻】【集韻】𠀤許旣切。與餼、䊠𠀤通。【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叶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又叶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qi4 [ʨʰi51] ㄑㄧˋ
qi3 [ʨʰi214] ㄑㄧˇ
xi4 [ɕi51] ㄒㄧˋ (氣)
粵語
hei3 [hei3]
日語
[ki] [漢]
[ke] [呉]
キツ [kitsɨ] [漢]
コチ [kotɕi] [呉]
韓語
[ki]
越南
khất [xə̆t35]
khí [xi35]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微開3小韻去既kʰiəi与人物也說文曰雲气也今作乞又去訖切与人物也說文曰雲气也今作乞又去訖切
微開3小韻許既xiəi說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餼(氣)說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餼(氣)
刊謬補缺切韻
微開3小韻去既kʰĭəi去旣反。息。二。(氣)去旣反。息。二。(氣)
集韻
微開3小韻丘既kʰiəi丘旣切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丘旣切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迄開3小韻欺訖kʰiət取也或省取也或省
微開3小韻許既xiəi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或从旣亦作餼旣(氣)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或从旣亦作餼旣(氣)
禮部韻略
微開3小韻丘既kʰiəi丘既切亦作气炁釋息也(氣)丘既切亦作气炁釋息也(氣)
增韻
微開3小韻丘既kʰiəi同上説文雲气也又與人物亦作乞又迄韻同上説文雲气也又與人物亦作乞又迄韻
迄開3小韻欺詐kʰiət又未韻又未韻
微開3小韻許既xiəi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又見下増入(氣)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又見下増入(氣)
五音集韵
微開3kʰiəi與人物也說文曰雲气也今作乞又去乙切與人物也說文曰雲气也今作乞又去乙切
3kʰiət同上→乞:去訖切求也說文本作气者氣今作乞通為乞取之乞又虜複姓晉有乞伏國仁太元十年稱秦王於金城五同上→乞:去訖切求也說文本作气者氣今作乞通為乞取之乞又虜複姓晉有乞伏國仁太元十年稱秦王於金城五
微開3xiəi說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氣)說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氣)
洪武正韻
齊齊小韻去冀kʰi同上説文雲气也又與人物亦作乞又質韻同上説文雲气也又與人物亦作乞又質韻
支齊小韻許意xie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又霽韻(氣)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又霽韻(氣)
古今韻會舉要
kʰei丘既切音與器同說文●本作气雲氣也象形徐曰象雲起之貌今作氣即說文餼字也古作㫓𣱛廣韻道書作炁(氣)丘既切音與器同說文●本作气雲氣也象形徐曰象雲起之貌今作氣即說文餼字也古作㫓𣱛廣韻道書作炁(氣)
蒙古字韻
kh ꡁi ꡞkʰi(氣)()(氣)
音韻闡微
支微齊泰灰齊去聲小韻kʰi(氣)(氣)
中原音韻
齊微齊去聲齊微kʰi(氣)(氣)
韻略易通
西微齊去聲西微kʰi元氣(氣)元氣(氣)
中州音韻
齊微齊去聲齊微小韻kʰi元~也(氣)元~也(氣)
中華新韻
ʨʰi炁气並同(氣)炁气並同(氣)
東國正韻
ㅢㅇ 貲紫恣kʰɯi(氣)(氣)
戚林八音
氣悉 之箕 陰去之箕kʰi(氣)(氣)
分韻撮要
陰去hi血氣節氣又氣候(氣)血氣節氣又氣候(氣)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脂微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kʰi̯əd
xi̯əd(氣)
王力
kʰǐəi 微部
董同龢
kʰjə̆d 微部
xjə̆d 微部(氣)
周法高
kʰjər 微部
xjər 微部(氣)
