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
he2
粵語
ho4
ho2
日語
カ
ガ
韓語
하
越南
hà
廣韻
匣/歌/平
集韻
匣/歌/平
訓読
かわ(川)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A53
HB1-AA65
T1-4E48
J0-324F
K0-7941
V1-5B78
KP0-F2C0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Evolution 字形演化
商
甲骨文
𠂤賓間
(異構)
商
甲骨文
賓組
(異構)
商
甲骨文
歷組
(異構)
商
甲骨文
何組
(異構)
商
甲骨文
無名組
(異構)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楚(戰國)
簡帛
上博
楚(戰國)
簡帛
郭店
秦
簡帛
睡虎地
秦
簡帛
龍崗
秦
簡帛
嶽麓書院
秦
簡帛
里耶
漢
簡帛
張家山
漢
說文小篆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漢
石經
熹平石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陸
當代
標準字形
港
當代
標準字形
台
當代
標準字形
日
當代
標準字形
韓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乎哥切
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Meaning 字義
he2
(1)
黄河 我国第二大河流 上源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 下游自河南省孟津县以下,历史上曾多次改道Yellow river
(2)
水道的通称 如:河流;内河;运河river
(3)
指银河
(4)
通「何」
→何
he2
(3)
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2.何故;为什么 3.何处;哪里 4.谁what, why, where, which, who, how
(5)
古州名 十六国前凉置 治所在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 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大营川以西、乌鞘岭以南、西倾山以北和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县地 隋以后辖境缩小 明初先后置河州卫、府 成化中复分卫置州,清雍正中并卫入州,不辖县 1913年改为导河县
(6)
姓
(壯)
壯字用同「𮛃」
→𮛃
(壯)
ha <方>相称;匹配;比
(喃)
◎ Sông nước.#A1: 河 hà
(喃)
〄 Sông Hoàng Hà ở Trung Hoa.#A1: 河 hà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說文解字》
乎哥切
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說文解字繫傳》
閑俄反
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從水可聲。 [臣鍇按:《山海經》:「海內昆侖墟,在海內西北,方八百里,高萬仞;去嵩高五萬里。河水岀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卽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故《尚書》云「導河積石」。前代學者引《史記》云:「自張騫窮河原,惡覩所謂昆侖,以爲記者之妄。」] [臣鍇以爲《禹貢》記禹所施功,故指言自積石河爲四瀆之長,所以限隔夷夏,其勢慓悍,察其發原遠大委輸,多所灌注,致其含靈畜怪,莫斯爲大,未必始于積石。今中國之山川,靈異固多矣。而裔夷之外風氣不均,其物異形,昆侖之奇詭又奚足致驚。《爾雅》,周公仲尼之徒所記,而云河出昆侖。張騫雖博見,足歷窮荒,然粗略涉之。河在地中潛行,又何可見?昆侖亦神靈之宅、帝之下都,亦非造次可親搉而論之。其出昆侖詳矣。今按:河出昆侖東流,潛行地下至規期山北,流分爲兩原,一出蔥嶺,一出于闐。復合東注蒲昌海,復潛行地下。南出積石山,西南流,又東回入塞。過敦煌、張掖、酒泉,南與洮河合。過安定北地郡,北流,過朔方郡西。又南流,過五原郡南。又東流,過雲中西河郡東。又南流過上郡河東郡西南,出龍門至潼関,與渭水合。又東回過砥柱及洛陽卽孟津,至鞏縣與洛水合。至成臯與濟水合。又東北流,過武德與沁水合。至黎陽信都钜鹿之北,分爲九河。又合爲一河入海。《漢書》云:「燉煌本酒泉地。」《春秋左傳》所謂「允姓之戎所居瓜州」也。發原獨至於海,故曰瀆。]
