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𥫗
U+7AFD(Basic)
竹部3畫 共9畫 核心字
官話
yu2
粵語
jyu4
jyu1
日語
韓語
越南
vu
廣韻
云/虞/平
集韻
匣/虞/平
訓読
ふえ(笛)
Sources 各源例字
G0-7344
HB1-ACF2
T1-5275
J13-7959
K1-6939
KP1-63B4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甲骨文
賓組
(異構)
甲骨文
出組
(異構)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楚(戰國)
簡帛
信陽
楚(戰國)
簡帛
新蔡葛陵
說文小篆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羽俱切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
《字源》:形声
Meaning 字義
yu2
(1)
古代一种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a kind of wind instrument larger than sheng 滥竽充数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竹部 120
《說文解字》
羽俱切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
《說文解字繫傳》
員湏反管三十六簧也。從竹亏聲。
《說文解字注》
羽俱切管三十六簧也。 [管下當有樂字。凡竹爲者皆曰管樂。《周禮・笙師》。掌敎龡竽。大鄭曰:竽三十六簧按據《廣雅》竽三十六簧。按據《廣雅》竽三十六管。然則管皆有簧也。通卦驗,《風俗通》皆云長四尺二寸。竽與笙之管皆列於匏。《宋書・樂志》曰:竽今亡。] 从竹。亏聲。 [羽俱切。五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于。【說文】竽,三十六簧樂也。【周禮·春官疏】竽長四尺二寸。【註】竽,管類。用竹爲之,形參差象鳥翼。鳥,火禽。火數七,冬至之時吹之,冬水用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蓋取於此也。【世本】隨作竽。【釋名】竽,汙也。其中汙空。【博雅】竽,象笙,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樂書】近代笙竽十九簧,竽與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笙師。【周禮·春官】笙師掌敎吹竽。【禮·樂記】君子聽竽笙,則思畜聚之臣。【易通卦驗】冬至,吹黃鐘之律,閒音以竽。【老子·道德經】服文采,帶利劒,厭飮食,而資貨有餘,此之謂盜竽。【註】竽者,五聲之長也。竽倡則衆樂皆和,大姦倡則小盜和,故曰盜竽。
 【集韻】或作𥫡
考證:〔【釋名】竽,汙也。其中汗空。〕
 謹照原文汗空改汙空。〔【禮·樂·記】君子聽笙竽,則思畜聚之臣。〕
 謹照原文笙竽改竽笙。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yu2 [y35] ㄩˊ
粵語
jyu4 [yː1] 濫竽充數, 盜竽(竊盜的首領)
jyu1 [yː5]
日語
[ɯ] [呉漢]
韓語
[u]
越南
vu [vu3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3小韻羽俱ɣio笙竽丗本曰隨作竽笙竽丗本曰隨作竽
刊謬補缺切韻
3虞󠄃小韻羽俱ɣĭu笙(竽)。笙(竽)。
集韻
3小韻雲俱ɣio說文管三十六簧也或作𥫡說文管三十六簧也或作𥫡
禮部韻略
3小韻雲俱ɣio禮調竽笙竾簧注三十六簧禮調竽笙竾簧注三十六簧
增韻
3小韻雲俱ɣio管三十六簧管三十六簧
五音集韵
喻三3io說文管三十六簧也或作𥫡說文管三十六簧也或作𥫡
洪武正韻
魚撮小韻雲居y管二十六簧管二十六簧
古今韻會舉要
喻幺魚iu說文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于聲長四尺二寸世本隨作竽樂書云近代竽笙十九簧葢後世象竽省聲因以名之然笙竽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笙師集韻或作芌說文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于聲長四尺二寸世本隨作竽樂書云近代竽笙十九簧葢後世象竽省聲因以名之然笙竽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笙師集韻或作芌
蒙古字韻
x ꡝÿu ꡦꡟɦy()
音韻闡微
魚虞撮陽平小韻y
中原音韻
魚模撮陽平魚模iu
韻略易通
居魚陽平居魚y笙(原作產誤)也笙(原作產誤)也
中州音韻
魚模撮平聲魚模小韻jiu管二十六簧管二十六簧
中華新韻
陽平y
東國正韻
ㅜㅇ 拘矩屨ŋu
分韻撮要
陽平jy笙竽笙竽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魚虞模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i̯wo
王力
ɣǐwa 魚部
董同龢
ɣjuaɡ 魚部
周法高
ɣjwaɣ 魚部
李方桂
gwjag 魚部
鄭張尚芳
ɢʷa 魚0部
白-沙
*[ɢ]ʷ(r)a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wha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wha
斯塔羅斯金西漢
wha
斯塔羅斯金東漢
wha
許思萊上古
wa
許思萊東漢
布之道諧聲域
WA
聲首
布之道擬音
w(r)a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
y
陽平(7)
江蘇南京24
江蘇淮安漣水35
山東臨沂平邑2
山東德州2
山東聊城2
寧夏銀川3
上海浦東新區324
陰平(1)
四川自貢45
u
陽平(1)
福建廈門35
陰平(1)
廣東汕頭33
i
陽平(1)
雲南紅河蒙自53
陰平(1)
廣東梅州梅縣44
ɦ
ɦy
陽去(1)
上海13
v
vu
陽平(1)
浙江溫州31
Notes 註
訏 盱 芋 竽
四字同韻同在魚部。「訏盱」同音,曉母。「芋竽」同屬匣母。曉匣旁紐相通。四字都有大義,同源。
宇 芋 弙 盱 衧 杅 竽 *于
