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扌包(.,J)
U+62B1(Basic)
手部5畫 共8畫 核心字
官話
bao4
pao1
pou2
粵語
pou5
paau1
bou6
日語
ホウ
韓語
越南
bão
廣韻
並/豪/上
集韻
並/豪/上
滂/肴/平
並/侯/平
並/肴/平
奉/尤/平
訓読
いたく(抱く)
いだく(抱く)
かかえる(抱える)
だく(抱く)
Sources 各源例字
G0-3127
HB1-A9EA
T1-4D6C
J0-4A7A
K0-7859
V2-8C3E
KP0-F1C3
Old versions 舊版本
IVD
00Ad
01Ad
02Ha
02Mo
03Ha
03Mo
Comparison 用字對比
抱 (U+2F8B5)
T6-2B63
Evolution 字形演化
簡帛
睡虎地
簡帛
張家山
隸書
說文小篆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石經
開成石經
印刷字體
廣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當代
標準字形
Calligraphy 後世書法
Origin 字源諸說
《說文解字》: 步侯切、薄報切引取也。从手孚聲。捊或从包。
《字源》:形声
Meaning 字義
bao4
(1)
人体胸腹之间的部位,胸怀
(2)
怀藏to cherish, to harbour 抱不平
(3)
持守;奉
(4)
用手臂围住to hold in arms, to hug, to embrace 拥抱
(5)
环绕
(6)
量词 表示两臂合围的量length of arm span
(7)
(8)
方言 (衣、鞋)大小合适 如:这件衣服抱身儿;这双鞋抱脚儿
(9)
保养;爱护
(10)
初次得到(儿子或孙子) 如:听说你抱了孙子了
(11)
领养(孩子)
(12)
日旁的气
(13)
禽鸟伏卵 也作「菢」to hatch 抱窝
bao4
(1)
鸟伏卵
(14)
pao1
(15)
同「抛」 抛弃;抛掷
pao1
(1)
舍弃;撇开to cast aside 抛弃
pou2
(16)
同「捊」(掊) 引聚;刨;挖
pou2
(1)
引聚
(布)
baaul 扔;甩
(喃)
bão 詞:hoài bão 義:hope, dream, ambition
(喃)
◎ Mưa to gió lớn dữ dội.#C1: 抱 bão
Kinship diagram of variants 異體字圖譜
《說文解字》WFG
→捊
手部 083()
《說文解字》
步侯切、薄報切引取也。从手孚聲。捊或从包。 [臣鉉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褱袌字,非是。]
《說文解字繫傳》
歩侯反引取也。從手孚聲。《詩》曰:「原隰捊矣。」捊或從包。
《說文解字注》
步侯切引埾也。 [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譌爲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投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爲𣂏。此捄,鄭釋爲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 从手。孚聲。 [步侯切。三部。] 詩曰:原隰捊矣。 [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捊或从包。 [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爲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唐韻】薄浩切【集韻】【韻會】簿晧切【正韻】蒲晧切,𠀤袍上聲。懷也。【說文】袌,俗作抱。【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千仞,大連抱。夸條直暢,實葉葰楙。【註】楙音茆。