李方桂
kʰjədh 微部
hjədh 微部(氣)
鄭張尚芳
kʰɯds 隊1部
qʰɯds 隊1部(氣)
白-沙
*C.qʰəp-s
*qʰət-s(氣)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khǝjs(氣)
khǝts(氣)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khǝjh(氣)
斯塔羅斯金西漢
khǝjh(氣)
斯塔羅斯金東漢
khǝś(氣)
許思萊上古
khəs
həs(氣)
許思萊東漢
kʰɨəs
hɨəs(氣)
布之道諧聲域
KƏT
聲首
布之道擬音
kʰəth
音節類型B
həth(氣)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tɕʰ
tɕʰi
去聲(279)
北京51
北京平谷51
天津南開52
天津武清51
天津寶坻51
天津靜海53
河北唐山樂亭52
河北唐山遷西52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51
河北邯鄲館陶213
河北邯鄲大名213
河北邯鄲魏縣312
河北邢臺巨鹿21
河北保定阜平53
河北保定淶水314
河北張家口蔚縣312
河北承德平泉51
河北承德興隆51
河北滄州滄縣41
河北廊坊霸州41
河北廊坊廣陽51
河北衡水故城31
山西運城臨猗31
山西臨汾侯馬53
山西臨汾鄉寧22
內蒙古赤峰寧城51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2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1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3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3
遼寧沈陽41
遼寧大連52
遼寧鞍山海城51
遼寧丹東51
遼寧錦州51
遼寧營口蓋州51
遼寧阜新細河51
遼寧遼陽白塔51
遼寧盤錦51
遼寧鐵嶺昌圖51
遼寧鐵嶺開原51
遼寧朝陽北票51
遼寧朝陽建平53
遼寧葫蘆島綏中51
吉林長春南關53
吉林吉林龍潭53
吉林四平梨樹52
吉林遼源龍山52
吉林通化東昌52
吉林白山渾江53
吉林松原寧江52
吉林白城大安52
吉林白城洮南52
吉林延邊敦化52
吉林延邊琿春52
黑龍江哈爾濱53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53
黑龍江雞西雞冠53
黑龍江雞西密山52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53
黑龍江大慶肇州53
黑龍江伊春嘉蔭51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53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53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5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51
黑龍江黑河嫩江53
黑龍江綏化蘭西53
黑龍江綏化肇東53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2
江蘇南京44
江蘇徐州42
江蘇連雲港
江蘇淮安漣水55
江蘇鹽城亭湖35
江蘇揚州
江蘇泰州33
江蘇宿遷宿城51
安徽蚌埠53
安徽淮南鳳台51
安徽淮北52
安徽銅陵樅陽33
安徽安慶41
安徽阜陽53
安徽阜陽潁上51
安徽宿州碭山53
安徽宿州埇橋42
安徽亳州蒙城53
安徽池州貴池53
安徽宣城宣州53
江西九江潯陽21
江西贛州章貢213
江西吉安永豐213
山東濟南21
山東濟南章丘21
山東淄博博山5
山東棗莊嶧城42
山東東營廣饒31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濰坊安丘31
山東濰坊昌邑31
山東濰坊臨朐21
山東濰坊壽光5
山東濟寧5
山東泰安寧陽312
山東泰安21
山東日照東港21
山東臨沂平邑5
山東臨沂沂水21
山東德州5
山東德州樂陵51
山東聊城5
山東濱州博興21
山東濱州鄒平31
山東菏澤單縣423
河南鄭州城關41
河南開封31
河南洛陽412
河南平頂山新華41
河南新鄉長垣213
河南濮陽312
河南許昌31
河南漯河召陵31
河南三門峽湖濱212
河南南陽南召42
河南商丘梁園41
河南商丘睢縣312
河南信陽312
河南周口淮陽312