《漢語同源詞大典》:宇:廣大的宇宙;芋:芋艿,葉大根實的植物;弙:拉滿弓瞄准目標,張大弓弦;盱:張大眼睛看;衧:婦女穿的大袖外衣;杅:浴盆,比其他盆大;竽:樂器,類似笙而大。本組字皆有「大」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象竽形,並從「于」為意符兼聲符,是一種以口吹奏的簧管樂器,本義是竽。
37 字
 詳解: 甲骨文象古代一種用口吹奏的簧管樂器,似笙而略大,管數也較多,每條管皆有簧片。竹管之中又出現了「于」這一部件。由於「于」(「吁」的初文)本有「吹氣」的意思,故竹管中的「于」除可視作聲符外,亦可意會樂管要以「氣」吹奏(關子尹)。金文象竽形的初文改為意符「龠」,「龠」也是古樂器,變為從「龠」,「于」聲;到了小篆,又改為意符「竹」,因古代的竽用竹製成,變為從「竹」,「于」聲。《說文》:「𥫡(竽),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段玉裁注:「管下當有樂字。凡竹爲者皆曰管樂。《周禮.笙師》:『掌敎龡竽。』大鄭曰:『竽三十六簧。』按據《廣雅》『竽三十六管』,然則管皆有簧也。」《韓非子.解老》:「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史記.蘇秦列傳》:「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臨菑」是地名,齊國的都城,又作「臨淄」。此句意謂臨淄城的人民十分富裕,他們無不演奏竽、瑟、琴、筑,作為娛樂。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22912:「其置新竽」,意謂放置新的竽。

  金文也用作本義,𪒠鐘:「批者毊磬,舌(吹)者長竽,會(合)奏倉(鎗)倉(鎗)。」意謂與敲擊樂器毊磬和吹奏樂器長竽合奏,其聲音鏗鏘悅耳(李家浩)。

  戰國齊宣王時,使人吹竽,必會集三百人來合奏,有一個叫南郭處士的人,不懂吹奏,混在一眾行家裏,卻沒有被人發現。齊宣王死後,繼位的湣王喜歡聽獨奏,處士便逃走了。故成語「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冒充有本領,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比喻以次充好。640 字相關漢字: 于,吁,氣,龠,竹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8336 -G1 8336 -G7 9.丿.48 -GT 4556 -GKX 0877.11 康熙字典-GHZR 3144.07 汉语大字典-G通规 4253 -G古籍 12781 -HB1 ACF2 -H常用 2969 -T1 5085 全字庫-T甲表 02987 異體字字典-T本土 4037 -J1 4981 -J3 8957 -JMJ 019370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K1 7325 -K人名 一..3668 -KP1 63B4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YU2 (v2.1.0-6.0.0)
kHanyuPinlu
yú(15)
yu2(15) (v4.0.1-6.2.0)
kTGHZ2013
446.100:yú
kHanyuPinyin
52948.030:yú
kXHC1983
1407.020:yú
1407.020:yú (v5.1.0)
kCantonese
jyu4
jyu1 jyu4 (v4.1.0-13.0.0)
YU1 YU4 (v2.1.0-4.0.1)
kJapanese
kJapaneseKun
HUE
kJapaneseOn
U
kKorean
WU
kHangul
우:1N
(v5.0.0-10.0.0)
kTang
hio
kDefinition
ancient woodwind instrument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7344
0-7344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CF2
kIRG_TSource
T1-5275
1-5275 (v3.0.0-5.2.0)
kIRG_JSource
J13-7959
J3-7959 (v8.0.0)
J1-5171 (v6.0.0-7.0.0)
1-5171 (v3.0.0-5.2.0)
kIRG_KSource
K1-6939
1-6939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1-63B4
kRSUnicode
118.3
kTotalStrokes
9
kIICore
AGTHM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DaeJaweon
1306.100
kFennIndex
643.08
kGSR
0097n
kHanYu
52948.030
kIRGDaeJaweon
1306.100
kIRGDaiKanwaZiten
25851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52948.030
kIRGKangXi
0877.110
kKangXi
0877.110
kMatthews
7596
kMeyerWempe
3634q
kMorohashi
25851
kSBGY
073.27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HMD
kCihaiT
1008.303
kFenn
30K
kFourCornerCode
8840.1
kHKGlyph
2967
kPhonetic
1602
kUnihanCore2020
GHM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CF2
kCCCII
214F6F
kCNS1986
1-5275
kCNS1992
1-5275
kEACC
214F6F
kGB0
8336
kGB1
8336
kJIS0213
1,89,57
kJis1
4981
kKoreanName
2015
kKPS1
63B4 (v3.1.1-15.0.0)
kKSC1
7325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4556
kTaiwanTelegraph
4556
kTGH
2013:4253
kXerox
253:134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7026+118.6.3
kRSKangXi
118.3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