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β: 竹屬 (359/1412)
⿱艹于(.,H)
U+828B(Basic)
艸部3畫 共6畫 核心字
官話
yu4
yu2
xu1
yu3
粵語
wu6
jyu1
wu2
日語
韓語
越南
dụ
廣韻
云/虞/去
云/虞/平
集韻
匣/虞/平
曉/虞/平
匣/虞/上
曉/模/平
訓読
いも(芋)
Sources 各源例字
G0-5373
HB1-A8A1
T1-4B42
J0-3072
K0-6963
KP0-FAEC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Ha
01Mo
02Ha
02Mo
03Ha
04Ha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芋 (U+2F990)
T6-2552
(α:從「艸」「于」聲)
(β:從「竹」「千」聲)
Evolution 字形演化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楚(戰國)
簡帛
信陽
楚(戰國)
簡帛
天星觀
楚(戰國)
簡帛
望山
楚(戰國)
簡帛
上博
說文小篆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王遇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
《字源》:形声
Meaning 字義
yu4
(1)
芋头 天南星科 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 地下有肉质的球茎 叶片盾形,绿色,叶柄长而肥大 球茎供事用,叶柄作饲料taro
yu2
(2)
草盛貌
xu1
(3)
(4)
yu3
(5)
[芋尹]春秋楚官名
(6)
通「宇」(yu3) 居住
yu3
(3)
住处
(統)
楚簡隸定字,通「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𬓂=(裳裳)者芋(華)》」
hua1
(1)
花,花朵flower
hua1
(1)
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 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一般花谢后结成果实flower
(2)
开花
(3)
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4)
昏花
(5)
当中剖开
hua2
(6)
光彩,光辉magnificent
(7)
时光time 韶华
(8)
年轻;年少young
(9)
文采
(10)
声望;名闻prosperous
(11)
彩色的 特指雕绘或装饰
(12)
华丽;美丽
(13)
鲜美
(14)
精华best feature, elite
(15)
敬辞,用于同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诞(称人生日);华翰(称人书信)
(16)
我国古称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包举全部领土 简称华China 华夏
(17)
汉语的简称 如:华英辞典Chinese language
(18)
繁盛;荣华flourishing 繁华
(19)
显贵
(20)
黄色
(21)
(22)
虚华;浮华 如:华而不实
(23)
(头发)花白white hair 华发
(24)
车盖
(25)
瓜类植物的果实
(26)
同「譁」 喧哗
hua2
(1)
人声嘈杂;喧闹 也作「嘩」
hua4
(27)
[華山]山名 一称太华山,古称西岳 在陕西省华阴市Hua mountain (in Shaanxi)
(28)
木名 后作「樺」
hua4
(1)
木名 白桦,也叫“桦木” 桦木科,落叶乔木 树皮白色,纸状,分层脱落 小枝细,单叶互生,先叶开花 果序单生下垂,圆柱形 木材致密,可制器具 树皮可制纸,可提白桦油birch
(29)
kua1
(30)
不正
𠇗 kua1
(1)
歪邪;不方正
wai1
(1)
歪斜
wai1
(1)
不正;偏斜 跟“正”相对askew, off-center 歪头
(統)
同「籤」曾良、陈敏:《明清小说俗字典》(广陵书社,2018年2月) p.486
qian1
(1)
标识to tag, to label
(2)
签署意见或题写姓名于简札 其简札亦称签
(3)
用竹片制成的卜具,置神像前,抽出以占吉凶bamboo slip used for divination
(4)
竹签,削尖了的小竹棍bamboo slip
(5)
刺入;插入
(6)
锐利
(7)
