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nai4
粵語
noi6
loi6
日語
ダイ
ナイ
ナ
ダ(奈)
韓語
나
내
越南
nại
廣韻
泥/泰開/去
泥/歌/去(奈)
集韻
泥/泰開/去(奈)
泥/歌/去(奈)
訓読
いかに(如何に)
いかん(如何)
いかんぞ(如何ぞ)
からなし(唐梨)
Sources 各源例字
G0-684D
HB2-CF55
T2-2B37
J14-2E53
K0-5230
KP0-D5A7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 柰 | 陆 | 港 | 台 | 日 | 韓 |
| 正 |
Evolution 字形演化
商
甲骨文
賓組
商
甲骨文
出組
楚(戰國)
簡帛
包山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奴帶切
果也。从木示聲。
Meaning 字義
nai4
(1)
木名 与“林檎”同类
(2)
茉莉,茉莉花crab apple
(3)
同「奈」
→奈
nai4
(1)
对付;处置
(2)
副词 “无奈”、“怎奈”的省文 用于转折句,表示原因can not but
(3)
助词
(4)
同「柰」 果名
→柰
nai4
(1)
木名 与“林檎”同类
(5)
用同「耐」 忍得住;受得了;经得起
→耐
nai4
(2)
禁得起;受得住to be able to bear 耐劳 耐心
(4)
姓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奴帶切
果也。从木示聲。
《說文解字繫傳》
能大反
果也。從木示聲。 [臣鍇曰:「亦假借爲奈何也。」]
《說文解字注》
奴帶切
柰果也。 [假借爲柰何字。見《尙書・左傳》。俗作奈。非。] 从木。示聲。 [奴帶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韻】【集韻】乃帶切【韻會】乃代切【正韻】尼帶切,𠀤音𡞏。【說文】果名。【廣韻】柰有靑、白、赤三種。【潘岳·閒居賦】二柰曜丹白之色。又徐鉉曰:假借爲柰何字。【書·召誥】曷其柰何弗敬。
又【廣韻】那也。柰、那通。【王維·酬郭給事詩】强欲從君無那老。那作柰。【韓愈·感春詩】已矣知何柰。柰作那。○按俗作㮈,以別于柰何之柰。
又俗作奈,以別于柰果之柰。皆非。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nai4 [nai51] ㄋㄞˋ
粵語
noi6 [nɔːi2] 柰子, 柰何
loi6 [lɔːi2]
日語
ダイ [dai] [漢]
ナイ [nai] [呉]
ナ [na]
ダ [da] [漢] (奈)
韓語
나 [na]
내 [nɛ]
越南
nại [naj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泥泰開
蟹攝泰韻1等開口去泰韻柰小韻奴帶切nɑi果木名廣志曰柰有靑赤白三種俗作㮏奴帶切五果木名廣志曰柰有靑赤白三種俗作㮏奴帶切五
泥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去箇韻奈小韻奴箇切nɑ奈何奴箇切又奴帶切二(奈)奈何奴箇切又奴帶切二(奈)
刊謬補缺切韻
泥泰開
蟹攝泰韻1等開口去泰韻㮏小韻奴帶切nɑi如。又奵箇反。(奈)如。又奵箇反。(奈)
集韻
泥泰開
蟹攝泰韻1等開口去夳韻奈小韻乃帶切nɑi說文果也一曰那也俗作㮏非是(奈)說文果也一曰那也俗作㮏非是(奈)
泥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去箇韻奈小韻乃箇切nɑ能也(奈)能也(奈)
禮部韻略
泥泰開
蟹攝泰韻1等開口去泰韻奈小韻乃帶切nɑi乃帶切莊子知其不可柰何果也釋云柰有青赤白三種又乃个切見箇字韻(奈)乃帶切莊子知其不可柰何果也釋云柰有青赤白三種又乃个切見箇字韻(奈)
泥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去箇韻奈小韻乃个切nɑ乃个切能也又乃帶切見泰字韻(奈)乃个切能也又乃帶切見泰字韻(奈)
增韻
泥泰開
蟹攝泰韻1等開口去泰韻柰小韻乃帶切nɑi尸帶切果名徐鍇韻譜云俗别作奈非又代韻尸帶切果名徐鍇韻譜云俗别作奈非又代韻
