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tong1
tong4
粵語
tung1
日語
ツ
ツウ
トウ
韓語
통
越南
thông
廣韻
透/東一/平
集韻
透/東一/平
訓読
かよう(通う)
つうじ(通じ)
とおす(通す)
とおる(通る)
Sources 各源例字
G0-4D28
HB1-B371
T1-5D57
J0-444C
K0-7757
V1-693F
KP0-F0C7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Ad

02Ha

02Mo

03Ha

03Mo
Evolution 字形演化
商
甲骨文
𠂤歷間
商
甲骨文
𠂤組
商
甲骨文
花東子卜辭
商
甲骨文
組類不明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玉書
侯馬盟書
楚(戰國)
簡帛
新蔡葛陵
楚(戰國)
簡帛
九店
秦
簡帛
睡虎地
秦
簡帛
嶽麓書院
漢
簡帛
張家山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漢
石經
熹平石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當代
標準字形
港
當代
標準字形
台
當代
標準字形
日
當代
標準字形
韓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他紅切
達也。从辵甬聲。
Meaning 字義
tong1
(1)
到达;通到to reach 四通八达
(2)
贯通through 通行
(3)
流通,交换to exchange
(4)
交往;交好to contact, be friendly with
(5)
平正,顺畅smooth 通畅
(6)
开辟;疏通to dredge 开通
(7)
沟通;接通to connect
(8)
通晓to know well 精通
(9)
通情达理reasonable
(10)
传达,通报to notify, to communicate 通知
(11)
陈述to state
(12)
显达
(13)
通奸
(14)
连比;连接
(15)
透彻thorough 通彻
(16)
全部;整个whole
(17)
纯色
(18)
共用;互通to share
(19)
共同的;通常的common 通病
(20)
副词 皆,共all
(21)
药名 马粪
(2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23)
乐器名
(24)
瞋视
(25)
用同「同」(tong2) 相同
→同
tong2
(3)
相同;一样same 同等 同时
(26)
古州名 1.西魏置 治今四川省达州市 2.五代周置 治今江苏省南通市 3.金置 治今北京市通州区 俗称北通州
(27)
姓
tong4
(28)
量词 1.鼓一曲为一通 2.篇;份;卷 3.套measure word for volumns, songs
(壯)
壯字用同「㗢」
→㗢
(壯)
doengh 过(去);从(前)
(喃)
thong 詞:thong dong 義:leisurely
(喃)
thông 詞:thông hiểu 義:to understand
(喃)
◎ Thong thả: Như 從 thong#C2: 通 thông
→從
(喃)
◎ Thong thả: ung dung, khoan thai, nhàn rỗi.#A2: 從 thung
(喃)
〄 Thong dong: ổn thỏa, thảnh thơi, rảnh rang.#C2: 通 thông
(喃)
◎ Liền mạch, thấu suốt. Hiểu thấu, biết thạo.#C1: 通 thông
(喃)
〄 Rộng rãi, thoáng đãng.#C1: 通 thông
(喃)
〄 Phiên dịch (thông ngôn).#C1: 通 thông
(喃)
◎ Đầy đủ, thích đáng.#C1: 通 thông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他紅切
達也。从辵甬聲。
《說文解字繫傳》
士蒙反
逹也。從辵甬聲。
《說文解字注》
他紅切
