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覀木(.,T)
U+6817(Basic)
木部6畫 共10畫 核心字
官話
li4
lie4
粵語
leot6
leot2
日語
リツ
リチ
レツ
レチ
韓語
越南
lật
廣韻
來/質開/入
集韻
來/質開/入
來/薛開/入
訓読
おののく(戦く)
きびしい(厳しい)
くり(栗)
Sources 各源例字
G0-4075
HB1-AEDF
T1-5623
J0-372A
K0-574A
V1-596A
KP0-D9C1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Relatives 關聯字
栗 (U+F9DA)
K0-6B51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甲骨文
賓組
甲骨文
黃組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楚(戰國)
簡帛
新蔡葛陵
簡帛
張家山
說文小篆
傳抄
汗簡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古文四聲韻
石經
熹平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西-shape above Tree (木) -> Chestnut.
《說文解字》: 力質切木也。从木,其實下垂,故从𠧪古文㮚从㢴从二𠧪。徐巡說:木至西方戰㮚。
《字源》:象形 像栗树结果之形《漢多》(葉玉森、商承祚、馬敍倫、沈培、董蓮池):甲骨文從「木」從有芒刺的果實形。本義是栗子、栗樹。
Meaning 字義
li4
(1)
木名 板栗,壳斗科,落叶乔木 果实为坚果,包在多刺的壳斗内 种子供食用,也可入药 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Chinese chestnut
(2)
栗树的果实 又加“栗子”或“板栗”
(3)
(作物的果实)成熟、饱满
(4)
坚实;结实
(5)
威严;庄严
(6)
以篦梳发
(7)
通「慄」 因恐惧或寒冷而发抖to tremble 不寒而栗
li4
(2)
瑟缩;颤抖to tremble
(8)
通「歷」 越过;跨越
li4
(2)
越;越过,跨越
(9)
汉县名 治所在今河南省夏邑县
(10)
lie4
(11)
通「裂」 析;裂开;破裂
lie4
(2)
坼开
(喃)
lật 詞:lật bật, lật đật; lật lọng 義:chestnut tree, chestnuts; surname
(喃)
lặt 詞:lượm lặt 義:to pick up
(喃)
lứt 詞:gạo lứt 義:chestnut tree, chestnuts; surname
(喃)
rật 詞:rần rật 義:noisily, tumultuously
(喃)
sật 詞:sần sật 義:crunchy
(喃)
sựt 詞:nhai sựt sựt 義:to chew crunchily
(喃)
sựt 詞:nhai sựt sựt 義:to chew crunchily
(喃)
◎ Trật, không khớp, lỡ dịp.#C1: 栗 lật
(喃)
◎ Đảo trở qua lại.#C1: 栗 lật
(喃)
◎ Lật đật: gấp gáp, dáng đi vội vã.#C1: 栗 lật
(喃)
◎ Nhặt, lượm.#C2: 栗 lật
(喃)
◎ Hạt gạo không giã, vẫn còn vỏ lụa.#C2: 栗lặt
(喃)
◎ Vẻ dứt khoát.#C2: 栗lặt
(喃)
◎ Khắp hết, tận cùng.#C2: 栗 lật
(喃)
◎ Rật rật: tấp nập, rộn rã.#C2: 栗 lật
(喃)
◎ Như 列 sắt#C2: 栗 lật
(喃)
◎ Kim loại có màu xám, cứng rắn.#C2: 列 liệt
(喃)
◎ Tuột qua, bỏ lỡ.#C2: 栗 lật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𠧪 002𣡷
《說文解字》
力質切木也。从木,其實下垂,故从𠧪古文㮚从㢴从二𠧪。徐巡說:木至西方戰㮚。