漏箭,古代漏壶上记时的竹签,上有刻度
(8)
古代官府拘捕、惩罚犯人的凭证 以竹片制成,上有文字等标记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艸部 031
《說文解字》
王遇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 [徐鍇曰:「芌猶言𠮱。𠮱,驚辤,故曰駭人。」]
《說文解字繫傳》
云煦反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從艸亐聲。 [臣鍇曰:「芌猶言籲也。籲,驚詞,故曰:『駭人』。謂之芋芋狀如蹲鴟,故駭人。」]
《說文解字注》
王遇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 [《口部》曰:吁,驚也。《毛傳》曰:訏,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爲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其字从艸于聲也《小雅》。君子攸芋。《毛傳》。芋,大也。謂居中以自光大。箋云:芋當作幠。] 从艸。亏聲。 [王遇切。五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
 又【儀禮·士喪禮註】齊人或名全菹爲芋。
 又【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
 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𠀤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
考證:〔【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左傳(-45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yu4 [y51] ㄩˋ
yu2 [y35] ㄩˊ
xu1 [ɕy55] ㄒㄩ
yu3 [y214] ㄩˇ
粵語
wu6 [uː2] 芋頭, 竹芋
jyu1 [yː5]
wu2 [uː35]
日語
[ɯ] [呉漢]
[kɯ] [呉]
[ko] [漢]
韓語
[u]
[hu]
越南
dụ [zu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3小韻王遇ɣio一名蹲[鴟/䲭][廣雅云蜀漢以芋爲資凡十四等大如斗魁其車聲鋸子旁巨青鳥等四等多子/廣志云蜀漢以芋爲資凡十四等有君子芉大如斗魁如杵𥰠其車轂鋸子旁巨青邊四等多子]王遇切五一名蹲[鴟/䲭][廣雅云蜀漢以芋爲資凡十四等大如斗魁其車聲鋸子旁巨青鳥等四等多子/廣志云蜀漢以芋爲資凡十四等有君子芉大如斗魁如杵𥰠其車轂鋸子旁巨青邊四等多子]王遇切五
3小韻羽俱ɣio草盛皃又王遇切草盛皃又王遇切
刊謬補缺切韻
3小韻羽遇ɣĭu羽遇反。一名蹳鴟。三。羽遇反。一名蹳鴟。三。
集韻
3小韻雲俱ɣio艸盛皃艸盛皃
3小韻匈于xio博雅大也博雅大也
3小韻王矩ɣio芋尹楚官名芋尹楚官名
1小韻荒胡xo說文覆也一曰大也有也或作芋說文覆也一曰大也有也或作芋
增韻
3小韻王遇ɣio東方朔曰關中土宜薑芋顔師古曰芋葉似藕荷而長不圓其根正白可食亦有紫者杜甫詩紫收岷嶺芋又虞韻増入東方朔曰關中土宜薑芋顔師古曰芋葉似藕荷而長不圓其根正白可食亦有紫者杜甫詩紫收岷嶺芋又虞韻増入
3小韻匈于xio大也詩君子攸芋又遇韻増入大也詩君子攸芋又遇韻増入
五音集韵
3xio博雅大也博雅大也
喻三3io草盛貌又王遇切草盛貌又王遇切
1xo覆也覆也
喻三3io芋尹楚官名芋尹楚官名
喻三3io王遇切一名蹲鴟廣雅云蜀漢以芋為資凡十四等大如斗魁其車聲鋸子旁目青烏等四芋多子十三王遇切一名蹲鴟廣雅云蜀漢以芋為資凡十四等大如斗魁其車聲鋸子旁目青烏等四芋多子十三
洪武正韻
魚撮小韻羊茹y東方朔曰闗中土宜薑芋顔師古曰芋葉似藕荷而長不圓其根正白可食亦有紫者杜甫詩紫收岷嶺芋又魚韻東方朔曰闗中土宜薑芋顔師古曰芋葉似藕荷而長不圓其根正白可食亦有紫者杜甫詩紫收岷嶺芋又魚韻
魚撮小韻休居xy大也詩君子攸芋又御韻大也詩君子攸芋又御韻
古今韻會舉要
xiu博雅大也詩君子攸芋通作訏詩詢訏且樂亦通作盱易盱豫悔王肅云大也又遇韻〇毛氏韻増博雅大也詩君子攸芋通作訏詩詢訏且樂亦通作盱易盱豫悔王肅云大也又遇韻〇毛氏韻増
蒙古字韻
x ꡝÿu ꡦꡟɦy()
音韻闡微
魚虞撮陰平小韻xy
魚虞撮去聲小韻y
中原音韻
魚模撮去聲魚模iu
韻略易通
居魚去聲居魚y菜名根可食菜名根可食
中州音韻
魚模撮去聲魚模小韻jiu草根可食草根可食
中華新韻
y
東國正韻
ㅗㅇ 孤古顧ho
ㅜㅇ 拘矩屨ŋu
ㅜㅇ 拘矩屨hu
戚林八音
鶯亦 過朱 陽去過朱uo
分韻撮要