《說文解字注》
乎哥切
河水。 [各本水上無河字。由盡刪篆下複舉隸字。因幷不可刪者而刪之也。許君原本當作河水也三字。河者,篆文也。河水也者其義也。此以義釋形之例。《毛傳》云:洽,水也。渭,水也。此釋經之例。] 出敦煌塞外昆侖山。 [句。] 發原注海。 [敦鍇作燉。鉉作焞。皆誤。今正。唐朝乃作燉煌。見《元和郡縣志》。前此皆作敦。酈氏書引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敦,大也。煌,盛也。《地理志》、《郡國志》皆有敦煌郡。縣六。首敦煌。許但云敦煌,謂郡也。明之沙州衛。今甘肅之安西州敦煌縣玉門縣皆漢郡地也。《史記・大宛傳》曰:于寘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此四字當作爲積石河)注中國。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又曰:張騫死後。漢使竆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漢書・西域傳》曰: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千三百餘里(千字依《水經注》)。廣袤三四(此字依小司馬增)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爲濳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地理志》曰:金城郡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内。至勃海郡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按于闐今之和闐也。班云積石山者,卽《禹貢》之道河積石。今甘肅西寧府西南境之大積石也。許云出敦煌。塞外者,卽班志云河水行塞外也。云昆侖山者,卽馬班所云出蔥嶺于寘,天子案古圖書名其山曰崑崙也。云發原注海者,《釋水》文。卽志所云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也。《史・漢》所云古圖書者,謂禹《本紀・山海經》皆云河出昆侖也。馬班皆不信禹《本紀・山海經》之言,而許云出昆侖山者,許從漢武帝所詺也。塞外之山至高大者皆可謂之昆侖。故武帝取以詺蔥嶺于闐山,而不取荒誕之說。《爾雅・釋水》曰:江河淮濟爲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爾雅》但言出崑崙虛。而絶無禹《本紀》、《山海經》荒誕之言。故許取爲說。] 从水。可聲。 [乎哥切。十七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又九河。【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𥳑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又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又【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
又兩河,謂東河,西河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又州名。【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又梗河。星名。【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又銀河,天河也。
又【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
又酒器也。【乾𦠆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又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又姓,明河淸,長沙人。𦠆字从月从㢲作。