 又【廣韻】持也。【增韻】挾也。
 又【集韻】【韻會】薄報切【正韻】蒲報切,𠀤音暴。與袌菢同。◎按《說文》捊,步侯切,或从包作抱,徐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懷袌字,非是。廣韻,集韻去聲止有袌菢,而無抱。《正字通》云:懷袌之袌亦作抱,轉爲去聲,卽懷抱之義。今考經史抱字多無音切,讀从去聲亦可,義與上聲同。【書·召誥】保抱攜持厥婦子。【詩·大雅】亦旣抱子。【禮·儒行】抱義而處。【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
 又氣向日也。【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抱珥𧈫蜺。【註】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
 又【揚子·方言】北燕朝鮮洌水之閒謂伏雞曰抱。
 又【唐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𠀤音庖。【集韻】房尤切,音浮。蒲侯切,音裒。𠀤與掊捊同。引取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披交切,與抛通。棄也,擲也。【史記·三代世表】姜嫄生后稷,抱之山中。【皮日休詩】季春人病抱芳杜。 說文(121)
Phonology 音韻
標準語 Official Languages
官話
bao4 [pɑu51] ㄅㄠˋ
pao1 [pʰɑu55] ㄆㄠ
pou2 [pʰou35] ㄆㄡˊ
粵語
pou5 [pʰou13] 抱負, 懷抱, 抱歉, 抱怨
paau1 [pʰaːu5]
bou6 [pou2]
日語
ホウ [hoː] [漢]
韓語
[pʰo]
越南
bão [ɓaw3ˀ5]
韻書 Rime Books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釋義
聲母韻母韻母地位聲調韻書結構擬音
廣韻
1小韻薄浩bɑu持也說文曰引取也薄浩切一持也說文曰引取也薄浩切一
刊謬補缺切韻
1小韻薄浩bɑu薄浩反。扶擁。一。薄浩反。扶擁。一。
集韻
1小韻簿晧bɑu說文褱也或作抱說文褱也或作抱
2小韻披交pʰɪau棄也或作摽𢿏抱棄也或作摽𢿏抱
1小韻蒲侯bəu說文引取也或从包从不說文引取也或从包从不
2小韻蒲交bɪau引取也或从孚从包引取也或从孚从包
3小韻房尤bviəu引取也或从包引取也或从包
禮部韻略
1小韻薄晧bɑu薄晧切持也引取也懷也薄晧切持也引取也懷也
增韻
1小韻薄皓bɑu薄皓切持也引取也又懷抱又爻號二韻今圈薄皓切持也引取也又懷抱又爻號二韻今圈
2小韻披交pʰɪau史記禇先生傳抱之山中注普茅反又皓號二韻増入史記禇先生傳抱之山中注普茅反又皓號二韻増入
1小韻蒲報bɑu又爻皓二韻增入又爻皓二韻增入
五音集韵
2pʰɪau=抛:抛擲=抛:抛擲
2bɪau手掊手掊
3bviəu=捊:打取也=捊:打取也
1bəu上同上同
1bɑu薄浩切持也說文曰引取也五薄浩切持也說文曰引取也五
洪武正韻
爻開小韻蒲皓bau蒲皓切持也引取也又懐抱又爻效二韻蒲皓切持也引取也又懐抱又爻效二韻
爻開小韻披交pʰau史記褚先生傳抱之山中注普茅反又巧效韻史記褚先生傳抱之山中注普茅反又巧效韻
爻開小韻蒲報bau又爻巧韻又爻巧韻
古今韻會舉要
bau簿浩切音與巧韻鮑同說文褱也本作袌从衣包聲今作抱廣韻持也引取也増韻又侠也又爻豪韻簿浩切音與巧韻鮑同說文褱也本作袌从衣包聲今作抱廣韻持也引取也増韻又侠也又爻豪韻
蒙古字韻
p ꡌaw ꡓbaw()
音韻闡微
蕭肴豪開上聲小韻pʰau
中原音韻
蕭豪開一去聲蕭豪pɑu
韻略易通
蕭豪開去聲蕭豪pau懷抱懷抱
中州音韻
蕭豪開去聲蕭豪小韻bɑu鳥伏卵鳥伏卵
中華新韻
pɑu袌同袌同
東國正韻
ㅗㅱ 高杲誥pʰou
ㅗㅱ 高杲誥bou
ㅗㅱ 高杲誥bou
戚林八音
歌高 陽去歌高
分韻撮要
陽上pʰu懷也持也懷也持也
