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𡇆
𡇆
⿴囗⿱巳一(.,T)
U+211C6(Ext B)
囗部4畫 共7畫
官話
hu1()
日語
コツ
Sources 各源例字
GHZ-10716.03
T6-2653
JMJ-032833
Old versions 舊版本
Evolution 字形演化
說文小篆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傳抄
汗簡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呼骨切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Meaning 字義
(1)
同「㫚」
hu1
(1)
疾;速;瞬息之间
hu1
(3)
疾;迅速quickly
(2)
量词 极微小的数量单位
hu1
(8)
量词 古代极小的长度和重量单位measure word for minimal length or weight
(3)
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纪事,后作「笏」
hu4
(1)
古代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tablet held by someone having authority
(4)
古代剑名
(5)
同「昒」
hu1
(1)
天将明而未明之时time before dawn
(2)
昏昧;不明白
(6)
通「忽」 轻忽;忽视
hu1
(2)
轻视;怠慢to despise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曶
曰部 004𡇆
《說文解字》
呼骨切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說文解字繫傳》
呼凡反出气詞也。從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 [臣鍇曰:「指事。今《左傳》作忽。」] 籀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說文解字注》
呼骨切出气䛐也。 [《玉篇》作⿱の曰。出气者,其意也。𡇆者,其言也。意內言外謂之䛐。此與《心部》忽音同義異。忽,忘也。若《羽獵賦》蠁曶如神,傳毅《舞賦》雲轉飄曶,漢樊敏碑奄曶滅形皆出气之意。倐𠦪之皃本當用此字。不當作忽忘字也。《楊雄傳》。於時人皆曶之。則假曶爲忽。《古今人表》仲忽作中曶。許云鄭大子曶。則未識名字取何義也。今則忽行而曶廢矣。] 从曰:の象气出形。 [呼骨切。十五部。俗作曶。] 《春秋傳》曰:鄭大子曶。 [始見《左傳》桓公十年。今字作忽。] 籒文曶。 [从口。] 一曰佩也。象形。 [按六字當作一曰佩曶也五字。系於象气出形之下,《春秋傳》之上。淺人改易之。致不通耳。下得謂古笏可从口,不可从曰:亦不得謂[⿱の口]象笏形也。《咎繇謨》。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訓。《史記》作來始滑。裴駰曰:《尙書》滑字作曶。音忽。鄭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據此則象笏字古作曶。許《竹部》無笏。]
《康熙字典》
【補遺】【丑集】【囗字部】 【字彙補】籀文曶字。 字彙補(1666)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hu1 [xu55] ㄏㄨ ()
日語
コツ [kotsɨ]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五音集韵
1xuət籀文籀文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HZR 0771.11 汉语大字典-T6 0651 全字庫-JMJ 03283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讀音 Readings
kJapanese
コツ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HZ-10716.03
HZ (v3.1.0-5.2.0)
kIRG_TSource
T6-2653
6-2653 (v3.1.0-5.2.0)
kIRG_JSource
JMJ-032833
kRSUnicode
31.4
kTotalStrokes
7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HanYu
10716.030
kIRGHanyuDaZidian
10716.030
kIRGKangXi
0217.251
kKangXi
0217.251
kMorohashi
04721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KangXi
31.4 (v3.2.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