考證:〔兩河,謂河南,河北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謹按爾雅註云自東河至西河,非謂河南河北。謹改河南河北爲東河西河。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he2 [xɤ35] ㄏㄜˊ
粵語
ho4 [hɔː1] 河道, 河流, 河水, 河堤, 河運
ho2 [hɔː35]
日語
カ [ka] [漢]
ガ [ga] [呉]
韓語
하 [ha]
越南
hà [ha21]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匣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平歌韻何小韻胡歌切ɣɑ水名出積石山海經云河出崐崘西北隅發源注海亦州取水以名之爾雅有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𥳑絜鉤盤鬲津水名出積石山海經云河出崐崘西北隅發源注海亦州取水以名之爾雅有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𥳑絜鉤盤鬲津
刊謬補缺切韻
匣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平哥韻何小韻韓柯切ɣɑ(河)水。(河)水。
集韻
匣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平歌韻何小韻寒歌切ɣɑ說文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說文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
禮部韻略
匣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平歌韻何小韻寒歌切ɣɑ釋按山海經河出崐崙西北隅發源注海釋按山海經河出崐崙西北隅發源注海
增韻
匣歌
果攝歌韻1等開口平歌韻何小韻寒歌切ɣɑ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
五音集韵
匣歌戈麻一開
果攝歌韻1等開口平歌韻匣母一等ɣɑ水名出積石山海經云河出崐崘西北隅發源注海亦州取水以名之爾雅有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也水名出積石山海經云河出崐崘西北隅發源注海亦州取水以名之爾雅有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也
洪武正韻
匣歌開
歌韻開口平歌韻何小韻寒歌切ɣo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
古今韻會舉要
匣歌平歌韻歌韻匣母ɣio說文水出燉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一云水出積石山一云河有兩原一出葱嶺一出于闐合流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為中國河又九河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覆釡河胡蘓河簡河潔河鉤盤河鬲津河通志云河自西戎入塞經秦隴陜洛夾山而行故少決徙自河陽以下東至海千里平田虚壤故多奔決無定流自河決澤川之後北瀆遂㣲九河皆絶援神契云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又州名古西羌地漢置金城郡後秦置河州說文水出燉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一云水出積石山一云河有兩原一出葱嶺一出于闐合流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為中國河又九河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覆釡河胡蘓河簡河潔河鉤盤河鬲津河通志云河自西戎入塞經秦隴陜洛夾山而行故少決徙自河陽以下東至海千里平田虚壤故多奔決無定流自河決澤川之後北瀆遂㣲九河皆絶援神契云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又州名古西羌地漢置金城郡後秦置河州
蒙古字韻
X ꡣo ꡡ平歌韻ɣɔ()
音韻闡微
匣麻歌開二陽平歌韻何小韻匣母一等xo
中原音韻
曉歌戈開陽平歌戈韻xɔ
韻略易通
向戈何開陽平戈何韻xo水出積石水出積石
中州音韻
匣歌戈開平聲歌戈韻何小韻ɣɔ水名水名
中華新韻