《說文解字繫傳》
刀必反木也。從𠧪、木。其實下垂也。 [臣鍇曰:「栗實彚,亦有芒頴,與粟相類也。」] 籀文栗從西二𠧪。徐廵說:木至西方戰栗也。 [臣鍇曰:「西方,木凋落之時也。會意。」]
《說文解字注》
力質切栗木也。 [三字句。舊刪栗字。非也。叚借爲戰栗。] 𠧪木。 [𠧪字今補。會意。力質切。十二部。] 其實下𡍮。故从𠧪 [說从𠧪之意。] 古文㮚。 [古鍇作籒。今依大徐。籒文𠧪从三𠧪。則籒文㮚亦當从三𠧪。《玉篇》曰:𣡼籒文是也。疑許書本一古一籒並載。轉寫佚亂之。] 从西。 [《㢴部》曰:卥古文㢴。疑篆體當从卥。隸變作栗者,竊取古文从西之意。] 从二𠧪。徐巡說木至西方戰栗也。 [引徐說。說从西之意。《後漢書・杜林傳》曰:泲南徐巡始師事衛宏。後更受林學。林於西州得桼書古文《尙書》一卷。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衛,徐能傳之。於是古文遂行。《論語》。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字从西者,取西方揫斂戰栗之意。葢《堯典》、《皋陶謨》寬而栗。壁中古文《尙書》作𣡷。而徐巡說之如此也。陧,凶也。亦徐說《秦誓》語。]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古文〕㮚𣡼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質切,音慄。【說文】作㮚,从木。其實下垂,故从𠧪。【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栗。
 又堅木也。【公羊傳·文二年】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又謹敬也。【書·舜典】寬而栗。
 又堅也。【禮·聘儀】縝密以栗。
 又威嚴也。【司馬法】位欲嚴,政欲栗。
 又百穀實不秕謂之栗。【詩·大雅】實穎實栗。
 又栗烈,風寒也。【詩·豳風】二之日栗烈。
 又蹙也,謂越等。【儀禮·燕禮】栗階不過二等。
 又表道樹曰行栗。【左傳·襄九年】魏絳斬行栗。
 又觱栗。【明皇雜錄】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又菱曰水栗。【武陵記】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
 又【方言】秦俗以批髮爲栗。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栗縣屬沛郡。
 又姓。【風俗通】燕將栗腹。
 又【集韻】【正韻】𠀤力蘖切,音裂。破裂之意。【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居幹之道,葘栗不迆,則弓不發。
 又叶力蘖切,音勒。【蘇軾·中秋月詩】喚酒與婦飮,念我問兒說。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按《說文》收𠧪部,今倂入。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li4 [li51] ㄌㄧˋ
lie4 [liɛ51] ㄌㄧㄝˋ
粵語
leot6 [lɵt2] 栗子, 栗色
leot2 [lɵt35]
日語
[ɾi]
リツ [ɾitsɨ] [漢]
リチ [ɾitɕi] [呉]
レツ [ɾetsɨ] [漢]
レチ [ɾetɕi] [呉]
韓語
[ɾjuɭ]
[juɭ]
越南
lật [lə̆t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質開3小韻力質liet堅也又果木也漢書曰燕秦千樹栗其人與千户侯等又姓漢長安富室有栗氏力質切十九堅也又果木也漢書曰燕秦千樹栗其人與千户侯等又姓漢長安富室有栗氏力質切十九
刊謬補缺切韻
質開3小韻力質lĭĕt力質反。果。十。力質反。果。十。
集韻
質開3小韻力質liet說文木也其實下垂故从𠧪古作𣡼𣡷徐廵說木至西方獸㮚亦姓隷作栗說文木也其實下垂故从𠧪古作𣡼𣡷徐廵說木至西方獸㮚亦姓隷作栗
薛開3𠛱小韻力蘖liæt析也通作裂析也通作裂
禮部韻略
質開3小韻力質liet力質切釋按説文木也其實下垂徐巡説木至西方戰栗一曰堅也詩樹之榛栗果名力質切釋按説文木也其實下垂徐巡説木至西方戰栗一曰堅也詩樹之榛栗果名
增韻