達也。 [通達雙聲。達古音同闥。《禹貢》。達于河。今文《尙書》作通于河。按達之訓行不相遇也。通正相反。經傳中通達同訓者,正亂亦訓治,徂亦訓存之理。] 从辵。甬聲。 [他紅切。九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字部】 〔古文〕𢓶【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𠀤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𨻰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𨻰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白虎通】班固著。【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前漢·𠛬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考證:〔【爾雅·釋歲】四時通政。〕
謹按原文作四時和爲通正和爲二字不可删,今改爾雅四時和爲通正。又爾雅無釋歲今省。〔【白虎通】班彪著。〕
謹照原書班彪改班固。〔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政論一通。〕
謹照原書政論一通改宜寫一通。〔【前漢·地理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謹按語出𠛬法志不出地理志,今改𠛬法志。〔又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傅以馬通。〕
謹照原傳改以馬通薰之。 爾雅(-220)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tong1 [tʰʊŋ55] ㄊㄨㄥ
tong4 [tʰʊŋ51] ㄊㄨㄥˋ
粵語
tung1 [tʰuːŋ5] 通訊, 靈通, 通宵達旦, 通過, 通知, 通常, 通行, 通緝, 通車, 通信, 通盤, 通航, 通往, 通貨膨脹, 通路, 通報, 通關, 通話, 通霄, 通道, 通用, 通風, 通令, 通告, 通俗, 通勤, 通貨, 通訊社, 通明, 通融, 通通, 通商, 通力合作, 通則, 通性, 通婚, 通稱, 通電, 通病, 通譯, 通風報信, 通紅, 通行無阻, 通姦, 通事, 通化, 通天, 通人, 通宵, 通體, 通學, 通力, 通暢, 通才, 通運, 通說, 通鑑, 通達, 通郵, 通例, 通牒
日語
ツ [tsɨ] [呉]
ツウ [tsɨː] [呉]
トウ [toː] [漢]
韓語
통 [tʰoŋ]
越南
thông [tʰə̆wŋ33]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透東一
通攝東韻1等開口平東韻通小韻他紅切tʰuŋ達也三禮圖曰通天冠一名高山冠上之所服也亦州名本漢宕渠縣內有地萬餘頃因名爲萬州後魏以萬州居四達之路改爲通州又姓出姓苑他紅切九達也三禮圖曰通天冠一名高山冠上之所服也亦州名本漢宕渠縣內有地萬餘頃因名爲萬州後魏以萬州居四達之路改爲通州又姓出姓苑他紅切九
刊謬補缺切韻
透東一
通攝東韻1等開口平東韻通小韻他紅切tʰuŋ他紅反。徹。囜四。他紅反。徹。囜四。
集韻
透東一
通攝東韻1等合口平東韻通小韻他東切tʰuŋ說文達也亦州名又姓說文達也亦州名又姓
禮部韻略
透東一
通攝東韻1等合口平東韻通小韻他紅切tʰuŋ他紅切釋云達也亦州名又姓他紅切釋云達也亦州名又姓
增韻
透東一
通攝東韻1等合口平東韻通小韻佗紅切tʰuŋ佗紅切達也徹也佗紅切達也徹也
五音集韵
透東一
通攝東韻1等合口平東韻透母一等tʰuŋ他紅切達也三禮圖曰通天冠一名高山冠士之所服也亦州名本漢宕渠縣內有地萬餘頃因名為萬州後魏以萬州居四達之路改為通州又姓出姓苑二十五他紅切達也三禮圖曰通天冠一名高山冠士之所服也亦州名本漢宕渠縣內有地萬餘頃因名為萬州後魏以萬州居四達之路改為通州又姓出姓苑二十五
洪武正韻
透東開
東韻開口平東韻通小韻佗紅切tʰuŋ佗紅切達也徹也佗紅切達也徹也
古今韻會舉要
透公平東韻公韻透母tʰuŋ他東切徵次清音說文達也从辵通聲漢志方里為井井十為通又衛公兵法軍城及野營行軍在外日出沒時鼓手撾三百三十三槌為一通鼓音止角音動吹十二聲為一疊三角三鼓而昏明畢南史梁定正雅樂梁主自制四器名通每通施三絃黄鍾絃二百七十絲長九尺應鍾絃一百四十二絲長四尺七寸四分中間十律以是為差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寔政論一通置坐側又通侯前漢書舊曰徹侯避武帝諱改通侯又馬通藥名本草云馬矢也後漢戴就傳傳以馬通又左傳旁淫曰通又書名應劭風俗通班固白虎通又州名〇漢安世房中歌桐生茂豫注與通同他東切徵次清音說文達也从辵通聲漢志方里為井井十為通又衛公兵法軍城及野營行軍在外日出沒時鼓手撾三百三十三槌為一通鼓音止角音動吹十二聲為一疊三角三鼓而昏明畢南史梁定正雅樂梁主自制四器名通每通施三絃黄鍾絃二百七十絲長九尺應鍾絃一百四十二絲長四尺七寸四分中間十律以是為差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寔政論一通置坐側又通侯前漢書舊曰徹侯避武帝諱改通侯又馬通藥名本草云馬矢也後漢戴就傳傳以馬通又左傳旁淫曰通又書名應劭風俗通班固白虎通又州名〇漢安世房中歌桐生茂豫注與通同
