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𫲸口(.,H,V);⿳宀龶口(J);⿳宀𠀆𠮛(T,K);⿱宀𭇈(p)
𫲸口(.,H,T,J,K,V);⿱宀𭇈(p)
U+5BB3(Basic)
宀部7畫 共10畫 核心字
官話
hai4
he2
粵語
hoi6
hot3
hot6
日語
カイ
ガイ
カツ
韓語
越南
hại
廣韻
匣/泰開/去
集韻
匣/泰開/去
匣/曷/入
訓読
そこなう(損なう)
なんぞ(何ぞ)
わざわい(災い)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A26
HB1-AE60
T1-5524
J0-3332
K0-7A2A
V1-525D
KP0-F5C0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Ad
02Ad
03Ad
04Ha
04Mo
05Ha
05Mo
06Ha
06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甲骨文
賓組
甲骨文
何組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楚(戰國)
簡帛
上博
楚(戰國)
簡帛
郭店
楚(戰國)
簡帛
新蔡葛陵
楚(戰國)
簡帛
九店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嶽麓書院
簡帛
龍崗
簡帛
關沮
簡帛
里耶
簡帛
張家山
說文小篆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傳抄
三體陰符經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胡蓋切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聲。
《字源》:形声 该如何解释,尚不清楚布之道《廣韻形聲考》:害,《說文》:「害,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聲。」其說不可信。學界初多以魚部「㝬」KA的聲符「害」與傳世「害」KAT爲一字,大西克也已駁其非,並指出傳世音與「憲」之聲符「𡩜」同源(說見:大西克也《論古文字資料中的“害”字及其讀音問題》),是也。今據其說置「害」「憲」於一處。傳世「害¹」字與「㝬」之聲符「害²」非一源,後者未傳世(來源可參:劉釗《甲骨文“害”字及从“害”諸字考釋》,大概是“瑚璉”之{瑚}*ɡˤa的表意字)。《漢多》(何琳儀):「害」金文構形多爭議,未有定論。一說象矛頭之形,為「𥎆」之初文,《說文》:「𥎆,矛屬,從矛,害聲。」。《漢多》(馬叙倫):一說象蓋器相合形(郭沫若、戴家祥)。一說為「舍」之異文,上象屋宇,下象基台。《漢多》(許誰雄):一說害為被刀剔割的模型。《漢多》(陳秉新):一說「害」又為「簠」字所從部件,當為胡簋之「胡」本字。無論如何,金文「害」不從「宀」,故與房舍無關。《漢多》:「害」甲骨文見於從茻從害一字,學者隸為「𦵯」,當與芥字同義,《方言》:「蘇、芥,草也。南楚江湘之間謂之芥。……沅湘之南或謂之𦵯。」參「𦵯」。金文最早見於西周中期,上部所從不明,下部皆從口,後與上部竪劃相連為古形。戰國三侯權從「丯」從「甘」,「丯」是聲符,「甘」當為「口」之訛。金文、古籍中「害」、「割」、「介」、「丯」皆音近通用,《釋名.釋天》:「害,割也。如割削物也。」《書.大誥》:「天降割于我家」,釋文:「割,馬本作害」。多父盤:「受害福」。「害」讀為介,表示大,「受害福」即「受介福」。「害」金文用義繁複,又讀如「匄」,表示祈求、給予。如伯家父簋:「用易(錫)害眉壽黃考」。戰國末年睡虎地秦簡「害」已寫作從宀從丯從口,與甲、金文構形有異,當為小篆所本。
Meaning 字義
hai4
(1)
伤害;损害to do harm to
(2)
灾祸disaster 虫害
(3)
有害的,与“益”相对 如:害虫;害鸟harmful
(4)
杀害
(5)
妨碍
(6)
忌妒;忌惮
(7)
胜过;超过
(8)
险阻,险要之地
(9)
杀气
(10)
得病
(11)
畏惧to fear 害羞
(12)
感觉到to feel
(13)
招致(某种后果)
(14)
通「轄」(xia2) 锁链
xia2
(2)
车键,车轴两端扣住軎的插栓linchpin
(15)
通「𡗦」(jie4) 大
𡗦 jie4
(1)
同「介」 大
jie4
(14)
he2
(16)
代词 表示疑问 1.相当于“什么” 2.相当于“怎么”、“为什么”
(17)
通「曷」 何不
he2