質開3小韻力質liet力質切果名堅也竦縮也謹敬也郭璞曰栗栗積聚緻也又析也詩烝在栗薪又懼也論語使民戰栗漢元紀夙夜栗栗楊惲傳不寒而栗嚴延年傳戰栗不敢犯禁古作㮚从_从木_音條草木實垂__然也詩實頴實栗注其實栗栗然栗栗者堅實纍纍之貌又薛韻今圈力質切果名堅也竦縮也謹敬也郭璞曰栗栗積聚緻也又析也詩烝在栗薪又懼也論語使民戰栗漢元紀夙夜栗栗楊惲傳不寒而栗嚴延年傳戰栗不敢犯禁古作㮚从_从木_音條草木實垂__然也詩實頴實栗注其實栗栗然栗栗者堅實纍纍之貌又薛韻今圈
薛開3小韻良薛liæt考工記弓人居幹之道菑栗不迆後鄭云栗讀如裂陸音烈又質韻増入考工記弓人居幹之道菑栗不迆後鄭云栗讀如裂陸音烈又質韻増入
五音集韵
質櫛術開3liet力質切堅也又果也从𠧪从木草木實垂𠧪𠧪然也又析也又姓漢長安冨室栗氏二十九力質切堅也又果也从𠧪从木草木實垂𠧪𠧪然也又析也又姓漢長安冨室栗氏二十九
薛屑開3liæt析也通作裂析也通作裂
洪武正韻
質齊小韻力質liət力質切果名堅也竦縮也謹敬也郭璞曰栗栗積聚緻也又析也詩烝在栗薪又懼也論語使民戰栗漢元紀夙夜栗栗楊惲傳不寒而栗嚴延年傳戰栗不敢犯禁古作㮚从𠧪从木𠧪音條草本實垂𠧪𠧪然也詩實穎實栗注其實栗栗然栗栗者堅實纍纍之貌又屑韻力質切果名堅也竦縮也謹敬也郭璞曰栗栗積聚緻也又析也詩烝在栗薪又懼也論語使民戰栗漢元紀夙夜栗栗楊惲傳不寒而栗嚴延年傳戰栗不敢犯禁古作㮚从𠧪从木𠧪音條草本實垂𠧪𠧪然也詩實穎實栗注其實栗栗然栗栗者堅實纍纍之貌又屑韻
屑齊小韻良薛liet考工記弓人居幹之道栗不迆後鄭云栗讀如裂陸音烈又質韻考工記弓人居幹之道栗不迆後鄭云栗讀如裂陸音烈又質韻
古今韻會舉要
liʔ國語二十四兩為鎰趙岐孟津皆曰二十兩鄭𤣥曰三十兩通作溢漢志黄金以溢為名荀子千溢之寳韓非子鑠金千鎰禮記朝一溢米喪大記注二十兩曰溢方氏曰與鎰同數登於十則滿又益倍之為溢國語二十四兩為鎰趙岐孟津皆曰二十兩鄭𤣥曰三十兩通作溢漢志黄金以溢為名荀子千溢之寳韓非子鑠金千鎰禮記朝一溢米喪大記注二十兩曰溢方氏曰與鎰同數登於十則滿又益倍之為溢
訐結lieʔ折也又禮考工記居幹之道菑栗不迆後鄭讀如裂陸音烈〇毛氏韻増折也又禮考工記居幹之道菑栗不迆後鄭讀如裂陸音烈〇毛氏韻増
蒙古字韻
l ꡙi ꡞli()
音韻闡微
曷黠屑月質物齊二入聲小韻lit
中原音韻
齊微齊入去齊微li
韻略易通
真文齊入入聲真文lit果名果名
中州音韻
齊微齊入去齊微小韻li果名果名
中華新韻
入去li
東國正韻
ㅣㅭ 根懇艮訖lil
ㅕㅭ 鞬寋建訐liel
戚林八音
賓京入 陰入賓京liʔ
賓京入 陽入賓京liʔ
分韻撮要
津入 陽入lɵt果名又恐懼貌果名又恐懼貌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質術櫛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li̯ĕt
王力
lǐet 質部
董同龢
ljet 脂部
周法高
liet 質部
李方桂
ljit 脂部
鄭張尚芳
riɡ 質2部
白-沙
*[r]i[t]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rhit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rhit
斯塔羅斯金西漢
rhjǝt
斯塔羅斯金東漢
rhjǝt
許思萊上古
rit
許思萊東漢
lit
布之道諧聲域
RIK
聲首
布之道擬音
rik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l
li
去聲(121)
北京51
北京平谷51
天津南開52
天津武清51
天津寶坻51
天津靜海53
河北唐山樂亭52
河北唐山遷西52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51
河北邯鄲館陶213
河北邢臺巨鹿21
河北保定阜平53
河北保定淶水314
河北張家口蔚縣312
河北承德平泉51
河北承德興隆51
河北滄州滄縣41
河北廊坊霸州41
河北廊坊廣陽51
河北衡水故城31
山西運城臨猗31
山西臨汾洪洞53
山西臨汾侯馬53
山西臨汾鄉寧22
內蒙古赤峰寧城51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2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1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3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3
