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
⿰止支
U+6B67(Basic)
止部4畫 共8畫 核心字
官話
qi2
粵語
kei4
日語
韓語
廣韻
羣/支A開/平
集韻
群/支A開/平
Sources 各源例字
G0-4667
HB1-AA5B
T1-4E3E
J13-7644
K1-5B72
KP1-4F06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Relatives 關聯字
Evolution 字形演化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Meaning 字義
qi2
(1)
歧路;岔道fork, branch 歧途
(2)
叉开;分开
(3)
不相同;不一致 如:歧义;歧视different
(4)
同「跂」 多出的脚趾
qi2
(1)
多出的脚趾extra toe
(5)
姓 也作「岐」
qi2
(7)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𨙸
邑部 017𨙸()
《說文解字》
巨支切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从邑支聲。𨙸或从山支聲。因岐山以名之也。古文𨙸从枝从山。
《說文解字繫傳》
臣伊反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郷。從邑支聲。 [臣鍇按:顏之推《家訓》:「本音奇,後人始音抵也。」] 𨙸或從山、支。因岐山以名之也。古文𨙸從枝,從山作。 [臣鍇曰:「按字書以岐爲山名,𨙸爲邑名。按《孟子》:『大王卽就岐山之下而居。』指山之名,更別無邑名,故許慎三字並同也。」]
《說文解字注》
巨支切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 [《經典》有岐無𨙸。惟《漢・地理志》曰:大王徙𨙸。文王作酆。《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𨙸。師古曰:𨙸古岐字。岐專行而𨙸廢矣。許所見豳岐作𨙸。猶所見薊作𨜒也。《地理志》曰:右扶風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魯頌》箋曰:大王自豳徙居岐山之陽。按此云文王所封。要其終而言。《皇矣》詩曰:度其鮮原。居岐之陽。箋云:乃始謀居善原廣平之地。亦在岐山之南也。文王自𨙸遷酆。非文王始國𨙸也。下云酆,周文王所都。則此當云大王矣。戴先生曰:美陽今爲陜西鳳翔府岐山,扶風二縣。《漢志》。美陽。岐山在西北。今岐山縣東七十里岐山是。] 从邑。支聲。 [巨支切。十五部。] 𨙸或从山。支聲。因岐山㠯名之也。 [𨙸或者,岐之或字。謂岐卽𨙸邑之或體也。又云因岐山㠯名之。則又𨙸邑岐山畫爲二字矣。考岐山見於《夏書》,雅,頌,《漢志》。𨙸邑因岐山以名。𨙸邑可作岐。岐山不可作𨙸。薛綜注《西京賦》引《說文》。岐山在長安西美陽縣畍。山有兩岐。因以名焉。此《說文・山部》原文也。山有兩岐,當作山有兩枝。山有兩枝,故名曰岐山。疑後人移入於此而刪改之。學者讀此可以刪《邑部》之岐專入《山部》矣。] 按《漢書・地理志》曰大王徙𨙸。曰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𨙸酆之地。《郊祀志》曰大王建國於𨙸梁。《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𨙸。皆作𨙸。𨙸周字也。而岐山字《地理志》皆作岐。是可證𨙸岐之別。古文𨙸。从枝。从山。 [古文𨙸當作古文岐。此亦淺人改《山部》之文入《此部》耳。亦當刪此入彼。]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字部】 【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祁。【集韻】同跂。足多指也。或作枝。
 又歧路也。【顏延之·赭白馬賦】臨歧矩步。【註】歧,歧路也。《爾雅》曰:二達謂之歧。【後漢·張堪傳】麥穗兩歧。【註】一莖兩穂,如歧路之二達。
 又歧歧,飛行貌。【潘岳·笙賦】翾翾歧歧。
 通作岐。
 又【玉篇】古文𨙸字。註詳邑部四畫。 玉篇(543)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qi2 [ʨʰi35] ㄑㄧˊ
粵語
kei4 [kʰei1] 歧見, 歧視, 歧異, 歧途, 歧路, 歧出
日語
[ki] [漢]
[gi] [呉]
韓語
[ki]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支A開3A小韻巨支ɡjɛ歧路歧路
刊謬補缺切韻
支A開3A小韻巨支ɡǐe(歧)跰。合從山,從止非。(歧)跰。合從山,從止非。
集韻
支A開3A小韻翹移ɡjɛ說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岐說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岐
增韻
支A開3A小韻翹移ɡjɛ本音舉綺切歧首也廣韻玉篇収作路歧字漢張堪傳麥秀兩歧謂一莖兩穗如路歧之二達也又紙韻増入本音舉綺切歧首也廣韻玉篇収作路歧字漢張堪傳麥秀兩歧謂一莖兩穗如路歧之二達也又紙韻増入