擬音方案:《廣韻》《切韻》《集韻》:邵榮芬(《禮部韻略》《增韻》《五音集韻》擬音為與《集韻》音韻地位對比得到),《洪武正韻》:小學堂資料,《古今韻會舉要》:竺家寧,《蒙古字韻》:江鍾偉,《音韻闡微》:林慶勛,《中原音韻》:寧繼福,《韻略易通》:張玉來,《中州音韻》:馬樂樂,《中華新韻》:依註音符號,《東國正韻》:申祐先,《戚林八音》:彭攻關,《分韻撮要》:劉鎮發
韻部 Rime
西漢
東漢
宋北魏後期
肴豪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上古音 Reconstructed Old Chinese
高本漢
bʰɷg
王力
bu 幽部
董同龢
bʰôɡ 幽部
周法高
bəw 幽部
李方桂
bəgwx 幽部
鄭張尚芳
buːʔ 幽1部
白-沙
*[m-p]ˤu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前期
bhūʔ
斯塔羅斯金上古後期
bhū́
斯塔羅斯金西漢
bhǝ̄ẃ
斯塔羅斯金東漢
bhǝ̄ẃ
許思萊上古
bûʔ
許思萊東漢
bouᴮ
布之道諧聲域
PU
聲首
布之道擬音
bˤuʔ
音節類型A
Dialects 方言
p
pau
去聲(109)
北京51
北京平谷51
天津南開52
天津武清51
天津寶坻51
天津靜海53
河北邯鄲大名213
河北邯鄲魏縣312
遼寧沈陽41
遼寧鞍山海城51
遼寧丹東51
遼寧錦州51
遼寧營口蓋州51
遼寧阜新細河51
遼寧遼陽白塔51
遼寧盤錦51
遼寧鐵嶺昌圖51
遼寧鐵嶺開原51
遼寧朝陽北票51
遼寧葫蘆島綏中51
吉林長春南關53
吉林吉林龍潭53
吉林四平梨樹52
吉林遼源龍山52
吉林通化東昌52
吉林白山渾江53
吉林松原寧江52
吉林白城大安52
吉林白城洮南52
吉林延邊敦化52
吉林延邊琿春52
黑龍江哈爾濱53
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53
黑龍江雞西雞冠53
黑龍江雞西密山52
黑龍江雙鴨山集賢53
黑龍江大慶肇州53
黑龍江伊春嘉蔭51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53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53
黑龍江牡丹江林口53
黑龍江牡丹江寧安51
黑龍江黑河嫩江53
黑龍江綏化蘭西53
黑龍江綏化肇東53
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52
安徽池州貴池53
江西吉安永豐213
山東臨沂平邑5
山東菏澤單縣423
河南開封31
河南平頂山新華41
河南新鄉長垣213
河南濮陽312
河南許昌31
河南周口淮陽312
湖北武漢35
湖北宜昌35
湖北荊門鍾祥214
湖北隨州曾都213
湖北恩施鶴峰35
湖北天門44 (文)
湖南常德35
湖南張家界大庸24
湖南郴州213
湖南永州寧遠24
湖南懷化靖州45
湖南湘西吉首24
廣西柳州雒容24
廣西桂林臨桂35
廣西百色樂業24
廣西百色西林24
廣西河池宜州24
廣西來賓武宣24
重慶213
重慶江津24
四川成都213 (又pau1)
四川瀘州古藺12
四川綿陽北川213
四川遂寧射洪214
四川樂山井研214
四川南充14
四川眉山東坡213
四川廣安213
四川達州達縣213
四川雅安漢源13
四川資陽安嶽213
四川涼山西昌213
貴州貴陽13
貴州遵義24
貴州畢節威寧13
貴州銅仁思南13
貴州黔西南興義24
貴州黔東南凱里35
貴州黔東南黎平53
雲南文山廣南22
雲南德宏芒市214
西藏拉薩213
陝西西安44
陝西咸陽三原55
陝西安康平利214
新疆石河子31
河北邯鄲涉縣55 (文)
河北邢臺沙河21 (抱不平)
河北張家口張北213
山西太原45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35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52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24