陽去jy芋頭芋頭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i̯wo
王力
ɣǐwa 魚部
董同龢
ɣjuaɡ 魚部
周法高
ɣjwaɣ 魚部
李方桂
gwjag 魚部
gwjagh 魚部
鄭張尚芳
ɢʷas 魚0部
ɢʷa 魚0部
白-沙
*[ɢ]ʷ(r)a-s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was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wah
斯塔羅斯金西漢
wah
斯塔羅斯金東漢
wah
許思萊上古
wah
許思萊東漢
wɑᶜ
布之道諧聲域
WA
聲首
布之道擬音
w(r)a
音節類型B
w(r)ah
音節類型B
Dialects 方言
-
y
去聲(169)
天津南開52
天津武清51
天津寶坻51
天津靜海53
河北唐山樂亭52
河北唐山遷西52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51
河北保定阜平53
河北保定淶水314
河北承德平泉51
河北承德興隆51
河北滄州滄縣41
河北廊坊霸州41
河北廊坊廣陽51
河北衡水故城31
山西運城臨猗31
山西臨汾侯馬53
山西臨汾鄉寧22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2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1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3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3
遼寧大連52
遼寧鞍山海城51
遼寧丹東51
遼寧錦州51
遼寧營口蓋州51
遼寧阜新細河51
遼寧遼陽白塔51
遼寧盤錦51
遼寧鐵嶺昌圖51
遼寧鐵嶺開原51
遼寧朝陽北票51
遼寧葫蘆島綏中51 (文: ~頭)
吉林長春南關53
吉林吉林龍潭53
吉林四平梨樹52
吉林遼源龍山52
吉林通化東昌52
吉林白山渾江53
吉林松原寧江52
吉林白城大安52
吉林白城洮南52
吉林延邊敦化52
吉林延邊琿春52
黑龍江哈爾濱53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53
黑龍江雞西雞冠53
黑龍江雞西密山52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53
黑龍江大慶肇州53
黑龍江伊春嘉蔭51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53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53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5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51
黑龍江黑河嫩江53
黑龍江綏化蘭西53
黑龍江綏化肇東53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2
江蘇南京44
江蘇連雲港
江蘇淮安漣水55 (山~,~頭)
江蘇揚州
江蘇宿遷宿城51
安徽銅陵樅陽33
安徽安慶41
安徽六安金安53
安徽池州貴池53
安徽宣城宣州53
江西贛州章貢213
江西吉安永豐213
山東淄博博山5
山東煙台5
山東濰坊壽光5
山東濟寧5
山東臨沂平邑5
山東德州5
山東德州樂陵51
河南三門峽湖濱212
湖北武漢35
湖北十堰丹江口31
湖北宜昌35
湖北襄陽襄樊31
湖北荊門鍾祥214
湖北隨州曾都213
湖北恩施鶴峰35
湖北天門44
湖南常德35
湖南懷化靖州45
湖南湘西吉首24
廣西桂林臨桂35
廣西百色西林24
廣西賀州富川35
廣西河池宜州24
廣西來賓武宣24
重慶江津24
四川成都213
四川自貢14
四川瀘州古藺12
四川綿陽北川213
四川廣元劍閣214
四川遂寧射洪214
四川南充14
四川眉山東坡213
四川宜賓屏山213
四川廣安213
四川雅安漢源13
四川巴中南江214
四川資陽安嶽213
貴州畢節5
貴州畢節威寧13
貴州銅仁思南13
貴州銅仁玉屏35
貴州黔東南凱里35
貴州黔東南黎平53
貴州黔南平塘13
雲南保山隆陽13
西藏拉薩213
陝西西安44
陝西銅川耀州44
陝西渭南合陽55
陝西安康漢陰214
陝西商洛商州44
甘肅天水清水443
甘肅平涼崆峒44
甘肅慶陽寧縣44
寧夏銀川5
寧夏吳忠同心13
寧夏固原涇源44
寧夏固原西吉44
寧夏固原原州44
寧夏中衛沙坡頭13
新疆石河子31
山西太原45
山西太原陽曲454
山西大同靈丘53
山西晉城陵川24