泥咍一
蟹攝咍韻1等開口去代韻耐小韻乃代切nɒi果名又泰韻重增果名又泰韻重增
泥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去箇韻柰小韻乃个切nɑ乃个切遇也那也能也又泰代二韻乃个切遇也那也能也又泰代二韻
五音集韵
泥泰開
蟹攝泰韻1等開口去泰韻泥母一等nɑi奴帯切果木名廣志柰有青赤白三種之果能也九奴帯切果木名廣志柰有青赤白三種之果能也九
泥歌戈麻一開
果攝歌韻1等開口去箇韻泥母一等nɑ奴箇切奈何又奴帶切七(奈)奴箇切奈何又奴帶切七(奈)
洪武正韻
泥皆開
皆韻開口去泰韻柰小韻尼帶切nai尼帶切果名徐尼帶切果名徐
泥歌開
歌韻開口去箇韻奈小韻乃个切no乃个切遇也那也能也又見泰韻(奈)乃个切遇也那也能也又見泰韻(奈)
古今韻會舉要
泥該去泰韻蓋韻泥母nai乃帶切徴清音說文果也从木示聲廣志柰有青赤白三種一曰那也能也說文徐曰亦假借此為柰何也廣韻如也遇也増韻能如之何曰柰何又問如之何曰柰何又無如之何亦曰柰何又代韻〇俗作捺奈並非増韻別出奈字今仍併乃帶切徴清音說文果也从木示聲廣志柰有青赤白三種一曰那也能也說文徐曰亦假借此為柰何也廣韻如也遇也増韻能如之何曰柰何又問如之何曰柰何又無如之何亦曰柰何又代韻〇俗作捺奈並非増韻別出奈字今仍併
泥該去隊韻蓋韻泥母nai果名又泰韻〇毛氏韻増果名又泰韻〇毛氏韻増
定歌去箇韻箇韻定母do乃箇切徴次濁音能也廣韻柰何増韻又遇也又泰代韻乃箇切徴次濁音能也廣韻柰何増韻又遇也又泰代韻
蒙古字韻
n ꡋay ꡭ去佳韻naj()
n ꡋo ꡡ去歌韻nɔ()
音韻闡微
泥支微齊泰灰開三去聲泰韻奈小韻泥母一等nai(奈)(奈)
泥麻歌開二去聲箇韻奈小韻泥母一等no(奈)(奈)
中原音韻
泥皆來開去聲皆來韻nai
泥歌戈合去聲歌戈韻nuɔ
韻略易通
暖皆來開去聲皆來韻nai果名果名
中州音韻
泥皆來開去聲皆來韻柰小韻nai果名果名
泥歌戈合去聲歌戈韻愞小韻nuɔ那也(奈)那也(奈)
中華新韻
ㄋ ㄞ 去開韻nai
東國正韻
ㄴ ㅐㅇ 去佳解蓋韻nai
ㄴ ㅏㅇ 去歌哿箇韻na
戚林八音
日女 開哉 陽去開哉韻nai
分韻撮要
泥 栽 陽去栽韻nɔi無柰即無如之何無柰即無如之何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魏
泰
晉
泰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nɑd(奈)
王力
nat 月部
董同龢
nâd 祭部(奈)
周法高
nar 祭部(奈)
李方桂
nadh 祭部(奈)
鄭張尚芳
naːds 祭1部
naːls 歌1部(奈)
白-沙
*nˤa[t]-s(奈)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nāts(奈)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nāć(奈)
斯塔羅斯金西漢
nāś(奈)
斯塔羅斯金東漢
nāś(奈)
許思萊上古
nâs
nâts
許思萊東漢
nɑs
布之道諧聲域
NAT
聲首柰
布之道擬音
nˤath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n
nai
去聲(38)
官北京51
官河北邯鄲大名213
官河北邯鄲魏縣312
官山東臨沂平邑5
官山東菏澤單縣423
官河南開封31
官河南平頂山新華41
官河南濮陽312
官河南許昌31
官河南漯河召陵31
官河南商丘睢縣312
官湖北武漢35
官湖北宜昌35
官湖北襄陽襄樊31
官湖北天門44
官湖南永州寧遠24
官廣西柳州雒容24
官廣西桂林臨桂35
官重慶213
官四川成都213
官四川自貢14
官四川南充14
官四川達州達縣213
官四川雅安漢源13
官四川涼山西昌213
官貴州黔東南丹寨13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53
官雲南昭通212
官雲南大理213
官陝西西安44
官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晉山西太原45
客江西九江修水53
客廣東韶關南雄42
客廣東梅州五華53
客廣西玉林博白42