ㄏ ㄜ 陽平歌韻甲類xɤ
東國正韻
ㆅ ㅏㅇ 平歌哿箇韻ɦa
戚林八音
鶯亦 歌高 陽平歌高韻ɔ
分韻撮要
曉 科 陽平科韻hɔ江河江河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東漢
歌
魏
歌
晉
歌
宋北魏後期
歌戈麻
北魏後期北齊
歌戈
齊梁陳北周隋
歌戈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ʰɑ
王力
ɣai 歌部
董同龢
ɣâ 歌部
周法高
ɡa 歌部
李方桂
gar 歌部
鄭張尚芳
ɡaːl 歌1部
白-沙
*[C.g]ˤaj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ghāj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ghāj
斯塔羅斯金西漢
ɣāj
斯塔羅斯金東漢
ɣǟ
許思萊上古
gâi
許思萊東漢
gɑi
布之道諧聲域
ɁAI
聲首可
KAI
聲首可
布之道擬音
ɡˤai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x
xo
陽平(97)
官山西臨汾洪洞24
官江蘇南京24
官江蘇常州金壇35
官江蘇連雲港
官江蘇淮安漣水35
官安徽蕪湖55
官安徽安慶35
官安徽六安金安55
官安徽池州貴池24
官安徽宣城宣州24
官江西九江潯陽44
官江西吉安永豐53
官河南信陽55
官湖北荊門鍾祥31
官湖北孝感孝南22
官湖北黃岡紅安
官湖北隨州曾都42
官湖南常德213
官湖南張家界大庸21
官湖南郴州21
官湖南永州寧遠31
官湖南懷化會同31
官湖南懷化靖州213
官湖南湘西吉首11
官廣西桂林臨桂31
官廣西百色樂業31
官廣西百色西林31
官廣西河池宜州21
官廣西來賓武宣31
官重慶31
官重慶江津21
官四川成都21
官四川自貢31
官四川攀枝花仁和31
官四川瀘州古藺31
官四川德陽中江31
官四川廣元劍閣31
官四川遂寧射洪31
官四川內江威遠31
官四川樂山井研31
官四川南充31
官四川廣安21
官四川達州達縣31
官四川雅安漢源31
官四川巴中南江31
官四川資陽安嶽31
官四川涼山西昌52
官貴州貴陽21
官貴州六盤水六枝21
官貴州遵義21
官貴州安順西秀31
官貴州畢節2
官貴州銅仁思南21
官貴州銅仁玉屏21
官貴州黔西南興義21
官貴州黔東南丹寨53
官貴州黔東南凱里22
官貴州黔東南黎平213
官貴州黔南平塘53
官雲南昆明31
官雲南曲靖沾益31
官雲南保山隆陽33
官雲南昭通31
官雲南昭通鎮雄31
官雲南麗江永勝31
官雲南普洱思茅31
官雲南臨滄臨翔31
官雲南楚雄大姚42
官雲南紅河建水53
官雲南紅河蒙自53
官雲南文山廣南31
官雲南西雙版納景洪31
官雲南大理31
官雲南德宏芒市31
官西藏拉薩21
官陝西安康平利52
官甘肅武威民勤53
官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4
吳江西上饒廣豐341
閩福建三明將樂22
閩福建三明沙縣31
客福建南平邵武
客湖南株洲攸縣213
贛安徽安慶太湖45
贛安徽池州東至224
贛福建三明泰寧33
贛江西鷹潭貴溪
贛湖北黃石陽新
贛湖南長沙瀏陽45
贛湖南衡陽常寧21
湘湖南長沙13
湘湖南株洲13
湘湖南衡陽11
湘湖南衡陽衡山11
湘湖南邵陽綏寧41
湘湖南岳陽13
湘湖南益陽南縣13
陰平(1)
官江蘇揚州
xɤ
陽平(102)
官北京平谷55
官天津南開24
官天津武清35
官天津寶坻33
官天津靜海55
官河北石家莊無極213
官河北秦皇島北戴河35
官河北邯鄲館陶52
官河北邢臺巨鹿41
官河北保定阜平24
官河北保定淶水45
官河北張家口蔚縣41 (大~,新)
官河北滄州滄縣53
官河北廊坊霸州53
官河北廊坊廣陽35
官河北衡水故城53
官山西運城垣曲22
官山西臨汾鄉寧12
官內蒙古赤峰寧城55
官內蒙古通遼科爾沁35
官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24
官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35
官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24
官遼寧沈陽35
官遼寧大連34
官遼寧鞍山海城35
官遼寧丹東24
官遼寧錦州35
官遼寧營口蓋州24
官遼寧阜新細河35
官遼寧遼陽白塔35
官遼寧盤錦35
官遼寧鐵嶺昌圖35
官遼寧鐵嶺開原35
官遼寧朝陽北票35
官遼寧朝陽建平35
官遼寧葫蘆島綏中35
官吉林長春南關24
官吉林吉林龍潭24