河南駐馬店平輿53
湖北武漢35
湖北十堰丹江口31
湖北宜昌35
湖北襄陽襄樊31
湖北荊門鍾祥214
湖北隨州曾都213
湖北恩施鶴峰35
湖北天門44
湖南常德35
湖南張家界大庸24
湖南郴州213
湖南永州寧遠24
湖南懷化靖州45
湖南湘西吉首24
重慶213
重慶江津24
四川成都213
四川自貢14
四川攀枝花仁和213
四川瀘州古藺12
四川德陽中江213
四川綿陽北川213
四川廣元劍閣214
四川遂寧射洪214
四川內江威遠214
四川樂山井研214
四川南充14
四川眉山東坡213
四川宜賓屏山213
四川廣安213
四川達州達縣213
四川雅安漢源13
四川巴中南江214
四川資陽安嶽213
四川涼山西昌213
貴州貴陽13
貴州六盤水六枝13
貴州遵義24
貴州安順西秀13
貴州畢節5
貴州畢節威寧13
貴州銅仁思南13
貴州銅仁玉屏35
貴州黔西南興義24
貴州黔東南丹寨13
貴州黔東南凱里35
貴州黔東南黎平53
貴州黔南平塘13
雲南昆明212
雲南曲靖沾益213
雲南玉溪紅塔213
雲南保山隆陽13
雲南昭通鎮雄212
雲南麗江永勝45
雲南普洱思茅213
雲南臨滄臨翔13
雲南楚雄大姚213
雲南紅河建水21
雲南紅河蒙自212
雲南文山廣南22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213
雲南大理213
雲南德宏芒市214
西藏拉薩213
陝西西安44
陝西銅川耀州44
陝西寶雞31
陝西咸陽三原55
陝西渭南合陽55
陝西延安寶塔52
陝西漢中漢臺312
陝西安康漢陰214
陝西安康平利214
陝西商洛商州44
甘肅蘭州13
甘肅金昌永昌53
甘肅白銀會寧44
甘肅天水清水443
甘肅武威民勤31
甘肅張掖山丹31
甘肅平涼崆峒44
甘肅酒泉肅州213
甘肅酒泉敦煌44
甘肅慶陽寧縣44
甘肅定西安定44
甘肅隴南康縣24
甘肅臨夏42
甘肅甘南合作53
青海西寧213
青海海東循化53
寧夏銀川5
寧夏吳忠同心13
寧夏固原涇源44
寧夏固原西吉44
寧夏固原原州44
寧夏中衛沙坡頭13
新疆烏魯木齊213
新疆吐魯番33
新疆哈密213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13
新疆石河子31
河北石家莊贊皇312
河北邯鄲涉縣55
河北邢臺沙河21
河北張家口張北213
山西太原45
山西太原陽曲454
山西大同靈丘53
山西大同西坪24
山西晉城沁水53
山西朔州懷仁24
山西晉中昔陽13
山西忻州五寨52
山西臨汾隰縣44
山西呂梁孝義454
山西呂梁中陽53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5
內蒙古包頭東河52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51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52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52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24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213
河南安陽31
河南鶴壁鶴山31
河南新鄉衛濱21
河南焦作武陟13
河南濟源24
陝西延安寶塔442
陝西榆林神木53
陝西榆林吳堡53
陝西榆林榆陽52
浙江寧波餘姚52
安徽宣城宣州53
江西上饒婺源35
江西贛州南康53
湖南株洲攸縣44 (~死你)
湖南郴州桂東53 (文)
廣東韶關南雄42
安徽安慶太湖33
安徽池州東至412
湖南長沙瀏陽212
湖南株洲醴陵
湖南衡陽常寧24
湖南郴州安仁51 (文:氣體)
湖南邵陽城步45
湖南永州324
湖南婁底新化45
陰去(39)
河北石家莊無極51
江蘇南通
湖北孝感孝南35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懷化會同45
山西長治44
上海35
上海浦東新區35
江蘇南京高淳35
江蘇無錫35 (據《當代吳語》一書載:無錫方言的陰去調為34,此處是35,疑印刷有誤。)
江蘇無錫江陰435
江蘇常州51
江蘇蘇州412
江蘇鎮江丹陽45
江蘇泰州靖江51
浙江杭州445
浙江嘉興334
浙江紹興33
浙江衢州龍游52
浙江舟山定海44
浙江台州仙居55
安徽蕪湖南陵45
安徽池州貴池53
安徽黃山祁門213
江西景德鎮浮梁213
江西南昌進賢
江西鷹潭貴溪
湖北荊州監利25
湖北咸寧咸安213
湖南長沙55
湖南株洲45
湖南湘潭55
湖南衡陽24
湖南衡陽衡山55
湖南邵陽綏寧35