蒙古字韻
th ꡉung ꡟꡃ平東韻tʰuŋ()
音韻闡微
透東冬庚蒸青合陰平東韻通小韻透母一等tʰuŋ
中原音韻
透東鍾合陰平東鍾韻tʰuŋ
韻略易通
天東洪合舒陰平東洪韻tʰuŋ徹也徹也
中州音韻
透東鍾合平聲東鍾韻通小韻tʰuŋ達也達也
中華新韻
ㄊ ㄨㄥ 陰平東韻tʰʊŋ
東國正韻
ㅌ ㅗㆁ 平公拱貢穀韻tʰoŋ
戚林八音
他皆 春公 陰平春公韻tʰuŋ
他皆 東江 陰平東江韻tʰøŋ
分韻撮要
透 東 陰平東韻tʰoŋ達也徹也達也徹也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
東漢
東
魏
東
晉
東
宋北魏後期
東冬鍾江
北魏後期北齊
東
齊梁陳北周隋
東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tʰuŋ
王力
tʰɔŋ 東部
董同龢
tʰûŋ 東部
周法高
tʰewŋ 東部
李方桂
tʰuŋ 東部
鄭張尚芳
l̥ʰoːŋ 東0部
白-沙
*l̥ˤoŋ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slōŋ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l̥ōŋ
斯塔羅斯金西漢
l̥ōŋ
斯塔羅斯金東漢
l̥ōŋ
許思萊上古
lhôŋ
許思萊東漢
tʰoŋ
布之道諧聲域
LOŊ
聲首同
布之道擬音
l̥ˤoŋ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tʰ
tʰuŋ
陰平(181)
官北京55
官北京平谷35
官天津南開21
官天津武清55
官天津寶坻55
官天津靜海31
官河北石家莊無極31
官河北唐山樂亭31
官河北唐山遷西44
官河北秦皇島北戴河44
官河北邯鄲館陶24
官河北邯鄲大名33
官河北邯鄲魏縣24
官河北張家口蔚縣53
官河北承德平泉55
官河北廊坊霸州45
官河北廊坊廣陽55
官河北衡水故城24
官山西運城臨猗24
官內蒙古赤峰寧城214
官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5
官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5
官遼寧沈陽33
官遼寧大連312
官遼寧大連金州312
官遼寧鞍山海城44
官遼寧丹東411
官遼寧錦州55
官遼寧營口蓋州412
官遼寧阜新細河55
官遼寧遼陽白塔44
官遼寧鐵嶺昌圖33
官遼寧鐵嶺開原44
官遼寧朝陽建平44
官吉林長春南關44
官吉林吉林龍潭44
官吉林四平梨樹44
官吉林遼源龍山44
官吉林通化東昌31
官吉林白山渾江311
官吉林松原寧江44
官吉林白城洮南44
官吉林延邊敦化44
官黑龍江哈爾濱44
官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44 (~過)
官黑龍江雞西雞冠44 (~過)
官黑龍江雞西密山44 (~知)
官黑龍江雙鴨山集賢44
官黑龍江大慶肇州33 (~過)
官黑龍江伊春嘉蔭33
官黑龍江佳木斯同江44 (~過)
官黑龍江七台河勃利44 (~過)
官黑龍江牡丹江林口33
官黑龍江牡丹江寧安44
官黑龍江黑河嫩江44
官黑龍江綏化蘭西33 (~過)
官黑龍江綏化肇東44
官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5
官江蘇徐州213
官江蘇連雲港贛榆214
官江蘇宿遷宿城213
官安徽淮北213
官安徽阜陽212
官安徽宿州埇橋212
官山東濟南213
官山東濟南章丘213
官山東淄博博山1
官山東棗莊嶧城213
官山東東營廣饒213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煙台萊州213
官山東濰坊昌邑213
官山東濰坊臨朐213
官山東濰坊壽光1
官山東濟寧1
官山東泰安寧陽214
官山東泰安213
官山東臨沂莒南213
官山東臨沂平邑1
官山東德州1
官山東德州樂陵24
官山東聊城1
官山東濱州鄒平214
官山東菏澤單縣213
官河南鄭州城關24
官河南開封35
官河南洛陽33
官河南平頂山新華35
官河南新鄉長垣24
官河南濮陽34
官河南許昌24
官河南漯河召陵24
官河南南陽南召14
官河南商丘梁園24
官河南商丘睢縣24
官河南周口淮陽24
官湖北荊門鍾祥24
官湖北天門55
官湖南張家界大庸55
官湖南郴州33
官湖南永州寧遠33
官廣西柳州雒容33
官廣西桂林臨桂33
官陝西西安21
官陝西銅川耀州21
官陝西寶雞44
官陝西咸陽三原31
官陝西渭南合陽31
官陝西漢中漢臺55