湘湖南永州324
粵廣東東莞32
陽去(23)
閩福建莆田仙游21
閩福建南平建甌44
閩福建南平建陽43
閩福建寧德福安23
閩福建寧德古田324
閩福建寧德柘榮213
閩廣東茂名電白43
閩廣西貴港平南22
客江西贛州寧都44
客廣東惠州31
贛福建三明泰寧213
粵廣西南寧賓陽52
粵廣西桂林臨桂23
粵廣西欽州靈山33
粵廣西百色那畢22
粵廣西來賓武宣21
粵廣西崇左22
平湖南永州道縣52
平廣西南寧亭子223
平廣西百色田東22
平廣西賀州九都話33
平廣西崇左扶綏13
平雲南文山富寧22
陽平(1)
官山東威海環翠33
陰去(3)
客廣西南寧馬山55
湘湖南湘潭55
粵廣東深圳寶安24
陽上(3)
閩廣東湛江雷州33
閩廣東汕尾海豐35
閩廣東揭陽35
nɛ
去聲(42)
官江蘇徐州42
官江蘇連雲港贛榆51
官江蘇淮安漣水55
官江蘇泰州33
官安徽蚌埠53
官安徽淮南鳳台51
官安徽淮北52
官安徽銅陵樅陽33
官安徽阜陽53
官安徽阜陽潁上51
官安徽宿州碭山53
官山東濟南21
官山東濟南章丘21
官山東淄博博山5
官山東棗莊嶧城42
官山東東營廣饒31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煙台蓬萊42
官山東濰坊安丘31
官山東濰坊昌邑31
官山東濰坊臨朐21
官山東濰坊壽光5
官山東濟寧5
官山東泰安寧陽312
官山東泰安21
官山東日照東港21
官山東日照五蓮31
官山東臨沂莒南21
官山東臨沂沂水21
官山東聊城5
官山東濱州博興21
官山東濱州鄒平31
官河南南陽南召42
官河南周口淮陽312
官河南駐馬店平輿53
官甘肅張掖山丹31
官甘肅酒泉肅州213
官甘肅酒泉敦煌44
官甘肅臨夏42
官青海西寧213
官寧夏銀川5
官新疆哈密213
陽去(2)
吳浙江衢州開化212
吳浙江衢州開化212
陽平(4)
官山東青島即墨2
官山東煙台萊州42
吳上海浦東新區324
吳上海浦東新區324
陰去(1)
吳安徽池州貴池53
陽上(1)
吳浙江衢州龍游213
nɔi
去聲(2)
粵廣東珠海前山33
粵廣東中山石岐33
陽去(15)
粵廣東廣州22
粵廣東韶關22
粵廣東佛山22
粵廣東肇慶封開21
粵廣東清遠連山214
粵廣西南寧22
粵廣西北海22
粵廣西欽州22
粵廣西貴港桂平22
粵廣西貴港南江21
粵廣西玉林博白21
粵廣西百色22
粵廣西崇左寧明22
粵香港22
平廣東韶關22
陽平(1)
閩廣東中山隆都33
陰去(1)
客廣西玉林北流53
na
陽去(3)
官江蘇南通
吳福建南平浦城21
平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5
陽平(4)
吳上海浦東新區324
吳上海浦東新區324
吳浙江寧波113
吳浙江台州仙居312
nᴇ
去聲(1)
官青海海東循化53
陽去(3)
吳江蘇無錫213
吳江蘇蘇州31
吳浙江杭州13
陽平(1)
吳浙江湖州雙林113
næ
去聲(5)
官河南洛陽412
官雲南昆明212
官雲南紅河蒙自212
官陝西寶雞31
官陝西咸陽三原55
陽去(2)
吳江蘇無錫江陰223
吳江蘇泰州靖江31
naĩ
去聲(1)
閩福建泉州南安31
陽去(1)
閩福建廈門22 ((文1))
陽上(2)
閩廣東汕頭35
閩廣東汕頭35
陰入(1)
平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35
noi
陽去(3)
粵廣東肇慶52
粵廣東清遠22
粵廣西玉林北流21
陽平(1)
粵廣東雲浮羅定21
næi
去聲(2)
官安徽宿州埇橋42
官新疆烏魯木齊213
陽去(1)
平廣西柳州融水134
ne
去聲(1)
官安徽亳州蒙城53
陽去(2)
吳上海13
吳浙江紹興22
nɐi
陽去(3)
吳浙江金華玉山31
粵廣西柳州融水24
粵廣西河池宜州213
naɛ
上聲(2)
官山東煙台3
官山東煙台3
næɛ
去聲(1)
官河南鄭州城關41
nɑi
陽去(2)
閩福建福州242
閩福建福州242
nu
陽平(1)
粵廣東雲浮21
陰去(1)
粵廣西賀州信都35
nœ
陽去(2)
平廣西桂林平樂35
平廣西梧州藤縣22
naᴇ
去聲(1)
官河南商丘梁園41
næe
陽去(1)
吳江蘇常州24
naɪ
陰上(1)
吳江蘇鎮江丹陽324