陽去(7)
湖北黃岡紅安
湖南懷化會同33
福建廈門22 ((白1))
湖南長沙11 ((白))
湖南邵陽綏寧22
湖南岳陽11
湖南懷化辰溪55
陽上(5)
廣東江門白沙21
廣西百色那畢24
廣西來賓武宣24
廣西南寧亭子13
廣西崇左扶綏11
陰平(9)
山西運城垣曲53
山西臨汾鄉寧53
四川成都44 (又pau5)
四川自貢45
四川內江威遠45
海南東方33
廣東韶關南雄23
江西鷹潭貴溪
廣東清遠保安33
上聲(1)
廣西桂林朝陽23
陽平(1)
山東威海環翠33
陰去(3)
廣東河源12
湖南長沙55 ((文))
廣西百色田東35 (書面語)
去聲(87)
河北保定阜平53
內蒙古赤峰寧城51
遼寧大連52
遼寧朝陽建平53
江蘇徐州42
江蘇連雲港
江蘇連雲港贛榆51
江蘇淮安漣水55
江蘇鹽城亭湖35
江蘇揚州
江蘇泰州33 (文,pʰ1)
江蘇宿遷宿城51
安徽合肥53
安徽蚌埠53
安徽淮南鳳台51
安徽淮北52
安徽銅陵樅陽33
安徽安慶41
安徽滁州天長45
安徽阜陽53
安徽阜陽潁上51
安徽宿州碭山53
安徽六安金安53
安徽亳州蒙城53
安徽宣城宣州53
江西贛州章貢213
山東濟南21
山東濟南章丘21
山東淄博博山5 (文)
山東棗莊嶧城42
山東東營廣饒31
山東東營利津 (文)
山東煙台蓬萊42
山東濰坊安丘31
山東濰坊昌邑31
山東濰坊臨朐21
山東濟寧5
山東泰安寧陽312
山東泰安21
山東日照東港21
山東日照五蓮31
山東臨沂莒南21
山東臨沂沂水21
山東德州5
山東德州樂陵51
山東聊城5
山東濱州博興21
山東濱州鄒平31
河南洛陽412
河南漯河召陵31
河南南陽南召42
河南駐馬店平輿53
湖北十堰丹江口31
雲南昆明212
雲南麗江永勝45
陝西寶雞31
陝西延安寶塔52
甘肅蘭州13
甘肅白銀會寧44
甘肅天水清水443
甘肅武威民勤31
甘肅張掖山丹31
甘肅平涼崆峒44
甘肅酒泉肅州213
甘肅酒泉敦煌44
甘肅慶陽寧縣44
甘肅定西安定44
甘肅臨夏42
甘肅甘南合作53
青海西寧213
寧夏銀川5 (~小雞)
寧夏吳忠同心13
寧夏固原涇源44
寧夏固原西吉44
寧夏中衛沙坡頭13
新疆烏魯木齊213
新疆哈密213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213
新疆巴音郭楞焉耆213
河北石家莊贊皇312 (文)
山西晉城沁水53
內蒙古包頭東河52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52
內蒙古錫林郭勒太僕寺213
河南焦作武陟13
河南濟源24 (懷~)
陝西延安寶塔442
陽去(4)
河北石家莊無極451
福建福州242
福建寧德福安23
福建寧德柘榮213 (懷抱,抱小孩。)
陽上(4)
廣東佛山順德13
廣東肇慶封開242
廣西桂林平樂33
廣西賀州富川八都話22
陰平(5)
山東聊城1 (~屈)
山西晉城陵川33 (~東西)
河南濟源44 (文)
安徽黃山歙縣42
福建龍岩長汀33
上聲(2)
浙江杭州建德213
廣東佛山西岸55
陽平(5)
遼寧大連金州52
安徽蕪湖55
安徽馬鞍山花山24
山東青島即墨2
山東煙台萊州42
陰去(1)
安徽蕪湖南陵45
pɑu
去聲(21)
河北唐山樂亭52
河北唐山遷西52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51
河北邢臺巨鹿21
河北保定淶水314
河北承德平泉51
河北承德興隆51
河北滄州滄縣41
河北廊坊霸州41
河北廊坊廣陽51
山西臨汾侯馬53
內蒙古興安烏蘭浩特53
江西九江潯陽21
河南商丘睢縣312
四川宜賓屏山213
貴州六盤水六枝13
雲南楚雄大姚213
青海海東循化53
新疆吐魯番33
山西大同西坪24
山西忻州五寨52
陽去(3)
湖北孝感孝南55
湖南衡陽213
湖南益陽南縣21
陽平(1)
黑龍江雞西虎林53
pu
去聲(12)
山西運城臨猗31 (~孩子。白)
山東淄博博山5 (白)
山東東營利津 (白)
山東濰坊壽光5
河北邯鄲涉縣55 (白)