官甘肅武威民勤44
官甘肅慶陽寧縣31
官甘肅隴南康縣53
官甘肅臨夏243
官青海海北門源55
官寧夏銀川1
官寧夏固原涇源31
官寧夏固原原州213
官寧夏中衛沙坡頭44
官新疆烏魯木齊44
官新疆哈密55
官新疆昌吉吉木薩爾44
官新疆巴音郭楞焉耆44
官新疆石河子214
晉山西大同靈丘442
晉山西長治312
晉山西晉城陵川33
晉內蒙古包頭東河24
晉內蒙古烏海海勃灣224
晉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214
晉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24
晉河南安陽44
晉河南濟源44
閩福建福州44 ((文))
閩福建南平邵武21
閩福建寧德古田55
閩福建寧德柘榮42
閩台灣苗栗三義24
客福建漳州詔安13
客福建南平邵武
客江西贛州寧都42
客江西吉安井岡山24
客廣東廣州從化44
客廣東韶關新豐44
客廣東深圳33
客廣東梅州梅縣44
客廣東梅州五華44
客廣東陽江陽春35 (文讀)
客廣東東莞33
客廣東揭陽揭西53
客廣西南寧馬山33
客廣西玉林北流55
客廣西玉林博白44
客香港沙田34
客台灣新竹芎林53
贛江西南昌42
贛江西南昌進賢
贛江西新余分宜
贛江西吉安334
贛江西上饒弋陽33 (異讀[tʰ/tʰ][ən/uŋ][33/33]白讀|文讀)
湘湖南永州13
湘廣西桂林灌陽22
粵廣西南寧55
粵廣西柳州融水52
粵廣西桂林臨桂45
粵廣西梧州蒙山53
粵廣西北海55
粵廣西防城港東興45
粵廣西欽州55
粵廣西欽州靈山21
粵廣西貴港桂平55
粵廣西貴港南江44
粵廣西玉林北流55
粵廣西玉林博白55
粵廣西百色55
粵廣西賀州信都44
粵廣西河池宜州53
粵廣西崇左52
粵廣西崇左寧明53
平湖南永州道縣54
平廣西梧州藤縣53
平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52
平聲(6)
官甘肅白銀會寧13
官甘肅定西安定13
官寧夏固原西吉213
晉河北石家莊贊皇54
晉河北張家口張北42
晉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31
去聲(11)
官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53 (~紅)
官黑龍江雞西雞冠53 (說了一~)
官黑龍江雞西密山52 (一~)
官黑龍江大慶肇州53 (~紅)
官黑龍江佳木斯同江53 (打了一~)
官黑龍江七台河勃利53 (被說了一~)
官黑龍江綏化蘭西53 (~紅)
官山東淄博博山5 (三~鼓)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濰坊壽光5 (~~鑼鼓)
官山東德州5 (打~兒)
陰去(1)
粵廣西南寧賓陽55
上聲(1)
官山東德州3 (~共)
陽平(1)
官甘肅天水清水13
tʰoŋ
陰平(176)
官河北邢臺巨鹿33
官河北保定阜平31
官河北保定淶水31
官河北承德興隆35
官河北滄州滄縣23
官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5
官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5
官吉林白城大安44
官吉林延邊琿春55
官黑龍江雞西虎林31
官江蘇南京31
官江蘇常州金壇31
官江蘇連雲港
官江蘇淮安漣水31
官江蘇揚州
官江蘇泰州21 (~過)
官安徽蕪湖31
官安徽蚌埠212
官安徽淮南鳳台213
官安徽安慶11
官安徽滁州天長31
官安徽阜陽潁上213
官安徽六安金安213
官安徽亳州蒙城213
官安徽池州貴池445
官安徽宣城宣州31
官江西九江潯陽42
官山東青島即墨1
官山東煙台蓬萊313
官山東威海環翠53
官山東臨沂沂水213
官山東濱州博興213
官湖北武漢55
官湖北宜昌55
官湖北襄陽襄樊34
官湖北孝感孝南33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湖北隨州曾都44
官湖北恩施鶴峰55
官湖南常德44
官湖南懷化會同11
官湖南懷化靖州24
官湖南湘西吉首55
官廣西百色樂業35
官廣西百色西林44
官廣西賀州富川44
官廣西河池宜州44
官廣西來賓武宣44
官重慶55
官重慶江津55
官四川成都44
官四川自貢45
官四川攀枝花仁和35
官四川瀘州古藺24
官四川德陽中江34
官四川綿陽北川45
官四川廣元劍閣44
官四川內江威遠45
官四川樂山井研35
官四川南充55
官四川眉山東坡45
官四川宜賓屏山45
官四川廣安45
官四川達州達縣55
官四川雅安漢源55
官四川巴中南江35
官四川資陽安嶽45
官四川涼山西昌33