官吉林四平梨樹24
官吉林遼源龍山24
官吉林通化東昌24
官吉林白山渾江24
官吉林松原寧江24
官吉林白城大安35
官吉林白城洮南24
官吉林延邊敦化24 (又)
官吉林延邊琿春24
官黑龍江哈爾濱24
官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24
官黑龍江雞西虎林53
官黑龍江雞西雞冠24
官黑龍江雞西密山24
官黑龍江雙鴨山集賢35
官黑龍江大慶肇州24
官黑龍江伊春嘉蔭35
官黑龍江佳木斯同江24
官黑龍江七台河勃利24
官黑龍江牡丹江林口24
官黑龍江牡丹江寧安35
官黑龍江黑河嫩江24
官黑龍江綏化蘭西24
官黑龍江綏化肇東24
官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35
官安徽淮南鳳台55
官安徽淮北44
官安徽阜陽55
官安徽阜陽潁上33
官安徽宿州埇橋55
官安徽亳州蒙城44
官山東菏澤單縣52
官河南鄭州城關53
官河南開封52
官河南新鄉長垣51
官河南漯河召陵53
官河南南陽南召52
官河南商丘梁園52
官河南商丘睢縣42
官河南周口淮陽53
官湖北十堰丹江口51
官湖北襄陽襄樊52
官甘肅蘭州51
官甘肅張掖山丹53
官新疆烏魯木齊52
官新疆昌吉吉木薩爾51
晉河北邢臺沙河51
晉山西太原陽曲43
晉山西大同靈丘31 (小~槽。文)
晉山西大同西坪312
晉山西晉城陵川53
晉山西晉城沁水24
晉山西朔州懷仁312
晉山西忻州五寨44
晉山西臨汾隰縣24
晉山西呂梁中陽33
晉內蒙古包頭東河44
晉內蒙古烏海海勃灣33 (新)
晉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44
晉河南鶴壁鶴山53
晉河南新鄉衛濱52
晉河南濟源312
晉陝西延安寶塔243 (文:文白自由使用,沒有辭彙條件)
平聲(4)
官山西臨汾侯馬213
晉山西太原11
晉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31
晉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53
陰平(2)
官甘肅臨夏243
官青海海東循化13
xɔ
陽平(3)
官廣西柳州雒容21
官四川宜賓屏山31
閩福建南平建陽334
xə
陽平(45)
官河北唐山樂亭212
官河北唐山遷西22
官河北邯鄲大名42
官河北邯鄲魏縣53
官河北承德平泉35
官河北承德興隆55
官江蘇徐州45
官江蘇連雲港贛榆54
官江蘇宿遷宿城55
官安徽蚌埠55
官安徽宿州碭山55
官山東濟南42
官山東濟南章丘55
官山東淄博博山3 (文)
官山東棗莊嶧城55
官山東東營利津
官山東濟寧2
官山東泰安寧陽42
官山東泰安42
官山東日照東港42
官山東臨沂莒南42
官山東臨沂平邑2
官山東德州2
官山東德州樂陵55
官山東聊城2
官山東濱州博興53
官河南洛陽31
官河南平頂山新華342
官河南濮陽42
官河南許昌42
官河南駐馬店平輿42
官陝西寶雞53
官甘肅金昌永昌13
官甘肅酒泉肅州53
官寧夏銀川3
官寧夏吳忠同心53
官寧夏中衛沙坡頭53
官新疆石河子52
晉河北邯鄲涉縣412
晉山西長治24
晉山西晉中昔陽33
晉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31
晉河南安陽52
徽江西上饒婺源22
贛湖北咸寧咸安31
平聲(6)
官甘肅白銀會寧13
官甘肅定西安定13
官甘肅甘南合作13
官寧夏固原西吉213
晉河北石家莊贊皇54
晉河北張家口張北42
陰平(1)
官甘肅酒泉敦煌24
xuo
陽平(19)
官山東東營廣饒53
官山東濰坊昌邑53
官山東濰坊臨朐42
官山東威海環翠33
官湖北武漢213
官湖北宜昌12
官湖北恩施鶴峰12
官湖北天門13
官貴州畢節威寧31
官陝西西安24
官陝西銅川耀州24
官陝西渭南合陽24
官陝西延安寶塔24
官陝西漢中漢臺42
官甘肅平涼崆峒24
晉陝西榆林神木44
贛湖北荊州監利13
贛湖南株洲茶陵424
湘廣西桂林灌陽33
去聲(1)
官山東煙台5
xuə
陽平(15)
官遼寧大連金州52
官山東淄博博山3
官山東煙台萊州42
官山東煙台蓬萊55
官山東濰坊壽光2
官山東日照五蓮53
官山東臨沂沂水53
官山東濱州鄒平55
官河南三門峽湖濱31
官陝西商洛商州35
官甘肅天水清水13
官甘肅慶陽寧縣24
官寧夏固原涇源35
晉陝西榆林榆陽213
平廣西賀州九都話213
xu
陽平(6)
官江蘇泰州45
官四川眉山東坡31
官青海西寧24
官青海海北門源13
徽安徽宣城旌德53
贛湖南郴州安仁13
xuɤ
陽平(8)
官河北張家口蔚縣41 (~灘︱大~,舊)
