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𠂇乀(.,K);⿻𠂇丶(d)
U+4E08(Basic)
一部2畫 共3畫 核心字
官話
zhang4
粵語
zoeng6
zoeng2
日語
ジョウ
チョウ
韓語
越南
trượng
廣韻
澄/陽開/上
集韻
澄/陽開/上
訓読
たけ(丈)
だけ(丈)
Sources 各源例字
G0-5549
HB1-A456
T1-4437
J0-3E66
K0-6D5B
V1-4A25
KP0-E6DD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Ad
02Mo
03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楚(戰國)
簡帛
郭店
簡帛
放馬灘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嶽麓書院
簡帛
龍崗
簡帛
張家山
說文小篆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Hand (又) holds stick -> Measure.
《說文解字》: 直兩切十尺也。从又持十。
《字源》:会意 基本意义是度量单位。《说文》所说的“十尺也,从又持十”当属可信《漢多》(李守奎):本義為度量單位,十尺為丈。戰國秦簡「丈」的寫法有時訛變得很像「支」,魏晉後連筆簡化以區別「支」,其字形與現行楷書基本無別
Meaning 字義
zhang4
(1)
量词 旧长度单位,十尺为丈unit of length, about 3.3 meters
(2)
丈量to measure length
(3)
对长辈男子的称谓 如:老丈,岳丈senior, elder
(4)
丈夫 如:姐丈,妹丈husband
(5)
扶,倚 后作「杖」
zhang4
(6)
执持;拄扶
(6)
(布)
xiangs 1.丈(长度单位) 2.量词
(喃)
trượng 詞:trượng (đơn vị đo) 義:unit of ten (Vietnamese) feet
(喃)
◎ Chồng của cô hoặc dì. Tiếng gọi thân mật một người đàn ông.#A2: 丈 trượng
(喃)
◎ Đơn vị chiều dài thời xưa (khoảng hơn 3,3 mét).#A1: 丈 trượng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十部 002
《說文解字》
直兩切十尺也。从又持十。
《說文解字繫傳》
置敞反十尺也。從手,持十。 [臣鍇曰:「孔子云『禹聲為律,身為度』,故從手。《漢書・律暦志》:『竹為引,一引一丈。』」]
《說文解字注》
直兩切十尺也。从又持十。 [《夫部》曰:周制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然則伸臂一尋。周之丈也。故从又持十。直㒳切。十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 【唐韻】直兩切【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𡘋長上聲。十尺曰丈。【前漢·律歷志】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
 又【左傳·昭三十二年】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疏】屬聚下役,課賦尺丈。
 又【哀元年】廣丈高倍。【註】壘厚一丈高二万。
 又【禮·曲禮】若非飮食之客,則布席,席閒函丈。【註】函,容也。
 又長老之稱。【易·師卦】師貞丈人吉。又朋友尊稱。【長編】富鄭公稱范文正公曰范十二丈。
 又釋氏所居曰方丈。【杜甫詩】方丈渾連水。
 又【杜甫詩】百丈誰家上瀨船。【註】百丈,牽船篾也。【說文】从又持十。俗加點,非。【正譌】丈借爲扶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別作杖,通。
考證:〔【左傳·昭二十三年】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
 謹照原文二十三年改三十二年。〔【杜甫詩】百丈牽來上瀨船。〕
 謹照原文牽來改誰家。〔【註】百丈,牽船筏也。〕