山西晉城沁水53
山西朔州懷仁24
山西晉中昔陽13
山西忻州五寨52
山西臨汾隰縣44 (讀字音)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5
內蒙古包頭東河52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51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52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52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213
河南安陽31
河南新鄉衛濱21
河南焦作武陟13
河南濟源24
陝西延安寶塔442
陝西榆林神木53
陝西榆林榆陽52
安徽宣城宣州53
安徽宣城旌德213
湖南郴州桂東53
安徽安慶太湖33
江西南昌21
江西新余分宜
江西吉安214
湖南長沙瀏陽212
湖南株洲醴陵
湖南衡陽常寧24
湖南益陽安化11
湖南婁底新化45 (文讀)
廣西桂林灌陽35
陽去(38)
江蘇南通
山西長治54
江蘇南京高淳25
安徽蕪湖南陵21
安徽黃山祁門33
安徽黃山歙縣33
江西景德鎮浮梁33
福建三明將樂231
福建南平建甌44
福建南平建陽43
福建南平邵武35
福建寧德古田324
福建寧德柘榮213
福建南平邵武
廣東河源55
福建三明泰寧213
江西南昌進賢
江西九江彭澤
江西撫州黎川13
江西上饒弋陽21
湖北黃石陽新
湖南株洲茶陵12
湖南長沙11 ((白))
湖南株洲21
湖南湘潭21 ((~頭))
湖南衡陽213
湖南衡陽衡山44
湖南邵陽綏寧22
湖南岳陽11
湖南益陽南縣21
湖南懷化辰溪55
湖南湘西瀘溪53
廣西柳州融水24
廣西賀州信都213
廣西南寧亭子223
廣西桂林朝陽21
廣西桂林平樂35
雲南文山富寧22
陽平(19)
北京平谷55 (~頭,√)
河北邯鄲館陶52
河北邢臺巨鹿41
山西臨汾洪洞24
內蒙古赤峰寧城55
遼寧大連金州52
遼寧朝陽建平35
遼寧葫蘆島綏中35 (白: 香~)
黑龍江雞西虎林53
安徽蕪湖55
甘肅隴南康縣211
山西呂梁中陽33
河南鶴壁鶴山53
浙江杭州臨安33
安徽宣城績溪44
湖北咸寧咸安31
廣西貴港桂平21
廣西百色52
廣西崇左寧明21
陰平(10)
河北張家口蔚縣53
山西運城垣曲53
江蘇鹽城亭湖31
山東青島即墨1
四川內江威遠45
四川樂山井研35
河北邯鄲涉縣41
安徽池州東至33
湖南邵陽洞口44
湖南婁底新化33 (白讀)
陰去(4)
安徽池州貴池53
湖南長沙55 ((文))
廣東清遠33
廣西柳州融水435
上聲(2)
甘肅白銀會寧53
浙江杭州建德213
平聲(3)
河北石家莊贊皇54
河北張家口張北42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31
陰上(1)
江西上饒婺源42
入聲(1)
湖南邵陽城步34
陰入(1)
湖南永州寧遠13
u
去聲(8)
遼寧沈陽41
福建三明沙縣24
江西吉安井岡山53
廣東茂名信宜51 (文讀)
廣東陽江陽春42 (文讀)
廣東珠海前山33
廣東中山石岐33
香港大埔泰亨33
陽去(11)
福建廈門22 ((文))
福建寧德福安23
廣東韶關22
廣東佛山22
廣東茂名化州31
廣東肇慶52
廣東肇慶封開21
廣東清遠連山214
香港22
湖南永州道縣52
廣東韶關22
陽平(6)
廣東中山隆都33 (文讀,白讀。)
廣東雲浮21
廣東雲浮羅定21
廣西貴港南江22
廣西玉林北流32
廣西梧州藤縣212
陰平(1)
福建三明大田33
陰去(2)
廣東韶關新豐53
澳門33
i
去聲(18)
四川攀枝花仁和213
四川德陽中江213
四川涼山西昌213
貴州六盤水六枝13
貴州安順西秀13
貴州黔西南興義24
雲南曲靖沾益213
雲南玉溪紅塔213
雲南麗江永勝45
雲南普洱思茅213
雲南楚雄大姚213
雲南紅河建水21
雲南紅河蒙自212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213
雲南德宏芒市214
江西贛州南康53
江西宜春奉新53
廣東韶關南雄42
陽去(4)
安徽黃山甘棠325
福建龍岩長汀21
廣東汕尾海豐44
廣西玉林博白21
陽平(3)
廣西北海21
廣西防城港東興31
廣西欽州21
陰去(1)
廣西玉林北流53
陰上(1)
廣西南寧馬山31
ou
陽去(4)
廣東汕頭31
廣東汕尾海豐11
廣東揭陽11
香港大埔32
陰平(4)
海南瓊海33 (白)
海南東方33 (芋薯)
海南澄邁22
海南昌江23
ʯ
去聲(4)
江西九江潯陽21
陝西安康平利214
安徽宣城寧國31
江西萍鄉11
陽去(2)
湖北孝感孝南55
湖北黃岡紅安
ɔ
去聲(3)
浙江溫州蒼南21