(2)
副词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何不” 2.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
(18)
通「遏」(e4) 阻止
e4
(1)
阻止to hold back 遏制
(布)
haais 害
(喃)
hại 詞:hãm hại, sát hại; thiệt hại 義:injure, harm; destroy, kill
(喃)
◎ Hãi hùng: vẻ hoảng hốt, sợ sệt.#C2: 害 hại
(喃)
◎ Gây trở ngại, tổn thất, thương vong.#A1: 害 hại
(統)
金文隸定字,一般通「嘏」[1] 陳劍.簡談清華簡《四告》與金文的“祜福”.出土“書”類文獻研究高端學術論壇,2021. [2] 劉釗.甲骨文“害”字及从“害”諸字考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3-8-11:ht [3] 布之道《廣韻形聲考》
gu3
(1)
大;长
(2)
福;赐福;受福happiness, fortune
(3)
古代祭祀,执事人为受祭者向主人致福称为嘏
(4)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宀部 061
《說文解字》
胡蓋切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聲。
《說文解字繫傳》
桓艾反傷也。從宀、口,言從家起也,丰聲。 [臣鍇曰:「周廟金人銘曰:『口是何傷,禍之門也!』言行,君子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尚口,乃窮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家人嗃嗃末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驪姬之占,曰:『齒牙為禍。』孟姬之讒,晉亦以亂。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君子正家而天下定矣,嘗起於家而生於忽微也,故害從宀。」]
《說文解字注》
胡葢切傷也。 [《人部》曰:傷,創也。《刀部》曰:創,傷也。詩書多假害爲曷。故《周南・毛傳》曰:害,何也。俗本改爲曷,何也。非是。今人分別害去,曷入。古無去入之分也。] 从宀口。言从家起也。 [會意。言爲亂階。而言每起於袵席。] 丰聲。 [胡葢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字部】 【唐韻】何蓋切【集韻】【正韻】下蓋切【韻會】合蓋切,𠀤孩去聲。【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从家起也。丯聲。【徐曰】禍嘗起於家,生於忽微,故害从宀。【增韻】利,害之對。又殘也,禍也。【易·謙卦】鬼神害盈而福謙。【繫辭】損以遠害,益以興利。
 又【周語】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又妨也。【左傳·桓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又要害。【戰國策】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弗如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北收要害之郡。
 又忌也。【史記·燕世家】燕昭王使樂毅約趙楚伐齊,諸侯害齊湣王驕暴,皆許之。【註】害猶言患之也。
 又【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又【集韻】【類篇】𠀤何割切,音曷。何也。【爾雅·釋言】盍也。【註】盍,何不也。或作害,與曷盍通。【詩·周南】害澣害否。【註】害,何也。【書·大誥】王害不違卜。【註】害作曷。
 又叶古詣切,音係。【詩·邶風】願言思子,不瑕有害。叶上逝。
 又【賈誼·旱雲賦】𤱶畝枯槁而失澤兮,壞石相聚而爲害。叶下涕。【前漢·眭兩夏侯京翼李敘傳】疑殆匪闕,違衆忤世。淺爲悔尤,深作敦害。
 俗作害。害字丯聲,俗从丰作。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hai4 [xai51] ㄏㄞˋ
he2 [xɤ35] ㄏㄜˊ
粵語