 謹照原註筏改篾。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zhang4 [tʂɑŋ51] ㄓㄤˋ
粵語
zoeng6 [tsœːŋ2] 丈夫, 丈人, 丈母, 清丈, 丈量, 岳丈, 一落千丈, 丈二金剛
zoeng2 [tsœːŋ35]
日語
ジョウ [ʑoː] [呉]
チョウ [tɕoː] [漢]
韓語
[tɕaŋ]
越南
trượng [tɕɨə̯ŋ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陽開3小韻直兩ȡiɑŋ說苑曰十尺爲丈直兩切四說苑曰十尺爲丈直兩切四
刊謬補缺切韻
陽開3小韻直兩ȡĭaŋ直兩反。十尺。四。直兩反。十尺。四。
集韻
陽開3小韻雉兩ȡiɑŋ說文十尺也从又持十隷作文說文十尺也从又持十隷作文
禮部韻略
陽開3小韻除兩ȡiɑŋ除兩切十尺也除兩切十尺也
增韻
陽開3小韻直兩ȡiɑŋ直兩切十尺直兩切十尺
五音集韵
陽開3dʑiɑŋ直兩切說苑曰十尺為丈六字直兩切說苑曰十尺為丈六字
洪武正韻
陽齊小韻呈兩dʒiaŋ呈兩切十尺曰丈呈兩切十尺曰丈
古今韻會舉要
dʑaŋ雉兩切次商濁音說文●十尺也从手持十徐曰孔子云禹聲為律身為度故从手隷作丈漢律厯志竹為引一引一丈說苑十尺為丈又易丈人吉注陸云嚴莊之貌鄭云能以法度長於人前疏廣傳冝從丈人所勸師古曰丈人嚴莊之稱故親而老者皆稱焉〇不从點俗作●非雉兩切次商濁音說文●十尺也从手持十徐曰孔子云禹聲為律身為度故从手隷作丈漢律厯志竹為引一引一丈說苑十尺為丈又易丈人吉注陸云嚴莊之貌鄭云能以法度長於人前疏廣傳冝從丈人所勸師古曰丈人嚴莊之稱故親而老者皆稱焉〇不从點俗作●非
蒙古字韻
c ꡄang ꡃdʐaŋ()
音韻闡微
江陽齊上聲小韻tʃʰiaŋ
中原音韻
江陽齊去聲江陽tʂiaŋ
韻略易通
江陽開舒去聲江陽tʂɑŋ十尺也十尺也
中州音韻
江陽齊去聲江陽小韻dʐiaŋ十尺曰丈十尺曰丈
中華新韻
tʂɑŋ
東國正韻
ㅑㆁ 江講絳覺diaŋ
戚林八音
低聲 香姜 陽去香姜tioŋ
低聲 釭綱 陽去釭綱touŋ
分韻撮要
陽去tʃœŋ十尺曰丈又大丈夫十尺曰丈又大丈夫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宋北魏後期
陽唐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dʰi̯aŋ
王力
dǐaŋ 陽部
董同龢
dʰjaŋ 陽部
周法高
djaŋ 陽部
李方桂
drjaŋx 陽部
鄭張尚芳
daŋʔ 陽0部
白-沙
*[d]raŋ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draŋ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draŋ́
斯塔羅斯金西漢
ḍaŋ́
斯塔羅斯金東漢
ḍaŋ́
許思萊上古
draŋʔ
許思萊東漢
ḍiɑŋᴮ
布之道諧聲域
LAŊ
聲首
布之道擬音
lraŋʔ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ts
tsaŋ
去聲(29)
江蘇揚州
安徽阜陽潁上51
山東濰坊昌邑31
山東濟寧5
山東泰安寧陽312
河南漯河召陵31
河南信陽312
湖北武漢35
湖北宜昌35
湖北襄陽襄樊31
湖北天門44
湖南常德35
湖南郴州213
湖南永州寧遠24
湖南湘西吉首24
廣西柳州雒容24
廣西桂林臨桂35
重慶213
重慶江津24
四川成都213
四川南充14
四川達州達縣213
四川雅安漢源13
貴州貴陽13
貴州遵義24
貴州畢節5
貴州黔東南丹寨13
貴州黔東南黎平53
雲南昭通212
陰去(1)
海南昌江35 (丈夫)
tsɑŋ
去聲(7)
江蘇常州金壇44
江蘇淮安漣水55
江蘇泰州33 (文,tsʰ1)
安徽蚌埠53
安徽阜陽53
河南周口淮陽312
河南駐馬店平輿53
tsiaŋ
陽去(1)
海南陵水41 (丈夫)
陽上(3)
廣東汕頭35 ((文。~夫))
廣東潮州35 (文,白,白)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2
陰去(4)
海南海口35 (丈夫)
海南三亞13 (文丈夫)
海南澄邁35 (文)
海南樂東213 (文)
陽去'(1)
海南瓊海53 (文)
陰入'(1)
海南萬寧53 (文)
tsœŋ
去聲(3)
廣東珠海前山33
廣東中山石岐33
香港新界32
陽去(9)
廣東韶關22
廣東佛山22
廣東佛山順德21
廣東肇慶52
廣東清遠22
廣西南寧22
香港22
澳門22
廣東韶關22
陽平(2)
廣東雲浮21