官貴州貴陽55
官貴州六盤水六枝55
官貴州遵義55
官貴州安順西秀44
官貴州畢節1
官貴州畢節威寧45
官貴州銅仁思南55
官貴州銅仁玉屏24
官貴州黔西南興義44
官貴州黔東南丹寨33
官貴州黔東南凱里34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33
官貴州黔南平塘44
官雲南昆明44
官雲南曲靖沾益44
官雲南玉溪紅塔45
官雲南保山隆陽42
官雲南昭通44
官雲南昭通鎮雄34
官雲南麗江永勝13
官雲南臨滄臨翔44
官雲南楚雄大姚33
官雲南紅河建水45
官雲南紅河蒙自44
官雲南文山廣南24
官雲南西雙版納景洪33
官雲南大理44
官西藏拉薩35
官陝西安康漢陰33
官陝西安康平利43
官甘肅金昌永昌44
官甘肅平涼崆峒21
晉河北邢臺沙河41
晉山西晉城沁水21
吳上海53
吳上海浦東新區53
吳江蘇無錫55
吳江蘇無錫江陰51
吳江蘇常州44
吳江蘇蘇州44
吳江蘇鎮江丹陽42
吳浙江杭州33
吳浙江杭州臨安55
吳浙江寧波52
吳浙江溫州33
吳浙江嘉興51
吳浙江湖州雙林44
吳浙江金華玉山33
吳浙江衢州龍游434
吳浙江舟山定海52
吳浙江台州仙居334
吳浙江麗水雲和324
吳安徽黃山甘棠53
吳安徽池州貴池31
吳安徽宣城宣州31
吳江西上饒廣豐445
徽浙江杭州建德53
徽江西景德鎮浮梁55
閩浙江溫州洞頭33
閩福建三明大田33 (文。交~)
閩廣東汕頭33 ((文))
閩廣東汕尾海豐33 (白,文)
閩廣東中山隆都55
閩廣東潮州33
閩廣東揭陽33
閩海南三亞33
閩海南昌江23
閩海南樂東34
閩香港大埔33
客福建龍岩長汀33
客湖南郴州桂東313
客廣東湛江廉江45 (文讀)
客廣東茂名信宜45 (文讀)
客廣東汕尾海豐33
客廣東河源33
客廣東清遠連南44
贛安徽池州東至33
贛江西九江彭澤
贛湖北荊州監利44
贛湖南衡陽常寧35
湘湖南長沙33
湘湖南邵陽綏寧13
湘湖南益陽安化33
湘湖南湘西瀘溪45
粵廣東韶關55
粵廣東深圳寶安55
粵廣東深圳寶安55
粵廣東珠海前山55
粵廣東佛山53
粵廣東佛山順德53
粵廣東湛江吳川55
粵廣東茂名化州53
粵廣東肇慶55
粵廣東肇慶封開55
粵廣東陽江江城33
粵廣東清遠55
粵廣東清遠連山53
粵廣東東莞213
粵廣東中山石岐55
粵廣東雲浮55
粵廣東雲浮羅定55
粵香港55
粵香港大埔泰亨23
粵香港新界232
粵澳門55
平廣東韶關55
平廣西玉林福綿54
平雲南文山富寧44
平聲(1)
晉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53
陰上(1)
吳江蘇泰州靖江334
陰平甲(1)
閩廣東茂名電白33
tʰəŋ
陰平(30)
官安徽合肥212
官江西贛州章貢33
官江西吉安永豐31
官山東濰坊安丘213
官山東日照東港213
官山東日照五蓮213
官河南信陽33
官湖北十堰丹江口35
吳江蘇南京高淳44
吳浙江衢州開化45
吳安徽宣城寧國55
徽安徽黃山祁門21
徽安徽宣城旌德24
客江西九江修水24
客江西贛州南康44
客江西宜春奉新24
客湖南株洲攸縣35
客廣東韶關南雄23
客廣東惠州33
贛安徽安慶太湖22
贛江西萍鄉13
贛江西鷹潭貴溪
贛江西宜春上高42
贛湖北黃石陽新
贛湖北咸寧咸安44
贛湖南長沙瀏陽33
贛湖南株洲茶陵353
贛湖南株洲醴陵
湘湖南岳陽33
平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2
tʰuəŋ
陰平(16)
官山西運城垣曲53
官山西臨汾鄉寧53
官遼寧盤錦55
官遼寧朝陽北票44
官遼寧葫蘆島綏中55 (又: 交~)
官河南三門峽湖濱53
官河南駐馬店平輿212
官陝西商洛商州31
晉河北邯鄲涉縣41
晉山西朔州懷仁42
晉山西晉中昔陽42
晉山西臨汾隰縣53
晉河南鶴壁鶴山33
晉河南新鄉衛濱24
晉陝西延安寶塔21
晉陝西榆林吳堡213
平聲(3)
官山西臨汾侯馬213
官甘肅甘南合作13
晉山西太原11
去聲(1)
官遼寧葫蘆島綏中51 (又: 一~鼓)
tʰɔŋ
陰平(13)
官江蘇鹽城亭湖31
官安徽宿州碭山213
官四川遂寧射洪35
閩福建廈門55 ((文))
閩福建泉州南安33
閩福建漳州漳浦55 (文讀,通風。)
閩台灣新北板橋44 (文)
閩台灣彰化鹿港33 (文)
粵廣西百色那畢53
粵廣西來賓武宣55
平廣東清遠保安33
平廣西柳州融水53
平廣西崇左扶綏53
平聲(1)
閩福建南平建甌54
陰去(1)
閩福建廈門21 ((文))
tʰaŋ
陰平(9)
閩福建廈門55 ((白))
閩福建莆田仙游54
閩福建三明大田33 (白。~去:可以去)
閩福建泉州南安33
閩福建漳州漳浦55
閩廣東汕頭33 ((白。~风))
閩廣東汕尾海豐33
閩台灣新北板橋44 (白)
閩台灣彰化鹿港33 (白)
陰去(2)