浙江溫州洞頭21
台灣彰化鹿港31
陽去(2)
福建廈門22 ((白))
台灣新北板橋22
ɔu
陽去(2)
福建莆田仙游21
福建漳州漳浦33
陰平(2)
海南海口23
海南定安213
ʮ
陽去(1)
湖北荊州監利33
ye
陽去(3)
浙江金華玉山31
福建南平浦城21
江西上饒廣豐223
去聲(2)
安徽馬鞍山花山53
安徽滁州天長45
yi
去聲(2)
廣西百色樂業24
雲南昭通鎮雄212
ʉ
去聲(2)
陝西榆林吳堡53
湖南郴州安仁51
yo
陽去(2)
浙江衢州開化212
福建三明將樂231
陽去(2)
福建福州242
廣東中山隆都31
uo
陽去(2)
福建寧德古田324
福建寧德柘榮213
eu
陽去(1)
廣東茂名電白43
陰平(1)
廣東湛江雷州213
au
陰平(2)
海南萬寧44 (白)
海南樂東34
n
陽去(1)
浙江舟山定海13
yæe
陽平(1)
安徽黃山黟縣44
o
去聲(1)
江西上饒廣豐21
uou
陽去(1)
廣西貴港平南22
iəɯ
陽去(1)
福建三明寧化2
iu
陽去(1)
江西贛州寧都44
ʏ
去聲(1)
湖南株洲攸縣44
ʉi
陽去(1)
江西九江星子11
iəu
陽去(1)
廣西桂林臨桂23
iaɯ
陽去(1)
廣西崇左22
v
vu
去聲(8)
台灣苗栗三義55
廣東廣州從化52
廣東深圳42
廣東湛江廉江44 (文讀)
廣東梅州梅縣53
廣東清遠連南51
廣西玉林博白42
香港沙田53
陽去(6)
浙江溫州22
福建漳州詔安33
台灣新竹芎林33
廣東陽江江城54
廣東佛山西岸22
廣東清遠保安11
上聲(2)
廣東東莞21
廣東揭陽揭西21
陽上(1)
廣東江門白沙21
vi
去聲(4)
貴州黔東南丹寨13
雲南文山廣南22
江西九江修水53
江西宜春上高53
陰去(1)
江西鷹潭貴溪
陽去(1)
湖南岳陽平江
h
hu
陽去(1)
廣東惠州31
hi
陽平(1)
廣西梧州蒙山21
hui
陽去(1)
廣西南寧賓陽52
陽平(2)
廣西百色那畢31
廣西來賓武宣22
həu
陽去(1)
廣西欽州靈山33
høi
陽平(1)
廣西百色田東41
陰上(1)
廣西崇左扶綏33
z
zy
陰平(1)
廣東惠州33 (文讀,白讀。)
zi
去聲(1)
雲南臨滄臨翔13
陽平(2)
海南昌江21
海南陵水11
陰平(1)
海南瓊海33 (文)
上聲(1)
海南三亞42
陽平(1)
青海海北門源13
f
fu
去聲(1)
廣東東莞32
陽去(1)
廣東佛山順德21
陽平(1)
廣東湛江吳川31
陰平(1)
廣東深圳寶安55
去聲(1)
香港新界32
ʔ
ʔy
去聲(1)
廣西柳州雒容24
陽去(1)
廣西河池宜州213
ʔʮ
陰去(1)
浙江杭州445
ʑ
ʑy
去聲(2)
甘肅金昌永昌53
甘肅定西安定44
平聲(1)
甘肅甘南合作13
ɕ
ɕy
去聲(1)
四川達州達縣213
陰平(1)
江蘇泰州21
ɦ
ɦy
陽去(2)
上海13
浙江台州仙居22
s
siɔ
陽平(1)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1
siɛ
陽去(1)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5
dz
dzi
陽平(1)
海南萬寧22
x
xɔi
陽去(1)
廣西賀州九都話33
Notes 註
訏 盱 芋 竽
四字同韻同在魚部。「訏盱」同音,曉母。「芋竽」同屬匣母。曉匣旁紐相通。四字都有大義,同源。
芋 莒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認為:兩字匣見旁紐魚部疊韻。莒是齊人對芋頭的稱呼
宇 芋 弙 盱 衧 杅 竽 *于
《漢語同源詞大典》:宇:廣大的宇宙;芋:芋艿,葉大根實的植物;弙:拉滿弓瞄准目標,張大弓弦;盱:張大眼睛看;衧:婦女穿的大袖外衣;杅:浴盆,比其他盆大;竽:樂器,類似笙而大。本組字皆有「大」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在古代,「芋」又寫作「芌」。《說文》:「芌,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

  「芋」是從「于」演變出來的。查「于」的本義為帶「送氣」或「感嘆」意味的「吁」,故後來除衍生了用口吹奏的「竽」字外,又可能因古人見「芋頭」之塊頭之大,發出感嘆的「吁」聲,久而久之,便於「于」的原字上加注「艸」而成「芋」字。