官山西運城臨猗53
官吉林延邊敦化24 (又)
官陝西咸陽三原35
官甘肅隴南康縣211
官寧夏固原原州24
晉內蒙古烏海海勃灣33 (老)
晉陝西延安寶塔243 (白)
平聲(1)
官新疆吐魯番214
xʊ
陽平(5)
官江蘇鹽城亭湖213
官安徽合肥55
官安徽馬鞍山花山24
吳安徽蕪湖南陵213
湘湖南懷化辰溪24
陰平(1)
官江蘇南通
xɵ
陽平(2)
官安徽銅陵樅陽13
徽安徽宣城績溪44
xou
陽平(1)
官安徽滁州天長224
xuɐ
陽平(2)
官山東濰坊安丘42
徽安徽黃山祁門54
xuɔ
陽平(1)
官廣西賀州富川31
xəɯ
陽平(2)
客湖南郴州桂東24
湘湖南湘西瀘溪24
xa
陰平(1)
平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52
陽上(1)
平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2
xiə
陽平(1)
官山東青島即墨2
xue
陽平(1)
晉山西大同靈丘31 (黑龍~。白)
xɯ
平聲(1)
晉山西晉中祁縣31
xᴇ
平聲(1)
晉山西呂梁孝義33
xɑ̃
陽平(1)
晉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44
xɤɑ
陽平(1)
晉河南焦作武陟312
xɤu
陽平(1)
晉陝西榆林吳堡33
xuɑ
陽平(1)
吳福建南平浦城213
xəo
陽平(1)
徽安徽黃山歙縣55
xɔo
陽平(1)
徽安徽黃山黟縣44
xɛ
陽平(1)
徽江西景德鎮浮梁24
xi
陽平(1)
平湖南永州道縣31
h
ho
陽平(40)
官江西贛州章貢42
官雲南玉溪紅塔31
吳安徽黃山甘棠213
閩浙江溫州洞頭113
閩福建廈門35
閩福建泉州南安24 (文讀)
閩福建漳州漳浦213
閩福建南平邵武33
閩江西上饒廣豐24
閩廣東汕頭55
閩廣東潮州55
閩廣西貴港平南12
閩海南海口21
閩香港大埔44
閩台灣新北板橋24
閩台灣彰化鹿港24
客福建三明寧化35
客福建龍岩長汀24
客江西贛州南康11
客江西贛州寧都13
客江西吉安井岡山11
客廣東韶關南雄21
客廣東梅州梅縣11
客廣東梅州五華13
客廣東汕尾海豐41
客廣東陽江陽春12 (文讀)
贛江西萍鄉44
贛江西九江彭澤
贛江西新余分宜
贛江西吉安11
贛江西宜春上高24
贛江西撫州黎川35
贛江西上饒弋陽13
贛湖南株洲醴陵
贛湖南岳陽平江
粵廣東湛江吳川31
粵廣東茂名化州13
粵廣東雲浮羅定21
粵廣西防城港東興31
粵廣西貴港南江22
陽平甲(1)
贛江西南昌24
hɤ
陽平(2)
官北京35
閩福建三明大田24 (黃~)
hɔ
陽平(67)
閩浙江溫州蒼南24
閩海南三亞21
閩海南瓊海22
閩海南萬寧22
閩海南東方21
閩海南定安31
閩海南澄邁42
閩海南昌江21
閩海南樂東211
閩海南陵水11
閩台灣苗栗三義11
客江西九江修水13
客江西宜春奉新13
客廣東廣州從化35
客廣東韶關新豐24
客廣東深圳11
客廣東湛江廉江12 (文讀)
客廣東茂名信宜24 (文讀)
客廣東惠州11
客廣東河源31
客廣東東莞11
客廣西南寧馬山213
客廣西玉林北流24
客廣西玉林博白23
客香港沙田21
客台灣新竹芎林55
贛江西南昌進賢
贛江西九江星子24
粵廣東廣州21
粵廣東韶關21
粵廣東深圳寶安21
粵廣東珠海前山21
粵廣東佛山42
粵廣東佛山順德42
粵廣東江門白沙22
粵廣東肇慶21
粵廣東陽江江城42
粵廣東清遠21
粵廣東東莞21
粵廣東中山石岐51
粵廣東雲浮21
粵廣西南寧21
粵廣西柳州融水21
粵廣西桂林臨桂21
粵廣西梧州蒙山21
粵廣西北海21
粵廣西欽州21
粵廣西欽州靈山53
粵廣西貴港桂平21
粵廣西玉林北流32
粵廣西玉林博白232
粵廣西百色52
粵廣西百色那畢31
粵廣西來賓武宣22
粵廣西崇左31
粵廣西崇左寧明21
粵香港21
粵香港大埔泰亨21
粵香港新界21
粵澳門21
平廣東韶關21
平廣西南寧亭子21
平廣西柳州融水21
平廣西梧州藤縣212
平廣西百色田東41
平廣西崇左扶綏21
平雲南文山富寧31
陽去(1)
閩廣東中山隆都31 (文讀,白讀。)
huo
陽平(2)
贛湖南邵陽洞口13
平廣西桂林朝陽22
həu
陽平(1)
客廣東清遠連南24
hɔu
陽平(2)
客福建漳州詔安54
平廣東清遠保安25
huɔ
陽平(1)
粵廣東珠海斗門22
hai
陽平(1)
閩福建福州53 ((~溪:銀河))
hɒ
陽平(1)
閩福建莆田仙游24 (文讀,白讀,河溪:銀河。)
hœ
陽平(1)
粵廣西南寧賓陽213
hia
平聲(1)
平湖南永州寧遠35
hɐɯ
陽平(1)
平廣東佛山西岸24