山西太原陽曲454 (~住。白)
山西晉城陵川24 (~小孩)
山西晉中昔陽13 (~一~。白)
山西呂梁孝義454
山西呂梁中陽53 (~住。白)
河南新鄉衛濱21 (僅用在「~孩子」)
陝西榆林吳堡53
陽去(1)
山西長治54 (~~。白)
陽上(1)
湖南永州道縣22
陰平(5)
山東煙台1 (~起來,又)
河北邢臺沙河41 (~一下)
河南安陽44 (~孩子)
河南鶴壁鶴山33 (白)
河南濟源44 (白)
陽平(1)
山東青島即墨2 (又)
平聲(1)
河北石家莊贊皇54 (白)
pou
陽去(2)
湖南衡陽衡山44
廣西柳州融水24
陽上(1)
廣西河池宜州24
po
陽去(1)
福建寧德古田324
陽上(1)
廣東清遠連山13
陽平(2)
青海海北門源13
湖南長沙瀏陽45 (白)
陰去(1)
安徽黃山祁門213
pɑo
去聲(10)
河北邯鄲館陶213
內蒙古錫林郭勒錫林浩特53
四川巴中南江214
貴州黔南平塘13
雲南曲靖沾益213
雲南昭通鎮雄212
雲南臨滄臨翔13
陝西安康漢陰214
陝西商洛商州44
山西臨汾隰縣44 (擁~。文)
陽去(1)
福建南平浦城21 (文讀,單字讀。)
陰平(2)
山西臨汾洪洞21
山西長治312 (摟~。文)
pɔu
去聲(8)
山西運城臨猗31 (擁~。文)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52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51
河南信陽312
陝西銅川耀州44 (文讀)
寧夏固原原州44
山西朔州懷仁24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51
陽上(2)
廣西賀州信都31
廣西梧州藤縣35
pɔo
去聲(12)
河北衡水故城31
江蘇南京44
雲南普洱思茅213
陝西渭南合陽55 (文)
甘肅金昌永昌53
甘肅隴南康縣24
山西太原陽曲454 (擁~。文)
山西大同靈丘53
山西晉中昔陽13 (擁~。文)
山西呂梁中陽53 (擁~。文)
陝西榆林神木53
陝西榆林榆陽52
pɐu
去聲(1)
四川廣元劍閣214
陽上(1)
廣西玉林福綿13
pao
去聲(7)
山東煙台5 (文)
河南商丘梁園41
廣西賀州富川35
貴州安順西秀13
貴州畢節5
貴州黔東南丹寨13
河南安陽31 (擁~)
陽上(1)
雲南文山富寧21
陰入(1)
湖南永州寧遠13
pɑɔ
去聲(4)
安徽宿州埇橋42
四川攀枝花仁和213
雲南保山隆陽13
河南鶴壁鶴山31 (文)
paɔ
去聲(5)
河南鄭州城關41
雲南昭通212
雲南紅河蒙自212
雲南大理213
河南新鄉衛濱21 (擁~)
上聲(1)
貴州銅仁玉屏42
陰去(1)
湖南株洲茶陵33
pəu
陽去(2)
湖南湘西瀘溪53
廣西賀州九都話33
陽上(1)
廣西梧州蒙山35
陰去(1)
廣西柳州融水435
陰平(1)
安徽宣城績溪41
paɯ
去聲(1)
四川德陽中江213
puo
陽上(1)
福建南平浦城54
陽上(1)
廣西賀州富川七都話31
pʌɯ
去聲(1)
河北張家口蔚縣312
pᴀo
去聲(1)
雲南玉溪紅塔213
去聲(1)
雲南紅河建水21
pᴀu
去聲(1)
雲南西雙版納景洪213
pɒu
去聲(1)
陝西漢中漢臺312
puβ
去聲(1)
山西晉中祁縣45 (白)
pɒɔ
去聲(1)
山西晉中祁縣45 (文)
pən
入聲(1)
湖南婁底新化24 (白讀)
陽上(1)
廣西南寧賓陽22
pʰau
去聲(10)
湖北天門44 (白)
台灣苗栗三義55
江西九江修水53
廣東梅州梅縣53
廣東東莞42
安徽安慶太湖33
江西新余分宜
湖南長沙瀏陽212 (文)
湖南株洲醴陵
湖南婁底新化45 (文讀)
陽去(10)
江西景德鎮浮梁33
福建廈門22 ((白2))
福建莆田仙游21 (懷抱,白讀。)
福建漳州漳浦33
福建南平建甌44
台灣新竹芎林33
江西南昌進賢
江西九江彭澤
湖北荊州監利33
湖南株洲21
陽上(1)
廣東潮州35 (文,白)
陰平(6)
福建三明寧化33
湖南株洲攸縣35 (讀書音)
廣東韶關新豐44