廣東雲浮羅定21
tsã
去聲(3)
安徽銅陵樅陽33
雲南紅河蒙自212
雲南大理213
陽平(1)
安徽蕪湖55
tsiɔŋ
去聲(1)
廣東珠海斗門31
陽去(1)
廣東深圳寶安32
陽平(1)
廣東中山隆都33 (文讀,白讀。)
tsᴇŋ
陽去(3)
廣西百色田東22
廣西崇左扶綏13
雲南文山富寧22
tsøŋ
去聲(1)
廣東東莞32
tsɑ̃
去聲(1)
安徽淮南鳳台51
tsɒ̃
去聲(1)
山西太原45
tso
陽上(1)
廣東湛江雷州33 (白,文;一丈)
tsiœŋ
去聲(1)
廣東江門白沙31
tʂaŋ
去聲(30)
北京51
河北邯鄲大名213
江蘇南京44
江蘇徐州42
江蘇連雲港
安徽宿州碭山53
山東濟南21
山東棗莊嶧城42
山東東營廣饒31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泰安21
山東臨沂平邑5
山東德州5
山東濱州鄒平31
山東菏澤單縣423
河南開封31
河南洛陽412
河南新鄉長垣213
河南許昌31
河南南陽南召42
河南商丘梁園41
湖北荊門鍾祥214
湖南張家界大庸24
四川自貢14
四川涼山西昌213
陝西西安44
陝西寶雞31
陝西咸陽三原55
甘肅臨夏42
寧夏銀川5
陽去(2)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懷化會同33
tʂɑŋ
去聲(17)
河北邯鄲魏縣312
安徽淮北52
安徽宿州埇橋42
安徽亳州蒙城53
山東濟南章丘21
山東淄博博山5
山東濰坊壽光5
河南鄭州城關41
河南平頂山新華41
河南商丘睢縣312
陝西漢中漢臺312
甘肅武威民勤31
青海海東循化53
新疆烏魯木齊213
新疆吐魯番33
新疆哈密213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陽平(1)
山東煙台萊州42
tʂɔŋ
去聲(1)
甘肅蘭州13
tʂã
去聲(1)
雲南昆明212
tʂɔ̃
去聲(2)
甘肅酒泉敦煌44
青海西寧213
tʂan
去聲(1)
安徽安慶41
陽去(1)
湖南長沙11 ((白))
陰去(1)
湖南長沙55 ((文))
tʂɑ̃
去聲(2)
安徽合肥53
甘肅張掖山丹31
tʂɔn
陰去(1)
湖南湘潭55 ((1。大~夫))
tʂɒ̃
去聲(1)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13
tʂɑ̃ɣ
去聲(1)
陝西延安寶塔52
tʂɑ̃ŋ
去聲(1)
甘肅酒泉肅州213
t
tɔŋ
陽去(1)
福建寧德柘榮213
tiaŋ
陽去(2)
福建漳州漳浦33 (文讀,丈人,白讀。)
廣西桂林朝陽21
陽上(2)
廣東湛江雷州33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1
tiɔŋ
陽去(3)
福建廈門22 ((文))
福建南平建甌44
廣東中山隆都31
陽上(1)
福建泉州南安11 (文讀)
陰去(1)
福建南平建陽332
陽去(1)
海南東方42 (白)
toŋ
陰上(1)
廣東茂名電白31 (一丈)
陽去(3)
福建廈門22 ((白))
福建莆田仙游21
福建漳州漳浦33
陽上(3)
福建泉州南安11 (白讀)
廣東汕尾海豐35 (一丈)
香港大埔24
tiũ
陽去(3)
福建廈門22 ((白))
福建莆田仙游21
福建漳州漳浦33
陽上(1)
福建泉州南安11 (丈人。)
tioŋ
陽去(1)
福建寧德福安23
tyøŋ
陽去(2)
福建莆田仙游21 (文讀,丈人,白讀。)
福建寧德古田324 (單字讀,三丈。)
tiŋ
陽上(1)
福建三明沙縣53
tiəŋ
陽去(1)
廣西賀州九都話33
tuɔŋ
陽去(1)
福建福州242 ((~人))
ta
陽去(1)
福建廈門22 ((白。~夫))
tuŋ
陽去(1)
廣西貴港平南22
tɔuŋ
陽去(1)
福建福州242
touŋ
陽去(1)
福建寧德古田324
tiõ
陽上(1)
廣東汕頭35 ((白。~人,姨~))
tɯŋ
陽上(1)
廣東汕頭35 ((白。量词))
tiẽ
陽上(1)
廣東潮州35
tɤŋ
陽上(1)
廣東揭陽35 (一丈)
tiuŋ
陽上(1)
廣東肇慶封開242
tø̃
陽上(1)
廣西賀州信都31
tsʰ
tsʰɑŋ
陰平(1)
江蘇泰州21 (白,ts5)
tsʰɔŋ
去聲(5)
江西吉安井岡山53
廣東深圳42
廣東湛江廉江44 (文讀)
江西南昌21
江西吉安214
陽去(5)
福建三明寧化2
江西贛州寧都44
廣東惠州31