-
o
陽平(7)
吳浙江杭州臨安33
吳浙江衢州開化341
閩福建福州53 ((文))
閩福建莆田仙游24
閩福建泉州南安24 (河溪。)
閩福建寧德古田33
閩廣東汕頭55 ((~婆,揭西地名))
ɤ
陽平(1)
平廣西玉林福綿31
ɔ
陽平(6)
閩福建寧德福安22
閩福建寧德柘榮21
閩廣東中山隆都33
粵廣東肇慶封開24
粵廣西賀州信都24
粵廣西河池宜州31
上聲(1)
閩福建南平建甌21
u
陽平(1)
徽浙江杭州建德33
ɔu
陽平(1)
客廣東揭陽揭西24
ʌu
陽平(1)
吳浙江舟山定海23
ø
陽平(1)
粵廣東清遠連山21
ɦ
ɦo
陽平(6)
吳江蘇南京高淳11
吳浙江杭州213
吳浙江紹興231
吳浙江金華玉山24
吳浙江台州仙居312
湘湖南湘潭12
ɦu
陽去(1)
吳上海13
ɦəu
陽平(2)
吳江蘇蘇州24
吳浙江湖州雙林113
ɦʌɤ
陽去(1)
吳江蘇無錫213 (無錫方言無陽平調,古陽平調的字併入陽去調。)
ɦou
陽平(1)
吳浙江寧波餘姚113
ɦʌɯ
陽平(1)
吳江蘇常州213
ɦəʊ
陽平(1)
吳浙江寧波113
ɣ
ɣo
陽平(5)
吳安徽宣城宣州13
湘湖南邵陽城步212
湘湖南益陽安化13
湘湖南永州33
湘湖南婁底新化13
ɣu
陽平(1)
吳安徽池州貴池35
ɣʊ
陽平(1)
湘湖南婁底雙峰13
ɣəu
陽平(1)
吳安徽宣城寧國11
v
vu
陽平(3)
吳上海浦東新區324
吳浙江溫州31
吳浙江嘉興231
χ
χo
陽平(1)
官陝西安康漢陰42
χɤ
陽平(1)
官新疆哈密51
hɦ
hɦʌɤ
陽平(1)
吳江蘇泰州靖江223
hɦɜɤ
陽去(1)
吳江蘇無錫江陰223 (江陰方言無陽平調,古陽平調的字併入陽去調。)
ɕ
ɕo
陽平(1)
官四川綿陽北川31
xʰ
xʰʌɤ
陽平(1)
吳江蘇鎮江丹陽31
Notes 註
河 湖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有認為「河」來源於「湖」的觀點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甲骨文從「水」,以「丂」或「何」為聲符;金文從「水」,「𣄰」聲。「水」是形符,表示河水,本義是河流。50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水」,以「丂」或「何」為聲符;金文從「水」,「𣄰」聲。「水」是形符,表示河水,本義是河流。戰國竹簡聲符較金文簡省,字從「水」,「可」聲,與小篆構形相同,部分字形或於「可」上加一橫畫作飾筆。
甲骨文指黃河,《合集》5225:「王其涉河」,指王渡過黃河。又用作自然神祇,為殷人所祭之黃河之神。《合集》811反:「𤉲(燎)五牛于河」,指用五頭牛對黃河河神進行燎祭。
金文亦指黃河,同簋:「自淲東至于河。」傳世文獻中亦有以「河」指黃河,《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砥柱。」
戰國竹簡「河」指河流,《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4-25:「決九河之滐(結)」,指疏通了九河淤塞不通的地方。另有「河東」一詞,用作地名,《上博竹書三.仲弓》簡2:「夫季是(氏)河東之城(成)家也」,「成」有盛大的意思,全句指季氏是河東有勢力的家族。古人把黃河分為西河、南河、東河三段,而「河東」既可指西河之東,亦可指東河之東(陳偉)。
秦簡「河」讀為「呵」,指呵責。《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簡7:「河(呵)禁所殺犬,皆完入公。」「呵禁所」指設置警戒的地域,全句指在專門設置警戒的地域打死的狗,都要完整的上繳官府。
《說文》:「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548 字相關漢字: 水,丂,何,𣄰,可,成,呵
Relatives 相關字
Yixiezi 異寫字 (works in progress)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2651
-G1
2651
-G7
8.丶.56
-GT
3109
-GKX
0613.09
康熙字典-GHZR
1695.05
汉语大字典-GZFY
362304
-GZJW
305111
-GZ
ha.0.1
-G通规
1244
-G常用
常.8.229
-G京族
ha2.1.0
-G古籍
03332
-HB1
AA65
-H常用
2147
-T1
4640
全字庫-T甲表
02162
異體字字典-T本土
2872
-J0
1847