湖南益陽南縣45
湖南懷化辰溪214
湖南婁底雙峰35
湖南湘西瀘溪213
陽平(9)
山西臨汾洪洞24
遼寧大連金州52
黑龍江雞西虎林53
安徽蕪湖55
山東青島即墨2 (生~)
山東煙台萊州42
浙江杭州建德33
江西新余分宜
湖南益陽安化13
陰平(3)
山西運城垣曲53
山東青島即墨1 (喘~)
浙江杭州臨安55
上聲(1)
江西南昌213
陽去(1)
江西九江彭澤
陰去'(1)
湖南岳陽24
tɕʰiɿ
去聲(4)
江蘇常州金壇44
安徽馬鞍山花山53
安徽滁州天長45
浙江湖州雙林334
陽平(1)
青海海北門源13
陰平(1)
浙江寧波52
kʰi
去聲(12)
廣西柳州雒容24
廣西賀州富川35
廣西河池宜州24
廣西來賓武宣24
浙江溫州蒼南21
浙江溫州洞頭21 (文讀)
福建三明大田31 (文。排~)
福建三明沙縣24
福建泉州南安31
江西上饒廣豐21
台灣彰化鹿港31 (文)
廣東廣州從化52
陰去(32)
安徽黃山甘棠33
福建南平浦城423
江西上饒廣豐424
福建廈門21 ((文))
福建莆田仙游52 (受氣,氣味。)
福建三明將樂324
福建漳州漳浦11
福建南平建甌33 ((文。空~))
福建南平邵武213
福建寧德古田21
福建寧德柘榮35
廣東汕頭213 ((文))
廣東湛江雷州21 (白,文)
廣東茂名電白44
廣東汕尾海豐213 (白,文)
廣東潮州213 (文,白)
廣東揭陽213 (白讀,文讀)
廣西貴港平南11 (hʰi調值印刷誤為42,此地陰去應為11。)
海南樂東213 (文)
香港大埔21
台灣新北板橋21 (文)
福建南平邵武
廣東韶關新豐53
廣西南寧馬山55
福建三明泰寧51 (文讀,白讀、呼氣。)
江西撫州黎川53
廣西柳州融水45
廣西河池宜州44
廣西柳州融水435
廣西桂林平樂335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44
廣西賀州九都話52
kʰui
去聲(4)
浙江溫州洞頭21 (白讀,斷氣)
福建三明大田31 (白。喘~)
福建泉州南安31
台灣彰化鹿港31 (白)
陰去(18)
浙江衢州開化423
福建廈門21 ((白))
福建莆田仙游52
福建漳州漳浦11
廣東汕頭213 ((白))
廣東湛江雷州21
廣東茂名電白44 (白,文)
廣東汕尾海豐213
廣東中山隆都11
廣東潮州213
廣東揭陽213
廣西貴港平南11
海南三亞13
海南東方35
海南昌江35
海南樂東213 (白)
香港大埔21
台灣新北板橋21 (白)
kʰei
陰去(1)
福建寧德福安35
kʰəi
陰去(1)
廣東佛山西岸52
kʰe
陰去(1)
江西上饒廣豐424 (--,大氣)
kʰɛi
陰去(1)
福建福州212
kʰue
陰去(1)
福建三明將樂324
kʰyɛ
陰去(1)
福建南平建甌33 ((~力))
kʰø
陰去(1)
福建三明泰寧51
h
hi
去聲(9)
台灣苗栗三義55
廣東深圳42
廣東梅州梅縣53
廣東梅州五華53
廣東東莞42
香港沙田53
廣東珠海前山33
廣東中山石岐33
廣西防城港東興33
陰去(20)
廣東惠州213
廣東汕尾海豐213
台灣新竹芎林11
廣東佛山順德32
廣東肇慶封開433
廣東清遠33
廣東清遠連山35
廣西南寧33
廣西桂林臨桂33
廣西梧州蒙山44
廣西欽州33
廣西貴港桂平33
廣西玉林北流53
廣西玉林博白52
廣西百色33
廣西賀州信都35
廣西崇左寧明33
廣東清遠保安53
廣西南寧亭子55
廣西玉林福綿52
陽平(1)
廣東中山隆都33 (文讀,白讀。)
陰平(1)
香港大埔泰亨23
hui
陰去(2)
廣西欽州靈山24
廣西百色那畢45
hei
去聲(3)
廣東湛江吳川33
廣東雲浮33
廣東雲浮羅定33
陰去(10)
廣東廣州33
廣東韶關33
廣東佛山33
廣東茂名化州33
廣東肇慶33
廣東陽江江城35
廣西崇左45
香港33
澳門33
廣西崇左扶綏35
陰平(3)
廣東珠海斗門33
廣東江門白沙23
香港新界232
hɐi
去聲(1)
廣東東莞32
陰去(3)
廣東深圳寶安24
廣西北海33
廣西貴港南江52
həi
陰去(3)
廣西南寧賓陽55
廣西來賓武宣42
廣東佛山西岸52
høi
陰去(2)
廣西百色田東35
雲南文山富寧13
tsʰ
tsʰi
陰去(1)
廣西桂林朝陽35
上聲(1)
廣西桂林臨桂42
陽上(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2
tsʰɿ
去聲(7)
江蘇常州金壇44
安徽合肥53
安徽六安金安53
山西晉中祁縣45
安徽宣城寧國31
安徽宣城旌德213
廣西桂林灌陽35
陰去(5)
浙江溫州42
浙江麗水雲和55
安徽宣城績溪35
湖南永州道縣33
湖南永州寧遠55
x
xi
陰去(5)
海南海口35 (文生气)