nᴀ
陽平(1)
吳浙江寧波餘姚113
nɑ
陽去(1)
吳浙江麗水雲和223
nuai
陽去(1)
粵廣西梧州蒙山214
nᴀi
去聲(1)
粵香港新界32
nia
陽去(1)
平湖南永州寧遠21
nœi
陽去(1)
平廣西玉林福綿21 (陽去調在記音時記為21,實際音值近同22。)
l
lai
去聲(15)
官河南信陽312
官湖南常德35
官湖南張家界大庸24
官湖南郴州213
官湖南湘西吉首24
官貴州貴陽13
官貴州遵義24
官貴州畢節5
官新疆吐魯番33
閩福建三明沙縣24
閩福建泉州南安31
客廣東深圳42
客廣東東莞42
贛江西南昌21
湘廣西桂林灌陽35
陽去(5)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湖南懷化會同33
閩福建廈門22 ((文2))
客廣東韶關新豐31
贛江西撫州黎川13
陰去(1)
湘湖南長沙55
lɛ
去聲(7)
官江蘇連雲港
官江蘇揚州
官安徽安慶41
官甘肅蘭州13
官甘肅武威民勤31
官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13
吳安徽宣城宣州53
陽去(1)
吳安徽黃山甘棠325
陽平(1)
官安徽蕪湖55
lɔi
去聲(1)
粵廣東江門白沙31
陽去(2)
粵廣東佛山順德21
粵澳門22
la
去聲(1)
吳安徽宣城寧國31
陽去(1)
湘湖南婁底雙峰33
lᴇ
去聲(2)
官安徽合肥53
官陝西延安寶塔52
læ
陽去(1)
閩福建三明將樂231
laĩ
陽去(1)
閩福建漳州漳浦33
læɛ
去聲(1)
官陝西漢中漢臺312
lae
去聲(1)
官江蘇南京44
lɛe
去聲(1)
官江蘇常州金壇44
lɵy
上聲(1)
客廣東廣州從化21
lua
陽去(1)
平廣西桂林朝陽21
ʔn
ʔna
陽去(1)
吳浙江溫州22
ʔnᴇ
陰去(1)
吳浙江嘉興334
t
tai
陽去(1)
閩福建廈門22 ((白1。無~何))
ta
陽去(1)
閩福建廈門22 ((白2。無~何))
ⁿd
ⁿdai
去聲(1)
粵廣東珠海斗門31 (文讀,白讀。)
ⁿdui
去聲(1)
粵廣東珠海斗門31
ɳ
ɳai
去聲(1)
官河南新鄉長垣213
s
sa
陰平(1)
客江西贛州寧都42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表示在神主牌前燒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後假借為柰何、蘋果等。40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木」從「示」,「示」象神主牌位,表示在神主之前燃燒木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甲骨文「柰」是「𠭥」的初文。《說文》:「𠭥,楚人謂⺊問吉凶曰𠭥。从又持祟。讀若贅。」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593:「三牢柰」,意謂用三隻圈養的牛進行柰祭。
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的「祟」,《包山楚簡》簡236:「尚速疽(瘥),母(毋)又(有)祟」,意謂期望盡快病癒,沒有鬼神的禍害。
奈何的「奈」字是從「柰」字分化出來的,《廣韻.泰韻》:「奈,本亦作柰。」《老子》第26章:「柰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意謂為甚麼身為大國的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失去根本,躁動就失去主體(陳鼓應)。「無柰」是「無柰何」、「無可柰何」之省,《韓非子.存韓》:「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意謂諸侯兵力耗盡,沒有辦法,諸侯停戰。「柰何」又可指如何、怎麼辦,《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第436行:「取於樹強,樹強柰何?」意謂(君主)取法於樹積強勢,樹積強勢要怎麼辦?