-JMJ
015173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常用
0142
学年: 5
K0
8933
-K敎育
0832
-KP0
8232
-V1
5988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hé
HE2
(v4.0.1-6.0.0)
HE2 MI2 NI3
(v3.1.0-3.2.0)
HE2
(v2.1.0-3.0.0)
kHanyuPinlu
hé(958)
he2(958)
(v4.0.1-6.2.0)
kTGHZ2013
134.050:hé
kHanyuPinyin
31582.030:hé
kXHC1983
0449.050:hé
0449.050:hé
(v5.1.0)
kCantonese
ho4
HO4
(v2.1.0-4.0.1)
kJapanese
カ ガ かわ
kJapaneseKun
KAWA
kJapaneseOn
KA
kKorean
HA
kHangul
하:0E
하
(v5.0.0-10.0.0)
kVietnamese
hà
kTang
*ha
kDefinition
river; stream; the Yellow River
river; stream; yellow river
(v2.1.0-14.0.0)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A53
0-3A53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A65
kIRG_TSource
T1-4E48
1-4E48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24F
0-324F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941
0-7941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F2C0
kIRG_VSource
V1-5B78
1-5B78
(v3.1.1-5.2.0)
3-3327
(v3.1.0)
1-3327
(v3.0.0)
kRSUnicode
85.5
kTotalStrokes
8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1119
kDaeJaweon
1006.080
kFennIndex
155.04
kGSR
0001g
kHanYu
31582.030
kIRGDaeJaweon
1006.080
kIRGDaiKanwaZiten
17245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31582.030
kIRGKangXi
0613.090
kKangXi
0613.090
kKarlgren
414
kLau
1204
kMatthews
2111
kMeyerWempe
754
kMorohashi
17245
kNelson
2530
kSBGY
161.16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EMNR
kCihaiT
774.202
kFenn
699B
kFourCornerCode
3112.0
kFrequency
4
(v3.2.0-15.1.0)
kGradeLevel
1
kHKGlyph
2145
kPhonetic
487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A65
kCCCII
214728
kCNS1986
1-4E48
kCNS1992
1-4E48
kEACC
214728
kGB0
2651
kGB1
2651
kJis0
1847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F2C0
(v3.1.1-15.0.0)
kKSC0
8933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3109
kTaiwanTelegraph
3109
kTGH
2013:1244
kXerox
242:154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359+85.3.5
kRSKangXi
85.5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