hoi6 [hɔːi2] 害怕, 害羞, 害處, 害群之馬, 利害, 暗害, 殺害
hot3 [hɔːt3]
hot6 [hɔːt2]
日語
カイ [kai] [漢]
ガイ [gai] [呉]
カツ [katsɨ] [漢]
韓語
[hɛ]
越南
hại [haj3ˀ2ʔ]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泰開1小韻胡蓋ɣɑi傷也胡蓋切四傷也胡蓋切四
刊謬補缺切韻
泰開1小韻胡盖ɣɑi胡盖反。復。三。胡盖反。復。三。
集韻
泰開1小韻下蓋ɣɑi說文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說文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
1小韻何葛ɣɑt說文何也或作害說文何也或作害
禮部韻略
泰開1小韻下蓋ɣɑi下蓋切釋按文傷也新補音曷見曷字韻下蓋切釋按文傷也新補音曷見曷字韻
1小韻何葛ɣɑt音曷何也詩害澣害否新制添入又下蓋切見泰字韻音曷何也詩害澣害否新制添入又下蓋切見泰字韻
增韻
泰開1小韻下蓋ɣɑi下葢切傷也嫉也忌也妨也不利也又曷韻中从丯丯音害今圈下葢切傷也嫉也忌也妨也不利也又曷韻中从丯丯音害今圈
1小韻何葛ɣɑt詩害澣害否孟子時日害䘮又泰韻增入詩害澣害否孟子時日害䘮又泰韻增入
五音集韵
泰開1ɣɑi胡蓋切傷也九胡蓋切傷也九
1ɣɑt同上→曷:胡葛切何也三十四同上→曷:胡葛切何也三十四
洪武正韻
皆開小韻下蓋ɣai下蓋切傷也嫉也忌也好也不利也又曷韻中从丯丯音害下蓋切傷也嫉也忌也好也不利也又曷韻中从丯丯音害
曷開小韻何葛ɣot詩害澣害否孟子時日害喪又泰韻詩害澣害否孟子時日害喪又泰韻
古今韻會舉要
ɣai合蓋切羽濁次音舊韻下蓋切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從家起也丰聲徐曰禍嘗起於家而生於忽微故害从宀増韻利害之對又傷也忌也妨也不利也又曷韻〇毛氏曰中从丰丰音害合蓋切羽濁次音舊韻下蓋切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從家起也丰聲徐曰禍嘗起於家而生於忽微故害从宀増韻利害之對又傷也忌也妨也不利也又曷韻〇毛氏曰中从丰丰音害
蒙古字韻
X ꡣay ꡭɣaj()
音韻闡微
支微齊泰灰開三去聲小韻xai
中原音韻
皆來開去聲皆來xai
韻略易通
皆來開去聲皆來xai傷也傷也
中州音韻
皆來開去聲皆來小韻ɣai傷也傷也
中華新韻
xai
東國正韻
ㅏㅭ 干笴旰葛ɦal
ㅐㅇ 佳解蓋ɦai
戚林八音
非風 開哉 陽去開哉hai
分韻撮要
陽去hɔi傷害妨害傷害妨害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gʰɑd
王力
ɣat 月部
周法高
ɡar 祭部
李方桂
gadh 祭部
鄭張尚芳
ɡaːds 祭1部
白-沙
*N-kˤat-s
*m-kˤat-s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ghāts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ghāć
斯塔羅斯金西漢
ɣāś
斯塔羅斯金東漢
ɣāś
許思萊上古
gâts
許思萊東漢
gɑs
布之道諧聲域
KAT
聲首
KAN
聲首
布之道擬音
ɡˤath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x
xai
去聲(148)
北京51
北京平谷51
天津南開52
天津武清51
天津寶坻51
天津靜海53
河北唐山樂亭52
河北唐山遷西52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51
河北邯鄲館陶213
河北邯鄲大名213
河北邯鄲魏縣312
河北邢臺巨鹿21
河北保定淶水314
河北承德平泉51
河北承德興隆51
河北滄州滄縣41
河北廊坊霸州41
河北廊坊廣陽51
山西運城臨猗31
山西臨汾鄉寧22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2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1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3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3
遼寧沈陽41
遼寧鞍山海城51 (又)
遼寧丹東51
遼寧錦州51
遼寧營口蓋州51
遼寧阜新細河51