海南瓊海213
海南萬寧24 (文)
海南定安35 (文)
海南澄邁35 (文气火)
xui
陰去(6)
海南海口35 (白空气)
海南瓊海213
海南萬寧24 (白)
海南定安35
海南澄邁35 (白空气)
海南陵水35
tʃʰ
tʃʰi
去聲(2)
廣西百色樂業24
廣西百色西林24
陰去(1)
湖北黃石陽新
tʃʰʅ
去聲(3)
山東日照五蓮31
山東臨沂莒南21
湖南邵陽洞口35
tʃʰæe
去聲(1)
安徽黃山黟縣24
ɕ
ɕi
去聲(5)
江西九江修水53
江西贛州南康53
江西宜春奉新53 (出~)
湖南株洲攸縣44 (~色,氣味)
湖南郴州安仁51 (白:力氣)
陰去(1)
江西贛州寧都31
陰平(1)
湖南郴州桂東313 (白)
cʰi
去聲(4)
江蘇連雲港贛榆51
山東煙台蓬萊42
山東煙台5
山西晉城陵川24
陽平(1)
山東威海環翠33
tʂʰ
tʂʰʅ
陰去(1)
安徽黃山歙縣213
ʃ
ʃi
陰去(1)
廣西玉林北流53
ɡʱ
ɡʱi
陰去(1)
湖南岳陽平江
Notes 註
氣 气
「气」像天上云气形。「氣」的造字本义为发放或领取粮食,从米气声。后假借「氣」代表「气」的字义,「气」弃之不用,由于「氣」的假借,其本义渐失,又加「食」旁再造一「餼」字代表其本义。汉字简化时重新启用「气」字。「餼」又被简化为「饩」。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象天上的雲氣。「气」是「氣」的古字。
21 字
 詳解: 甲骨文從三橫,象天上的雲氣。「气」是「氣」的古字,本義是雲氣。《說文》:「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今天「氣」的簡化字作「气」,是採用了古字。

  因為字形和「三」相近,所以後來把上畫和下畫寫成彎曲之形,以作區別。

  甲骨文多用為副詞,表示終究、最終、終竟(沈培),《合集》12532正:「王占曰:『疑茲气雨。』之日允雨。」意謂王對着卜兆作出預測:「這個卜兆(顯示)終究會下雨。」這一天果然下了雨。又用作介詞,表示至、到,《屯南》2366:「气日酒」,「日」、「酒」都是祭名,意謂到日祭的時候就進行酒祭。

  金文表示乞求,洹子孟姜壺:「用气(乞)嘉命」,表示因而祈求美好的命令。鄀公緘鼎:「用气(乞)沬(彌)壽,萬年無彊(疆)」,意謂因而祈求壽終,得享天年,萬年無限期。又讀為「訖」,表示終止,天亡簋:「丕克气(訖)衣(殷)王祀」,即終止殷王的祭祀,亦即商朝滅亡。《尚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殷命。」

  戰國竹簡讀作「汽」,表示幾乎、將要,《上博竹書三.周易》簡44:「气(汽)至,亦母(毋)繘井,羸丌(其)缾,凶」,王弼本《周易.井卦》作「汽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意謂汲水井繩將要出井口而尚未提出井口,就把汲瓶傾覆墜毀,那是很凶險的(陳鼓應)。又讀作「迄」,表示至於、達到,《清華簡一.皇門》簡2:「气(迄)又(有)寶(孚)」,《逸周書.皇門》作「訖亦有孚」。大意是說取信於民。

  「气」後假借來表示乞求、祈求,表示這個意思的「气」後來省作「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695 字相關漢字: 氣,三,日,酒,訖,汽,迄,乞

Relatives 相關字
Subradicals 附屬部首 (5部)
Yixiezi 異寫字 (works in progress)
As phonetic component 作聲旁
𩑡𱂡⿰目气𠯏𩚤𧥷𪗟𪌇⿰麦气𧺞𣱚𣱞⿰歹气𣅠⿰曷气𨥊𣱖𪵣𣱛𪸕𣏙𤴸𥝬𥾨𥸽𡉛⿹气土𪨦𥐬𨸛⿺辶气⿰矛气𣱕⿰牛气𣱤𩡹𧉁𫊨𩾻𩜐⿺乞作⿺乞做𣢆𩑔𫖪𩠓⿰耳乞𩚋𱃱𮍵𪗚㩿𱋇𢖴𦘸𩨘𭥡⿱雨乞𨰿𤣮𣲁𠖯𪸏𲊕𥝖𥷳𢇓𰫱𡵊𡵋𪨣𥑄⿰衤乞𩉟⿰工乞𠠶𦓪⿵门乞⿰彳乞𮞂𨊰𰦛𠚮𠚱𧆦𧆫⿰馬乞⿰鱼乞𩾤𩾥⿰目氣𠺪𰇜𧪢𫉀𭡾⿹氣心𦞝𭯴𧤟𭰑𪽺𱹗𮠼𭯵𥎃𩥀⿰犭氣𧱲𧎵𧏨𰁭𰇒𤍋𠶹𰇡𬦬𪨣⿸疒𪨣⿰口迄𮘔𦛰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UTC 00833 src: UTC G0 3888 繁体: 氣 G7 4.丿.4 -GT 3049 -GKX 0599.03 康熙字典-GHZR 2154.11 汉语大字典-GZFY 085001 -GZJW 301911 -G通规 0122 -G常用 常.4.45 -G一简 二..86 繁体: 氣 G部件 0275 -G民國一簡 0078 繁體: 氣 G布依 jil.1 -G京族 khi5.0.1 -G古籍 08266 -G中华书局宋 F0B76 -HB2 C961 -T2 0133 全字庫-TC 8606 全字庫-T乙表 01998 異體字字典-J0 6167 -JMJ 015011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56866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2 K2 3134 -KP1 505F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QI4 (v4.0.1-6.0.0)