遼寧沈陽41
遼寧鞍山海城51
遼寧丹東51
遼寧錦州51
遼寧營口蓋州51
遼寧阜新細河51
遼寧遼陽白塔51
遼寧盤錦51
遼寧鐵嶺昌圖51
遼寧鐵嶺開原51
遼寧朝陽北票51
遼寧朝陽建平53
遼寧葫蘆島綏中51
吉林長春南關53
吉林吉林龍潭53
吉林四平梨樹52
吉林遼源龍山52
吉林通化東昌52
吉林白山渾江53
吉林松原寧江52
吉林白城大安52
吉林白城洮南52
吉林延邊敦化52
吉林延邊琿春52
黑龍江哈爾濱53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53
黑龍江雞西雞冠53
黑龍江雞西密山52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53
黑龍江大慶肇州53
黑龍江伊春嘉蔭51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53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53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5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51
黑龍江黑河嫩江53
黑龍江綏化蘭西53
黑龍江綏化肇東53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2
山東濟南21
山東濟南章丘21
山東淄博博山5
山東東營廣饒31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濰坊安丘31
山東濰坊臨朐21
山東濰坊壽光5
山東泰安21
山東日照東港21
山東日照五蓮31
山東臨沂莒南21
山東臨沂沂水21
山東德州5
山東德州樂陵51
山東聊城5
山東濱州博興21
山東濱州鄒平31
湖南常德35
湖南懷化靖州45
四川樂山井研214
西藏拉薩213
甘肅蘭州13
甘肅金昌永昌53
甘肅武威民勤31
甘肅張掖山丹31
甘肅酒泉肅州213
甘肅酒泉敦煌44
甘肅甘南合作53
寧夏銀川5
寧夏吳忠同心13
寧夏固原原州44
寧夏中衛沙坡頭13
新疆烏魯木齊213
新疆哈密213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新疆石河子31
河北石家莊贊皇312
山西大同靈丘53
山西大同西坪24
山西晉城沁水53
山西朔州懷仁24
山西呂梁中陽53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5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51 (又)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52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24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213 (又)
陝西延安寶塔442
江西萍鄉11 (異讀[l/l/l][i/i/ia][11/13/11])
湖南邵陽洞口35
湖南郴州安仁51 (文:栗木)
湖南邵陽城步45
陽入(2)
福建三明將樂5
湖南岳陽22
入聲(18)
安徽安慶43
江西九江潯陽53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張家界大庸11
廣西賀州富川23
四川眉山東坡24
貴州黔東南丹寨42
貴州黔東南黎平24
貴州黔南平塘31
浙江溫州213
安徽宣城旌德55
安徽安慶太湖24
安徽池州東至55 (文)
湖南株洲茶陵21
湖南株洲醴陵
湖南衡陽常寧33
湖南長沙24
湖南婁底新化24 (文讀)
陽平(35)
山東青島即墨2
湖南永州寧遠31
湖南湘西吉首11
廣西柳州雒容21
廣西桂林臨桂31
廣西百色樂業31
廣西百色西林31
廣西河池宜州21
廣西來賓武宣31
四川綿陽北川31
四川廣元劍閣31
四川廣安21
貴州貴陽21
貴州六盤水六枝21
貴州安順西秀31
貴州畢節2