遼寧遼陽白塔51
遼寧盤錦51
遼寧鐵嶺昌圖51
遼寧鐵嶺開原51
遼寧朝陽北票51
遼寧葫蘆島綏中51
吉林長春南關53
吉林吉林龍潭53
吉林四平梨樹52
吉林遼源龍山52
吉林通化東昌52
吉林白山渾江53
吉林松原寧江52
吉林白城大安52 (~人。文)
吉林白城洮南52
吉林延邊敦化52 (又)
吉林延邊琿春52 (又)
黑龍江哈爾濱53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53
黑龍江雞西雞冠53
黑龍江雞西密山52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53
黑龍江大慶肇州53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53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53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5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51
黑龍江黑河嫩江53
黑龍江綏化蘭西53
黑龍江綏化肇東53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2
安徽池州貴池53
江西吉安永豐213
山東臨沂平邑5
山東菏澤單縣423
河南開封31
河南平頂山新華41
河南新鄉長垣213
河南濮陽312
河南許昌31
河南漯河召陵31
河南商丘睢縣312
河南信陽312
湖北武漢35
湖北襄陽襄樊31
湖北荊門鍾祥214
湖北隨州曾都213
湖北恩施鶴峰35
湖北天門44
湖南常德35
湖南張家界大庸24
湖南郴州213
湖南永州寧遠24
湖南懷化靖州45
湖南湘西吉首24
廣西柳州雒容24
廣西桂林臨桂35
廣西百色樂業24
廣西百色西林24
廣西河池宜州24
廣西來賓武宣24
重慶213
重慶江津24
四川成都213
四川自貢14
四川攀枝花仁和213
四川瀘州古藺12
四川德陽中江213
四川綿陽北川213
四川遂寧射洪214
四川內江威遠214
四川樂山井研214
四川南充14
四川眉山東坡213
四川宜賓屏山213
四川廣安213
四川達州達縣213
四川雅安漢源13
四川巴中南江214
四川資陽安嶽213
貴州貴陽13
貴州遵義24
貴州安順西秀13
貴州畢節5
貴州畢節威寧13
貴州銅仁思南13
貴州銅仁玉屏35
貴州黔西南興義24
貴州黔東南丹寨13
貴州黔東南凱里35
貴州黔東南黎平53
雲南保山隆陽13
雲南昭通212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213
雲南大理213
雲南德宏芒市214
西藏拉薩213
陝西西安44
陝西安康平利214
陝西商洛商州44
寧夏中衛沙坡頭13
新疆吐魯番33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新疆石河子31
河北邯鄲涉縣55
河北邢臺沙河21
河北張家口張北213
山西太原45
山西太原陽曲454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5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52
河南安陽31
河南新鄉衛濱21
福建三明沙縣24
安徽安慶太湖33
湖南長沙瀏陽212
廣西桂林灌陽35
陽去(13)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懷化會同33
山西長治54
福建寧德柘榮213
湖北荊州監利33
湖南長沙11 ((白))
湖南株洲21
湖南邵陽綏寧22 (白:~人)
湖南岳陽11
湖南益陽南縣21
湖南懷化辰溪55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55
廣西賀州九都話33
陽平(5)
遼寧鞍山海城35 (又)
吉林白城大安35 (~怕。白)
吉林延邊琿春24 (又)
黑龍江雞西虎林53
山東威海環翠33
陰去(2)
湖南長沙55 ((文))
湖南邵陽綏寧35 (文:危~)
陰平(2)
山西運城垣曲53 (~怕 文)
安徽池州東至33
上聲(1)
吉林延邊敦化213 (又)
去聲(73)
內蒙古赤峰寧城51
遼寧大連52
遼寧朝陽建平53
江蘇徐州42
江蘇連雲港
江蘇連雲港贛榆51
江蘇淮安漣水55
江蘇鹽城亭湖35 (文讀)
江蘇揚州
江蘇泰州33 (文,x1)