支B開3B小韻舉綺kiɛ又支韻增入又支韻增入
五音集韵
脂支之A開3Agjɪ歧路歧路
洪武正韻
支齊小韻渠宜gie本音舉綺切歧首也廣韻玉篇收作路歧字漢張堪傳麥秀兩歧謂一莖兩穂如路歧之二達也本音舉綺切歧首也廣韻玉篇收作路歧字漢張堪傳麥秀兩歧謂一莖兩穂如路歧之二達也
蒙古字韻
k ꡀÿi ꡦꡞgji()
韻略易通
西微齊陽平西微kʰi路分路分
中華新韻
陽平ʨʰi
東國正韻
ㅣㅇ 貲紫恣gi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宋北魏後期
支佳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ʰi̯ĕg
王力
gǐe 支部
周法高
ɡjieɣ 支部
鄭張尚芳
ɡe 支0部
白-沙
*N-ke (dialect: no palatalization)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ghe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ghe
斯塔羅斯金西漢
ghe
斯塔羅斯金東漢
ghje
許思萊上古
ge
許思萊東漢
gie
布之道諧聲域
KE
聲首
布之道擬音
ɡe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tɕʰ
tɕʰi
陽平(76)
河北邯鄲大名42
河北邯鄲魏縣53
江蘇南京24
江蘇徐州45
江蘇南通
江蘇連雲港
江蘇淮安漣水35
江蘇揚州
安徽蕪湖55
安徽蚌埠55
安徽淮南鳳台55
安徽淮北44
安徽銅陵樅陽13
安徽阜陽55
安徽阜陽潁上33
安徽宿州碭山55
安徽宿州埇橋55
安徽亳州蒙城44
山東濟南42
山東濟南章丘55
山東淄博博山3
山東棗莊嶧城55
山東東營廣饒53
山東煙台萊州42
山東濰坊安丘42
山東濰坊昌邑53
山東濰坊臨朐42
山東濟寧2
山東泰安寧陽42
山東泰安42
山東日照東港42
山東臨沂沂水53
山東德州2
山東聊城2
山東濱州博興53
山東濱州鄒平55
山東菏澤單縣52
河南鄭州城關53
河南開封52
河南洛陽31
河南平頂山新華342
河南新鄉長垣51
河南濮陽42
河南許昌42
河南漯河召陵53
河南南陽南召52
河南商丘梁園52
河南商丘睢縣42
河南信陽55
河南周口淮陽53
河南駐馬店平輿42
湖北天門13
四川成都21
四川自貢31
四川雅安漢源31
四川涼山西昌52
貴州貴陽21
貴州遵義21
貴州畢節2
貴州黔東南黎平213
雲南紅河蒙自53
陝西西安24
陝西寶雞53
陝西咸陽三原35
陝西延安寶塔24
陝西漢中漢臺42
甘肅蘭州51
甘肅武威民勤53
甘肅張掖山丹53
甘肅酒泉肅州53
青海西寧24
寧夏銀川3 (~途)
新疆烏魯木齊52
新疆哈密51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51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4
陰平(5)
江蘇泰州21
湖北武漢55
甘肅酒泉敦煌24
甘肅臨夏243
青海海東循化13
上聲(1)
山東濰坊壽光3
平聲(2)
新疆吐魯番214
山西太原11
kʰi
陽平(5)
廣東汕頭55
廣東韶關新豐24
廣東梅州梅縣11
福建三明泰寧33
廣西南寧21
cʰi
陽平(3)
江蘇連雲港贛榆54
山東煙台蓬萊55
山東威海環翠33
去聲(1)
山東煙台5
k
ki
陽平(2)
福建福州53
福建廈門35
上聲(1)
福建南平建甌21 ((文。分~))
kyɛ
陽入(1)
福建南平建甌42 ((白。~仔:臺階))
dʑi
陽平(2)
浙江衢州開化341
湖南湘潭12
陽去(1)
上海13
tʃʰ
tʃʰʅ
陽平(2)
山東日照五蓮53
山東臨沂莒南42
ɡ
ɡi
陽平(2)
浙江金華玉山24
江西上饒廣豐341
dʑʱ
dʑʱi
陽平(1)
上海浦東新區324
dz
dzɿ
陽平(1)
浙江溫州31
ts
tsɿ
陰平(1)
浙江麗水雲和324
tɕi
陽平(1)
湖南長沙13
Notes 註
支 枝 肢 歧 岐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支枝肢」的枝條、肢體義和「歧岐」的分叉路義同源
芰 跂 䰙 翅 枝 岐 𨙸 肢 歧 支
《漢語同源詞大典》:芰:菱,以其角多有分支而得名;跂:多出的腳趾;䰙:大口的三足釜,三足鼎立;翅:翅膀、雙翼歧出;枝:樹枝,樹幹之歧出者;岐:山名,此山有兩枝;𨙸:地名,因岐山而得名;肢:四肢;歧:人所行岔道;支:分支。皆有「分支」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從「止」,「支」聲,表示岔路。
15 字
 詳解: 從「止」,「支」聲,表示岔路。晉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於峻歧,陽鳥迴翼乎高標。」

  「歧」可表示同一物分而為兩支。《列子‧說符》:「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歧」也指正式或正當途徑以外的其它途徑。《舊唐書‧韋澳傳》:「吾不為時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務,必以吾他歧得之,何以自明?」