江西九江彭澤
江西撫州黎川13
陽平(1)
廣東韶關新豐24
上聲(5)
廣東廣州從化21
廣東茂名信宜31 (文讀)
廣東陽江陽春31 (文讀)
廣東東莞21
廣西玉林博白21
tsʰoŋ
去聲(2)
廣東韶關南雄42
廣東梅州梅縣53
陰平(1)
廣東梅州梅縣44
tsʰɔ̃
去聲(1)
江西贛州南康53
陽去(2)
湖北黃石陽新
湖南株洲茶陵12
tsʰan
陽去(1)
江西上饒弋陽21
tsʰuŋ
陽平(1)
湖南永州道縣31
tsʰɒŋ
陽去(1)
廣東河源55
tsʰõ
陽去(1)
江蘇南通
tsʰən
陰去(1)
湖南永州寧遠55
tʃaŋ
去聲(3)
江蘇連雲港贛榆51
山東煙台蓬萊42
山東濱州博興21
陽平(1)
山東威海環翠33
陰平(1)
山東濰坊臨朐213
tʃɑŋ
去聲(2)
山東日照東港21
山東臨沂莒南21
陽平(1)
山東青島即墨2
陰平(1)
山東日照五蓮213
tʃiaŋ
陽去(2)
廣西玉林博白21
廣西來賓武宣21
陰去(2)
海南東方35 (文)
海南定安35 (丈夫)
tʃœŋ
陽去(1)
廣東廣州22
tʃøŋ
陽去(3)
廣西貴港桂平22
廣西百色22
廣西崇左寧明22
tʃiŋ
陽去(1)
廣西柳州融水24
tʃɛŋ
陽去(3)
廣西南寧賓陽52
廣西百色那畢22
廣西崇左22
tʃiəŋ
陽去(1)
廣西貴港南江21
陰上(1)
廣西梧州蒙山42
tʃiɛŋ
陽去(2)
廣西北海22
廣西欽州22
tʃeŋ
陽上(1)
廣西河池宜州24
tʃyœŋ
去聲(1)
香港大埔泰亨33
tʃʰ
tʃʰɔŋ
去聲(2)
廣東清遠連南51
香港沙田53
陽去(2)
福建漳州詔安33
福建龍岩長汀21 (異讀[tʃʰ/tʃʰ][ɔŋ/ɔŋ][21/33]文讀|白讀)
陰去(1)
廣西南寧馬山55
上聲(1)
廣東揭陽揭西21 (異讀[tʃʰ/tʃʰ][ɔŋ/ɔŋ][21/53]文讀|白讀)
陰平(3)
福建龍岩長汀33 (異讀[tʃʰ/tʃʰ][ɔŋ/ɔŋ][21/33]文讀|白讀)
廣東揭陽揭西53 (異讀[tʃʰ/tʃʰ][ɔŋ/ɔŋ][21/53]文讀|白讀)
香港沙田34
tʃʰiaŋ
陽去(1)
廣西玉林北流21
tʃʰoŋ
陰去(1)
廣西玉林北流53
tʃʰiɛŋ
陽上(1)
廣西欽州靈山22
tʃʰe
上聲(1)
廣東佛山西岸55
tʃʰɛn
陽去(1)
廣東清遠保安11
tʰaŋ
陰去(1)
江西鷹潭貴溪
tʰɔŋ
去聲(2)
江西宜春奉新53
江西新余分宜
陽去(1)
江西南昌進賢
tʰiaŋ
陰上(1)
廣西桂林臨桂42
tʰiɔŋ
陽平(1)
福建三明將樂22 (丈人,一丈。)
上聲(1)
福建三明將樂51
tʰoŋ
上聲(1)
福建南平邵武
tʰioŋ
陽去(1)
福建寧德福安23
tʰyøŋ
陽去(1)
福建寧德柘榮213
tʰɔn
陽平(1)
江西宜春上高24
tʰuɔŋ
陽去(1)
福建福州242 ((大~夫))
tʰõŋ
陽上(1)
湖南株洲醴陵
ʔd
ʔdɔ
陽去(8)
海南三亞51 (白)
海南瓊海42 (白)
海南萬寧42 (白一丈)
海南定安33 (一丈)
海南澄邁33 (白)
海南昌江32 (白)
海南樂東53 (白)
海南陵水41 (一丈布)
ʔdio
陽去(3)
海南海口33 (白姨丈)
海南定安33 (丈爹)
海南澄邁33 (白)
ʔdo
陽去(1)
海南海口33 (白)
ʔdiɔ
陽去(1)
海南萬寧42 (白姑丈)
z
zaŋ
陽去(1)
江蘇蘇州31
zɑŋ
去聲(2)
山東濰坊安丘31
山東臨沂沂水21
ziaŋ
去聲(1)
廣西桂林灌陽35
zã
陽去(2)
上海13
江蘇無錫213
陽上(2)
江蘇無錫33
浙江湖州雙林231
zᴀ̃
陽去(1)
浙江嘉興223
dz
dzaŋ
陽去(2)
江蘇無錫江陰223
浙江紹興22
dzɑŋ
陽去(2)
江蘇鎮江丹陽113
浙江杭州13
dzã
陽去(1)
浙江衢州龍游231 (文/白)
陽上(1)
浙江衢州龍游213
dzᴀ̃
陽平(1)
浙江寧波餘姚113
dzᴀŋ
陽去(1)
江蘇無錫江陰223
dzᴀɲ
陽去(1)
江蘇常州24 (古全濁上聲讀成陽去調。)
tɕiaŋ
去聲(1)
河南濮陽312
tɕᴇŋ
陽去(2)
廣西南寧亭子223
廣西梧州藤縣22 (丈天)
tɕiŋ
陽去(1)
廣西柳州融水134
tɕia
去聲(1)
山東煙台5
tɕiaũ
陽去(1)
福建南平浦城21
陰上(1)
福建南平浦城44
tɕa
陽上(1)
廣西玉林福綿13
dʑã
陽平(1)
浙江寧波113
dʑiã
陽去(1)
浙江衢州開化212
陽上(2)
浙江金華玉山22
江西上饒廣豐24 ((單位))