江蘇宿遷宿城51
安徽蚌埠53
安徽淮南鳳台51
安徽淮北52
安徽銅陵樅陽33
安徽安慶41
安徽滁州天長45
安徽阜陽53
安徽阜陽潁上51
安徽宿州碭山53
安徽六安金安53
山東濟南21
山東濟南章丘21
山東淄博博山5
山東棗莊嶧城42
山東東營廣饒31
山東東營利津
山東煙台蓬萊42
山東濰坊安丘31
山東濰坊昌邑31
山東濰坊臨朐21
山東濰坊壽光5
山東濟寧5
山東泰安寧陽312
山東泰安21
山東日照東港21
山東日照五蓮31
山東臨沂莒南21
山東臨沂沂水21
山東德州5
山東德州樂陵51
山東聊城5
山東濱州博興21
山東濱州鄒平31
河南三門峽湖濱212
河南南陽南召42
河南周口淮陽312
河南駐馬店平輿53
湖北十堰丹江口31
雲南昭通鎮雄212
甘肅蘭州13
甘肅白銀會寧44
甘肅天水清水443
甘肅武威民勤31
甘肅張掖山丹31
甘肅平涼崆峒44
甘肅酒泉肅州213
甘肅酒泉敦煌44
甘肅慶陽寧縣44
甘肅定西安定44
甘肅隴南康縣24
甘肅臨夏42
青海西寧213
寧夏銀川5
寧夏吳忠同心13
寧夏固原涇源44
寧夏固原西吉44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13
河北石家莊贊皇312
內蒙古包頭東河52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24
河南焦作武陟13
河南濟源24
陽去(2)
安徽蕪湖南陵21
江西景德鎮浮梁33
陽平(4)
遼寧大連金州52
安徽蕪湖55
山東煙台萊州42
青海海北門源13
陰平(3)
江蘇鹽城亭湖31 (白讀)
江蘇泰州21 (白,x5)
山東青島即墨1
去聲(14)
河北保定阜平53
河北衡水故城31
山西臨汾侯馬53
安徽宣城宣州53
河南洛陽412
廣西賀州富川35
雲南昆明212
雲南紅河蒙自212
雲南文山廣南22
陝西寶雞31
陝西咸陽三原55
湖南衡陽常寧24
湖南郴州安仁51
湖南婁底新化45 (文讀)
陽去(2)
湖南株洲茶陵12
湖南衡陽衡山44
陽平(1)
安徽馬鞍山花山24 (文)
陰去(1)
河北石家莊無極51
xoi
去聲(1)
湖南株洲攸縣44
陽去(1)
福建南平邵武
xɛe
去聲(11)
江蘇常州金壇44
甘肅金昌永昌53
甘肅甘南合作53
山西大同靈丘53
山西晉城沁水53
山西朔州懷仁24
山西晉中昔陽13
山西臨汾隰縣44
山西呂梁中陽53
陝西延安寶塔442
陝西榆林榆陽52
xɛi
去聲(6)
河北張家口蔚縣312
寧夏固原原州44
山西大同西坪24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51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52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213
陽去(1)
湖南湘西瀘溪53
xᴇ
去聲(2)
安徽合肥53
陝西延安寶塔52
陽去(1)
安徽黃山歙縣33
xe
去聲(1)
安徽亳州蒙城53
陰去(1)
江西鷹潭貴溪
入聲(1)
江西上饒婺源53
xa
去聲(2)
江西九江潯陽21
雲南紅河建水21
陽去(4)
江蘇南通
安徽宣城績溪322
湖北咸寧咸安33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5
陰平(1)
山西運城垣曲53 (~驚 白)
xɑi
去聲(4)
山西臨汾洪洞53
貴州六盤水六枝13
貴州黔南平塘13
河南鶴壁鶴山31
陽去(2)
湖北孝感孝南55
湖南衡陽213
xɐi
去聲(1)
四川廣元劍閣214
陽去(1)
廣西柳州融水24
xæe
去聲(4)
雲南麗江永勝45
雲南臨滄臨翔13
陝西渭南合陽55
山西晉城陵川24
xæi
去聲(3)
安徽宿州埇橋42
陝西銅川耀州44
新疆烏魯木齊213
xuai
陽去(1)
福建三明泰寧213
xaɪ
去聲(2)
雲南曲靖沾益213
青海海東循化53
xei
去聲(2)
山西忻州五寨52
山西呂梁孝義454
xue
陽去(1)
福建南平建陽43
xæɛ
去聲(2)
河南鄭州城關41
陝西漢中漢臺312
xae
去聲(1)
江蘇南京44
xɤʔ
入聲(1)
安徽馬鞍山花山5 (白)
xaɛ
去聲(1)
山東煙台5
xaᴇ
去聲(1)
河南商丘梁園41
xᴀɛ
去聲(1)
雲南普洱思茅213
xæɪ
去聲(1)
雲南楚雄大姚213
xəɨ
去聲(1)
山西晉中祁縣45
xᴇe
去聲(1)
陝西榆林神木53
xɑe
去聲(1)
陝西榆林吳堡53
xuᴀ
陽去(1)
安徽黃山祁門33
xoɐ