貴州銅仁思南21
貴州銅仁玉屏21
貴州黔西南興義21
雲南昆明31
雲南曲靖沾益31
雲南玉溪紅塔31
雲南保山隆陽33
雲南昭通鎮雄31
雲南普洱思茅31
雲南臨滄臨翔31
雲南楚雄大姚42
雲南紅河建水53
雲南紅河蒙自53
雲南文山廣南31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31
雲南德宏芒市31
陝西安康漢陰42
湖南永州33
廣西桂林朝陽22
陰平(54)
河北邯鄲大名33
河北邯鄲魏縣24
山西運城垣曲53
江蘇徐州213
江蘇連雲港贛榆214
江蘇宿遷宿城213
安徽蚌埠212
安徽淮南鳳台213
安徽淮北213
安徽阜陽212
安徽阜陽潁上213
安徽宿州碭山213
安徽宿州埇橋212
安徽亳州蒙城213
江西吉安永豐31
山東棗莊嶧城213
山東濟寧1
山東泰安寧陽214
山東菏澤單縣213
河南鄭州城關24
河南開封35
河南洛陽33
河南平頂山新華35
河南新鄉長垣24
河南濮陽34
河南許昌24
河南漯河召陵24
河南三門峽湖濱53
河南南陽南召14
河南商丘梁園24
河南商丘睢縣24
河南信陽33
河南周口淮陽24
河南駐馬店平輿212
湖北十堰丹江口35
陝西西安21
陝西銅川耀州21
陝西寶雞44
陝西咸陽三原31
陝西渭南合陽31
陝西延安寶塔213
陝西漢中漢臺55
陝西安康平利43
陝西商洛商州31
甘肅平涼崆峒21
甘肅慶陽寧縣31
甘肅隴南康縣53
甘肅臨夏243
青海海東循化13
寧夏固原涇源31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44
安徽池州東至33 (白)
江西萍鄉13 (異讀[l/l/l][i/i/ia][11/13/11])
江西吉安334
陰入(1)
福建南平建甌24
陽去(4)
安徽黃山歙縣33
福建南平邵武35
福建三明寧化2
湖南湘西瀘溪53
陰去(4)
河北石家莊無極51
湖南株洲45
湖南邵陽綏寧35
湖南婁底雙峰35
上聲(6)
山東煙台萊州55
山東濰坊昌邑33
湖南懷化會同24
四川遂寧射洪351
寧夏固原西吉53
湖南郴州桂東21 (此為小稱調讀法)
平聲(3)
甘肅白銀會寧13
甘肅定西安定13
新疆吐魯番214
陰上(1)
甘肅天水清水52
陽上(1)
福建三明沙縣53
lɐt
陽入(23)
浙江溫州洞頭24
廣東茂名信宜5 (文讀)
廣東珠海斗門21
廣東珠海前山33
廣東江門白沙21
廣東肇慶33
廣東雲浮22
廣東雲浮羅定22
廣西南寧22
廣西柳州融水35
廣西梧州蒙山22
廣西北海22
廣西欽州22
廣西欽州靈山22
廣西貴港桂平22
廣西玉林北流22
廣西百色22
廣西河池宜州12
廣西來賓武宣22
廣西崇左22
廣西崇左寧明22
廣西柳州融水23
廣西梧州藤縣22
下陽入(2)
廣西百色那畢24
廣西玉林福綿22
上陽入(2)
廣西南寧亭子24
雲南文山富寧22
下陰入(2)
廣東中山隆都33
廣東肇慶封開43
上陰入(1)
廣西百色田東33
lit
陽入(19)
福建廈門5 ((文))
台灣苗栗三義5
江西九江修水5
江西吉安井岡山5
江西宜春奉新5
廣東廣州從化55
廣東韶關新豐5
廣東深圳55
廣東湛江廉江5 (文讀)
廣東梅州梅縣5
廣東梅州五華5
廣東河源2
廣東清遠連南5
廣東揭陽揭西5
廣西南寧馬山55 (印刷誤為li,此地陽入應為lit。)
廣西玉林北流55
香港沙田5
台灣新竹芎林2
廣西賀州信都24
入聲(1)
江西宜春上高5
liəʔ
陽入(3)
山西晉城陵川23
浙江杭州2
浙江衢州龍游23
入聲(13)
安徽合肥4
河北邯鄲涉縣32
河北邢臺沙河2
河北張家口張北32
山西長治53
山西忻州五寨4
山西臨汾隰縣3
內蒙古包頭東河4
河南新鄉衛濱34
河南焦作武陟4
河南濟源23
陝西榆林神木4
陝西榆林榆陽3
陰入(3)
山西太原2
山西晉中祁縣32
山西呂梁孝義3
liʔ
陽入(4)
江蘇南通
浙江麗水雲和24
福建福州5
湖南株洲攸縣5
入聲(5)
江蘇南京5
江蘇揚州
安徽六安金安4
安徽池州貴池5
安徽宣城宣州5
陰入(2)
江西南昌5
江西上饒弋陽5
lat
陽入(6)
福建廈門5 ((白))
福建泉州南安3
福建漳州漳浦14
廣西貴港平南12
台灣新北板橋2 (白)
廣西貴港南江23
陽平(1)
台灣彰化鹿港24 (白)
lœt
陽入(7)
廣東韶關22
廣東佛山22
廣東佛山順德21
廣東中山石岐33
香港22
澳門22
廣東韶關22
liɪʔ