廣東清遠連南44
廣西玉林北流55
江西上饒弋陽33
上聲(10)
福建南平邵武55
福建南平邵武
廣東廣州從化21
廣東深圳31
廣東湛江廉江31 (文讀)
廣東梅州五華31
廣東陽江陽春31 (文讀)
廣東揭陽揭西21
廣西玉林博白21
香港沙田31
陽平(1)
廣東茂名信宜24 (文讀)
陰去(3)
福建南平建陽332
廣東惠州213
廣西南寧馬山55
陰上(1)
廣東清遠35
pʰɔ
去聲(2)
江西贛州南康53
湖南郴州桂東53
陽去(5)
福建寧德福安23
福建寧德柘榮213
廣東中山隆都31
海南三亞51
海南樂東53
陰平(2)
江蘇泰州21 (白,p5)
河南三門峽湖濱53
pʰɑu
去聲(1)
江西南昌21
陰平(1)
安徽池州東至33
pʰu
去聲(3)
陝西銅川耀州44 (白讀)
陝西渭南合陽55 (白)
山西臨汾隰縣44 (~娃。白)
陽上(2)
廣西南寧24
廣西百色23
pʰou
去聲(1)
湖南郴州安仁51
陽去(2)
廣東汕尾海豐44
江西撫州黎川13
陽上(9)
廣東廣州23
廣東韶關13
廣東珠海斗門21
廣東佛山13
廣東湛江吳川24
廣東肇慶13
廣東雲浮13
香港13
廣東韶關13
上聲(6)
廣東深圳寶安11
廣東珠海前山13
廣東陽江江城21
廣東中山石岐213
廣西防城港東興24
澳門13
陽平(1)
廣東茂名化州13
陰上(2)
廣東雲浮羅定35
廣西桂林臨桂42
pʰo
去聲(3)
浙江溫州蒼南21
浙江溫州洞頭21
湖南衡陽常寧24
陽去(5)
福建廈門22 ((文))
福建莆田仙游21
福建漳州漳浦33
台灣新北板橋22
湖北咸寧咸安33
陽上(5)
福建三明沙縣53
福建泉州南安11
廣東汕頭35
廣東潮州35
香港大埔24
陰平(1)
台灣彰化鹿港33
上聲(1)
江西上饒廣豐34
陰去(1)
廣西貴港平南11
入聲(1)
江西上饒婺源53
pʰɔu
陽去(1)
福建漳州詔安33
陽上(2)
廣東東莞13
廣西欽州靈山22
pʰɐu
陽上(6)
廣西北海23
廣西欽州23
廣西貴港桂平24
廣西貴港南江23
廣西玉林北流23
廣西崇左寧明23
陰平(1)
香港大埔泰亨23
上聲(1)
廣東中山隆都24 (文讀,白讀。)
陽平(1)
廣西崇左31
pʰɑɔ
去聲(1)
江蘇常州金壇44
pʰaɔ
陰平(1)
湖南邵陽洞口44
pʰɒ
陰平(1)
湖北黃石陽新
pʰəu
陰平(1)
香港新界232
pʰɤ
陽去(1)
江蘇南通
陽上(1)
福建三明大田55
pʰə
上聲(1)
安徽黃山黟縣53
pʰɛu
陽上(1)
廣西玉林博白24
b
bau
去聲(2)
湖南永州324
廣西桂林灌陽35
陽去(4)
上海13
江蘇南京高淳25
浙江杭州13
浙江嘉興223
陽上(3)
浙江湖州雙林231
浙江衢州龍游213 (文/白)
安徽黃山甘棠31
上聲(1)
安徽宣城寧國214
陽平(3)
浙江杭州臨安33
浙江寧波113
浙江舟山定海23
bɑu
去聲(1)
湖南益陽安化11
bu
陽上(1)
浙江衢州龍游213
bɑo
入聲(1)
湖南邵陽城步34
bao
陽平(1)
浙江台州仙居312
bɑɔ
陽上(2)
浙江麗水雲和21
江西上饒廣豐24
陽去(2)
江蘇無錫江陰223
江蘇泰州靖江31
陽平(1)
浙江寧波餘姚113
陽去(1)
湖南婁底雙峰33
baɯ
陽去(1)
湖南湘潭21
陽去(1)
江蘇無錫213
陽上(1)
江蘇無錫33
buo
陽去(1)
浙江衢州開化212
bɑɤ
陽去(1)
江蘇常州24
陽去(1)
江蘇蘇州31
bɐɤ
陽去(1)
江蘇鎮江丹陽113
上聲(1)
浙江溫州35
bɑɒ
陽上(1)
浙江紹興113
buə
陽上(1)
浙江金華玉山22
buɤ
陽上(1)
江西上饒廣豐24
ʔb
ʔbau
陰平(7)
海南海口23
海南瓊海33
海南萬寧44
海南定安213
海南澄邁22
海南昌江23
海南陵水33
bʱau
陰去(1)
湖南岳陽平江
bʱɔ
陽平(1)
上海浦東新區324
-
au
去聲(1)
湖北襄陽襄樊31
ɦv
ɦvɔ
上聲(1)
安徽宣城宣州214
k
kɐp
陰去(1)
廣西百色田東35 (口頭語。)
Notes 註
抱 菢 袌