入聲(1)
安徽黃山黟縣3
xᴀ
入聲(1)
安徽宣城旌德55
xuɛ
陽去(1)
福建南平建甌44
xoa
去聲(1)
湖南郴州桂東53
陽去(1)
湖北黃石陽新
xɯə
陽去(1)
湖南永州道縣52
h
hai
去聲(7)
雲南玉溪紅塔213
浙江溫州蒼南21
浙江溫州洞頭21
福建泉州南安31
江西上饒廣豐21
台灣彰化鹿港31
江西南昌21
陽去(27)
福建廈門22
福建莆田仙游21
福建漳州漳浦33
福建寧德福安23
福建寧德古田324
廣東汕頭31
廣東湛江雷州55
廣東茂名電白43
廣東潮州11
廣東揭陽11
海南海口33
海南瓊海42
海南萬寧42
海南東方42
海南定安33
海南澄邁33
海南昌江32
海南陵水41
香港大埔32
台灣新北板橋22
江西九江星子11
湖南岳陽平江
廣西百色那畢22
廣西崇左22
廣西南寧亭子223
廣西百色田東22
廣西崇左扶綏13
陰平(3)
海南三亞33
海南樂東34
湖南邵陽洞口44
陽上(2)
廣東汕尾海豐35
雲南文山富寧21
去聲(2)
江西贛州章貢213
浙江杭州建德55
陽去(1)
安徽黃山甘棠325
陰平(1)
福建三明大田33
hɔi
去聲(13)
台灣苗栗三義55
江西九江修水53
江西宜春奉新53
廣東深圳42
廣東湛江廉江44 (文讀)
廣西玉林博白42
香港沙田53
江西新余分宜
江西吉安214
廣東珠海前山33
廣東江門白沙31
廣東中山石岐33
香港大埔泰亨33
陽去(20)
福建漳州詔安33
廣東惠州31
台灣新竹芎林33
廣東廣州22
廣東韶關22
廣東佛山22
廣東佛山順德21
廣東陽江江城54
廣西南寧22
廣西北海22
廣西欽州22
廣西欽州靈山33
廣西貴港桂平22
廣西玉林博白21
廣西百色22
廣西來賓武宣21
廣西崇左寧明22
香港22
澳門22
廣東韶關22
陽平(2)
廣東中山隆都33
廣西防城港東興31
陰去(2)
廣東韶關新豐53
廣西玉林北流53
上聲(4)
廣東廣州從化21
廣東陽江陽春31 (文讀)
廣東東莞21
廣東揭陽揭西21
陰上(1)
廣西南寧馬山31
去聲(1)
江西贛州南康53
hoi
去聲(4)
江西吉安井岡山53
廣東梅州梅縣53
江西宜春上高53
湖南株洲醴陵
陽去(7)
福建南平邵武35
江西撫州黎川13
江西上饒弋陽21
廣東茂名化州31
廣東肇慶52
廣東清遠22
廣西玉林北流21
陽平(1)
廣東雲浮羅定21
上聲(1)
廣東梅州五華31
hɛi
陽去(2)
江西南昌進賢
江西九江彭澤
hɑi
陽去(1)
福建福州242
hæi
陰去(1)
廣西柳州融水435
huai
陽去(2)
廣東河源55
廣西梧州蒙山214
上聲(1)
廣東茂名信宜31 (文讀)
hui
去聲(1)
廣東珠海斗門31
陽去(2)
廣東深圳寶安32
廣西貴港南江21
hue
陽去(1)
福建龍岩長汀21
去聲(1)
江西萍鄉11
陽去(1)
廣西南寧賓陽52
hua
陽去(2)
福建三明寧化2
廣西桂林朝陽21
hoɛ
陽去(1)
江西贛州寧都44
去聲(1)
廣東韶關南雄42
huɔi
去聲(1)
廣東清遠連南51
ho
陽平(1)
廣東湛江吳川31
hu
陽平(1)
廣東雲浮21
陽入(1)
湖南永州寧遠22
həɯ
陽去(1)
廣東佛山西岸22
hʌu
陽去(1)
廣東清遠保安11
ɦ
ɦai
陽去(1)
湖南湘潭21 ((~人精))
ɦɛ
陽去(2)
江蘇南京高淳25
浙江台州仙居22
ɦᴇ
陽去(3)
江蘇無錫213
江蘇蘇州31
浙江杭州13
陽平(1)
浙江湖州雙林113
ɦe
陽去(3)
上海13
浙江溫州22
浙江紹興22
陽平(2)
浙江寧波113
浙江寧波餘姚113
ɦɐi
陽去(1)
浙江金華玉山31
ɦæe
陽去(1)
江蘇常州24
ɦei
陰去(1)
上海浦東新區35
ɦᴇɛ
陽去(1)
浙江嘉興223
-
ai
陰上(1)
廣西貴港平南45
ɛ
陽去(2)
浙江衢州開化212
浙江舟山定海13
ɔi
陽去(2)
廣東肇慶封開21
廣東清遠連山214
陽平(1)
浙江杭州臨安33
ɐi
陽去(1)
廣西河池宜州213
ui
陰去(1)
廣西賀州信都35
陽去(1)
廣西桂林平樂35
ɣ
ɣai
去聲(2)
湖南益陽安化11
湖南永州324
ɣɛ
去聲(2)
安徽宣城寧國31
安徽宣城宣州53
陰去(1)
安徽池州貴池53
ɣæ
陰平(1)
湖南婁底新化33 (白讀)
入聲(1)
湖南邵陽城步34
ɣue
陽去(1)
湖南婁底雙峰33
f
foi
去聲(1)
香港大埔泰亨33
陽去(1)
廣東汕尾海豐44
fuæ
陽去(1)
福建三明將樂231
fi
去聲(1)
廣東東莞32
fʊy
去聲(1)
香港新界32
χ
χɛ
去聲(1)
新疆哈密213
χæ