閩福建廈門21 ((白))
閩廣東汕頭213 ((白。拍~,打通))
tʰən
陰平(10)
官安徽馬鞍山花山211
官安徽銅陵樅陽21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33
吳安徽蕪湖南陵33
贛江西上饒弋陽33 (異讀[tʰ/tʰ][ən/uŋ][33/33]白讀|文讀)
湘湖南株洲33
湘湖南湘潭33
湘湖南衡陽衡山33
湘湖南益陽南縣33
湘湖南婁底新化33
tʰuə̃
陰平(5)
官甘肅張掖山丹24
官甘肅酒泉敦煌24
官青海西寧44
晉山西太原陽曲312
晉山西呂梁中陽24
平聲(1)
晉山西呂梁孝義33
tʰʊŋ
陰平(3)
吳浙江寧波餘姚324
吳浙江紹興52
粵廣東廣州53
tʰɤŋ
陰平(2)
閩福建三明將樂55
客福建三明寧化33
tʰʌŋ
陰平(2)
官江蘇南通
徽江西上饒婺源44
tʰõŋ
陰平(2)
官雲南普洱思茅55
晉河南焦作武陟44
tʰõ
陰平(2)
官雲南德宏芒市33
湘湖南邵陽城步44
tʰuə̃ɣ
陰平(2)
官陝西延安寶塔213
晉山西忻州五寨13
tʰun
陰平(2)
官甘肅蘭州53
官寧夏吳忠同心44
tʰũŋ
陰平(2)
官甘肅酒泉肅州55
晉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35
tʰouŋ
陰平(2)
吳福建南平浦城35
閩福建寧德福安332
tʰɑŋ
陰平(2)
徽安徽黃山黟縣21
閩浙江溫州蒼南55
tʰøyŋ
陰平(2)
閩福建福州44
閩福建寧德古田55
tʰœŋ
陰平(2)
閩福建寧德福安332
閩福建寧德柘榮42
tʰan
陰平(2)
閩江西上饒廣豐55 (唔通:別)
湘湖南婁底雙峰55
tʰueŋ
陰平(1)
官山西臨汾洪洞21
tʰvən
陰平(1)
官青海海東循化13
tʰuɤŋ
平聲(1)
官新疆吐魯番214
tʰuəɣ
陰平(1)
晉山西大同西坪21
tʰəm
平聲(1)
晉山西晉中祁縣31
tʰuɤ̃
陰平(1)
晉陝西榆林神木213
tʰuɤ̃ɣ
陰平(1)
晉陝西榆林榆陽33
tʰɐŋ
陰平(1)
徽安徽黃山歙縣42
tʰɑ̃
陰平(1)
徽安徽宣城績溪41
tʰɒŋ
陰平(1)
閩福建莆田仙游54 (文讀,可以。)
tʰɔuŋ
陰平(1)
閩福建三明沙縣33
tʰɔɴ
陰平(1)
閩江西上饒廣豐55 (交通)
tʰuoŋ
陰平(1)
閩廣西貴港平南33
tʰɛn
陰平(1)
贛湖南郴州安仁33
tʰon
陰平(1)
湘湖南衡陽45
tʰəɯ
陰平(1)
湘湖南懷化辰溪45
tʰɯn
平聲(1)
平湖南永州寧遠35
tʰieu
陰平(1)
平廣東佛山西岸31
tʰøŋ
陰平(1)
平廣西南寧亭子41
tʰɔu
陰平(1)
平廣西桂林朝陽43
tʰɔ̃
陰平(1)
平廣西桂林平樂53
tʰɛŋ
陰平(1)
平廣西賀州九都話24
h
hoŋ
陰平(6)
閩福建南平建陽53
閩海南海口23
閩海南定安213
閩海南澄邁22
粵廣東珠海斗門33
粵廣東江門白沙23
hŋ
陰平(4)
贛福建三明泰寧21
贛江西撫州黎川22 ((白))
贛江西撫州黎川22 ((白))
贛湖南邵陽洞口44
t
tuŋ
陰平(1)
官山東煙台1
toŋ
陰平(3)
閩廣東湛江雷州213
閩海南東方33
平廣西百色田東54
x
xoŋ
陰平(3)
閩海南瓊海33
閩海南萬寧44
閩海南陵水33
ʂ
ʂu
上聲(1)
客廣東梅州五華31
d
dəŋ
陰平(1)
贛江西九江星子33
dʱ
dʱɤŋ
陰平(1)
贛湖南岳陽平江
Notes 註
通 達
「通」「達」都表示道路暢通,可以通行無阻。但是「通」字多指通往、通向,是表道路的狀況,表可能性;而「達」則多指達到、到達,是表行為的結果,表現實性。「通」側重說明中間沒有障礙,「達」是表示能貫串全部行程,到達行程終點。
通
《漢語變調構詞考辨》:作「到達、通達」讀平聲,引申為「通過、流過」讀去聲
通 洞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認為:通,貫通,通達;洞,洞徹,通達。兩者同源
筩 桶 㼧 捅 𧗴 銿 通 峒 *甬
《漢語同源詞大典》:筩:竹筒,中空之物;桶:方形斛,引申之亦指木桶;㼧:筒瓦,中空者;捅:刺擊,使有窟窿而空;𧗴:巷道,中空供人行走;銿:打擊樂器,中空、擊之可發音之物;通:到達;峒:山穴。本組字皆有「中空」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腸 暢 通 *昜