QI4 XI4 (v3.1.0-3.2.0)
QI4 (v2.1.0-3.0.0)
kHanyuPinlu
qì(2211) qi(348)
qi4(2211) qi5(348) (v4.1.0-6.2.0)
qi4(2211), qi5(348) (v4.0.1)
kTGHZ2013
293.090:qì
kHanyuPinyin
32010.010:qì,qǐ
kXHC1983
0903.020:qì
0903.020:qì (v5.1.0)
kCantonese
hei3
HEI3 (v2.1.0-4.0.1)
kJapanese
キ ケ キツ コチ きがまえ
kJapaneseKun
IKI
kJapaneseOn
KI KE
kDefinition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v3.2.0-14.0.0)
steam, vapor; radical no. 84 (v2.1.0-3.1.1)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4678
0-4678 (v3.0.0-5.2.0)
kIRG_HSource
HB2-C961
kIRG_TSource
T2-2141
2-2141 (v3.0.0-5.2.0)
kIRG_JSource
J0-5D63
0-5D63 (v3.0.0-5.2.0)
kIRG_KSource
K2-3F42
2-3F42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1-505F
kRSUnicode
84.0
kTotalStrokes
4
kIICore
AG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1039
kDaeJaweon
0990.140
kFennIndex
40.06
kGSR
0517a
kHanYu
32010.010
kIRGDaeJaweon
0990.140
kIRGDaiKanwaZiten
17043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32010.010
kIRGKangXi
0599.030
kKangXi
0599.030
kKarlgren
333
kMatthews
552
0552 (v2.1.0-3.1.0)
kMeyerWempe
703a
kMorohashi
17043 17043:E0101
17043 (v2.1.0-15.0.0)
kSBGY
361.17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OMN
kCihaiT
751.401
kFenn
298K
kFourCornerCode
8001.7
kHDZRadBreak
⽓[U+2F53]:32010.010
kPhonetic
460 461
460 (v3.2.0-4.0.1)
kUnihanCore2020
GHJM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C961
kCCCII
224658
kCNS1986
2-2141
kCNS1992
2-2141
kEACC
274655
kGB0
3888
kJis0
6167
kKPS1
505F (v3.1.1-15.0.0)
kMainlandTelegraph
3049
kTaiwanTelegraph
3049
kTGH
2013:122
kXerox
324:072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5378+84.4.0
kRSKangXi
84.0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implifiedVariant
U+6C14
kTraditionalVariant
U+6C14 U+6C23
U+6C23 (v2.1.0-14.0.0)
kZVariant
U+6C23 (v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