「柰」後來用來表示蘋果,《說文》:「柰,果也。从木,示聲。」段玉裁注:「假借爲柰何字,見《尙書》、《左傳》。俗作『奈』,非。」《說文解字約注》:「《本草綱目》云:『柰與林檎,一類二種。實似林檎而大,一名頻婆。』《學圃餘疏》謂頻婆即蘋果。然則今俗所稱蘋果,即古之所謂『柰』也。味甘美,多產北方」。曹植〈謝賜柰表〉:「賜臣等冬柰一奩」,意謂賞賜臣子們一盒冬季的蘋果。謝靈運〈山居賦〉:「杏墵柰園,橘林栗圃。」「林檎」俗稱「沙果」或「花紅」,是一種像蘋果而小的水果,黃綠色中略帶微紅。
「柰花」指茉莉花,唐竇叔向〈貞懿皇后輓歌〉之二:「命婦羞蘋葉,都人插柰花。」意謂受封號的婦女進獻蘋葉(一種水草),國都裏的人戴上茉莉花。804 字相關漢字: 木,示,𠭥,屮,出,奈,祟
Relatives 相關字
Yixiezi 異寫字 (works in progress)
As phonetic component 作聲旁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7245
-G1
7245
-GT
2690
-GKX
0520.23
康熙字典-GHZR
1260.10
汉语大字典-GZFY
390601
-G通规
4139
-G古籍
07416
-HB2
CF55
-T2
1123
全字庫-T乙表
01670
異體字字典-J1
3537
-J4
1451
-JMJ
01379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K0
5016
-K人名
一..0917
-K人名
一..0947
-KP0
5307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nài
NAI4
(v2.1.0-6.0.0)
kTGHZ2013
261.100:nài
kHanyuPinyin
21176.090:nài
kXHC1983
0814.080:nài
0814.080:nài
(v5.1.0)
kCantonese
noi6
NOI6
(v2.1.0-4.0.1)
kJapanese
ダイ ナイ ナ いかに いかん いかんぞ からなし
kJapaneseKun
KARANASHI
kJapaneseOn
NA DAI
kKorean
NAY
kHangul
나:N 내:0N
내
(v5.0.0-10.0.0)
kDefinition
crab-apple tree; endure, bear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684D
0-684D
(v3.0.0-5.2.0)
kIRG_HSource
HB2-CF55
kIRG_TSource
T2-2B37
2-2B37
(v3.0.0-5.2.0)
kIRG_JSource
J14-2E53
J4-2E53
(v8.0.0)
J1-4345
(v6.0.0-7.0.0)
1-4345
(v3.0.0-5.2.0)
kIRG_KSource
K0-5230
0-5230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D5A7
kRSUnicode
75.5
kTotalStrokes
9
kIICore
AGK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2939
kDaeJaweon
0908.180
kGSR
0318a
kHanYu
21176.090
kIRGDaeJaweon
0908.180
kIRGDaiKanwaZiten
14659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1176.090
kIRGKangXi
0520.230
kKangXi
0520.230
kLau
2401
kMatthews
4615
kMeyerWempe
2115
kMorohashi
14659
kNelson
2218
kSBGY
380.18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DMMF
kCihaiT
688.201
kFourCornerCode
4090.1
kPhonetic
987 1288
987
(v3.2.0-4.0.1)
kUnihanCore2020
GH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CF55
kCCCII
223B56
kCNS1986
2-2B37
kCNS1992
2-2B37
kEACC
2D3931
kGB0
7245
kGB1
7245
kJIS0213
2,14,51
kJis1
3537
kKoreanName
2015
kKPS0
D5A7
(v3.1.1-15.0.0)
kKSC0
5016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690
kTaiwanTelegraph
2690
kTGH
2013:4139
kXerox
311:247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4625+75.4.5 C+14625+113.5.4
kRSKangXi
75.5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SemanticVariant
U+5948<kLau,kMatthews,kMeyerWempe
kZVariant
U+5948
(v2.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