  參見「于」、「竽」。166 字相關漢字: 芌,于,吁,竽,艸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5183 -G1 5183 -G7 6.一.37 -GT 5341 -GKX 1018.08 康熙字典-GHZR 3382.12 汉语大字典-GZFY 163102 -GZJW 389911 -G通规 0370 -G常用 次.6.3 -G古籍 12883 -HB1 A8A1 -H常用 3406 -T1 4334 全字庫-T6 0550 全字庫 Compatibility: 2F990 T甲表 03430 異體字字典-T本土 4649 -J0 1682 -JMJ 021511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21512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2 J常用 0045 -K0 7367 -K人名 一..3648 -K人名 一..6029 -K法院 A01B5 -KP0 9076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YU4 HU1 XU1 YU3 YU2 (v4.0.1-6.0.0)
HU1 XU1 YU2 YU3 YU4 (v3.1.0-3.2.0)
YU4 HU1 XU1 YU3 YU2 (v2.1.0-3.0.0)
kTGHZ2013
448.130:yù
kHanyuPinyin
53174.030:yù,yú,xū,yǔ
kXHC1983
1414.070:yù
1414.070:yù (v5.1.0)
kCantonese
wu6
WU6 (v2.1.0-4.0.1)
kJapanese
ウ ク コ いも
kJapaneseKun
IMO
kJapaneseOn
U
kKorean
WU HWU
kHangul
우:0N 후:N
(v5.0.0-10.0.0)
kTang
hiò
hiò (v4.1.0-5.1.0)
kDefinition
taro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5373
0-5373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8A1
kIRG_TSource
T1-4B42
1-4B42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072
0-3072 (v3.0.0-5.2.0)
kIRG_KSource
K0-6963
0-6963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FAEC
kRSUnicode
140.3
kTotalStrokes
6
9 (v3.1.0-6.0.0)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3131
kDaeJaweon
1476.080
kFennIndex
649.02
kGSR
0097o
kHanYu
53174.030
kIRGDaeJaweon
1476.080
kIRGDaiKanwaZiten
30670'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53174.030
kIRGKangXi
1018.080
kKangXi
1018.080
kLau
3283
kMatthews
7598
kMeyerWempe
2174
kMorohashi
30670' 30670':E0101 30670:E0102
30670' (v2.1.0-15.0.0)
kNelson
3896
kSBGY
074.02 366.05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TMD
kCihaiT
1123.405
kFenn
30I
kFourCornerCode
4440.1
kFrequency
5 (v3.2.0-15.1.0)
kHKGlyph
3404
kPhonetic
1602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8A1
kCCCII
215452
kCNS1986
1-4B42
kCNS1992
1-4B42
kEACC
215452
kGB0
5183
kGB1
5183
kJis0
1682
kJoyoKanji
2010
kKoreanName
2015
kKPS0
FAEC (v3.1.1-15.0.0)
kKSC0
7367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5341
kTaiwanTelegraph
5341
kTGH
2013:370
kXerox
270:163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206+140.3.3
kRSKangXi
140.3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