去聲(1)
陝西安康漢陰214
hɦæ
陽去(1)
江蘇無錫江陰223
陰去(1)
江蘇泰州靖江51 (hɦ聲母有歸入陰去的傾向)
ʔ
ʔœ
陽平(1)
廣西梧州藤縣212
ʔœi
陽去(1)
廣西玉林福綿21 (陽去調在記音時記為21,實際音值近同22。)
ɕ
ɕai
去聲(1)
黑龍江伊春嘉蔭51
xʰaɪ
陽去(1)
江蘇鎮江丹陽113
ŋ
ŋɐi
陽去(1)
廣西桂林臨桂23
Notes 註
割 害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兩者「傷害」義同源
害 患
王力《同源字典》認為:兩者的「傷害」義同源,兩字月元對轉
害 禍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認為:害,傷害,禍患;禍,神降的災害,同源
犗 轄 鍵 *害
《漢語同源詞大典》:犗:犍牛,禁止生育者;轄:車鍵,所以止軎者;鍵:門閂。本組字皆有「禁制」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𢞐 嚇 *害
《漢語同源詞大典》:𢞐:驚嚇;嚇:怒叱聲。本組字皆有「驚嚇」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豁 開 *害
《漢語同源詞大典》:豁:開闊通暢的山谷;開:開門。本組字皆有「開通」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害」字象蓋子合在器皿之上,本義是蓋子,借為損害。
25 字
 詳解: 「害」字字形象下器上蓋,器蓋相合之形,傷害是「害」的假借義。《說文》:「害,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聲。」「害」金文構形多爭議,未有定論。一說象矛頭之形,為「𥎆」之初文,《說文》:「𥎆,矛屬,從矛,害聲。」(何琳儀)。一說象蓋器相合形(郭沫若、戴家祥)。一說為「舍」之異文,上象屋宇,下象基台(馬叙倫)。一說害為被刀剔割的模型(許誰雄)。一說「害」又為「簠」字所從部件,當為胡簋之「胡」本字(陳秉新)。無論如何,金文「害」不從「宀」,故與房舍無關。

  「害」甲骨文見於從茻從害一字,學者隸為「𦵯」,當與芥字同義,《方言》:「蘇、芥,草也。南楚江湘之間謂之芥。……沅湘之南或謂之𦵯。」參「𦵯」。

  金文最早見於西周中期,上部所從不明,下部皆從口,後與上部竪劃相連為古形。戰國三侯權從「丯」從「甘」,「丯」是聲符,「甘」當為「口」之訛。

  金文、古籍中「害」、「割」、「介」、「丯」皆音近通用,《釋名.釋天》:「害,割也。如割削物也。」《書.大誥》:「天降割于我家」,釋文:「割,馬本作害」。多父盤:「受害福」。「害」讀為介,表示大,「受害福」即「受介福」。「害」金文用義繁複,又讀如「匄」,表示祈求、給予。如伯家父簋:「用易(錫)害眉壽黃考」。又用作人名等。

  戰國末年睡虎地秦簡「害」已寫作從宀從丯從口,與甲、金文構形有異,當為小篆所本。572 字相關漢字: 𥎆,舍,簠,胡,宀,𦵯,丯,甘,口,割,介,匄

Relatives 相關字
Yixiezi 異寫字 (works in progress)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2606 -G1 2606 -G7 10.丶.149 -GT 1364 -GKX 0286.12 康熙字典-GHZR 0996.10 汉语大字典-GZFY 514602 -GZJW 189411 -GZJW 472812 -G通规 2097 -G常用 常.10.236 -G布依 haais.0 -G京族 haːi6.0.0 -G古籍 03214 -HB1 AE60 -H常用 1018 -T1 5304 全字庫-T甲表 01025 異體字字典-T本土 1316 -J0 1918 -JMJ 010159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5 JMJ 010160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MJ 010161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6 J常用 0199 学年: 4 K0 9010 -K敎育 0844 -KP0 8532 -V1 5061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hài
HAI4 HE2 (v4.0.1-6.0.0)
HAI4 (v3.1.0-3.2.0)