陽入(4)
上海1
上海浦東新區12
江蘇蘇州23
浙江台州仙居2
入聲(1)
江蘇鹽城亭湖5
lieʔ
陽入(2)
浙江舟山定海2
江西上饒廣豐23
入聲(3)
安徽蕪湖5
安徽馬鞍山花山5
安徽宣城宣州4
lie
去聲(1)
江西贛州章貢213
入聲(1)
廣東韶關南雄54
liɐʔ
陽入(2)
浙江杭州臨安12
浙江杭州建德12
入聲(4)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43 (又)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4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21 (又)
河南鶴壁鶴山3
la
陽平(1)
湖南永州道縣31
陽去(3)
廣西桂林平樂35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5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5
lei
去聲(1)
山西晉中昔陽13
陽平(1)
黑龍江雞西虎林53
陰平(1)
廣東清遠保安33
陽去(1)
江西景德鎮浮梁33
le
去聲(1)
遼寧大連52
入聲(1)
福建南平浦城32
陽平(1)
遼寧大連金州52
liɛʔ
陽入(1)
江蘇南京高淳113
入聲(1)
河南安陽33
陰入(1)
山西太原陽曲4
let
陽入(2)
台灣新北板橋2 (文)
廣西玉林博白5
陰入(1)
廣東汕尾海豐5
lət
陽入(1)
廣東陽江陽春5 (文讀)
下陽入(1)
廣西南寧賓陽22
上陽入(1)
廣西崇左扶綏22
lia
去聲(2)
江西萍鄉11 (異讀[l/l/l][i/i/ia][11/13/11])
湖南婁底新化45 (白讀)
陽入(1)
廣西賀州九都話21
lɐk
陽入(1)
香港大埔泰亨33
陽去(1)
廣東陽江江城54
liɤ
入聲(1)
安徽滁州天長4
liɛ
陽平(1)
貴州遵義21
lik
陰入(2)
福建寧德柘榮5
廣西桂林臨桂55
laʔ
陽入(1)
江西上饒廣豐23 (又毛栗)
下陽入(1)
廣西玉林博白22
lak
陽入(2)
廣東潮州4
廣東東莞55
lək
陽入(2)
廣東惠州31
香港新界22
liɑ
去聲(1)
湖南邵陽城步45 (~子豆腐)
陰平(1)
湖南郴州安仁33 (白:栗子)
løt
陽入(2)
廣東廣州2
廣東清遠22
lɐʔ
陽入(1)
廣東深圳寶安22
陽平(1)
廣東湛江吳川31
liɪ
入聲(1)
江蘇連雲港
liɿ
陰平(1)
青海海北門源55
lɛe
去聲(1)
陝西榆林吳堡53
leʔ
陽入(1)
浙江金華玉山23
ləʔ
陽入(1)
浙江衢州開化24
læe
陰平(1)
安徽黃山黟縣21
陽平(1)
浙江溫州蒼南24
lɛʔ
陽入(1)
福建莆田仙游4
陽入(1)
福建南平建甌42
leik
陰入(1)
福建寧德福安5
liak
陰入(1)
廣東汕頭2
liek
陽入(1)
廣東潮州4 (文,白)
lek
陽入(1)
香港大埔5
liək
陽平(1)
台灣彰化鹿港24 (文)
lɛt
陰入(1)
福建漳州詔安24
陽去(1)
福建南平邵武
liɛt
陽入(1)
江西贛州寧都5
lut
陽入(1)
香港沙田5
lɔt
陽入(1)
廣東清遠連山214
lɛk
陽入(1)
廣西防城港東興2
陽入(1)
湖南永州寧遠22
ləi
陽去(1)
廣東佛山西岸22
n
ni
去聲(3)
湖南郴州213
四川自貢14
四川攀枝花仁和213
入聲(5)
湖北孝感孝南213
湖北天門324
安徽蕪湖南陵24
湖北荊州監利55
湖南益陽安化45
陽平(17)
湖北武漢213
湖北宜昌12
湖北襄陽襄樊52
湖北荊門鍾祥31
湖北隨州曾都42
湖北恩施鶴峰12
重慶31
四川成都21
四川德陽中江31
四川南充31
四川達州達縣31
四川巴中南江31
四川資陽安嶽31
貴州畢節威寧31
貴州黔東南凱里22
雲南昭通31
廣西桂林灌陽33
陰平(1)
四川雅安漢源55
陽去(1)
安徽黃山祁門33
陰去(2)
湖南湘潭55 ((毛~子))
湖南益陽南縣45
上聲(1)
雲南大理53
niʔ
入聲(1)
江蘇淮安漣水34 (~子)
niɪʔ
陽平(1)
江蘇泰州45
nieʔ
入聲(1)
安徽宣城績溪32
nie
入聲(3)
安徽池州貴池334
四川瀘州古藺22
四川宜賓屏山33
na
入聲(1)