dʑia
陽平(1)
浙江台州仙居312
dʑiæ̃
陽去(1)
江蘇泰州靖江31
dʑi
上聲(1)
浙江溫州35
tʂʰ
tʂʰɔŋ
去聲(1)
江西九江修水53
tʂʰoŋ
上聲(1)
廣東梅州五華31
tʂʰɔ̃
去聲(1)
江西萍鄉11
hʑiɒ̃
陽上(1)
安徽黃山甘棠31
hʑiœ
上聲(1)
安徽宣城寧國214
ɦz
ɦzã
去聲(1)
安徽宣城宣州53
陽去(1)
安徽池州貴池214
h
hioŋ
陽去(1)
福建三明泰寧213 (丈人,丈量。)
上聲(1)
福建三明泰寧354
dʐɔŋ
陽去(1)
江西九江星子11
dʐɔn
陽去(1)
湖南湘潭21 ((2。~把髙))
ɕ
ɕᴇŋ
陽上(1)
廣西梧州藤縣35 (丈長。)
ɕiᴇ̃
陽上(1)
廣西桂林平樂33
zʱaŋ
陰去(1)
上海浦東新區35
dʒiã
陽上(1)
浙江麗水雲和21
dʱɔŋ
陽去(1)
湖南岳陽平江
ʑ
ʑiã
去聲(1)
湖南永州324
d
dɒŋ
陽去(1)
湖南婁底雙峰33
ʃ
ʃiaŋ
陽上(1)
廣東清遠連山13
Notes 註
杖 仗 *丈
《漢語同源詞大典》:杖:拐杖,老年人所依仗;仗:刀劍等兵器的總稱,持者所依仗。本組字皆有「依仗」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說文》釋字形「从又持十」,本義為度量單位。
22 字
 詳解: 「丈」為秦漢出土文獻常用字,本義為度量單位,十尺為丈。戰國秦簡「丈」的寫法有時訛變得很像「支」,魏晉後連筆簡化以區別「支」,其字形與現行楷書基本無別(李守奎)。《說文》:「十尺也。从又持十。」段玉裁注:「十尺也。从又持十。夫部曰:『周制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然則伸臂一尋,周之丈也。故从又持十。」典籍用其本義,如《左傳‧哀公元年》:「裡而栽,廣丈,高倍。」又如《淮南子·天文》:「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簡帛文字亦用其本義,如《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第296行:「萬丈之城,百萬之守,五年之食」。

  「丈」也用作丈量,如《左傳‧襄公九年》:「巡丈城。」杜預注:「丈,度也。」簡帛文字也有此用法,如《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6:「復丈,高六尺七寸」。

  「丈」還用作對男性長輩的稱呼,如老丈、岳丈等。《大戴禮記‧本命》:「丈者,長也。」唐宋詩文見此用法,如唐代杜甫〈奉贈李八丈判官〉:「我丈時英特,宗枝神堯後。」宋代吳坰《五總志》:「端顏春秋高,故以丈事之。」

  「丈」可表示丈夫的簡稱,如姨丈、妹丈等。如《太平廣記》卷三八六引《冥祥記‧謝弘敞妻》:「雖不識面,似是姑夫沈吉光語音。許問云,語聲似是沈丈,何因無頭?南人呼姑、姨夫皆為某姓丈也。」

  「丈」還可通作「杖」,表示扶、倚。《玉篇‧丈部》:「丈,扶也。」《戰國策‧齊策六》:「坐而織蕢,立則丈插。」《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33背-1:「心為丈(杖),鬼來而(擊)之,畏〈是〉死矣。」627 字相關漢字: 支,杖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5341 -G1 5341 -G7 3.一.11 -GT 0004 -GKX 0076.04 康熙字典-GHZR 0010.03 汉语大字典-GZFY 030801 -G通规 0033 -G常用 常.3.11 -G部件 0479 -G布依 xiangs.2 -G京族 tuuːŋ6.0.0 -G京族 ʔduuːŋ6.0.0 -G古籍 13393 -HB1 A456 -H常用 0007 -T1 3623 全字庫-T甲表 00006 異體字字典-T本土 0005 -J0 3070 注: 90調整 JMJ 00630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06304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3 J常用 1010 -K0 7759 -K敎育 1508 -KP0 7061 -V1 4205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zhàng