《漢語變調構詞考辨》:抱:兩臂圍住持物,讀上聲;菢:孵卵,動詞,讀去聲;袌:胸懷,讀去聲
包 抱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包:包起;抱:以懷抱抱住,兩字同源
抱 袌 保 褓
王力《同源字典》認為:「抱袌」的懷抱義和「保褓」的繈褓義同源,兩組字並幫旁紐疊韻
抱 孵
王力《同源字典》認為:兩字的孵化義同源。兩字並滂旁紐疊韻
漢語多功能字庫
 略說: 從「手」,「包」聲。《說文》以「抱」為「捊」的或體,後取代「袌」表示人的胸腹部分。
41 字
 詳解: 從「手」,「包」聲。《說文》以「抱」為「捊」的或體,後取代「袌」表示「褱袌」(懷抱),指人的胸腹部分。《說文》:「捊,引取也。从手,孚聲。抱,捊或从包。」《說文》段玉裁注:「後人用抱為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正字通.手部》:「懷袌之袌亦作抱,轉為去聲,即懷抱之義。」如《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胡培翬正義:「抱在袷下帶上。」《文選.潘安仁〈寡婦賦〉》:「鞠稚子於懷抱兮,羌低徊而不忍。」

  「抱」引申指心情、胸懷。如《宋書.范曄列傳》:「然區區丹抱,不負夙心。」唐代韋應物〈寒食日寄諸弟〉:「禁火曖佳辰,念離獨傷抱。」

  「抱」作動詞表示用手臂將人或物置於胸前位置。如《禮記.曾子問》:「孫幼,則使人抱之。」《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抱」引申表示懷有、懷藏。如《逸周書.王會》:「鳳鳥者,戴仁抱義掖信,歸有德。」孔晁注:「抱義,懷有義。」《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

  「抱」亦指帶著、背負,如《後漢書.蔡邕列傳》:「或有抱罪懷瑕,與下同疾,綱網弛縱,莫相舉察。」唐代沈全期〈初達驩州〉:「夜則忍饑臥,朝則抱病走。」

  「抱」表示兩臂合圍的大小或距離。如《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西京雜記.卷三》:「五柞宮有五柞樹,皆連三抱,上枝蔭覆數十畝。」

  「抱」表示圍繞、環繞。如北周庾信〈奉報窮秋寄隱士〉:「秋水牽沙落,寒藤抱樹疏。」唐代李白〈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冰谷明且秀,陵巒抱江城。」

  「抱」表示撫養、扶持。如《呂氏春秋.下賢》:「文公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漢書.外戚傳下》:「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之。」

  「抱」同「拋」,表示拋棄。《類篇.手部》:「抱,棄也。」如《尉繚子.制談》:「將已鼓而士卒相囂,拗矢、折矛、抱戟利後發。」《史記.三代世表》:「抱之山中,山者養之。」840 字相關漢字: 手,包,捊,袌,拋

Relatives 相關字
Index in character sets 字符集索引
SetIDExtraG0 1707 -G1 1707 -G7 8.一.58 -GT 2128 -GKX 0423.08 康熙字典-GHZR 1963.06 汉语大字典-GZFY 325703 -G通规 0978 -G常用 常.8.27 -G布依 baaul.0 -G古籍 00275 -HB1 A9EA -H常用 1534 -T1 4576 全字庫-T6 1167 全字庫 Compatibility: 2F8B5 T甲表 01546 異體字字典-T本土 1928 -J0 4290 -JMJ 012241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 IVS: E0103 JMJ 012242 文字情報基盤検索システム-J常用 1835 -K0 8857 -K敎育 0818 -KP0 8135 -V2 10830 -