《漢語同源詞大典》:腸:大小腸,中空而暢通者;暢:通暢;通:通暢。本組字皆有「通暢」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從「彳」,「用」聲。或從「辵」,「彳」和「辵」是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用。金文從「辵」(或「彳」),「甬」聲。或從「用」聲,「甬」和「用」古音相近。簡帛文字和小篆從「辵」,「甬」聲。本義是到達。100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彳」,「用」聲。或從「辵」,「彳」和「辵」是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用。金文從「辵」(或「彳」),「甬」聲。或從「用」聲,「甬」和「用」古音相近。「甬」的上部或訛為「日」。簡帛文字和小篆從「辵」,「甬」聲。本義是到達。《說文》:「通,達也。从辵,甬聲。」
甲骨文用為方國名。如《合集》20512:「丁酉卜,生十月王𦎫[彳用](通)。」「𦎫」表示敦伐。金文常見「通祿」一詞,是表示吉祥的習語。如𤼈鐘:「受余屯(純)魯,通彔(祿)永令(命)。」「通」和「永」近同,表示無窮。(參《金文形義通解》)
金文「通」又假借為「踊」,如九年衛鼎:「𢓶(踊)皮」。「踊」是古代遭受刖刑的人所穿的特製的鞋。「踊皮」可能是指這種鞋所用的皮。(唐蘭)
「通」表示通達、通往。如《國語.晉語》:「道遠難通,望大難走。」韋昭注:「通,至也。」《韓非子.說林下》:「智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由之君。」
「通」引申表示往來、交往。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二年春,楚鬭章請平于晉,晉陽處父報之,晉、楚始通。」《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
「通」表示流通、交換。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史記.平準書》:「而桑弘羊為大農丞,筦諸會計事,稍稍置均輸以通貨物矣。」
「通」表示開闢、疏通。如《禮記.月令》:「開通道路,毋有障塞。」《莊子.天下》:「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通」又表示暢通、通順。如《荀子.儒效》:「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通」表示精通、懂得。如《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於兵事。」《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徐宣故縣獄吏,能通《易經》。」
「通」表示私通。如《國語.晉語》:「公之優曰施,通於驪姬。」《戰國策.楚策四》:「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
「通」表示所有、全部。如《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又指普遍的。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通」還可作量詞,用於文書相當於一份,如《後漢書.崔駰列傳》:「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又相當於次、遍,如三國魏曹操〈步戰令〉:「嚴鼓一通,步騎悉裝;再通,騎上馬,步結屯;三通,以次出之,隨幡所指,住者結屯(住)幡後。」1017 字相關漢字: 彳,用,辵,甬,日,𦎫,永,踊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4508
-G1
4508
-G7
10.乛.39
-GT
6639
-GKX
1258.04
康熙字典-GHZR
4100.14
汉语大字典-GZFY
523602
-GZJW
107921
-GZ
doengh.2.1
-G通规
2145
-G常用
常.10.275
-G京族
thoŋ1.0.0
-G古籍
10234
-HB1
B371
-H常用
4107
-T1
6155
全字庫-T甲表
04138
異體字字典-T本土
5635
-J0
3644
-JMJ
025932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2593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3
J常用
1430
学年: 2
K0
8755
-K敎育
0802
-KP0
8039
-V1
7331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tōng
TONG1 TONG4
(v2.1.0-6.0.0)
kHanyuPinlu
tōng(1126) tòng(16)