江西上饒婺源53
niɤ
入聲(1)
安徽銅陵樅陽55
入聲(1)
湖北咸寧咸安55
t
ti
陽去(2)
福建龍岩長汀21
湖南衡陽213
陰去(1)
湖南衡陽衡山55
tiʔ
陽入(1)
江西撫州黎川5
tie
去聲(1)
江西贛州南康53
ȵ
ȵi
去聲(1)
四川內江威遠214
陽平(1)
雲南麗江永勝31
ȵiʔ
入聲(1)
安徽宣城寧國5
d
di
陰去(2)
江西九江星子214
湖南懷化辰溪214
diɛ
陰上(1)
安徽黃山甘棠35
-
l
陰平(1)
青海西寧44
tʰi
去聲(1)
湖南長沙瀏陽212
dʱit
入聲(1)
湖南岳陽平江
ɬ
ɬok
陰入(1)
廣東茂名化州3
ŋ
ŋɐk
陽入(1)
廣東東莞22
Notes 註
栗 *慄
「慄」表示心理活动,如「戰慄」等。简化后合并入表示一种植物的「栗」中去,《通用规范汉字表》认为为异体字。
密 栗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兩者的「結實、濃密」義同源
𦃊 鷅 𪏆 *栗
《漢語同源詞大典》:𦃊:黃色絲織品;鷅:黃鸝鳥;𪏆:黃色。本組字皆有「黃色」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瑮 列 *栗
《漢語同源詞大典》:瑮:玉文排列有序;列:割裂,引申為行列、序列。本組字皆有「序列」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從「木」從有芒刺的果實形(以◎表示),象栗樹上結滿帶毛刺的栗子(葉玉森、商承祚、馬敍倫、沈培、董蓮池)。本義是栗子、栗樹。
64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木」從有芒刺的果實形(以◎表示),象栗樹上結滿帶毛刺的栗子(葉玉森、商承祚、馬敍倫、沈培、董蓮池)。本義是栗子、栗樹。

  甲骨文所從的帶毛刺的果實形後來改寫成「卣」形。「卣」小篆作「𠧪」,「𠧪」後來又訛變為「西」(如《說文》古文上從「西」),是楷書「栗」的來源。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902:「于栗」。又用作人名。戰國楚簡用作本義,表示栗子,《包山楚簡》簡257:「栗二𥬹」,「𥬹」是盛放食物的竹笥(笥是方形竹器)。

  栗樹是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包在多刺的殼斗內,又叫栗子或板栗。種子供食用,也可入藥,木材堅實,供建築和製器具用(參《漢語大字典》)。《說文》:「栗,木也。从木,其實下垂,故从𠧪𣡷,古文栗从西、从二𠧪。徐巡說:木至西方戰栗。」《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359 字相關漢字: 木,卣,𠧪,西,𥬹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3285 -G1 3285 -G7 10.一.167 -GT 2698 -GKX 0522.05 康熙字典-GHZR 1280.07 汉语大字典-GZFY 464601 -G通规 1855 -G常用 常.10.62 -G古籍 06077 -HB1 AEDF -H常用 1905 -T1 5403 全字庫-T甲表 01920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530 -J0 2310 -JMJ 013834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人名 一..0227 -K0 5542 -K0 7549 Compatibility: F9DA K敎育 1150 -KP0 5733 -V1 5774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LI4 (v4.0.1-6.0.0)
LI4 YI2 (v3.1.0-3.2.0)
LI4 (v2.1.0-3.0.0)
kTGHZ2013
218.050:lì
kHanyuPinyin
21195.090:lì,liè
kXHC1983
0697.070:lì
0697.070:lì (v5.1.0)
kCantonese
leot6
LEUT6 (v2.1.0-4.0.1)
kJapanese
リツ リチ レツ レチ くり