  「歧」還表示有差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贊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196 字相關漢字: 止,支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3871 -G1 3871 -G7 8.丨.2 -GT 2978 -GKX 0576.02 康熙字典-GKX 1268.25 康熙字典 注: 古文 GHZR 1543.02 汉语大字典-GZFY 332806 -G通规 1066 -G常用 次.8.31 -G京族 ki2.9.0 -G古籍 08193 -HB1 AA5B -H常用 2055 -T1 4630 全字庫-T甲表 02071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758 -J1 3789 -J3 8636 -JMJ 014829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K1 5982 -K人名 一..0889 -KP1 4F06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QI2 (v2.1.0-6.0.0)
kTGHZ2013
291.080:qí
kHanyuPinyin
21440.050:qí
kXHC1983
0896.090:qí
0896.090:qí (v5.1.0)
kCantonese
kei4
KEI4 (v2.1.0-4.0.1)
kJapanese
キ ギ
kJapaneseKun
YUBI WAKARERU
kJapaneseOn
KI GI
kKorean
KI
kHangul
기:1N
(v5.0.0-10.0.0)
kTang
ghiɛ
kDefinition
fork of road; branching off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4667
0-4667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A5B
kIRG_TSource
T1-4E3E
1-4E3E (v3.0.0-5.2.0)
kIRG_JSource
J13-7644
J3-7644 (v8.0.0)
J1-4579 (v6.0.0-7.0.0)
1-4579 (v3.0.0-5.2.0)
kIRG_KSource
K1-5B72
1-5B72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1-4F06
kRSUnicode
77.4
kTotalStrokes
8
kIICore
AGTHM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DaeJaweon
0966.020
kFennIndex
39.12
kGSR
0864i
kHanYu
21440.050
kIRGDaeJaweon
0966.020
kIRGDaiKanwaZiten
16275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440.050
kIRGKangXi
0576.020
kKangXi
0576.020
kMatthews
523
0523 (v2.1.0-3.1.0)
kMeyerWempe
1123d
kMorohashi
16275
kSBGY
044.08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YMJE
kCihaiT
738.401
kFenn
539H
kFourCornerCode
2414.7
kFrequency
5 (v3.2.0-15.1.0)
kGradeLevel
5
kHKGlyph
2054
kPhonetic
130
kUnihanCore2020
GHM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A5B
kCCCII
214626
kCNS1986
1-4E3E
kCNS1992
1-4E3E
kEACC
4B3B67
kGB0
3871
kGB1
3871
kJIS0213
1,86,36
kJis1
3789
kKoreanName
2015
kKPS1
4F06 (v3.1.1-15.0.0)
kKSC1
5982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978
kTaiwanTelegraph
2978
kTGH
2013:1066
kXerox
261:106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6922+65.4.4 C+16922+77.4.4
kRSKangXi
77.4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ZVariant
U+5C90 (v2.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