讀音 Readings
kMandarin
bào
BAO4 (v2.1.0-6.0.0)
kHanyuPinlu
bào(293)
bao4(293) (v4.0.1-6.2.0)
kTGHZ2013
013.060:bào
kHanyuPinyin
31856.040:bào,pāo,pǒu
kXHC1983
0043.030:bào
0043.030:bào (v5.1.0)
kCantonese
pou5
bou6 pou5 (v4.1.0-13.0.0)
POU5 BOU6 (v2.1.0-4.0.1)
kJapanese
ホウ だく いだく かかえる
kJapaneseKun
IDAKU DAKU KAKAERU
kJapaneseOn
HOU
kKorean
PHO
kHangul
포:0E
(v5.0.0-10.0.0)
kVietnamese
bão
kTang
*bhɑ̌u
kDefinition
embrace, hold in arms, enfold
來源 IRG Sources
kIRG_GSource
G0-3127
0-3127 (v3.0.0-5.2.0)
kIRG_HSource
HB1-A9EA
kIRG_TSource
T1-4D6C
1-4D6C (v3.0.0-5.2.0)
kIRG_JSource
J0-4A7A
0-4A7A (v3.0.0-5.2.0)
kIRG_KSource
K0-7859
0-7859 (v3.0.0-5.2.0)
kIRG_KPSource
KP0-F1C3
kIRG_VSource
V2-8C3E
2-8C3F (v3.1.1-5.2.0)
kRSUnicode
64.5
kTotalStrokes
8
kIICore
AGTJHKMP
2.1 (v4.1.0-6.3.0)
辭典索引 Dictionary Indices
kCowles
3521
kDaeJaweon
0771.070
kFennIndex
388.01
kGSR
1113j
kHanYu
31856.040
kIRGDaeJaweon
0771.070
kIRGDaiKanwaZiten
11917' (v3.0.0-15.0.0)
kIRGHanyuDaZidian
31856.040
kIRGKangXi
0423.080
kKangXi
0423.080
kLau
2539
kMatthews
4938
kMeyerWempe
2430
kMorohashi
11917' 11917':E0102 11917:E0103
11917' (v2.1.0-15.0.0)
kNelson
1883
kSBGY
301.27
辭典資料 Dictionary-like Data
kCangjie
QPRU
kCihaiT
565.403
kFenn
225C
kFourCornerCode
5701.2
kFrequency
3 (v3.2.0-15.1.0)
kGradeLevel
1
kHKGlyph
1533
kPhonetic
1011 1074
1011 (v3.2.0-4.0.1)
kUnihanCore2020
GHJKMPT
其他碼位 Other Mappings
kBigFive
A9EA
kCCCII
21404F
kCNS1986
1-4D6C
kCNS1992
1-4D6C
kEACC
21404F
kGB0
1707
kGB1
1707
kJis0
4290
kJoyoKanji
2010
kKoreanEducationHanja
2007
kKPS0
F1C3 (v3.1.1-15.0.0)
kKSC0
8857 (v2.1.0-15.0.0)
kMainlandTelegraph
2128
kTaiwanTelegraph
2128
kTGH
2013:978
kXerox
246:045
部首餘筆 Radical-Stroke Counts
kRSAdobe_Japan1_6
C+3658+64.3.5 V+14021+64.3.5
kRSKangXi
64.5 (v2.1.0-15.0.0)
異體 Variants
kZVariant
U+6294 (v2.1.0-12.1.0)