kJapaneseKun
KURI ONONOKU
kJapaneseOn
RITSU
kKorean
LYUL
kHangul
률:0E 율:0
률 율 (v5.0.0-10.0.0)
kVietnamese
lặt lật lứt rất rật rứt sắt sật sựt trật
niêu lật (v4.1.0-15.1.0)
niêu, lật (v4.0.1)
niêu (v3.1.1-3.2.0)
kTang
*lit
kDefinition
chestnut tree, chestnuts; surname
chestnut tree, chestnuts;surname (v2.1.0-3.0.0)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4075
0-4075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EDF
kIRG_TSource
T1-5623
1-5623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72A
0-372A (v3.0.0-5.2.0)
kIRG_KSource
K0-574A
0-574A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9C1
kIRG_VSource
V1-596A
1-596A (v3.1.1-5.2.0)
3-3078 (v3.1.0)
1-3078 (v3.0.0)
kRSUnicode
75.6
kTotalStrokes
10
kIICore
AGTJH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2548
kDaeJaweon
0910.130
kFennIndex
299.03
kGSR
0403a
kHanYu
21195.090
kIRGDaeJaweon
0910.130
kIRGDaiKanwaZiten
14695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195.090
kIRGKangXi
0522.050
kKangXi
0522.050
kKarlgren
135
kLau
2031
kMatthews
3925
kMeyerWempe
1722
kMorohashi
14695
kNelson
4275
kSBGY
469.49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MWD
kCihaiT
690.201
kFenn
778D
kFourCornerCode
1090.4
kFrequency
5 (v3.2.0-15.1.0)
kHKGlyph
1904
kPhonetic
859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EDF
kCCCII
214449
kCNS1986
1-5623
kCNS1992
1-5623
kEACC
214449
kGB0
3285
kGB1
3285
kJinmeiyoKanji
2010
kJis0
23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D9C1 (v3.1.1-15.0.0)
kKSC0
5542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698
kTaiwanTelegraph
2698
kTGH
2013:1855
kXerox
255:152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792+75.4.6 C+1792+146.6.4
kRSKangXi
75.6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implifiedVariant
U+6817
kTraditionalVariant
U+6144 U+6817
U+6144 (v3.2.0-14.0.0)
kZVariant
U+F9D9 (v2.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