ZHANG4 (v4.0.1-6.0.0)
SAN4 ZHANG4 (v3.1.0-3.2.0)
ZHANG4 (v2.1.0-3.0.0)
kHanyuPinlu
zhàng(112)
zhang4(112) (v4.0.1-6.2.0)
kTGHZ2013
466.150:zhàng
kHanyuPinyin
10009.020:zhàng
kXHC1983
1457.020:zhàng
1457.020:zhàng (v5.1.0)
kCantonese
zoeng6
JEUNG6 (v2.1.0-4.0.1)
kJapanese
ジョウ チョウ たけ だけ
kJapaneseKun
TAKE DAKE
kJapaneseOn
JOU CHOU
kKorean
CANG
kHangul
장:0E
(v5.0.0-10.0.0)
kVietnamese
trượng
kTang
*djhiɑ̌ng djhiɑ̌ng
djhiäng2 (v3.1.1-4.0.1)
djhing2 (v2.1.0-3.1.0)
kDefinition
unit of length equal 3.3 meters; gentleman, man, husband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5549
0-5549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456
kIRG_TSource
T1-4437
1-4437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E66
0-3E66 (v3.0.0-5.2.0)
kIRG_KSource
K0-6D5B
0-6D5B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E6DD
kIRG_VSource
V1-4A25
1-4A25 (v3.1.1-5.2.0)
3-2125 (v3.1.0)
1-2125 (v3.0.0)
kRSUnicode
1.2
kTotalStrokes
3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201
kDaeJaweon
0137.080
kFennIndex
16.03
kGSR
0722a
kHanYu
10009.020
kIRGDaeJaweon
0137.080
kIRGDaiKanwaZiten
00011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10009.020
kIRGKangXi
0076.040
kKangXi
0076.040
kLau
1407
kMatthews
200
0200 (v2.1.0-3.1.0)
kMeyerWempe
216
kMorohashi
00011:E0103
00011 (v2.1.0-15.0.0)
kNelson
0151
kSBGY
312.03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JK
kCihaiT
10.605
kFenn
168B
kFourCornerCode
5000.0
kFrequency
4 (v3.2.0-15.1.0)
kGradeLevel
2
kHKGlyph
0007
kPhonetic
116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456
kCCCII
213027
kCNS1986
1-4437
kCNS1992
1-4437
kEACC
213027
kGB0
5341
kGB1
5341
kJis0
3070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E6DD (v3.1.1-15.0.0)
kKSC0
7759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0004
kTaiwanTelegraph
0004
kTGH
2013:33
kXerox
246:341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2510+1.1.2 V+13463+1.1.2
kRSKangXi
1.2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