1 HAI4 2 HE2 (v2.1.0-3.0.0)
kHanyuPinlu
hài(553) hai(107)
hai4(553) hai5(107) (v4.1.0-6.2.0)
hai4(553), hai5(107) (v4.0.1)
kTGHZ2013
129.060:hài
kHanyuPinyin
20929.050:hài,hé
kXHC1983
0436.040:hài
0436.040:hài (v5.1.0)
kCantonese
hoi6
hoi6 hot3 (v4.1.0-13.0.0)
HOI6 (v2.1.0-4.0.1)
kJapanese
ガイ カイ カツ そこなう なんぞ わざわい
kJapaneseKun
SOKONAU WAZAWAI NANZO
kJapaneseOn
GAI KATSU
kKorean
HAY HAL
kHangul
해:0E
(v5.0.0-10.0.0)
kVietnamese
hại
kTang
*hɑ̀i
kDefinition
injure, harm; destroy, kill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A26
0-3A26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E60
kIRG_TSource
T1-5524
1-5524 (v3.0.0-5.2.0)
kIRG_JSource
J0-3332
0-3332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A2A
0-7A2A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F5C0
kIRG_VSource
V1-525D
1-525D (v3.1.1-5.2.0)
3-2966 (v3.1.0)
1-2966 (v3.0.0)
kRSUnicode
40.7
kTotalStrokes
10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1135
kDaeJaweon
0565.090
kFennIndex
146.06 147.01
kGSR
0314a
kHanYu
20929.050
kIRGDaeJaweon
0565.090
kIRGDaiKanwaZiten
07165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20929.050
kIRGKangXi
0286.120
kKangXi
0286.120
kKarlgren
57
kLau
1212
kMatthews
2015
kMeyerWempe
765
kMorohashi
07165:E0105
07165 (v2.1.0-15.0.0)
kNelson
1306
kSBGY
380.31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JQMR
kCihaiT
419.501
kFenn
146A
kFourCornerCode
3060.1
kFrequency
3 (v3.2.0-15.1.0)
kGradeLevel
1
kHKGlyph
1017
kPhonetic
491 539
491 (v3.2.0-4.0.1)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E60
kCCCII
213A7E
kCNS1986
1-5524
kCNS1992
1-5524
kEACC
213A7E
kGB0
2606
kGB1
2606
kJis0
1918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F5C0 (v3.1.1-15.0.0)
kKSC0
9010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1364
kTaiwanTelegraph
1364
kTGH
2013:2097
kXerox
243:071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1424+40.3.7 V+13421+40.3.7 V+13675+40.3.7 V+20111+40.3.7
kRSKangXi
40.7 (v2.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