tong1(1126) tong4(16)
(v4.1.0-6.2.0)
tong1(1126), tong4(16)
(v4.0.1)
kTGHZ2013
369.010:tōng 370.210:tòng
kHanyuPinyin
63845.080:tōng
kXHC1983
1147.180:tōng 1156.010:tòng
1147.180:tōng 1156.010:tòng
(v5.1.0)
kCantonese
tung1
TUNG1
(v2.1.0-4.0.1)
kJapanese
ツウ ツ トウ とおる とおす かよう つうじ
kJapaneseKun
TOORU KAYOU TOORI
kJapaneseOn
TSUU TSU TOU
TS UTSU TOU
(v2.1.0-6.2.0)
kKorean
THONG
kHangul
통:0E
통
(v5.0.0-10.0.0)
kVietnamese
thông
kTang
*tung
kDefinition
pass through; common; communicate
pass through, common, communicate
(v3.1.0-14.0.0)
pass through, common,communicate
(v2.1.0-3.0.0)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4D28
0-4D28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B371
kIRG_TSource
T1-5D57
1-5D57
(v3.0.0-5.2.0)
kIRG_JSource
J0-444C
0-444C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757
0-7757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F0C7
kIRG_VSource
V1-693F
1-693F
(v3.1.1-5.2.0)
3-4065
(v3.1.0)
1-4065
(v3.0.0)
kRSUnicode
162.7
kTotalStrokes
10
11
(v3.1.0-6.0.0)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4452
kDaeJaweon
1743.180
kFennIndex
580.02
kGSR
1185r
kHanYu
63845.080
kIRGDaeJaweon
1743.180
kIRGDaiKanwaZiten
38892'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63845.080
kIRGKangXi
1258.040
kKangXi
1258.040
kKarlgren
264
kLau
3132
kMatthews
6638
kMeyerWempe
3603
kMorohashi
38892' 38892':E0102 38892:E0103
38892'
(v2.1.0-15.0.0)
kNelson
4703
kSBGY
031.29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YNIB
kCihaiT
1317.202
kFenn
594B
kFourCornerCode
3730.2
kFrequency
2
(v3.2.0-15.1.0)
kGradeLevel
2
kHKGlyph
4105
kPhonetic
1660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B371
kCCCII
215C28
kCNS1986
1-5D57
kCNS1992
1-5D57
kEACC
215C28
kGB0
4508
kGB1
4508
kJis0
3644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F0C7
(v3.1.1-15.0.0)
kKSC0
8755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6639
kTaiwanTelegraph
6639
kTGH
2013:2145
kXerox
242:146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3048+162.3.7 V+13939+162.4.7
kRSKangXi
162.7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